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非遺 | 姜幸民:沈壽刺繡藝術第四代傳人,40年默默守護彩錦繡技藝

2021-01-09 中國江蘇網

中國江蘇網5月13日南通訊(通訊員 湯建軍 記者 李志華)一幅花鳥畫活靈活現呈現在繡繃上……5月12日家住南通市崇川區學田街道果園社區崇智網格的非遺傳承人姜幸民正在繡制一幅彩錦繡作品,吸引了大伙兒的目光。

今年60歲的姜幸民是沈壽刺繡藝術第四代傳人,四十年來默默守望著被專家譽為「傳統與現代成功結合」的彩錦繡藝術。

「這幅菊花作品,你可別看它尺寸不大,這可是榮獲江蘇鄉土人才技藝技能大賽二等獎的作品,」姜幸民介紹到,短短兩天決賽階段從設計、勾勒、到刺繡,一氣呵成,我是當時參賽選手中年齡最大的。憑藉菊花的層次感、表現力讓大夥感受到「彩錦繡」遠看顏色近看花,花中有花的獨特魅力。姜幸民喜獲全省技能決賽第三名二等獎、江蘇省鄉土人才技藝技能大師、省技術能手、省五一創新能手、省巾幗建功標兵。

1979年,19歲的姜幸民考入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我們那批學員近80人,剛進所三個月,大家一起學素描、練寫生。」回顧自己的青蔥歲月,姜幸民依舊記憶猶新,「我還沒滿師,就被金蕾蕾老師挑中,參與繡制南通籍著名畫家袁運生的代表作《潑水節》。 」

袁運生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他創作的《潑水節》描繪了傣家人擔水、潑水及舞蹈的情形。「彩錦繡的藝術特色,是豐富的色彩和千變萬化的針法。」姜幸民介紹,袁運生這幅代表作很適合做彩錦繡,「這也是我第一次與它結緣。」

刺繡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堅持下來。「金蕾蕾是我刺繡藝術的引路人,她手把手教我靈性的創作刺繡。」姜幸民對恩師充滿了感激之情,「那是一個令人懷念的年代,每一幅作品繡完後,總有一種自豪感和成就感。」

在金蕾蕾等老師的精心輔導下,姜幸民的刺繡技藝日趨嫻熟。她參與繡制了《哪吒鬧海》《萬裡長城圖》《毛澤東故居韶山》等集體繡製作品;和同事合作完成了《不平靜的夜》《宋慶齡肖像》等繡製作品;獨立完成的彩錦繡作品《年年有餘》,榮獲南通市第一屆民間藝術節金獎。2018年憑藉刺繡作品《頂罐女》榮獲江蘇省工藝美術精品大賽金獎。

「彩錦繡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融進了現代藝術理念,被專家譽為『傳統與現代的成功結合』。」姜幸民告訴記者,多年來她始終沒有放下刺繡,「這是我終生守望的事業,我離不開它。」

在告別在工藝美術研究所的美好時光後,姜幸民回家繼續潛心鑽研彩錦繡藝術。12年前,她又和昔日的同事陳鳴、陳明華創辦了三鳴工作室,傳承弘揚彩錦繡藝術。

學田街道果園社區黨委副書記季亞娟表示,「南通彩錦繡是省級非遺項目,姜幸民數十年來如一日,默默堅守著這門藝術很不容易。」姜幸民表示,要多創作一些彩錦繡精品力作,也願意免費教年輕人學習南通這門獨有的刺繡藝術。

中國江蘇網5月13日南通訊(通訊員湯建軍記者李志華)一幅花鳥畫活靈活現呈現在繡繃上… … 5月12日家住南通市崇川區學田街道果園社區崇智網格的非遺傳承人姜幸民正在繡制一幅彩錦繡作品,吸引了大伙兒的目光。「這幅菊花作品,你可別看它尺寸不大,這可是榮獲江蘇鄉土人才技藝技能大賽二等獎的作品, 」姜幸民介紹到,短短兩天決賽階段從設計、勾勒、到刺繡,一氣呵成,我是當時參賽選手中年齡最大的。學田街道果園社區黨委副書記季亞娟表示, 「南通彩錦繡是省級非遺項目,姜幸民數十年來如一日,默默堅守著這門藝術很不容易。」姜幸民表示,要多創作一些彩錦繡精品力作,也願意免費教年輕人學習南通這門獨有的刺繡藝術。

中國江蘇網5月13日南通訊(通訊員湯建軍記者李志華...

