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部昆汀的新片上映並在國內外炒得沸沸揚揚,原本已經在國內定檔,大家摩拳擦掌準備去看,但卻因為一些不明原因慘遭下架。
拋開片尾的血腥暴力因素不談,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因為該片中侮辱並惡意醜化李小龍的鏡頭。由於之前沒有看到完整的影片,籠籠一直沒敢妄加評論,也並不想蹭這位「國際知名導演」的熱度。但就在前不久完整地看過該片後,籠籠只想說:
這一次,廣電總局幹得漂亮!
我們首先來看劇情方面,李小龍是在皮特的回憶中出現。一開場,一個佩戴墨鏡全身黑色的黃種人在片場上對動作電影、對拳擊運動、對拳王阿里誇誇其談,甚至揚言可以將拳王阿里打成殘疾,狂妄與傲慢大大地寫在了他的臉上。
而後在皮特揭穿其「謊言」後羞愧難當,要求拳腳比試,並慘遭皮特暴打,被其三局兩勝(第一場皮特不還手「輸」掉,其餘都是李小龍被壓著打),完全顛覆了我們心中關於李小龍這一形象的認知。
那麼這段劇情有存在的必要嗎?
答案是完全沒有!
昆汀大費周章,用了整整一段(近10分鐘)對李小龍這樣一個配角進行了如此「負面」的描繪,結果是與主線劇情毫無關係,有或者沒有這一段都不會影響主要劇情。
誠然,電影是一件很個人的東西,昆汀導演也是一個「個人色彩」極強的導演,這也是我們愛他的原因。但就是這樣一段「為了貶低而貶低」的鏡頭,著實噁心到了包括籠籠在內的一大部分人群。
有人會說李小龍的失敗是為了襯託出皮特的「主角光環」,但是籠籠想說,以昆汀的過人才華有一百種表現手法可以凸顯皮特的勇猛無畏,但是昆汀卻偏偏選擇了這一種最為敏感的手段來為之,意義何在?
為什麼不把被打的那個對象直接換成拳王阿里或任何一位黑人武者呢?那樣豈不是更能凸顯出皮特的「主角光環」?因為他沒有這個膽量去碰美國人的「底線」!而打敗李小龍,不給自己惹上「種族歧視」的麻煩,顯然是昆汀自認為的成本最低的「戲謔」。
再來看看事後昆汀對於此事的態度。
在李小龍的女兒、籃球巨星賈巴爾、李小龍摯友伊諾山度等人紛紛發聲抗議後,昆汀在發布會上是這樣說的,「據我所知,李小龍本就是這樣一個狂妄之人!」。
這就相當於一群曾與李小龍親密接觸過的人告訴你,「我認識的李小龍不是這樣的」,而你偏偏要說,「不,他就是這樣的,我看網上這麼說的!」
對於阿里,李小龍一直保持著敬畏之心,將其視為自己的偶像,家中收藏著阿里全部的比賽錄像帶,會在訓練之餘反覆觀看學習。而拳擊作為李小龍所創「截拳道」的三大支柱技術之一(另兩項為詠春拳和擊劍),對於他來說更是意義非凡,甚至在後期對於拳擊的研究超越了中國武術。
李小林從來都不是一個狂妄自大的人,這一點只要看過他電視訪談節目的人就能輕易看得出來,相反他的性格中帶有東方人骨子裡的靦腆、儒雅與隨和。
李小龍一直認為自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還有更多的事要做。對於中國人來說,他們要向世界所展示的也只剛剛開始而已。他為自己是一名中國人而感到自豪,他希望通過電影向世界展示中國的部分文化。
李小龍是個知識淵博的人,也是世界上武功最好的人。他的全部生命就是武術,再也找不到象他這麼棒的人了。
李小龍是個對武術極度狂熱的人,他能夠成功,除了一半是天賦外,其餘都是他肯努力的結果。他實在非常努力。發拳快、準、勁,足以令他雄視武壇。此外,他對各種武術器械的認識及純熟,可以稱得上是專家,就是這些沒有人及得上他。
日本武術家、大學體育教授和裡積與李小龍切磋之後,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我那時在一所大學教授拳擊,我常常對學生說,如果你要發拳快的話,一定要減輕出拳的力量,但當我看見李小龍發拳的速度,同時又強有力地擊倒對方後,我的理論便告粉碎。同時我又發覺他的腰力運用甚好,一切動作都很有規律,那時我才知道李小龍的確是一個有真才實學的年輕人,我開始對他產生敬意。李小龍是我的摯友,世上再沒有一個人像你那樣博學、真誠、具有勇氣。他是一顆不滅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