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謠30年的大浪潮與小浪花

2020-12-10 工人日報

閱讀提示

在樂評人郭小寒看來,隨綜藝產生的那些有關中國民謠的熱議話題終將隨流量遠去,而當初那些沙沙生長的人和他們的歌會留下來。那些歌裡的故事一直滋養著她,也告訴給每一個認真聆聽它們的人,那些最純真、動人,樸素、自然的東西,往往最珍貴,也最有力量。

今年,《樂隊的夏天》再次成為現象級的綜藝節目,很多新老樂隊和音樂人通過這檔節目走到了更多人的面前。

當大家被「五條人」的灑脫不羈所徵服,沒有人想要了解滋養他們的海豐在地圖的哪個角落;當野孩子樂隊毅然決定選擇一首他們心中的「國風」,並坦然接受規則的處罰而「退賽」,會有多少人關心那首沒有任何配器,僅僅幾個人的吟唱為何能有如此巨大的能量。

在夏天結束後,樂評人郭小寒從「樂夏」二樓專業樂迷的看臺回到了自己胡同裡的小屋,她回顧和翻檢自己往日那些珍貴的時光和記憶,作為中國當代民謠以及搖滾樂發展的親歷者與觀察者,郭小寒將自己10年間書寫記錄的樂隊文章、採訪經過增訂與修正,結集出版了《沙沙生長》與《生而搖滾》兩本書。

大地上的觀察者

在新書的序言中,郭小寒寫道:每一首民謠,都是時代、地域、創作者們共同創作,都是關於世界的觀察、記錄和表達,它穿越時光,流傳下來,一代一代。

五條人也好,野孩子也好,每一個民謠歌者,他們都是大地上的察者,如今我們探討民謠,也是在探尋打開世界的方式,探尋我們打開自己的方式。

回顧中國當代民謠的發展,按照年代劃分,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以高曉松、老狼、小柯、沈慶等為代表的20世紀90年代的校園民謠,他們是學院派和唱片工業的精英。二是以野孩子、小河、萬曉利、周雲蓬為代表的城市新民謠,他們是清苦的都市異鄉客。三是以宋冬野、馬頔、陳鴻宇、程璧、好妹妹等為代表的網際網路時代的新民謠,他們是自由生長的新文化IP。

「對我來講,民謠就是一些時光,我一直在這樣說,音樂不僅僅是一段旋律或者一句歌詞,它是這一首歌陪伴你的那些時光。其實民謠一直都是按照自我的生長脈絡,一代、兩代慢慢生長,所有的歌一點點積累,在生活裡慢慢地淬鍊下來。在所謂的流量時代裡,它是另外的一種力量,可以使我們冷靜下來,是沉下來的一個力量。」郭小寒說。

郭小寒採訪過眾多中國民謠領軍人物;其後擔任野孩子、周雲蓬、萬曉利、小河等音樂人的演出經紀人,親身參與了中國民謠從小苗到小樹、從內地走向港臺的過程;後又以網際網路平臺創業者的身份,與陳鴻宇、程璧等新一批音樂人一起生發、成長,探索獨立音樂更廣闊的未來方向。

在她看來,「沙沙生長」既是民謠音樂的生長,也是聽眾、讀者和從業人員的生長。

縣城裡的搖滾音樂會

在新書《沙沙生長》裡,郭小寒記錄了2013年,她跟著五條人回到了他們的家鄉廣東海豐縣,並且參加了他們一年一度都要在老家現場舉辦的「回到海豐音樂會」,這一年已經是這場縣城音樂會的第七屆了。

在郭小寒的描述中,初到海豐的她,作為一個普通的外地人走在縣城的大街上,她有些失望:「你會發現全中國所有的縣城都長一個樣,海豐仿佛更糟糕一些。汽車和摩託車毫無章法地在大街上飛馳,一路上不停按著刺耳的喇叭,路邊的商販用廉價音箱最大音量地放著《小蘋果》,外貿時裝、國際通信、摩託車專賣店以及小賣部和小吃店組成了標準的縣城商圈。你無法在其中找到任何美感,只能在路邊攤一些名字古怪的本地小吃如小米、粿條、菜茶中體驗異鄉風俗」