相關焦點

  • 江蘇省技能狀元大賽落幕,姜幸民獲獎
    16日下午,剛剛閉幕的第五屆江蘇技能狀元大賽總決賽上傳來喜訊,由南通市公開選拔推送的姜幸民在職工組刺繡項目比賽中技藝卓群,以優越的成績獲得第2名,根據大賽章程,將由江蘇省總工會、江蘇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分別授予「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江蘇技術能手」稱號;迄今為止,這也是南通在省技能狀元大賽刺繡項目中獲得的最佳成績。
  • 千年蘇繡亮相可園,刺繡大師現場秀「神針」技藝
    本次《一團和氣》《凝神》《心經》《孔雀牡丹》等諸多展覽作品,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蘇繡代表性傳承人姚惠芬,她在不同時期的40餘件作品,其中涉及的題材廣泛,有傳統花鳥畫、水墨畫、油畫等多種類型。不同作品,針法豐富,既有傳統的平繡,有獨具創新的雙面錦繡,還有上世紀30年代創造的亂針繡。
  • 「繡聖」傳人後代重拿繡針 90後女孩要把蘇繡這項傳統...
    傳承  「繡一代」外婆盧菊英  1980年一幅刺繡  就能賣出700元  作為刺繡「工匠」的代表,當代蘇繡名家盧菊英,是一代「繡聖」沈壽的第四代傳人,也是蘇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  1950年出生的盧菊英,從小就喜愛刺繡,7歲開始跟隨奶奶、母親學習刺繡。盧菊英心靈手巧,小小年紀就繡出好作品,在蘇州有了名氣。
  • TOP前五:鸚鵡刺繡圖案欣賞
    鸚鵡刺繡圖案欣賞一份專注,一輩子的堅守,她們恪守匠心,成了「巴渝巧姐」!9月25日,重慶市婦聯「巴渝巧姐」沙坪垻區專場非遺手工作品展主題活動在巾幗園正式啟幕。據悉,該活動為期5天,每天有一場主題交流分享會,將邀請蜀繡傳承人單大瓊、亂針繡傳承人閆永霞、傳統漆器技藝傳承人陳奇志等現場分享,為市民帶來一場民俗文化盛宴,聆聽匠人匠心故事。刺繡花樣。
  • 繡針穿歲月,彩線繪非遺
    筆者慕名來到位於太陽宮鄉的」京繡傳習所」,來探望京繡傳人吳蘭春和她的學員們。今年60歲的吳蘭春矮個子直腰板,正拿著繡花繃子連說帶比劃地給學員講課。自10月初至今,朝陽區非遺項目——京繡的傳承人吳蘭春,就帶著她的第四期女學員們在這裡學習京繡製作。看著學員們沉浸其中的樣子,此時讓吳蘭春憶起了「一線添宮繡,畫景刻初還」,宋詞中讚美京繡的華美。
  • 非遺商經丨「鏡框藝術」框住了誰?「極品」繡坊求生記
    蘇繡,四大名繡之首,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濮惠菊是仿真繡創始人沈壽的第四代門人,土生土長的鎮湖人,22歲拜師在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大師牟志紅門下,開創了「潑墨繡」技法。其祖師爺沈壽由慈禧賜名,1915年作品《耶穌像》奪得美國舊金山「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一等大獎,被譽為「蘇繡皇后」。
  • 「非遺加速度」:數位化讓布老虎、雕塑技藝「活」起來
    國家工藝美術大師,泥彩塑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逯彤講到:「我從1960年開始做泥人,是泥人張第四代傳人親傳弟子。沒想到從業60年能來到天津大學講課,我願把我所學的技藝奉獻給大家,使得技藝留下來,傳下去。」
  • 10.27廣府非遺專列:跟廣繡大師穿針引線,把針線活兒做成針尖上的藝術
    廣府課堂:廣繡10月27日,讓我們走進梁秀玲刺繡藝術館,領略南粵廣繡的非凡魅力,並與廣繡非遺傳承人梁秀玲面對面,穿針引線上繡架,跟廣繡傳承人學習針尖上的藝術。在歲月的流逝中,嫻熟掌握廣繡各種針法及技藝,擅長利用豐富多彩的色線和新刺繡技法來完美表達花鳥、動物、風景、瓷器及人物肖像等。
  • 《行走的匠魂》直播上線,百度百科助燃非遺「傳承之火」
    「朱府銅藝」傳承者朱炳仁直播「銅之技藝」7月27日晚19點,《行走的匠魂》首期直播正式開播,直播嘉賓為中國銅雕唯一一位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朱府銅藝」第四代傳人朱炳仁。1875年,朱炳仁的曾祖父朱雨相棄道為匠,開了第一家銅鋪,自此書寫了綿延四代的「朱府銅藝」興衰史。伴隨著銅鋪生意從銅器物小作坊到銅建築製造商的轉變,朱家一門的書香血脈也在書法、繪畫等領域得到了傳承。
  • 東方奇技 繡美天下 非遺蘇繡傳承人姚建萍刺繡藝術交流展將啟幕
    石家莊日報融媒體記者 張曉娟 黃鎣9 月 6 日," 東方奇技,繡美天下——國家級非遺蘇繡傳承人姚建萍刺繡藝術交流展 " 將在石家莊市博物館啟幕。此次展覽由中國刺繡藝術館、石家莊市博物館主辦,姚建萍刺繡藝術館、華韻珍典文化藝術交流有限公司承辦,將展出珍貴文物複製品、蘇繡製作原料、歷代蘇繡技藝針法資料,以及國家級刺繡大師姚建萍刺繡精品近 80 幅(件)。
