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特為什麼說「他人即地獄」?

2020-12-04 瀟湘晨報

2020年6月21日是讓-保爾薩特誕辰115周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了《薩特文集》新版,薩特是存在主義大師,與女性主義的鼻祖波伏娃曾一起到訪中國。薩特怎樣成為一個哲學家和文學家?他有怎樣的人生經歷?他為什麼說「他人即地獄」?6月21日,北大教授董強所做的「朝內166文學公益講座」第三十一講《薩特:一位哲學家的文學夢》給予了解答。

被稱為「世紀的良心」

讓-保爾薩特是二十世紀法國聲譽最高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社會活動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是戰後法國知識界的一面旗幟,享有「世紀偉人」「世紀的良心」之盛譽。他的學說對法國及整個歐美的思想文化界曾產生深刻影響,至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1964年,憑藉小說《文字生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他拒絕接受。

薩特生於1905年,1980年去世,今年正值他逝世四十周年。

1980年薩特去世的時候,他的靈柩從醫院出來到蒙帕納斯墓地,都在巴黎十四區。短短的路程當中,巴黎市民在沒有任何人組織的情況下自發為他送行。新聞短片在法國當時晚間新聞的頭條連續放了兩分多鐘,法國沒有一個作家能夠在二十世紀有如此殊榮。如果想看到類似的盛況,只有在1885年雨果去世的時候才有過。從這裡可以感受到薩特在二十世紀法國文壇的地位,有些人甚至把二十世紀的法國稱為薩特的世紀。薩特在整個二十世紀,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他觸及到文學、藝術、哲學、思想、實踐、記錄等等,使得他成為無處不在的一個人,薩特也影響了全世界很多國家,包括中國。

自嘲長得醜,從王子變成了蛤蟆

薩特出生在巴黎的外祖父、外祖母家,後來一直跟他的外祖父、外祖母、母親一起生活,因為他的父親是海軍水手,後來得了黃熱病,很早就去世了。

薩特跟他的母親、外祖父、外祖母生活到12歲,直到他的母親改嫁以後,他接受不了他的繼父。這個經歷對於薩特來說非常重要,他在1964年的時候寫過著名的文學作品,中文翻譯成《文字生涯》。他在這本書裡回憶了他自己出生一直到十二歲時候的生活,這本書對很多人來說都很驚訝,因為薩特後來一直給人特別嚴肅的印象,是寫出很艱深的哲學著作的哲學家、文學家,但是《文字生涯》這個作品讓人看到薩特的另一面,特別幽默、特別溫柔。

有人說薩特特別醜,他的醜成為他的一張名片,但是他小時候並不醜,他母親把他當做女孩一樣去撫養。

他在《文字生涯》裡面寫了非常生動的一段,他到了7歲的時候還是女孩的樣子,他的外祖父實在看不下去,說你是一個男孩,要長成男子漢的樣子,我們要給你媽一個驚喜,然後帶他到理髮館,把他的長頭髮剃掉,弄成像北京人的板寸一樣。等回去他媽看到他的時候也不擁抱他了,轉身就要哭了,薩特說那時突然意識到自己原來是醜陋的。

他的眼睛天生有點殘疾,尤其是右眼往外鼓出,頭髮剪掉以後,一下子把自己的醜陋全部展示給別人。後來別人畫薩特漫畫的時候,也把他畫成很醜的樣子。他當時在《文字生涯》裡說他的外祖父都嚇壞了,一般童話故事裡頭是蛤蟆變成王子,我從王子或者公主變成了蛤蟆。

那時候他已經是名滿天下的大作家,他寫自傳的時候這麼自嘲,可以看到薩特跟大家心目中想的不太一樣。

在巴黎高師認識終身伴侶波伏娃

薩特12歲時,因為母親改嫁,離開巴黎去法國海邊的一個城市拉羅舍爾。拉羅舍爾也是很漂亮的城市,但是薩特在那很痛苦,一方面他生活在繼父那裡,另一方面他覺得自己作為一個有志向的人,應該在首都巴黎待著。

後來他老在那兒鬧,父母親就把他弄回到巴黎,他在巴黎上過兩所著名的中學,蒙田中學和亨利四世中學,這都是法國最好的中學。薩特受的教育是法國的精英教育。他跟外祖父生活的時候,他的外祖父是著名的德語專家,還寫過德語教材,外祖父讓薩特在讀書之前就已經自學了很多東西。

