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平和縣:全面推進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工程建設

2020-12-22 瀟湘晨報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漳州平和縣在水土流失治理的實踐中,始終貫穿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理念,堅持「小流域綜合治理」和「大面積封育保護」並舉、坡耕地整治與生態茶果園建設相結合,配套實施河道整治、生態護岸、水保公園、美麗鄉村建設等工程,推廣「山頂戴林帽,山腰改果帶,山腳設護岸」等模式,全面推進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工程建設。2012年以來,平和全縣累計投入2.71億元,治理小流域45條、水土流失面積72.66萬畝,水土流失率從2011年的16.98%下降到2018年的13.01%,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還提升了群眾幸福指數。(福建省水利廳供稿)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福建: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龍巖樣板」
    「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堅決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省委工作要求落深落細落實落到位,把推進水土流失治理『長汀經驗』、打造新時代林改『武平經驗』升級版作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重要舉措,全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龍巖樣板』,建設閩西南生態型現代化城市,打造有溫度的幸福龍巖。」
  • 漳州積極推進「五古豐登」建設綜述
    青石板上,用燈光打出的「漳州古城歡迎您」讓往來的遊客感到漳州人民濃濃的熱情。  漳州古城的建設是我市積極保護「五古」文化資源、努力延續歷史文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漳州圍繞「田園都市、生態之城」發展定位,實施「七個五」(「五海」保護、「五沿」治理、「五景」建設、「五行」管控、「五古豐登」「五大工程」「五種提倡」)生態建設行動計劃,全力推動綠色發展。
  • 海南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持續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
    海南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持續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增綠護藍擦亮發展底色半年來,我省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導向,持續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對照中央環保督察和國家海洋督察整改事項,全面梳理、舉一反三,以最嚴的規劃、最嚴的措施、最嚴的處罰、最嚴的問責,確保生態環境只能更好、不能變差,努力把海南打造成為全國生態文明的樣板間。
  • 不負青山綠水 不負茶鄉百姓——生態文明建設的「安溪樣本」
    劉伯怡 攝繼國家生態縣、國家園林縣城、全國十佳生態文明城市、中國十佳宜居縣、中國最美麗縣等榮譽稱號之後,近日,安溪又將「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的金字招牌捧回大美茶鄉。「綠色生態是安溪最寶貴的自然財富,茶鄉人民一路實踐、一路探索,成績來之不易,我們相信由此滋養發芽,安溪生態文明建設必將結出更多碩果。」安溪縣委書記高向榮、縣長吳毓舟道出了百萬茶鄉人民的心聲。
  • 滿意率86.96% 重慶黔江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稱號
    (山清水秀天藍地綠美麗黔江城區 黔江區生態環境局供圖)日前,國家生態環境部發布了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名單,黔江區榜上有名。昨日,記者從黔江區生態環境局獲悉,這是繼黔江榮獲「綠色中國·傑出綠色生態城市」「清新清涼峽谷城」「中國森林氧吧」「全國生態旅遊勝地」「中國最佳綠色生態旅遊名區」等稱號後的又一張「國」字號榮譽。這一「綠色」成績單的背後,不僅是對黔江區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的各項創建指標全部達標的認可,更飽含全區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凝心聚力的努力與智慧。
  • 泰安市水文局多舉措全面提升水土保持監測水平
    在省水利廳黨組和省水文局黨委的正確領導下,泰安市水文局按照「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總基調總思路和「監管強手段、治理補短板」水土保持工作總要求,認真學習全省水土保持監測工作會議精神,多舉措確保「五個到位」,全面提升水土保持監測水平。
  • 懷遠縣塗山路(世紀大道-BE5路)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報告表審批...