  • 百度百科上線直播節目《行走的匠魂》,深度解析非遺文化的歷史與未來
    「朱府銅藝」傳承者朱炳仁直播「銅之技藝」7月27日晚19點,《行走的匠魂》首期直播正式開播,直播嘉賓為中國銅雕唯一一位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朱府銅藝」第四代傳人朱炳仁。作為現今中國95%銅建築的締造者,朱炳仁先生在直播過程中全面回顧並講解了「朱府銅藝」的發展歷史。「朱府銅藝」起興於浙江紹興,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間。
  • 山東非遺傳人「花樣忙年」 讓傳統文化浸潤「中國年」
    趙曉 攝(新春走基層)山東非遺傳人「花樣忙年」 讓傳統文化浸潤「中國年」中新網濟南1月15日電 題:山東非遺傳人「花樣忙年」 讓傳統文化浸潤「中國年」作者 趙曉象徵「與人為善」的扇型中國結、代表年年有餘的魚型掛飾……
  • 十日談|第七季預告:扛鼎未來的非遺新生代(二)
    1.道明竹編的魅力在哪裡2.竹編藝術在90後的手中玩出了哪些新花樣3.零基礎跟隨楊隆梅老師製作一個竹編小物件12.19 第二講針線杭州:南方姑娘的刺繡理想>劉雨涵浙江省級非遺杭州刺繡技藝傳人1.南宋宮廷流傳出來的杭州刺繡是怎樣的2.一件杭繡作品的誕生要經歷哪些過程3.年輕人眼中的杭州刺繡有什麼樣的未來12.20
  • 一針一線 一繡一情 廣府非遺列車即將駛入南粵廣繡的奇幻世界
    大洋網訊 4月5日,廣州日報大洋網非遺列車將繼續前行。本次非遺列車將走進梁秀玲刺繡藝術館,領略南粵廣繡的非凡魅力,並與廣繡非遺傳承人梁秀玲面對面,穿針引線上繡架,跟廣繡傳承人學習針尖上的藝術。廣繡是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間刺繡工藝的總稱,以構圖飽滿,形象傳神,紋理清晰,色澤富麗,針法多樣,善於變化的藝術特色而聞名宇內。
  • 平谷區文化館「傳承非遺 共圓中國夢」非遺課堂 刺繡培訓班開班
    為貫徹落實中國殘聯辦公廳、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關於積極引導殘疾人參與非遺保護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為積極引導和支持平谷區殘障人士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非遺技藝傳承培訓,促進殘障人士「非遺+創業+就業」的文件精神。
  • 針尖兒上的藝術:古代刺繡,技藝高超、精美絕倫
    絲織品的伴生者刺繡也登上了舞臺。隨著工藝的不斷的完善與發展,針尖兒上的藝術刺繡,也開始了長達千年的歷史,地域不同造成的差異,豐富多彩的針法,無一不令人為之讚嘆,這就是獨屬於刺繡的魅力。經過時光的衝刷,洗滌。遍布中國大陸的刺繡,也發展出了多個派系,蘇繡,魯繡,湘繡,杭繡,粵秀,蜀繡,漢繡這些都是鼎鼎有名的刺繡名品。
  • 國家級非遺文化:新疆溫宿縣柯爾克孜族刺繡的前世今生
    阿吾力·白西的妻子叫布茹麗·斯開克,是柯爾克孜族刺繡第四代傳承人,而溫宿縣的柯爾克孜族刺繡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近年來隨著全國非遺產品的熱銷,柯爾克孜族刺繡也水漲船高,曾一度出現脫銷現象。為什麼柯爾克孜族刺繡那麼有名氣呢?它又有著怎樣的歷史淵源?
  • 「極品」繡坊求生記:「鏡框藝術」框住了誰?
    蘇繡,四大名繡之首,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濮惠菊是仿真繡創始人沈壽的第四代門人,土生土長的鎮湖人,22歲拜師在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大師牟志紅門下,開創了「潑墨繡」技法。其祖師爺沈壽由慈禧賜名,1915年作品《耶穌像》奪得美國舊金山「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一等大獎,被譽為「蘇繡皇后」。
  • 揚州亂針繡,以針為筆的中國第五大刺繡
    她說,一部揚州運河發展史,幾乎就是一部古代揚州發展史,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在此築邗城、鑿邗溝,成為京杭大運河的濫觴。因此,公元前486年不僅是揚州運河文化的開端,也是揚州傳統文化誕生的裡程碑,對於揚州城市文化發展具有非比尋常的歷史意義,所以這個對於揚州城市文化具有特殊意義的園區才以486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