後來他進入了著名的巴黎高等師範,巴黎高等師範是法國最好的學校,法國大名鼎鼎的總統馬克龍很聰明,但是他沒有考上巴黎高師,因為巴黎高師很難進。巴黎高師出了很多諾貝爾獎得主,法國很多思想家、文學家都是從巴黎高師出來的。

薩特在巴黎高師開始自己的創作,他在那非常活躍,人們都很喜歡他,雖然他有時候調皮搗蛋。

在巴黎高師他認識了幾個對他一生都有非常重要影響的人,比如保羅尼贊,雷蒙阿隆。

雷蒙阿隆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學家,他和薩特是同學,他們兩個曾經走得很近,有一陣子兩人鬧翻了,在晚年的時候又重歸於好。薩特一輩子有很多朋友,也跟很多人鬧翻,最有名的是跟加繆,他跟加繆曾經是特別好的朋友,但是後來倆人徹底鬧翻。

西蒙娜德波伏娃也是他在巴黎高師認識的,後來成為他的終身伴侶。他們經常在咖啡館裡工作,接受記者採訪。

薩特在巴黎高師慢慢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當時有一個著名的說法,他問他的哲學老師,他說我認為自己不存在。他後來寫了《存在與虛無》,他說我認為我這個人不存在,你覺得我是不是有問題?哲學老師回答他說,你能夠懷疑你自己存在,說明你是存在的。

巴黎四十區,在蒙帕納斯邊上的小街有一個酒店,他高師畢業以後跟西蒙娜德波伏娃居住在那裡,他們也沒有想到去世的時候,居然就在這個酒店對面的墓地,而且永久地葬在一起,牌子上有一句話的意思是,他們兩個人非常獨立,住在這個酒店裡也要分著住兩個房間,但是蒙帕納斯墓地讓他們兩人住到了一起。

從巴黎高師出來以後,薩特到勒阿弗爾做了哲學老師。他離開巴黎就很苦悶,他總覺得自己是一個外省的、前途渺茫的中學老師,這時候他開始思考,開始寫東西,他寫出了著名的短篇小說《牆》,但真正讓他出名的不是《牆》,而是後來緊接著寫的長篇小說《噁心》。

二戰中被德軍俘虜,徹底改變薩特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所有歐洲的年輕人基本都被捲入這個戰爭,薩特也不例外。但是薩特是一個高度近視的人,尤其他的右眼,幾乎是失明的,他不可能直接被派去打仗,所以薩特入伍以後一直在氣象部,不是在前線。但是即便如此,1940年6月21日,他被德軍俘虜了。

薩特被德軍關起來以後,那個地方一共關了兩萬多人,這個經歷徹底改變薩特,他說有一個在二戰之前的我,還有一個在二戰之後的我。在二戰之前,他寫了《牆》《噁心》,他是一個非常極端個人主義的,強調個人自由。但是二戰中被抓起來,跟別人關在一起以後,他突然意識到集體的重要性,在被抓起來以後,對他來說最重要的是團結,要跟他人一起共存。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經歷,他在被關起來的時候,1940年聖誕節,他寫了一齣戲演給其他的犯人看,也演給當時德國的軍官和士兵看,結果非常受歡迎。他一下子感覺到自己是戲劇天才,覺得自己可以在這方面發展。

成為法國文化代言人

1941年他被放了,這時候他進入另外一個階段,他跟波伏娃等其他人進入抵抗戰士的階段。到了1943年他寫了著名的《蒼蠅》,緊接著有《密室》等著名作品。

1943年因為《蒼蠅》認識了加繆,並且成為好朋友,加繆邀請他進入當時著名的抵抗雜誌《戰鬥》,寫一些跟抵抗有關係的戲劇,所以那時候薩特以真正的抵抗戰士的形象出現,名聲越來越大。

等到巴黎解放,薩特已經名氣很大,美軍邀請法國著名的知識分子去美國,薩特在被邀請的名單上。正是因為他被美國人邀請,作為法國重要的抵抗的知識分子代表到美國,他一下子在全世界打出來名聲。

