赫山記憶·非遺③|益陽繡花鞋:飛針走線 繡出錦繡歲月

2020-12-19 紅網

編者按:益陽市赫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源遠流長,資源豐富多樣,種類異彩紛呈。日前,紅網時刻記者將鏡頭對準赫山區非遺傳承人,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的未來,並推出《赫山記憶·非遺》系列報導,感受匠人不變的初心。

赫山記憶·非遺① | 朱氏紙影:方寸之間塑造光影傳奇

赫山記憶·非遺② | 熊氏皮鼓:匠心守望 鼓音傳百年

紅網時刻記者 王新鳳 益陽報導

繡花鞋的刺繡修飾手法沿襲了東方裝飾的審美風尚,注重鞋面的章法和鞋幫的鋪陳,並配以鞋口、鞋底的工藝飾條,是最具有華夏文明特色的傳統手工藝之一。

益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手工藝繡花鞋》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胡寶橋。

胡寶橋是益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手工藝繡花鞋》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她自15歲起師從其母學習手工藝繡花鞋製作技藝,四十多年來,查閱了大量關於鞋履文化的書籍,對手工藝繡花鞋製作技藝的傳承與研究創新從未間斷。

小小繡履 內有大乾坤

「做鞋比做衣服難。」胡寶橋向記者介紹,一雙普通的繡花鞋要經過二十多道工序,需一個熟手製作7到10天。「從打袼褙到剪樣、刻底刻幫,然後粘面、刺繡,鞋底包邊……鞋不差分衣不差寸,衣服尺寸稍微差點看不太出來,鞋大一點腳就掛不住,小一點就感覺擠腳。」

鞋盒裡是擺得整整齊齊的製鞋部件。

胡寶橋製作的繡花鞋不但數量多,而且精美異常。生肖鞋、飛禽走獸鞋、花鳥魚蟲鞋,個個活活蹦亂跳。各種顏色的布料、綢緞散發出五彩繽紛的光芒,令人眼花繚亂。她做的虎頭鞋、兔頭鞋、戲裝鞋、少數民族鞋、尖口鞋等,基本上脫離了老式做法,融入了自己獨特的裝飾手法。刺繡、貼補、鑲嵌、釘金、鏤空、綴珠等現代時尚的裝飾出現在傳統的繡花鞋上,為一隻只繡花鞋平添了幾分秀麗。

12生肖周歲長尾鞋中的「狗鞋」。

「每做好一雙繡花鞋,我就有一種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的震顫,對它們,我愛不釋手。」胡寶橋說,她做的最小的繡花鞋僅有一顆黃豆大小,要用放大鏡才能看清。袖珍版的繡花鞋用薄薄的軟緞作面,雙層底,每層底都滾有邊口,用最小的繡花針,又用比頭髮還細的絲線來創作,鞋面繡著一株淡雅的水草花和一朵怒放的菊花。最大的鞋名為「龍鞋」,總長達4.36米,鞋內可以坐下20多個小孩,這是胡寶橋花費一年多的時間與心血製成的。

胡寶橋精心製作的「鳳鞋」。

精湛的繡花鞋製作技藝為胡寶橋贏得了很多榮譽。2003年長沙第二屆沐林杯手工比賽榮獲一等獎(繡花鞋)、中國第五屆城運會捐獻繡鞋作品榮獲「中國鞋王」稱號、湖南省第二屆工藝美術精品大賽榮獲銀獎(手工繡鼠鞋)、第九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湖南博覽會榮獲優秀獎……

手藝人的創新與思變

胡寶橋從1992年開始12生肖周歲長尾鞋的研究設計。她經過多次反覆畫圖修改,將平面設計轉為立體設計,到2006年終於將十二生肖鞋設計全部完成並製作成形,打破了幾百年來手工兒童布鞋只有「虎頭鞋」的單一局面,創造了十二生肖鞋系列手工藝童鞋,豐富了傳統手工藝繡花鞋的品種,為鞋文化增添了新的素材,並且在製作、針法上都有了更進一步的創新。

胡寶橋將不同顏色的鞋擺成奧運五環。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成功,國人無不振奮。心情激動的胡寶橋將幾十年設計製作的繡花鞋整理、完善,把各種樣式的鞋擺成奧運圖形、標語、口號,引發了社會與媒體的廣泛關注,更得到了當時省、市兩級領導的肯定與鼓勵。

在全國奧運火炬手選拔中,胡寶橋與兒子一同入選,成為北京奧運會兩萬多名火炬手中唯一一對母子火炬手。此後,她又花了整整七年時間縫製了2008雙繡花鞋,獻給了北京奧運會。

