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1日是讓-保爾薩特誕辰115周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了《薩特文集》新版,薩特是存在主義大師,與女性主義的鼻祖波伏娃曾一起到訪中國。薩特怎樣成為一個哲學家和文學家?他有怎樣的人生經歷?他為什麼說「他人即地獄」?6月21日,北大教授董強所做的「朝內166文學公益講座」第三十一講《薩特:一位哲學家的文學夢》給予了解答。
被稱為「世紀的良心」
讓-保爾薩特是二十世紀法國聲譽最高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社會活動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是戰後法國知識界的一面旗幟,享有「世紀偉人」「世紀的良心」之盛譽。他的學說對法國及整個歐美的思想文化界曾產生深刻影響,至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1964年,憑藉小說《文字生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他拒絕接受。
薩特生於1905年,1980年去世,今年正值他逝世四十周年。
1980年薩特去世的時候,他的靈柩從醫院出來到蒙帕納斯墓地,都在巴黎十四區。短短的路程當中,巴黎市民在沒有任何人組織的情況下自發為他送行。新聞短片在法國當時晚間新聞的頭條連續放了兩分多鐘,法國沒有一個作家能夠在二十世紀有如此殊榮。如果想看到類似的盛況,只有在1885年雨果去世的時候才有過。從這裡可以感受到薩特在二十世紀法國文壇的地位,有些人甚至把二十世紀的法國稱為薩特的世紀。薩特在整個二十世紀,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他觸及到文學、藝術、哲學、思想、實踐、記錄等等,使得他成為無處不在的一個人,薩特也影響了全世界很多國家,包括中國。
自嘲長得醜,從王子變成了蛤蟆
薩特出生在巴黎的外祖父、外祖母家,後來一直跟他的外祖父、外祖母、母親一起生活,因為他的父親是海軍水手,後來得了黃熱病,很早就去世了。
薩特跟他的母親、外祖父、外祖母生活到12歲,直到他的母親改嫁以後,他接受不了他的繼父。這個經歷對於薩特來說非常重要,他在1964年的時候寫過著名的文學作品,中文翻譯成《文字生涯》。他在這本書裡回憶了他自己出生一直到十二歲時候的生活,這本書對很多人來說都很驚訝,因為薩特後來一直給人特別嚴肅的印象,是寫出很艱深的哲學著作的哲學家、文學家,但是《文字生涯》這個作品讓人看到薩特的另一面,特別幽默、特別溫柔。
有人說薩特特別醜,他的醜成為他的一張名片,但是他小時候並不醜,他母親把他當做女孩一樣去撫養。
他在《文字生涯》裡面寫了非常生動的一段,他到了7歲的時候還是女孩的樣子,他的外祖父實在看不下去,說你是一個男孩,要長成男子漢的樣子,我們要給你媽一個驚喜,然後帶他到理髮館,把他的長頭髮剃掉,弄成像北京人的板寸一樣。等回去他媽看到他的時候也不擁抱他了,轉身就要哭了,薩特說那時突然意識到自己原來是醜陋的。
他的眼睛天生有點殘疾,尤其是右眼往外鼓出,頭髮剪掉以後,一下子把自己的醜陋全部展示給別人。後來別人畫薩特漫畫的時候,也把他畫成很醜的樣子。他當時在《文字生涯》裡說他的外祖父都嚇壞了,一般童話故事裡頭是蛤蟆變成王子,我從王子或者公主變成了蛤蟆。
那時候他已經是名滿天下的大作家,他寫自傳的時候這麼自嘲,可以看到薩特跟大家心目中想的不太一樣。
在巴黎高師認識終身伴侶波伏娃
薩特12歲時,因為母親改嫁,離開巴黎去法國海邊的一個城市拉羅舍爾。拉羅舍爾也是很漂亮的城市,但是薩特在那很痛苦,一方面他生活在繼父那裡,另一方面他覺得自己作為一個有志向的人,應該在首都巴黎待著。
後來他老在那兒鬧,父母親就把他弄回到巴黎,他在巴黎上過兩所著名的中學,蒙田中學和亨利四世中學,這都是法國最好的中學。薩特受的教育是法國的精英教育。他跟外祖父生活的時候,他的外祖父是著名的德語專家,還寫過德語教材,外祖父讓薩特在讀書之前就已經自學了很多東西。
後來他進入了著名的巴黎高等師範,巴黎高等師範是法國最好的學校,法國大名鼎鼎的總統馬克龍很聰明,但是他沒有考上巴黎高師,因為巴黎高師很難進。巴黎高師出了很多諾貝爾獎得主,法國很多思想家、文學家都是從巴黎高師出來的。
薩特在巴黎高師開始自己的創作,他在那非常活躍,人們都很喜歡他,雖然他有時候調皮搗蛋。
在巴黎高師他認識了幾個對他一生都有非常重要影響的人,比如保羅尼贊,雷蒙阿隆。
雷蒙阿隆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學家,他和薩特是同學,他們兩個曾經走得很近,有一陣子兩人鬧翻了,在晚年的時候又重歸於好。薩特一輩子有很多朋友,也跟很多人鬧翻,最有名的是跟加繆,他跟加繆曾經是特別好的朋友,但是後來倆人徹底鬧翻。
