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5月13日南通訊(通訊員 湯建軍 記者 李志華)一幅花鳥畫活靈活現呈現在繡繃上……5月12日家住南通市崇川區學田街道果園社區崇智網格的非遺傳承人姜幸民正在繡制一幅彩錦繡作品,吸引了大伙兒的目光。
今年60歲的姜幸民是沈壽刺繡藝術第四代傳人,四十年來默默守望著被專家譽為「傳統與現代成功結合」的彩錦繡藝術。
「這幅菊花作品,你可別看它尺寸不大,這可是榮獲江蘇鄉土人才技藝技能大賽二等獎的作品,」姜幸民介紹到,短短兩天決賽階段從設計、勾勒、到刺繡,一氣呵成,我是當時參賽選手中年齡最大的。憑藉菊花的層次感、表現力讓大夥感受到「彩錦繡」遠看顏色近看花,花中有花的獨特魅力。姜幸民喜獲全省技能決賽第三名二等獎、江蘇省鄉土人才技藝技能大師、省技術能手、省五一創新能手、省巾幗建功標兵。
1979年,19歲的姜幸民考入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我們那批學員近80人,剛進所三個月,大家一起學素描、練寫生。」回顧自己的青蔥歲月,姜幸民依舊記憶猶新,「我還沒滿師,就被金蕾蕾老師挑中,參與繡制南通籍著名畫家袁運生的代表作《潑水節》。 」
袁運生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他創作的《潑水節》描繪了傣家人擔水、潑水及舞蹈的情形。「彩錦繡的藝術特色,是豐富的色彩和千變萬化的針法。」姜幸民介紹,袁運生這幅代表作很適合做彩錦繡,「這也是我第一次與它結緣。」
刺繡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堅持下來。「金蕾蕾是我刺繡藝術的引路人,她手把手教我靈性的創作刺繡。」姜幸民對恩師充滿了感激之情,「那是一個令人懷念的年代,每一幅作品繡完後,總有一種自豪感和成就感。」
在金蕾蕾等老師的精心輔導下,姜幸民的刺繡技藝日趨嫻熟。她參與繡制了《哪吒鬧海》《萬裡長城圖》《毛澤東故居韶山》等集體繡製作品;和同事合作完成了《不平靜的夜》《宋慶齡肖像》等繡製作品;獨立完成的彩錦繡作品《年年有餘》,榮獲南通市第一屆民間藝術節金獎。2018年憑藉刺繡作品《頂罐女》榮獲江蘇省工藝美術精品大賽金獎。
「彩錦繡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融進了現代藝術理念,被專家譽為『傳統與現代的成功結合』。」姜幸民告訴記者,多年來她始終沒有放下刺繡,「這是我終生守望的事業,我離不開它。」
在告別在工藝美術研究所的美好時光後,姜幸民回家繼續潛心鑽研彩錦繡藝術。12年前,她又和昔日的同事陳鳴、陳明華創辦了三鳴工作室,傳承弘揚彩錦繡藝術。
學田街道果園社區黨委副書記季亞娟表示,「南通彩錦繡是省級非遺項目,姜幸民數十年來如一日,默默堅守著這門藝術很不容易。」姜幸民表示,要多創作一些彩錦繡精品力作,也願意免費教年輕人學習南通這門獨有的刺繡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