他回到巴黎以後就住在了著名的聖日爾曼,他在聖日爾曼生活了很多年,從1945年開始一直生活到1962年。人們都知道著名的花神咖啡館,其實薩特住在聖日爾曼小廣場的樓上面,底下有一個咖啡館叫波拿巴,他在咖啡館的樓上住了十多年,就在那時候形成著名的聖日爾曼的文化,他跟波伏娃、鮑裡斯維昂等等形成聖日爾曼存在主義的全球有名的氛圍,這種有名到了什麼程度?不斷有全世界的遊客都去看他,使得它成為二十世紀巴黎最重要的風景,取代了十九世紀末印象派給人的巴黎形象。薩特和波伏娃的寫作、生活方式成為巴黎最好的代言人,成為法國文化最好的代言人。

他人即地獄

薩特的文學作品主要有小說、戲劇、文論,戲劇是讓他名聲最大的,尤其是著名的《隔離審判》。

《隔離審判》每隔幾年就有人去演,在全球不知道有多少人演過薩特這個作品。在法國有著名的阿維尼翁戲劇節,阿維尼翁戲劇節每幾年就會有人演薩特的作品,所以千萬不要以為薩特過時了。《隔離審判》裡面有一句話當時最風行、誰都說的一句話,就是「他人即地獄」,或者倒過來說「地獄即他人」。

這句話讓人覺得薩特太陰暗了,他人怎麼會是地獄呢?其實薩特後來也解釋過,不是說把別人的存在看作是地獄般的存在,而是他人的存在對你來說太重要了,這是薩特的一個根本思想。

《隔離審判》裡面有三個人物,一個男的,兩個女的,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到了地獄。中國人說到了地獄以後要下油鍋,會受到各種各樣的懲罰。他們下去以後,還去找有沒有給我酷刑的東西?沒有。地獄是什麼?就是他們三個人必須永遠在那共存,出不去,對他的懲罰就是他的存在永遠在那,為什麼說他人即地獄?就是他總是在那兒。他為什麼必須在那兒?因為他的存在使得我才能存在,如果沒有他的存在,沒有他告訴我我是誰,我就不知道我是誰,我無法存在。所以他人即地獄或者地獄即他人是這個意思。

