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益陽市赫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源遠流長,資源豐富多樣,種類異彩紛呈。日前,紅網時刻記者將鏡頭對準赫山區非遺傳承人,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的未來,並推出《赫山記憶·非遺》系列報導,感受匠人不變的初心。
赫山記憶·非遺① | 朱氏紙影:方寸之間塑造光影傳奇
赫山記憶·非遺② | 熊氏皮鼓:匠心守望 鼓音傳百年
紅網時刻記者 王新鳳 益陽報導
繡花鞋的刺繡修飾手法沿襲了東方裝飾的審美風尚,注重鞋面的章法和鞋幫的鋪陳,並配以鞋口、鞋底的工藝飾條,是最具有華夏文明特色的傳統手工藝之一。
益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手工藝繡花鞋》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胡寶橋。
胡寶橋是益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手工藝繡花鞋》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她自15歲起師從其母學習手工藝繡花鞋製作技藝,四十多年來,查閱了大量關於鞋履文化的書籍,對手工藝繡花鞋製作技藝的傳承與研究創新從未間斷。
小小繡履 內有大乾坤
「做鞋比做衣服難。」胡寶橋向記者介紹,一雙普通的繡花鞋要經過二十多道工序,需一個熟手製作7到10天。「從打袼褙到剪樣、刻底刻幫,然後粘面、刺繡,鞋底包邊……鞋不差分衣不差寸,衣服尺寸稍微差點看不太出來,鞋大一點腳就掛不住,小一點就感覺擠腳。」
鞋盒裡是擺得整整齊齊的製鞋部件。
胡寶橋製作的繡花鞋不但數量多,而且精美異常。生肖鞋、飛禽走獸鞋、花鳥魚蟲鞋,個個活活蹦亂跳。各種顏色的布料、綢緞散發出五彩繽紛的光芒,令人眼花繚亂。她做的虎頭鞋、兔頭鞋、戲裝鞋、少數民族鞋、尖口鞋等,基本上脫離了老式做法,融入了自己獨特的裝飾手法。刺繡、貼補、鑲嵌、釘金、鏤空、綴珠等現代時尚的裝飾出現在傳統的繡花鞋上,為一隻只繡花鞋平添了幾分秀麗。
12生肖周歲長尾鞋中的「狗鞋」。
「每做好一雙繡花鞋,我就有一種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的震顫,對它們,我愛不釋手。」胡寶橋說,她做的最小的繡花鞋僅有一顆黃豆大小,要用放大鏡才能看清。袖珍版的繡花鞋用薄薄的軟緞作面,雙層底,每層底都滾有邊口,用最小的繡花針,又用比頭髮還細的絲線來創作,鞋面繡著一株淡雅的水草花和一朵怒放的菊花。最大的鞋名為「龍鞋」,總長達4.36米,鞋內可以坐下20多個小孩,這是胡寶橋花費一年多的時間與心血製成的。
胡寶橋精心製作的「鳳鞋」。
精湛的繡花鞋製作技藝為胡寶橋贏得了很多榮譽。2003年長沙第二屆沐林杯手工比賽榮獲一等獎(繡花鞋)、中國第五屆城運會捐獻繡鞋作品榮獲「中國鞋王」稱號、湖南省第二屆工藝美術精品大賽榮獲銀獎(手工繡鼠鞋)、第九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湖南博覽會榮獲優秀獎……
手藝人的創新與思變
胡寶橋從1992年開始12生肖周歲長尾鞋的研究設計。她經過多次反覆畫圖修改,將平面設計轉為立體設計,到2006年終於將十二生肖鞋設計全部完成並製作成形,打破了幾百年來手工兒童布鞋只有「虎頭鞋」的單一局面,創造了十二生肖鞋系列手工藝童鞋,豐富了傳統手工藝繡花鞋的品種,為鞋文化增添了新的素材,並且在製作、針法上都有了更進一步的創新。
胡寶橋將不同顏色的鞋擺成奧運五環。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成功,國人無不振奮。心情激動的胡寶橋將幾十年設計製作的繡花鞋整理、完善,把各種樣式的鞋擺成奧運圖形、標語、口號,引發了社會與媒體的廣泛關注,更得到了當時省、市兩級領導的肯定與鼓勵。
在全國奧運火炬手選拔中,胡寶橋與兒子一同入選,成為北京奧運會兩萬多名火炬手中唯一一對母子火炬手。此後,她又花了整整七年時間縫製了2008雙繡花鞋,獻給了北京奧運會。
在全國奧運火炬手選拔中,胡寶橋(中)與兒子一同入選。
在奧運會吉祥物出爐後,胡寶橋馬上用手中的彩線創作了福娃系列鞋。因2008年是農曆鼠年,胡寶橋還把中國民間故事「老鼠嫁女」搬上了繡花鞋,108隻形態各異的老鼠充分體現了國泰民安、豐收喜慶的主題。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胡寶橋積極參加抗疫行動,除了捐款捐物奉獻愛心,她還創作多款作品支持抗疫。如作品《闢邪》《虎殺鼠毒》等。此外,她還用手工繡花鞋擺出了「眾志成城」「 同心協力,抗擊疫情」「英雄城市」「英雄回家」「走,我要回家」等暖心橫幅,並已投入省、市非遺在行動戰疫作品中,用實際行動助力疫情防控。
非遺傳承路漫漫
隨著現代經濟社會發展,服飾面料更新換代在不斷加速。由於繡花鞋學習周期長,勞心費力強度大,青年人多不願從事此項工作,所以這項手工技藝已瀕臨失傳,目前國內傳承人也鳳毛麟角。
胡寶橋製作的繡花鞋不但數量多,而且精美異常。
胡寶橋說,做繡花鞋一開始是受到家庭的影響和個人興趣的推動。隨著自己越做越好,越鑽越深,她越發覺得自己對繡花鞋有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對於自家獨門絕學的將來,胡寶橋還是憂心忡忡的。
「目前我的這個做繡花鞋的手藝已經是市級非遺項目了,正在積極申報省級非遺項目,但傳承依然是個問題。」胡寶橋說,現在的年輕人釘扣子、剪褲邊都不會,更別說繁瑣複雜的繡花鞋,加上做鞋並不掙錢,更加沒人願意學。自己身體不大好,做鞋比以前少多了,還是希望能有人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
手藝人的手。
2019年7月,為了支持殘疾人創業,胡寶橋赴張家界旦旦有限公司傳授幾名殘疾人手工繡花鞋製作技藝。她將工藝流程、製鞋經驗毫不保留地傳授給了她們,期間不辭辛勞往返數次。在她的悉心教導下,幾名徒弟不負眾望,製作出了工藝繡花鞋成品,順利出師。
由於繡花鞋這種民族非遺技藝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工藝價值,通過大專院校開設非遺課程,對推廣繡花鞋製作技藝有著重要的文化傳承意義。
今年9月,在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少數民族服裝與服飾傳承與創新資源庫》的建設中,胡寶橋為《少數民族服飾手工藝》課程拍攝了手工編結(中國結、紐扣結、手鍊結等各種繩結)與手工藝品繡花鞋(方口鞋、三寸金蓮趐趐拖鞋)的製作視頻幾十條,並被收納到項目七(製作手工藝)的子任務中,目前,資源庫作為服裝專業的必修課程,每年約開課10個班級,預計每年傳承人數約300人。
為繡花鞋再多做一點事情,再多一點,這就是這位62歲手工藝繡花鞋傳承人的全部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