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即地獄」沒有必然性,那麼薩特的《禁閉》想表達什麼?

2021-01-09 薛丁格的流浪貓

我喜歡哲學,可對於業餘選手來說,哲學專著太過艱深晦澀。所以我選擇閱讀讓-保羅·薩特的作品。薩特的不同之處在於,他不僅是法國20世紀最重要的存在主義哲學家,並且他還擅長將哲學思想以文學的形式表達。

不同於後現代主義,存在主義文學在敘事結構、技巧及語言風格等方面,與18世紀以來的現實主義文學沒什麼兩樣,在表現形式上並未突破傳統。但是,其內核卻與之大相逕庭,可以說是舊瓶裝新酒。正因為如此,它更符合一般讀者的期待視野,易於被人接受,也有利於作家思想的傳播。

所以,即便沒讀過《存在與虛無》《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等哲學專著,僅通過薩特的小說或戲劇作品,同樣可以了解他的思想,認識存在主義。

薩特戲劇以設置「極限境遇」,提倡自由選擇為主要特色,因此被稱作「境遇劇」。《禁閉》是其代表作,也是典型的「境遇劇」。

加爾散是個逃兵,曾於精神上折磨妻子;伊內絲因與表嫂的同性戀關係致使表哥車禍身亡;輕浮女艾絲黛爾,親手溺死私生女兒,導致情夫自殺。三個生前罪孽深重的鬼魂,被安排在地獄中一間具有「第二帝國時期風格」的客廳裡。然而,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密室逃脫遊戲。薩特曾自言:

與他人的關係、自我禁閉和自由是該劇的三大主題。

「他人即地獄」沒有必然性

三人從互不了解,到互為糾纏又互相設防,形成了一種類似旋轉木馬般永無休止的追逐與折磨的關係。由此製造出強烈的戲劇衝突。

加爾散欲拉攏伊內絲,拒絕艾絲黛爾;伊內絲想與艾絲黛爾發展同性戀關係,拒絕加爾散;艾絲黛爾欲追求加爾散,拒絕伊內絲。結果誰都不能如願,誰都不得安寧。他們最大的障礙都因為有第三者在場。

薩特在說什麼?形而下的表層意義,當然就是人際關係。三人的膠著狀態,象徵著沒有人可以離開群體孤立存在,每個人的行為願望都需要對方配合,同時又受第三方制約。在這種複雜的關係網中,似乎也沒有人是絕對自由的。

最先感到忍無可忍,幾近崩潰的是加爾散。他說這地獄中雖然沒有殘酷的刑罰和劊子手,以及那些能撕裂人體的酷刑,但他「寧可遍體鱗傷,給鞭子抽,被硫酸澆,也不願使腦袋受折磨。」緊接著說出了那句最著名的臺詞:

他人即地獄!

第一次閱讀劇本,看到這句話時我也非常震驚。但按薩特本人的解釋,「他人即地獄」這種狀況是有前提條件的,不具備普遍性和必然性。

① 與他人關係惡化時,他人即地獄

如此看來,這世界上的確有相當一部分人生活在地獄裡。因為他們故步自封,自私狹隘,以己度人,從不相信自己以外的任何人;或者由於誤會也好,其它原因也罷,總之在身邊人眼裡,他們是這樣的人,以至於被排擠、被到孤立。長此以往,生活仿佛陷入了一種無法擺脫的極限困境。

薩特善於利用這種困境,如他的另一部戲劇《死無葬身之地》中,也是通過情節設置將人物逼入絕境,讓他們直面生死考驗,同時又必須做出選擇。

人的確很難脫離他人的環境而孤立存在。我們生活在一個縱橫交錯、複雜多變的人際關係網絡中。而人這種動物,是理性與感性的混同體。理性讓他們彼此設防,保持距離;感性方面卻又渴望相互取暖,最終難保不會如兩隻靠得太近的刺蝟般受傷。

② 過分依賴他人時,他人即地獄

形而下地說,這可能是個「為誰而活」與「活給誰看」的問題。出於責任,很少有人真正為自己而活。我們一生的奮鬥,至少有半生是為了他人,包括親人、愛人及後代等。

就算你苟且於世,當你離開時,只要有人為你悲傷,你曾經的存在,就不僅關乎自己。而對於大多數想認真生活的人來說,更難免不以他人為參照,不去依賴他人的判斷而達成自我認同。

就像太宰治小說《人間失格》中的大庭葉藏,於迷失中長大,卻從未意識到早已喪失自我的這個事實。一切努力的結果,不過是想活成別人眼中最好的自己!