而就是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縣城,每年過年這裡都有一場搖滾音樂會。它屬於海豐,屬於縣城,每一個人都樂在其中。

大年初三辦「回到海豐」音樂會,五條人樂隊已經這樣幹了七年,一開始只是機緣巧合,慢慢就成了一種習慣和當地青年們的過節風俗。每年年關將近,阿茂和仁科就背著超重的樂器坐著大巴從廣州回海豐,不走親戚不吃酒席不討紅包,只是專心準備演出。

在這次音樂會後,五條人帶著郭小寒旅遊海豐,她問仁科與阿茂:「你們家鄉的父母長輩同學會不理解你們的工作,數落你們賺不到錢,用那種特別傳統的價值觀拷問你們嗎?」

阿茂說,從一開始的不理解到慢慢地了解,對於父母來說,知道你去哪兒了,幹嘛了,也就放心了。甚至現在每年他們辦音樂會,父母和家人還會主動來問需不需要幫忙,這次音樂會父親幫他去電器街買變電器,哥哥幫他們去縣城本地的地方劇團借戲服道具,弟弟開車帶著他們跑東跑西……

而仁科的回答則一如既往的科式幽默:「還好我的父母一直都不怎麼管我,沒說一定要讓我賺錢什麼的,開心就好。我也一直提醒我爸:你已經阻擋不了這個世界運轉了。」

「唱自己的歌」

說起今年樂夏另一支讓人印象深刻也捲入退賽風波的樂隊——野孩子,也許很多人還是第一次在樂夏的舞臺聽到那首盪氣迴腸的黃河謠。而這樣一支樂隊,在2015年他們成立20周年的工體演出上,郭小寒對他們的描述是:「中國當代最好的民謠」,沒有之一。

當黃河謠在現場上萬人一起吟唱響徹工體,那份神聖、莊嚴,像是一場儀式。而郭小寒作為野孩子曾經的經紀人,和樂迷一起坐在臺下,早已眼淚飛奔。

對於郭小寒來說,野孩子不僅對於中國民謠音樂影響深遠,更是她十年漂泊的燈塔。「記得我剛來北京的時候,還有蘭州的朋友給過我小索的電話號碼,說他人很好可以讓他照顧你,電話還沒打,他就去世了。」

小索在1995年與張佺一起創建了野孩子樂團,他們後來一起來到北京,並在2001年在三裡屯南街辦起了一個酒吧,取名叫「河」。

在野孩子樂隊成員張瑋瑋看來,河酒吧是中國當代民謠的「母親河」,從一開始,河酒吧定期舉辦演出,是中國早期Livehouse的雛形。在這裡演出的主要是野孩子樂隊、萬曉利、小河、王娟等民謠音樂人。

時間來到2010年,這一年是河酒吧的十周年,張瑋瑋帶頭髮起了一場紀念演出,周雲蓬、萬曉利、小河、吳吞、張瑋瑋、郭龍、張佺、張淺潛等諸多音樂人一起參與。名字是「靜水深流——紀念河酒吧十周年」民謠劇場演出。在麻雀瓦舍的小劇場連演兩天。

正是這場演出,郭小寒第一次作為製作人和策劃者參與其中。她跟著那些人一起,細緻地梳理了這段中國民謠的歷史,逐漸意識到這樣一個地方,這樣一群人,對於中國的音樂文化生活意味著什麼。