在全國奧運火炬手選拔中,胡寶橋(中)與兒子一同入選。

在奧運會吉祥物出爐後,胡寶橋馬上用手中的彩線創作了福娃系列鞋。因2008年是農曆鼠年,胡寶橋還把中國民間故事「老鼠嫁女」搬上了繡花鞋,108隻形態各異的老鼠充分體現了國泰民安、豐收喜慶的主題。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胡寶橋積極參加抗疫行動,除了捐款捐物奉獻愛心,她還創作多款作品支持抗疫。如作品《闢邪》《虎殺鼠毒》等。此外,她還用手工繡花鞋擺出了「眾志成城」「 同心協力,抗擊疫情」「英雄城市」「英雄回家」「走,我要回家」等暖心橫幅,並已投入省、市非遺在行動戰疫作品中,用實際行動助力疫情防控。

非遺傳承路漫漫

隨著現代經濟社會發展,服飾面料更新換代在不斷加速。由於繡花鞋學習周期長,勞心費力強度大,青年人多不願從事此項工作,所以這項手工技藝已瀕臨失傳,目前國內傳承人也鳳毛麟角。

胡寶橋製作的繡花鞋不但數量多,而且精美異常。

胡寶橋說,做繡花鞋一開始是受到家庭的影響和個人興趣的推動。隨著自己越做越好,越鑽越深,她越發覺得自己對繡花鞋有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對於自家獨門絕學的將來,胡寶橋還是憂心忡忡的。

「目前我的這個做繡花鞋的手藝已經是市級非遺項目了,正在積極申報省級非遺項目,但傳承依然是個問題。」胡寶橋說,現在的年輕人釘扣子、剪褲邊都不會,更別說繁瑣複雜的繡花鞋,加上做鞋並不掙錢,更加沒人願意學。自己身體不大好,做鞋比以前少多了,還是希望能有人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

手藝人的手。

2019年7月,為了支持殘疾人創業,胡寶橋赴張家界旦旦有限公司傳授幾名殘疾人手工繡花鞋製作技藝。她將工藝流程、製鞋經驗毫不保留地傳授給了她們,期間不辭辛勞往返數次。在她的悉心教導下,幾名徒弟不負眾望,製作出了工藝繡花鞋成品,順利出師。

由於繡花鞋這種民族非遺技藝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工藝價值,通過大專院校開設非遺課程,對推廣繡花鞋製作技藝有著重要的文化傳承意義。

今年9月,在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少數民族服裝與服飾傳承與創新資源庫》的建設中,胡寶橋為《少數民族服飾手工藝》課程拍攝了手工編結(中國結、紐扣結、手鍊結等各種繩結)與手工藝品繡花鞋(方口鞋、三寸金蓮趐趐拖鞋)的製作視頻幾十條,並被收納到項目七(製作手工藝)的子任務中,目前,資源庫作為服裝專業的必修課程,每年約開課10個班級,預計每年傳承人數約300人。