因而,過度介意他人的眼光,依賴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判斷甚至裁決,那麼他人即地獄!

真正的地獄是「自我禁閉」

或許因為「他人即地獄」這句臺詞太過震撼,人們才更容易將目光聚焦在「人際關係」的主題上,而忽略了其它關鍵點。

其實「他人即地獄」 只是表象,真正的地獄是「自我禁閉」。也就是說,劇中那間客廳,或者說有形的地獄,其實是每個人心中無形地獄的象徵和投影。

並且該劇更深層的內涵仍舊不止於此,它實際上討論的是「存在與虛無」 的哲學問題。因此除去「境遇劇」外,《禁閉》更是「哲理劇」。

劇中有處重要細節,就是房間裡沒有鏡子,也沒有窗戶,總之一切可以當作鏡子的東西都沒有。鏡子象徵著自我認知與自我評價。沒有鏡子,艾絲黛爾甚至無法確定自己的存在,她說:

當我不照鏡子的時候,我摸自己也沒有用,我懷疑自己是否真的還存在。

加爾散也說:

要是能照一下鏡子,我什麼都捨得拿出來。

因為找不到鏡子,艾絲黛爾糾纏加爾散,她只能從男人那裡證明魅力和尋找存在感。她不是同性戀者,所以不相信主動為其充當鏡子的伊內絲。

因為找不到鏡子,便無法認識自己,也無法正確評價自己;同時又得不到他人認可,不被他人承認,自己便走向存在的反面——虛無。

薩特哲學認為,存在先於本質。人首先是存在,而後在自我造就與自我完善的過程中獲得本質,從而實現人生價值。但存在本身卻是荒謬的、非理性的,客觀世界被偶然性支配。

人存在於一個自己不能決定的世界中,製造出許多自己不能掌控的東西,包括道德、倫理、法律、世俗等一切無形的秩序,因此世界對人來說也是荒謬的。

劇中房間的布景,三人的矛盾關係,甚至整個戲劇衝突,都是這種荒謬的象徵。

存在主義哲學認為,人應該選擇完善自己的存在,認清荒謬世界的虛無本質。只有駐足當下,做出選擇的那一刻,世界對自己來說才稱得上真實。而你經過的世界,則屬於下一個路人。

這也說明劇中三人營造的這張複雜而矛盾的關係網,這種看似無法突破的極限境遇,實則是荒誕、無序和非理性的。但是,在秩序成為天經地義的必然性的社會格局中,每個人的偶然性被消解。於是,秩序、他人的眼光等「客體」變成了存在,而人自身卻變成了虛無。

另有一處細節也說明這個問題,就是房間裡的燈永遠亮著,三人無時無刻不暴露在他人的目光注視之下。這就造成了自身在排斥他人的同時,又要依據他人的判斷而存在。

第五場中,加爾散大聲叫嚷並用力敲門,結果發現門是可以打開的。但令觀眾倍感意外的是,開始還為陷入「他人的地獄」而抓狂的三個人中,沒一個真的想出去。他們寧可生活在地獄中繼續受煎熬,實際上是寧可生活在自我的禁閉中。

總之,所謂的地獄,就是自我禁閉!所謂的地獄,對於無法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甚至喪失自我、必須依賴他人的判斷而存在的人來說,就是社會人生,就是現實世界。

真正的救贖是「自由選擇」

薩特哲學的基本前提,是尼採那句名言「上帝已死」。因為上帝死了,人類的一切行為沒有主宰、不被安排。他們只能通過自由選擇,為存在本身賦予價值。

人會感到焦慮,恰恰是因為這種自由,這種在無法依賴任何東西包括上帝來做出選擇的自由。這意味著選擇的結果不存在必然性,而是有無限種可能的偶然性。

站在摩天大樓頂層俯視下方,或者佇立在懸崖邊,人會感到眩暈,就是因為我們意識到自己可以選擇自殺。也因為自殺與否的選擇權由自己決定,所以我們要為每一個不同的選擇負責。