【來源:燕趙都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薩特的《間隔》——為什麼說「他人即地獄」?
    最近李棟旭主演的韓劇《他人即地獄》大火,大概是講述了一個壓垮駱駝的不是最後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稻草,這麼一個故事。而「他人即地獄」這句話,其實是出自於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的戲劇《間隔》,這是是薩特的存在主義代表作。
  • 他人即地獄——對薩特《監禁》中存在主義的理解
    這種關係的存在使得他們各自成了各自的地獄,最後由艾絲黛爾說的一句:「永遠在一起,我的上帝,這多麼滑稽!永遠在一起!」結束,作品中所描寫的人生是一種痛苦的存在,是一種荒誕不經的存在,即人生是荒誕的,自始至終都是虛無縹緲的[3]。薩特試圖通過三個已死的「死活人」,點醒許多 在世卻如伊內絲、艾絲黛爾、加爾散般作繭自縛,製造樊籠的 「活死人」[2]。
  • 薩特:他人即地獄,你真懂了這句話的含義嗎?
    01「他人即地獄」是存在主義哲學家讓·保羅·薩特(1905-1980)在其戲劇《間隔》(又稱《禁閉》)中的一句臺詞。用不著硫磺、火堆、鐵條,地獄,就是他人!」薩特在《存在與虛無》一書中談到,人對他人的妨礙不僅是物質性的,而且是精神性的。在《間隔》中,我們看不到但丁《神曲》中恐怖的煉獄場景,沒有刑具,也沒有劊子手。然而,這個地獄卻存在另一種「酷刑」,即精神與心靈上的酷刑;也有另一種「劊子手」,即他人。02薩特通過加爾森之口說出了「他人就是地獄」這句名言。
  • 「他人即地獄」沒有必然性,那麼薩特的《禁閉》想表達什麼?
    三個生前罪孽深重的鬼魂,被安排在地獄中一間具有「第二帝國時期風格」的客廳裡。然而,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密室逃脫遊戲。薩特曾自言:與他人的關係、自我禁閉和自由是該劇的三大主題。「他人即地獄」沒有必然性三人從互不了解,到互為糾纏又互相設防,形成了一種類似旋轉木馬般永無休止的追逐與折磨的關係。由此製造出強烈的戲劇衝突。
  • 尼採的「在世人中間」,與薩特的「他人即地獄」,思想家的對話
    ——尼採《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薩特說「他人即是地獄」,個體的自由意志,總會有意無意地趨向群體的選擇,若不如此,個體就有被孤立和異化的危險,為了避免與別人格格不入,個體就讓度出一部分自由,以求得外在的一份安寧。 當內心卻會在夜深人靜之時,對自己進行審判,無論裁決結果如何,自己都是輸的一方。
  • 目光奴役:他人即地獄
    誠如尼採說的,「幾人能走自己的路而不改其志、憑人家去說而無動於衷呢」?有幾個能逸得出勒龐意義上的「烏合之眾」的集合?幾個能不被角色或定位所綁定而道得出「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沒於眾人就是「存而不在」,「成為人就是成為個人」。但為什麼不願意有自我?鶴立雞群,八面受敵。
  • 韓劇《他人即地獄》比起別的,更可怕的還是人
    他人即地獄出自哪裡韓劇《他人即地獄》完結,但已經引起了不少為網友的注意,電視劇始終透露著一種詭異的氛圍,讓人對劇名,他人即地獄產生了很大的好奇,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出自哪裡又是誰說的一起來了解一下。「他人即地獄」是存在主義哲學家讓·保羅·薩特(1905-1980)在其戲劇《間隔》(又稱《禁閉》)中的一句臺詞。他人即地獄原文-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欲望和眼光對待一切,因此任何人都會受到其他人的欲望和眼光的幹預而變得不自由和痛苦,這就是「他人即地獄」。
  • 「為什麼你無法結婚?」「他人即地獄」
    而理由便是薩特那句:他人即地獄。 她說,像她這種人,就特別不適合結婚。 因為和最好的朋友呆在一起,不能超過三天。和家人呆在一起,不能超過一星期,否則就會有輕微的窒息感。如果繼續混在人群當中,就只能演戲假裝自己很快樂了。
  • 哲學名言「他人即地獄」是什麼含義
    最後三人都發現每個人對另外的人都是地獄。「他人就是地獄「就是劇中男主人公加爾森說出來的。加爾森說:「我萬萬沒想到,地獄裡該有硫磺,有熊熊的火堆,有用來烙人的鐵條。這真是天大的笑話!用不著硫磺、火堆、鐵條,地獄,就是他人!」世界上的確有相當多的一部分人生活在地獄裡,因為他本人太依賴別人的判斷了。
  • 他人即地獄——禁錮