西蒙娜德波伏娃也是他在巴黎高師認識的,後來成為他的終身伴侶。他們經常在咖啡館裡工作,接受記者採訪。
薩特在巴黎高師慢慢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當時有一個著名的說法,他問他的哲學老師,他說我認為自己不存在。他後來寫了《存在與虛無》,他說我認為我這個人不存在,你覺得我是不是有問題?哲學老師回答他說,你能夠懷疑你自己存在,說明你是存在的。
巴黎四十區,在蒙帕納斯邊上的小街有一個酒店,他高師畢業以後跟西蒙娜德波伏娃居住在那裡,他們也沒有想到去世的時候,居然就在這個酒店對面的墓地,而且永久地葬在一起,牌子上有一句話的意思是,他們兩個人非常獨立,住在這個酒店裡也要分著住兩個房間,但是蒙帕納斯墓地讓他們兩人住到了一起。
從巴黎高師出來以後,薩特到勒阿弗爾做了哲學老師。他離開巴黎就很苦悶,他總覺得自己是一個外省的、前途渺茫的中學老師,這時候他開始思考,開始寫東西,他寫出了著名的短篇小說《牆》,但真正讓他出名的不是《牆》,而是後來緊接著寫的長篇小說《噁心》。
二戰中被德軍俘虜,徹底改變薩特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所有歐洲的年輕人基本都被捲入這個戰爭,薩特也不例外。但是薩特是一個高度近視的人,尤其他的右眼,幾乎是失明的,他不可能直接被派去打仗,所以薩特入伍以後一直在氣象部,不是在前線。但是即便如此,1940年6月21日,他被德軍俘虜了。
薩特被德軍關起來以後,那個地方一共關了兩萬多人,這個經歷徹底改變薩特,他說有一個在二戰之前的我,還有一個在二戰之後的我。在二戰之前,他寫了《牆》《噁心》,他是一個非常極端個人主義的,強調個人自由。但是二戰中被抓起來,跟別人關在一起以後,他突然意識到集體的重要性,在被抓起來以後,對他來說最重要的是團結,要跟他人一起共存。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經歷,他在被關起來的時候,1940年聖誕節,他寫了一齣戲演給其他的犯人看,也演給當時德國的軍官和士兵看,結果非常受歡迎。他一下子感覺到自己是戲劇天才,覺得自己可以在這方面發展。
成為法國文化代言人
1941年他被放了,這時候他進入另外一個階段,他跟波伏娃等其他人進入抵抗戰士的階段。到了1943年他寫了著名的《蒼蠅》,緊接著有《密室》等著名作品。
1943年因為《蒼蠅》認識了加繆,並且成為好朋友,加繆邀請他進入當時著名的抵抗雜誌《戰鬥》,寫一些跟抵抗有關係的戲劇,所以那時候薩特以真正的抵抗戰士的形象出現,名聲越來越大。
等到巴黎解放,薩特已經名氣很大,美軍邀請法國著名的知識分子去美國,薩特在被邀請的名單上。正是因為他被美國人邀請,作為法國重要的抵抗的知識分子代表到美國,他一下子在全世界打出來名聲。
他回到巴黎以後就住在了著名的聖日爾曼,他在聖日爾曼生活了很多年,從1945年開始一直生活到1962年。人們都知道著名的花神咖啡館,其實薩特住在聖日爾曼小廣場的樓上面,底下有一個咖啡館叫波拿巴,他在咖啡館的樓上住了十多年,就在那時候形成著名的聖日爾曼的文化,他跟波伏娃、鮑裡斯維昂等等形成聖日爾曼存在主義的全球有名的氛圍,這種有名到了什麼程度?不斷有全世界的遊客都去看他,使得它成為二十世紀巴黎最重要的風景,取代了十九世紀末印象派給人的巴黎形象。薩特和波伏娃的寫作、生活方式成為巴黎最好的代言人,成為法國文化最好的代言人。
他人即地獄
薩特的文學作品主要有小說、戲劇、文論,戲劇是讓他名聲最大的,尤其是著名的《隔離審判》。
《隔離審判》每隔幾年就有人去演,在全球不知道有多少人演過薩特這個作品。在法國有著名的阿維尼翁戲劇節,阿維尼翁戲劇節每幾年就會有人演薩特的作品,所以千萬不要以為薩特過時了。《隔離審判》裡面有一句話當時最風行、誰都說的一句話,就是「他人即地獄」,或者倒過來說「地獄即他人」。
這句話讓人覺得薩特太陰暗了,他人怎麼會是地獄呢?其實薩特後來也解釋過,不是說把別人的存在看作是地獄般的存在,而是他人的存在對你來說太重要了,這是薩特的一個根本思想。
《隔離審判》裡面有三個人物,一個男的,兩個女的,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到了地獄。中國人說到了地獄以後要下油鍋,會受到各種各樣的懲罰。他們下去以後,還去找有沒有給我酷刑的東西?沒有。地獄是什麼?就是他們三個人必須永遠在那共存,出不去,對他的懲罰就是他的存在永遠在那,為什麼說他人即地獄?就是他總是在那兒。他為什麼必須在那兒?因為他的存在使得我才能存在,如果沒有他的存在,沒有他告訴我我是誰,我就不知道我是誰,我無法存在。所以他人即地獄或者地獄即他人是這個意思。
【來源:燕趙都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