《禁閉》中的三個人物,無一不是處在這種對自由選擇的恐懼與焦慮中。恐懼和焦慮,都來源於他們生前的種種惡行及為此付出的代價,包括內心的不安和肉體的死亡。

所以他們是懼怕自由的人,他們更渴望被指引,被安排。尤其表現在加爾散身上,他希望通過別人的認可來獲得靈魂上的解脫。因為自由選擇,更因為他的死,使加爾散的「本質」被定格為一個懦夫、一個逃兵。

為此他自欺地認為,一次懦夫的行為並不能判定一個人的一生。他抱怨自己死得太早,沒有時間和機會實施新的行動加以證明。伊內絲則無情地指出:

人總是死得太早,或者太遲。然而,你的一生已經完結;木已成舟,該結帳了。你的生活就是你自己,僅此而已。

這是對加爾散的最終判決,是他的悲劇。其實也正是薩特哲學思想的精髓——存在先於本質,人的本質是他一系列行為的總和。

薩特之所以將這些人安排在地獄裡,就是因為只要活著,他們總會說還有選擇,可以改變。然而一旦生命終結,人的本質就被確定了。好比中國那句古話——蓋棺定論。

加爾散如此,伊內絲和艾絲黛爾亦如此。所以在劇中,房門明明可以打開,他們卻不敢做出選擇,情願自我禁閉在無形的精神地獄裡。

他們對自由選擇的恐懼和焦慮,正說明了當人們遭遇困境,或深陷某種極限境遇時,自由選擇的重要性及選擇自由之路的艱難程度。

但薩特,或者說存在主義哲學認為,人即便為條件所限,做不了某種事情,達不到某總結果,至少還可以放棄、拒絕、否定,這也是一種選擇。

如加繆的《西西弗的神話》中,西西弗日復一日地向山頂滾動巨石,陷入徒勞無功的苦役。這看得見的痛苦和荒謬,也正是他選擇對抗荒謬世界的方式。

認識到世界的荒謬,認識到邪惡與黑暗力量的強大、任何反抗都不會有實際結果的同時,西西弗還能以巨大的精神力量,與失敗的命運抗爭,成為荒謬的英雄。羅曼·羅蘭說:

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本質後,依然熱愛生活。

通過對現象學的研究,薩特成功地將虛無主義轉化為積極的存在主義。所以我認為,《禁閉》的主題也絕非悲觀與消極,更不是那句所謂的「他人即地獄」。相反,薩特是在引導人們於精神上擺脫「他人的地獄」。

而擺脫的方式,也是該劇最可貴的核心精神——「自由」。他們是死人,我們是活人,死人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砸碎地獄之門,擺脫困境,取決於人的自由選擇。