為繡花鞋再多做一點事情,再多一點,這就是這位62歲手工藝繡花鞋傳承人的全部期望。

相關焦點

  • 繡針穿歲月,彩線繪非遺
    筆者慕名來到位於太陽宮鄉的」京繡傳習所」,來探望京繡傳人吳蘭春和她的學員們。今年60歲的吳蘭春矮個子直腰板,正拿著繡花繃子連說帶比劃地給學員講課。自10月初至今,朝陽區非遺項目——京繡的傳承人吳蘭春,就帶著她的第四期女學員們在這裡學習京繡製作。看著學員們沉浸其中的樣子,此時讓吳蘭春憶起了「一線添宮繡,畫景刻初還」,宋詞中讚美京繡的華美。
  • 赫山記憶·非遺②|熊氏皮鼓:匠心守望 鼓音傳百年
    日前,紅網時刻記者將鏡頭對準赫山區非遺傳承人,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的未來,並推出《赫山記憶·非遺》系列報導,感受匠人不變的初心。赫山記憶·非遺① | 朱氏紙影:方寸之間塑造光影傳奇紅網時刻記者 王新鳳 通訊員 皮尉人 益陽報導12月的益陽,氣溫漸漸維持在10℃上下。這天,天空放了點晴,原本灰濛濛的村子變得有些亮堂。吃罷午飯,63歲的制鼓匠人熊新年搓了搓手,又在院子裡忙活起來。
  • 赫山記憶·非遺|紙影傳承人朱龍:方寸之間塑造光影傳奇
    日前,紅網時刻記者將鏡頭對準赫山區非遺傳承人,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的未來,並推出《赫山記憶·非遺》系列報導,感受匠人不變的初心。紅網時刻記者 王新鳳 通訊員 皮尉人 益陽報導摸進街頭的小門臉,轉身拐過一條巷子,踩著狹小逼仄的樓梯登上二樓,迎面看見牆上掛著「龍居滄水紙影坊」的牌子。
  • 妙筆神針|非遺文化綻放「金銀彩繡」之美~
    寧波金銀彩繡藝術館輾轉數百年,歲月不曾洗盡的鉛華。柳暗花明,峰迴路轉,針尖豁然開朗。落針之前,沿襲古時的端莊典雅,勸留當初,藏匿錦繡中那闋,笑靨如花。著名學者趙樸初曾這樣形容金銀彩繡工藝:「斟古酌今,裁雲剪月;奇花異草,妙筆神針。」那麼它到底有什麼神奇的地方呢?
  • 時代記憶:一幅馬尾繡,講述古老的水族故事——非遺傳承人潘懈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潘懈,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潘懈,,1978年出生於三都縣中和鎮三洞社區,現為水族馬尾繡製作和織布技藝傳承人,三都縣安娜娜馬尾繡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尾繡,一項水族最為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刺繡工藝。
  • 針筆寄綺夢,線墨埋浮生,潮繡揭開歲月塵封讓傳統流行起來
    「針穿五色絨共線,繡出麟毛千萬般。」說的便是這潮繡的三大風格特色之二——百變繡法。基本的工藝針法有:象形針法、錦文針、花型針、竹編針、松子針等;輔助性針法:旋針、勒針等共60餘種。除了金銀線外,其它線繡所用絲線的特點是線質光滑,光亮度很強,由於附色能力強,所以顏色五彩繽紛,同一條線可以塑造從深色到淺色各個層次的過渡,從而達到其他繡種沒有的藝術效果。這也是為什麼潮繡色彩至今還保留著味道十足的民間韻味的原因:熱鬧歡樂,富麗濃豔,金碧輝煌,充滿吉祥喜慶、富貴榮華的世俗氣息。
  • 江蘇非遺 | 姜幸民:沈壽刺繡藝術第四代傳人,40年默默守護彩錦繡技藝
    中國江蘇網5月13日南通訊(通訊員 湯建軍 記者 李志華)一幅花鳥畫活靈活現呈現在繡繃上……5月12日家住南通市崇川區學田街道果園社區崇智網格的非遺傳承人姜幸民正在繡制一幅彩錦繡作品,吸引了大伙兒的目光。
  • 《益陽彈詞音配像》再現益陽彈詞光輝歲月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8月13日訊(通訊員 宋詠琪 記者 楊玉菡)一把月琴,輕挑慢撥,益陽方言,朗朗上口。近期,益陽市資陽區文化館攜手益陽在線精心製作了9集《益陽彈詞音配像》,為傳承非遺文化鼓與呼,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 益陽彈詞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以布為本,以線當墨,以針作筆,繡出一幅幅走出國門的精美刺繡
    她們「以布為本,以線當墨,以針作筆」。用一針一線道盡了女子極致的溫柔與細膩。而她們作的「畫」隨著絲綢之路享譽世界,成為無數人喜愛的手工藝品。刺繡,又名「針繡」,俗稱「繡花」。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手工工藝品之一。以繡針引彩線(絲、絨、線),按設計的花樣,在織物(絲綢、布帛)上刺綴運針,以繡跡構成 紋樣或文字,是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古代稱「黹」、「針黹」。
  • 刺繡:東方奇技 繡美天下