「在這些人身上,你可以看到當代民謠不是工業化的產物,而是自然生長出來的——異鄉人被音樂感召,來北京圓夢,從酒吧翻唱開始逐漸有了『唱自己的歌』的意識。他們在城市角落輾轉流離,試圖找到一個出口,然後河酒吧出現,讓異鄉人們有了精神的歸宿和狂歡的地方,大家聚在一起,真切地表達著自己也體驗著對方,生長出日後的無限可能。」郭小寒說。

在這之後郭小寒與野孩子樂隊一直保持聯繫與合作,在她的筆下,我們看到野孩子與她一路的發展與故事,關於樂夏中的「退賽」,很多人表示不理解,但在郭小寒看來,這就是她所認識的野孩子。

相關焦點

  • 葛飾北齋:大浪潮
    葛飾北齋(1760–1849年)的版畫《神奈川的海浪》(Kanagawa oki nami ura)在世界範圍內廣為人知。木版畫首次出版於1831年,激發了幾代藝術家的靈感--東京帕運會的正式海報之一,現已推遲到2021年8月,是漫畫家荒木弘彥(Araki Hirohiko)描繪的神奈川海岸大浪之上的天空,體育的神靈從風雨如磐的雲海降落在日本。
  • 日本音樂人的中國故事:衝繩民謠唱響太行山間
    日本音樂人Seigo(丸山清吾)將衝繩民謠唱響太行山間,為自己的中國故事增添新內容。 張雲 攝中新網太原9月1日電 題:日本音樂人的中國故事:衝繩民謠唱響太行山間作者 楊佩佩 楊傑英正在山西省晉中市左權縣舉行的2020年左權民歌匯上,日本音樂人Seigo(丸山清吾)以民謠歌手的身份參加比賽,演唱衝繩民謠《衝繩人的寶物》,將衝繩民謠唱響太行山間,為自己的中國故事增添新內容。
  • 老狼唱起戀曲1980 中國民謠歌手瀕臨消失
    在90年代,中國和搖滾並行的興起了一股校園民謠風潮,仿佛兩條河流。滋潤著不同需求的聽眾的心靈。但都有自己的風格和風雲人物。中國樂壇經歷了30多年的起伏,民謠歌曲和演唱者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狹小。大家開始和社會的浮躁一起,喜歡快餐文化,喜歡強烈的衝擊。而忽視了,民謠的存在。
  • 從趙雷、趙科巖民謠音樂說起 解析民謠歌曲前世今生
    《快樂男聲》左立翻唱了一首《董小姐》,火了嗓音裡滿是乾淨煙火氣息的宋冬野;《中國好聲音》張磊翻唱了一首《南山南》,讓我們知道了馬頔。 有人說民謠作為一種「新的」音樂形式,已經越來越走入大眾的視野並獲得認可。其實這樣說並不確切,我國的民謠,在遙遠的西周時期就早已經出現。 趙雷
  • 中國6大民謠歌手,我猜你只認識趙雷
    趙雷1986年7月20日生於北京,中國內地民謠歌手、音樂人。2011年,趙雷發行個人第一張唱片《趙小雷》,趙雷也因此被更多人認識受到關注。在他三十出頭的年紀,迎來了一場爆紅,一首《成都》一夜之間紅遍大江南北。
  • 中國首支阿卡貝拉樂團鹽湖開唱 玩轉新式民謠
    近日,備受矚目的東方鹽湖城民謠歌會在中國茅山拉開帷幕,國內首支阿卡貝拉人聲樂團節奏部落震撼開場,把逼真的樂器口技、京劇與人聲完美融合,給觀眾帶來一場中西合璧的視聽盛宴。《打虎上山》更是融入了京劇唱法,讓觀眾驚呼不已,而《橄欖樹》也做了非全新的改編,有觀眾讚嘆說:「沒想到民謠還能這樣玩」。  這場民謠歌會由東方鹽湖城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舉辦。東方鹽湖城更是將整個山鎮都化作了天然的音樂舞臺供民謠歌手彈唱,更有「風、雅、頌」三大主題撐起「道谷.先鋒」的文化品牌,意在打造中國的「民謠聖地」。
