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道是繼承性與創造性的結合。唐人在沿襲前人茶葉加工方式的同時比前人更加的嚴格、更加的精細。
陸羽倡導的「煎茶」,更是將飲茶追求到了極致。總結出了飲茶的品類和技能所難以掌握的九個環節。
今天與您分享的是餘悅教授所撰寫的《茶路歷程·中國茶文化流變簡史》(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中第二章第六節的內容。
唐人的創造力,唐代茶道的創造性,在陸羽《茶經》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雖然唐時的團、餅、片茶是沿襲前人加工茶葉的方法和形制才出現的,唐代茶道卻對茶葉本身的要求更加嚴格、加工的方法更加精細、飲茶方式更加講究。
陸羽倡導的「煎茶」法飲用的也是餅茶,而把達到「精極」的地步作為「茶中三昧」。所以,他總結出飲茶的品類和技巧有九個難以掌握的環節:一是加工,二是鑑別,三是用器,四是用火,五是選水,六是烘烤,七是碾末,八是烹煮,九是飲法。他還進一步提出:「陰採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別也;羶鼎腥甌,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飛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內生,非炙也;碧粉縹塵,非末也;操艱攪遽,非煮也;夏興冬廢,非飲也。」
這些「精極」的體悟,都是粗放豪飲時代無法感知的。不厭其精,不厭其細,是唐代茶道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