相關焦點

  • 他人即地獄——對薩特《監禁》中存在主義的理解
    他的外祖父是一名語言學教授,十分重視對薩特的教育,薩特也非常爭氣,在童年就表現出了非凡的文學天賦,特別是對哲學類書籍有獨特的見解,為他在今後取得的成就埋下了伏筆[1]。他的一生作品豐富,但無論是無論是皇皇哲學巨著 《存在與虛無》,還是發人深省的小說《噁心》或《自由之路》都比不上他的話劇《禁閉》、《蒼蠅》還有《似無葬身之地》。
  • 薩特的《間隔》——為什麼說「他人即地獄」?
    最近李棟旭主演的韓劇《他人即地獄》大火,大概是講述了一個壓垮駱駝的不是最後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稻草,這麼一個故事。而「他人即地獄」這句話,其實是出自於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的戲劇《間隔》,這是是薩特的存在主義代表作。
  • 薩特為什麼說「他人即地獄」?
    2020年6月21日是讓-保爾薩特誕辰115周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了《薩特文集》新版,薩特是存在主義大師,與女性主義的鼻祖波伏娃曾一起到訪中國。薩特怎樣成為一個哲學家和文學家?他有怎樣的人生經歷?他為什麼說「他人即地獄」?6月21日,北大教授董強所做的「朝內166文學公益講座」第三十一講《薩特:一位哲學家的文學夢》給予了解答。
  • 薩特:他人即地獄,你真懂了這句話的含義嗎?
    01「他人即地獄」是存在主義哲學家讓·保羅·薩特(1905-1980)在其戲劇《間隔》(又稱《禁閉》)中的一句臺詞。在《間隔》中,我們看不到但丁《神曲》中恐怖的煉獄場景,沒有刑具,也沒有劊子手。然而,這個地獄卻存在另一種「酷刑」,即精神與心靈上的酷刑;也有另一種「劊子手」,即他人。02薩特通過加爾森之口說出了「他人就是地獄」這句名言。但對這句話,人們有不同的理解。薩特對此解釋說:「這句話常常被人誤解。
  • 韓劇《他人即地獄》比起別的,更可怕的還是人
    他人即地獄出自哪裡韓劇《他人即地獄》完結,但已經引起了不少為網友的注意,電視劇始終透露著一種詭異的氛圍,讓人對劇名,他人即地獄產生了很大的好奇,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出自哪裡又是誰說的一起來了解一下。「他人即地獄」是存在主義哲學家讓·保羅·薩特(1905-1980)在其戲劇《間隔》(又稱《禁閉》)中的一句臺詞。他人即地獄原文-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欲望和眼光對待一切,因此任何人都會受到其他人的欲望和眼光的幹預而變得不自由和痛苦,這就是「他人即地獄」。
  • 哲學名言「他人即地獄」是什麼含義
    著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在1944年發表了一部著名的哲理戲劇《禁閉》。劇中男主人公加爾森和兩個女主人公伊奈絲及艾斯苔爾都是幽靈,同住在第二帝國時代的客廳這樣一個沒有血腥刑具,沒有閻王小鬼,也沒有鏡子,窗戶和床的地獄裡。
  • 最近熱播劇《他人即地獄》是什麼意思呢?
    這個我大學的時候學過,不是說別人就是地獄,也不是說別人都是惡魔,也不是說置身於人群中,就像置身於地獄,而是說:你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你就是身處地獄了。他人即地獄,這句話出自戲劇作品《禁閉》,講的是三個人死後,被投入了地獄當中——以下摘自百度——「何必用烤架呢,他人就是地獄!」薩特通過戲劇中蘊含的存在主義告訴我們,太過於關注他人的眼光,太關心別人的看法意見,就等於無時無刻都活在地獄中,忍受著眾目睽睽的火烤,這就是煉獄。
  • 目光奴役:他人即地獄
    著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在1944年發表了一部著名的哲理戲劇《禁閉》,劇中三人最後都發現:「用不著硫磺、火堆、鐵條——地獄,就是他人!」「每個人都可以自由選擇成為你自己」「活出自己的風採」是存在主義的思想核心,薩特的「他人即地獄」論一出便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 李棟旭的變態反派越出彩,《他人即地獄》的格局越受限?