    「他人即地獄」出自薩特戲劇《禁閉》,意思是人和人之間相處必然會有矛盾,當矛盾發生時,他人就會成為你的地獄。我覺得「地獄」不僅僅是讓你痛苦煎熬,其本身就是一種禁錮。而「他人」也本身就處于禁錮之中,既是囚犯,也是獄卒。
  • 韓劇《他人即地獄》
    血流滿面的男子,最後看到的影像是:一把利斧,朝自己劈來……這個不寒而慄的片段,來自韓國秋季新劇:《他人即地獄》1.《他人即地獄》是韓國OCN電視臺於2019年8月31日起播出的驚悚懸疑劇,由李昌熙執導,鄭義道編劇,任時完、李棟旭主演。
  • 最近熱播劇《他人即地獄》是什麼意思呢?
    這個我大學的時候學過,不是說別人就是地獄,也不是說別人都是惡魔,也不是說置身於人群中,就像置身於地獄,而是說:你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你就是身處地獄了。他人即地獄,這句話出自戲劇作品《禁閉》,講的是三個人死後,被投入了地獄當中——以下摘自百度——「何必用烤架呢,他人就是地獄!」薩特通過戲劇中蘊含的存在主義告訴我們,太過於關注他人的眼光,太關心別人的看法意見,就等於無時無刻都活在地獄中,忍受著眾目睽睽的火烤,這就是煉獄。
  • 李棟旭的變態反派越出彩,《他人即地獄》的格局越受限?
    1945年薩特在《禁閉》中寫下的「他人即地獄」,2019年變成了一部韓劇,無論是劇中讓社畜心有戚戚焉的底層環境,還是驚悚懸疑氛圍凌遲般的壓抑質感,都給予了這部《他人即地獄》非常不一樣的感官體驗。地獄「人間化」的敘事傾向關於地獄的重要文本比如但丁《神曲》,這部嚮往天堂作品中的大部頭內容其實是在洋洋灑灑鮮血淋漓寫《地獄》和《煉獄》,地獄烈火灼燒、罪惡之城中有罪之人被種種酷刑永世折磨,魑魅魍魎以和生前迥異的形態、生活在一個極端「陌生化」的次元裡;而所謂「地獄」書寫傳統沿革數千年,到了薩特這裡畫風已然大變,他筆下的「他人即地獄」,地獄場景早已不復昔日的「異化」色彩、甚至並無刑具
  • 《他人即地獄》:真正的地獄不是他人,是自己
    的聲音,這就是《他人即地獄》裡讓人記憶深刻的一個片段,有點陰鬱,卻讓人慾罷不能。韓劇《他人即是地獄》,豆瓣評分8.4分,韓國國內的評分一度達到9.1分,一開播即創下OCN電視臺年度收視紀錄,演員全員演技在線,為觀眾演繹了一個外表看似無辜,但卻十分陰森恐怖的人間地獄,給人帶來心靈震撼。
  • 「他人即地獄」在物慾橫流的時代中尋找自我
    這讓我想起保羅·薩特說的一句話:他人即地獄。他人即地獄,出自薩特1945年創作的戲劇《禁閉》,講的是三個罪惡的鬼魂,被獄卒放到一個禁閉的屋子中。屋子沒有鏡子,沒有任何可以看清自己的物品,每個想要看清自己,只能依靠另外兩位的描述。
  • 他人即地獄:在惡化的關係中,他人就是更恐怖的一重地獄(下)
    同樣的一群客人,同樣關於租借人殺人的懸疑,大樓的感覺,這個「他人的地獄」營造恐怖氛圍中更出色,懸疑故事情節的設置上也更令人意外。作為另一個為男主服務的作家,他為電視劇加入了很多地方,他的內心獨白表現出對周圍的一種潛在的態度。
  • 《他人即地獄》韓劇的「雙男主」壓抑又瘋狂
    對於「雙男主」來說,我國優秀的《陳情令》已經成為穩定輸出,在海外也很受歡迎最近韓國的一部雙男主劇《他人即地獄》引起了我的關注看了一下這部劇的製作方OCN,就知道這是一部夏日納涼劇。畢竟OCN一年四季都在幫助大家降溫。
  • 他人即地獄,但地獄的鑰匙在自己手裡
    那個人說:「我的主人。」「誰是你的主人?」「我就是你的主人。」「嗯?」孩子有些不解。那個人繼續說:「誰也沒有囚禁我,是我自己囚禁了自己。薩特說:「他人即地獄」能夠幫助你離開地獄的,其實一直都只是你自己而已。不妨回想一下:當你不小心摔倒時,你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傷痛,還是摔倒的姿勢在別人眼裡是不是很滑稽可笑?
  • 《他人即地獄》每個人都有成為變態的潛力
    男孩緊盯著電腦屏幕,手指不停敲打著鍵盤,臉上逐漸露出一個詭異的笑容,在他始終注視的屏幕上,滿屏寫著「去死去死去死……」這是韓劇《他人即地獄》的最後一個場景,描述的是主人公尹宗佑從滿是殺人犯的考試院逃出後在醫院醒來的場景,從劇情來看,他應該剛剛完成了一個從社會正直善良男到心理變態殺人狂的巨大心理轉變。
  • 《他人即地獄》李棟旭首次挑戰「斯文敗類」,又現「神演技」!
    「他人即地獄」是存在主義哲學家讓·保羅·薩特在其戲劇《間隔》中的一句臺詞。薩特後來解釋說,這句話有兩層意思:1.與他人關係惡化時,他人即地獄。2.一個人的判斷太依賴別人時,他人即地獄。而本劇的劇名便是出自這裡,這部劇不僅劇名哲學,就連劇情都是「哲學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