  • 樂評|水木年華:二十年不悔民謠路
    水木年華,這個曾經代表70後一代「青春記憶」的經典人文民謠組合,不知不覺也將迎來自己20周年的紀念日。除了從他們獨特的音樂旅程展開回憶之外,我們也可以更多追溯這個世紀中國內地民謠與時代演變的脈絡。2004年的《70 80》、2012年的《生於七十年代》、2014年的《怒放之青春再見》三張概念性的專輯就是「生於七十年代」的音樂三部曲。民謠的兩大功能除了抒情便是寫實,而在《70 80》中,「水木年華」不再沉溺於青春的詠嘆,而是直入社會洪流,做一些理性思辨,加深「水木年華」音樂厚重感,其中不難找到啟蒙他們成長的羅大佑的影子。
  • 如果這就是新民謠,就讓「民謠」去死吧
    五條人專輯《縣城記》的評論區裡,一位「聽了十三年中國搖滾」的聽眾破口大罵。 恐怕五條人也沒想到,這張2009年發行的專輯,時隔十一年,竟然還能引起這樣的論戰。 爭執音樂分類的目的,從來不是說服,是展示,品味、閱歷、眼界的展示。五條人到底是什麼?
  • 中國民謠歌手,集體消失了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節目一開始,他倆被自動劃分到了「民謠歌手」的陣營裡。但仔細想想,比起「民謠歌手」,這些年,陳粒更為大眾熟知的,是她「獨立音樂人」的身份。(圖片來源:《我是唱作人》)然後你再往下想,又會發現——和馬頔一樣,10年之後火起來的那一小撮民謠歌手,好像在最近幾年都「銷聲匿跡」了。但他們的「消失」,不是不紅了,而是他們在努力撕掉身上的標籤,有了新的身份,過上了新的生活。
  • 中國八大民謠歌手,每一位都有一首能打動你的歌
    趙雷趙雷,1986年7月20日生於北京,中國內地民謠歌手、音樂人。2011年,趙雷發行個人第一張唱片《趙小雷》,專輯收錄的主打歌曲《南方姑娘》被眾多歌手及樂迷翻唱,趙雷也因此被更多人認識受到關注。萬曉利萬曉利,1971年10月15日出生於河北,中國民謠歌手。2002年籤約摩登天空Badhead廠牌,完成首張專輯《走過來走過去》。2004年5月,獲第4屆華語音樂傳媒大獎最佳民謠藝人提名。
  • 衝繩民謠|夏川裡美《 淚光閃閃》
    其實,追溯近代歷史,原名琉球的衝繩,由於兼具戰略、貿易的海島位置炙手可熱,自十世紀群雄割據的三山時代以來,到 1429年尚巴志統一天下建立琉球王朝後,依然輪番稱臣於中國、日本之下,直至1879年正式納入日本版圖,改名為衝繩縣。不料二次大戰的戰敗,使得衝繩從1945年到1972年淪於美軍基地的控管。衝繩歷史的顛沛流離,造就了文化上的混血性格,也豐富了音樂的多元化。
  • 民謠是個什麼東西?
    民謠是一種專屬兒童後與青年前的人的音樂。搖滾講戰鬥;流行講愛情;民謠講迷茫。搖滾是成年人的音樂,流行是青年人的音樂,而民謠呢,是中學生的音樂。什麼人迷茫?當然是中學生了。我很不理解為什麼一提起民謠就說文藝,而不說流行與搖滾。
  • 《中國新歌聲》上演繹民謠 蔣敦豪與他的《天空之城》
    這位略顯羞澀的95後小鮮肉在臺上撥弄著吉他,閉著眼安安靜靜地演唱了一曲李志的《天空之城》,一時間,民謠再度成為樂壇炙手可熱的詞彙。進入藍莓視頻觀看《中國新歌聲》最新一期完整視頻>>外表冷靜其實內心狂熱在「新歌聲」的舞臺上,蔣敦豪在唱歌的過程中全程閉眼。