    ;(五)建設期水土保持補償費按照徵佔用地面積計徵,同意建設期水土保持補償費為4.37萬元。二、生產建設單位在項目建設中應全面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的相關要求,並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按照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切實落實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二)嚴格按方案要求落實各項水土保持措施
  • 以「三創」為抓手,推進鹹寧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臺階
    我深入6個縣市區部分鄉鎮、企業及市直有關單位,圍繞鹹寧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選擇課題開展調研。我認為,鹹寧可以「三創」(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爭創「無廢城市」試點、爭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為抓手,推進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臺階。一 背景和歷程中國共產黨基於世情、國情、黨情,深刻感知生態保護的重要性。
  • 生態底色譜就幸福曲|習水縣「生態+」模式建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
    流經境內的赤水河、綦江河是長江上遊南岸支流,山水相依,區位生態優勢明顯。早在10年前,該縣就把「生態立縣」列入發展戰略中,力求將生態文明建設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領域、各環節。習水壩區田園風光近年來,習水縣引入「生態+」理念,促進生態文化、生態政策、生態思維有機融合,實現了生態經濟、生態價值、生態生活的全域轉變。
  • 江蘇省政府關於印發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規劃(2013-2022)的通知
    2001年,省人大常委會通過《關於加強環境綜合整治推進生態省建設的決定》,2004年,批准實施《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2010年,省委、省政府召開生態省建設大會,出臺《關於加快推進生態省建設全面提升生態文明水平的意見》。2011年,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城鄉建設暨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會議,出臺《關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程的行動計劃》。
  • 水生態文明如何建?學一學這10項經驗
    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設立統一規範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並先後在福建、江西、貴州和海南四省開展試驗區建設。幾年來,各試驗區圍繞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大膽探索、先行先試,形成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在其中,有一些優秀的治水經驗,本期與您分享。
  • 【學習宣傳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開啟生態文明建設新徵程
    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綱領性文件。我們要把學習貫徹全會精神作為重大政治任務,抓緊編制「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加快建設美麗中國。
  • 解讀生態文明建設「焦作讀本」 !焦作市舉行「五年大學習、五年大...
    目前,已基本完成了生態紅線劃定工作,焦作市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後面積36288.22公頃,其中位於北部山區的太行山水土保持生態保護紅線面積31390.4公頃,主要分布於中站區、修武縣、博愛縣和沁陽市;位於中部南水北調中線水源涵養生態保護紅線面積375.34公頃,主要分布於中站區、山陽區、博愛縣和溫縣;位於南部黃河生物多樣性、水源涵養生態保護紅線面積4522.48公頃,主要分布於武陟縣、溫縣和孟州市。
  • 江西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重點改革任務全面完成
    記者從11月26日省發改委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沿著《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江西)實施方案》擘畫的路線圖,我省按照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目標要求,全面完成試驗區重點改革任務,38項重點改革任務全部出臺,35項改革成果列入國家推廣清單,實現了試驗區建設的階段性目標。
  •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碧水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生態...
    在「堅決治」上,積極爭取國家項目支持,增加各方面資金投入,深入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堤防護岸加固、清淤疏浚、排澇等工程建設,大力推進城鄉汙水和垃圾處理、畜禽養殖汙染處理。陝西規模化養殖場糞汙治理設施配備率達97.7%,糞汙綜合利用率達89.1%。
  • 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
    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印發《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推廣清單》,此舉標誌著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將極大地促進各地區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對「十四五」時期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
  • 姜德文:水土保持的核心要義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
    水土流失既是土地退化和生態惡化的主要形式,也是土地退化和生態惡化程度的集中反映,水土流失與生態惡化互為因果,水土流失直接關係國家生態安全、防洪安全、糧食安全和飲水安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是多方面、全局性和深遠的,甚至是不可逆的。抓住水土流失這個問題就抓住了控制生態退化的關鍵。
  • 貴州銅仁市踐行「兩山」理念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銅仁市不斷厚植綠色優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定不移地走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   守山護水,久久為功。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完成綠化建設面積272.1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6.2%,居全省第二。同時,銅仁市及轄下10個區縣全部成功創建為「省級森林城市」,建成省級森林鄉鎮21個、森林村寨110個、森林人家300戶。
  • 【我家就在黃河邊】陝西合陽縣:保住黃河好生態 移出幸福新生活
    然而,隨著徐水河河道景觀改造治理工程和岔峪村整體就地搬遷工程的啟動實施,這一切已成過往。岔峪村村民在迎來幸福新生活的同時,也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讓出了空間。「搬出來」更要「穩得住」。在合陽縣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看來,岔峪村生態搬遷不是終點,讓岔峪村的貧困戶順利脫貧致富、讓全體村民在安居的同時還能夠樂業,才是他們的終極目標。而要實現這一終極目標,產業轉型便成為關鍵。
  • 推動綠色發展(137)丨未來,雲南生態文明建設有新目標(雲南發布)
    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強化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促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一定要世世代代保護好,並明確要求雲南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