    1945年薩特在《禁閉》中寫下的「他人即地獄」,2019年變成了一部韓劇,無論是劇中讓社畜心有戚戚焉的底層環境,還是驚悚懸疑氛圍凌遲般的壓抑質感,都給予了這部《他人即地獄》非常不一樣的感官體驗。地獄「人間化」的敘事傾向關於地獄的重要文本比如但丁《神曲》,這部嚮往天堂作品中的大部頭內容其實是在洋洋灑灑鮮血淋漓寫《地獄》和《煉獄》,地獄烈火灼燒、罪惡之城中有罪之人被種種酷刑永世折磨,魑魅魍魎以和生前迥異的形態、生活在一個極端「陌生化」的次元裡;而所謂「地獄」書寫傳統沿革數千年,到了薩特這裡畫風已然大變,他筆下的「他人即地獄」,地獄場景早已不復昔日的「異化」色彩、甚至並無刑具
  • 他人即地獄——禁錮
    「他人即地獄」出自薩特戲劇《禁閉》,意思是人和人之間相處必然會有矛盾,當矛盾發生時,他人就會成為你的地獄。我覺得「地獄」不僅僅是讓你痛苦煎熬,其本身就是一種禁錮。而「他人」也本身就處于禁錮之中,既是囚犯,也是獄卒。
  • 「他人即地獄」在物慾橫流的時代中尋找自我
    這讓我想起保羅·薩特說的一句話:他人即地獄。他人即地獄,出自薩特1945年創作的戲劇《禁閉》,講的是三個罪惡的鬼魂,被獄卒放到一個禁閉的屋子中。屋子沒有鏡子,沒有任何可以看清自己的物品,每個想要看清自己,只能依靠另外兩位的描述。
  • 尼採的「在世人中間」,與薩特的「他人即地獄」,思想家的對話
    ——尼採《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薩特說「他人即是地獄」,個體的自由意志,總會有意無意地趨向群體的選擇,若不如此,個體就有被孤立和異化的危險,為了避免與別人格格不入,個體就讓度出一部分自由,以求得外在的一份安寧。 當內心卻會在夜深人靜之時,對自己進行審判,無論裁決結果如何,自己都是輸的一方。
  • 韓劇《他人即地獄》
    血流滿面的男子,最後看到的影像是:一把利斧,朝自己劈來……這個不寒而慄的片段,來自韓國秋季新劇:《他人即地獄》1.《他人即地獄》是韓國OCN電視臺於2019年8月31日起播出的驚悚懸疑劇,由李昌熙執導,鄭義道編劇,任時完、李棟旭主演。
  • 他人即地獄:在惡化的關係中,他人就是更恐怖的一重地獄(下)
    同樣的一群客人,同樣關於租借人殺人的懸疑,大樓的感覺,這個「他人的地獄」營造恐怖氛圍中更出色,懸疑故事情節的設置上也更令人意外。作為另一個為男主服務的作家,他為電視劇加入了很多地方,他的內心獨白表現出對周圍的一種潛在的態度。
  • 他人即地獄?錯了,想奪回被綁架的人生,藉助他人的力量才是答案
    01 「 他人即地獄?」「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馬克思現在一提起「他人即地獄」,大部分人都會想到那部同名高分韓劇。其實,這句話最早出自於法國著名的哲學家薩特的哲理劇《禁閉》,三個罪惡的靈魂,被投進地獄。
  • 《他人即地獄》每個人都有成為變態的潛力
    而這個轉變的促成者,就是圍繞在他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人,從而解釋了該劇的劇名——《他人即地獄》。「他人即地獄」,最先出現在存在主義哲學家讓·保羅·薩特的戲劇《禁閉》中,根據薩特的解釋,當我們與他人關係惡化時,我們會因為自己的欲望和眼光受到幹預而變得不自由和痛苦。
  • 《他人即地獄》韓劇的「雙男主」壓抑又瘋狂
    對於「雙男主」來說,我國優秀的《陳情令》已經成為穩定輸出,在海外也很受歡迎最近韓國的一部雙男主劇《他人即地獄》引起了我的關注看了一下這部劇的製作方OCN,就知道這是一部夏日納涼劇。畢竟OCN一年四季都在幫助大家降溫。
  • 《他人即地獄》:真正的地獄不是他人,是自己
    在一個僅容得下一張窄窄的床與桌子的狹小的沒有太多光線的房間裡,睡著了的男主冷汗連連,腦中不斷閃過的是自己被迫害的影像,但是又因為自己的能力不夠而拼命忍住即將爆發的性子,耳邊迴響著的是「殺死!殺死!殺死!」的聲音,這就是《他人即地獄》裡讓人記憶深刻的一個片段,有點陰鬱,卻讓人慾罷不能。
  • 「他人即地獄」|是什麼讓我們選擇隱藏自己
    當我看完私信以後,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薩特的那句名言:「他人即地獄」當我們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一切的思想、行為都是出自於自我的內心,無拘無束,不受限制,表達的是「現實自我」;但當我們置身於社會之中、置身於他人的目光之下的時候
  • 「他人即地獄」,怎樣做才能不那麼在意別人眼光?
    KY作者 / Cyte策劃 / 二狗子插畫 / 莫恩恩編輯 / KY主創們「他人即地獄。」與他人對話時,很容易就放棄自己的觀點。我們會覺得自己無法控制結果,因此就不去為自己爭取。如果上面5題中,你的大部分答案都是肯定的,那麼你就和我一樣,臉皮比較薄,而假如你的答案大部分是否定的,那麼你就是令大多數人羨慕的厚臉皮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