  • 29周新聞丨小浪花們,快來搜狗搜索解鎖姐姐們的超A霸屏動態
    02小浪花們,快來搜狗搜索解鎖姐姐們的超A霸屏動態乘風破浪的姐姐二次公演結束,姐姐們紛紛拿出大招,舞臺上魅力四射,小浪花們是不是還意猶未盡?搜狗搜索為你安排!
  • 肺炎期間民謠新歌手演唱實踐指導及音樂人是否了解民謠歌曲的特點
    民謠歌曲的特點在我國歷史長河中民謠的傳播形式基本上都是以集體的形式,口傳心授,通過對一些簡短精煉的具有鮮明特色的歌曲進行傳播。二、中國民謠歌曲演唱實踐指導我國各民族、各地區都有豐富的民謠歌曲,演唱者一般沒有經過專門的聲音訓練,其演唱即興成分很大,主要根據當地傳承的民間歌曲,這些民謠歌曲又有各自不同的內容和形式,很多民謠歌曲都是在時代的口頭傳唱中經過不斷地加工修飾,才得以發展和定型的。
  • 盛夏麗江古城民謠節再度升溫,大研花巷成民謠音樂新高地
    麗江被譽為民謠的故鄉,民謠也成為麗江特殊的文化符號。日前,雪松文旅旗下大研花巷發起首屆「麗江古城民謠音樂節」,民謠大咖先後助陣,唱響盛夏麗江最強音符。據悉,古城民謠音樂節將延續至10月,伴隨著民謠廣場正式揭牌等一系列活動,音樂節吸引了麗江乃至全國各地的知名歌手先後登場,儼然成為麗江民謠音樂新高地,為麗江文化旅遊添上濃墨重彩一筆。
  • 徵稿啟事|文成縣首屆民謠歌詞作品徵集活動,炫起文成民謠風!
    徵稿啟事|文成縣首屆民謠歌詞作品徵集活動,炫起文成民謠風!經研究,決定面向社會公開徵集文成縣民謠歌詞作品,現將有關事宜公告如下:一、組織單位主辦單位:中共文成縣委宣傳部、文成縣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文成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承辦單位:文成縣文化館、文成縣音樂家協會二、徵集時間即日起至2020年8月31日(郵寄時間以當地郵戳為準
  • 除了陳粒,盤點其他優秀的原創民謠女歌手
    最近一檔音樂原創類節目《我們是唱作人》讓大眾認識了民謠女歌手陳粒,但對於陳粒在其中的表現雖然出色,我更喜歡她以前的一些作品,比如《易燃易爆炸》、《小半》、《走馬》、《奇妙能力歌》等,無疑陳粒是當代民謠女歌手的第一人。如果往上數,成名的還包括姐姐齊豫,和校園民謠的代表歌手之一葉蓓。除了這幾個人,當代民謠女歌手也是人才濟濟,只是除了民謠圈,知道她們的人很少。
  • 盤點十首最經典的民謠歌曲
    民謠作為一種民間音樂形式一直都是被冠以小眾歌曲,而在近幾年,民謠擺脫了校園民謠的桎梏,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民謠真正從小眾走向主流。下面讓我們來細數民謠歌曲之中十首最經典的作品。第十名:《同桌的你》民謠在中國最早被大眾接受就是來自校園民謠。
  • 民謠爸媽陪「熊孩子」 瓜洲音樂節六一舉行
    2016瓜洲音樂節 民謠在路上,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民謠音樂節,也可能是用戶體驗最好的音樂節。民謠裡唱過酒,唱過夢想,唱過遠方,唱過少年和姑娘。  這些唱盡衝動迷茫的少年少女們一路長大,遇見了他們在歌裡唱過的愛情,詩與遠方裡有了柴米油鹽,有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