    細小的繡花針在絲綢上遊走,呈出一片錦繡。一件繡品,從穿針到引線,從針腳到線尾,從開始到結束,打磨的不是時間,不是功夫,而是心性。用了心的繡品,一針一線,都能看出匠人的心意。以繡針引彩線(絲、絨、線),按設計的花樣,在織物(絲綢、布帛)上刺綴運針,以繡跡構成紋樣或文字,是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古代稱「黹」、「針黹」。後因刺繡多為婦女所作,故又名「女紅」。刺繡,起源於人們對裝飾自身的需要。史傳黃帝時代就有彩繪花紋的記載。也就是說古代原始人類早懂得用色彩來美化自己。
  • 益陽市赫山街道:撥開雲霧見藍天
    赫山街道工作人員排查居民區燻制臘肉的情況。紅網時刻記者 王新鳳 通訊員 李晶 益陽報導冬日清晨,行走在益陽市萬達廣場的前坪上,休閒健身的居民絡繹不絕。雖是冬日,但城市空氣依舊清新。一大早出門,在公園小路踱步,大口呼吸藍天白雲下的新鮮空氣,這成為居民徐大爺每天的「幸福時刻」。幸福的背後,是赫山街道持續發力、協同作戰、合力攻堅的結果。
  • 一針一線 一繡一情 廣府非遺列車即將駛入南粵廣繡的奇幻世界
    大洋網訊 4月5日,廣州日報大洋網非遺列車將繼續前行。本次非遺列車將走進梁秀玲刺繡藝術館,領略南粵廣繡的非凡魅力,並與廣繡非遺傳承人梁秀玲面對面,穿針引線上繡架,跟廣繡傳承人學習針尖上的藝術。廣繡是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間刺繡工藝的總稱,以構圖飽滿,形象傳神,紋理清晰,色澤富麗,針法多樣,善於變化的藝術特色而聞名宇內。
  • 華彩四溢 錦繡千年(絲路錦程)
    不難想像,5000多年前的黃河流域,人們已掌握了紡輪外形尺寸、重量與紗線粗細的奧妙,熟練地紡出不同規格的麻紗,織造麻布。遺址還出土了骨錐、骨匕與骨針等原始紡織工具。隨著原始紡織技術的發展,針和針上穿引的紗線逐漸演變為織機上的抒子和緯紗,匕成為織機的打緯刀。我們據此可推測當時中原的紡織技術和紡織規模。  編織是最古老的紡織技藝,斜編是被廣泛使用的原始編織技法。
  • 『遇見·錦繡』一雙巧手,盤出最美符號!
    『遇見·錦繡』一雙巧手,盤出最美符號!一枚頂針、些許線&一顆愛藝術的心花式盤扣就將誕生於巧手之下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張連珍不僅成功製作出了盤扣戒指,又衍生出了耳墜、絲巾扣和胸針等作品。
  • 「繡聖」傳人後代重拿繡針 90後女孩要把蘇繡這項傳統...
    看著一根細針,幾縷絲線,經過她的纖纖素手,變幻出人間百態,世象萬千,簡直是賞心悅目。  畢業於蘇州大學國際貿易專業的她,曾經是一名外企職員,然而,出身蘇繡世家、骨子裡流淌著傳統文化血液的她,還是抵不住蘇州刺繡這項「針尖上舞蹈」的誘惑,辭去工作,成為外婆和媽媽的接班人。傳統技藝的傳承,需要平心靜氣,經受長久而寂寞的歲月方能有所成就,這個選擇對於鬱竹君來說,並不那麼容易。
  • 她為媽媽繡出了滿山野花,DIY手工立體刺繡
    時光啊越走越遠,漸漸的你也飛遠了,身邊有了一個小小的你,牽著你的手,一邊跑一邊笑。「媽媽你好棒啊,什麼花都認識呢?」「是我的媽媽教給我的啊~」那些和花兒有關的歲月,是那麼美,那麼溫暖。而你,又有多久沒有牽過媽媽的手了?
  • 隱藏在開封民間的博物館,留住了歲月沉澱下來的文化與精神
    館內藏品有王素花老師數十年間繡制收藏的各類刺繡、服飾、鞋帽、被面、繡裙、人物長卷、繪畫精品、圖片、名人題詞、領導人接見、中國刺繡歷史資料、實物、圖卷及參加國內工藝美術大展獲獎作品數百件。是開封汴繡歷史及精美作品之集大成者。雖年近八旬,但王素花眼能穿針、手能引線。繡品古樸典雅,生動逼真,富有鮮明的立體感和濃厚的民間色彩。
  • 手工刺繡最簡單、漂亮的針法,安利結針繡,結粒繡針法教程分享
    今天,安利結針繡繡法也不難把線在針上繞幾圈然後從中間穿過布料固定出一個結法國結看上去像一個玫瑰花朵優點是可以做出你所需要的大小的結需要大的結就多繞幾圈線結粒繡用途很廣,花芯,樹葉,麥穗,甚至蔬菜水果,小動物,都能用上,原創刺繡,很多針法可以靈活運用,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 「非遺」文化助扶貧:少數民族婦女繡出多彩生活
    平繡、辮繡、結繡、纏繡、貼花、抽花、堆花……幾十種針法都難不倒他們。 羅永皓 攝栩栩如生的花草鳥獸、粼粼的水波紋、起伏的山脈紋、太陽星芒紋等圖樣,隨他們的巧手任意勾勒,沒有一種花樣是固定不變的。 羅永皓 攝秀山發展苗繡「非遺」產業,讓少數民族婦女可以盡情的秀山、秀水、繡日月,表達他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 文化| 以針為筆 以線為墨 以布為紙——「錦繡計劃」繪就脫貧致富路
    鎮寧作為省級「錦繡計劃」示範縣,結合安順市「錦繡計劃」(錦繡計劃:將易地扶貧搬遷婦女聚集在一起,通過打造以蠟染、刺繡和民族服裝服飾、旅遊商品等為重點的婦女特色手工產業,創造就業機會,實現易地扶貧搬遷婦女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通過在景寧小區建設一個集展銷、體驗、培訓等為一體的「銀城錦繡」民族綜合體驗館,著力打造鎮寧雕、織、繡、染、畫、品民族特色手工產業,全面整合相關特色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