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樂道《大音希聲》,賞茶道靜心養神

2020-12-09 樂道五音堂

中國音樂,聖賢文明,國學智慧,啟悟生命

一、中國茶道文化、源遠流長

1、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制茶、飲茶的文化。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發現並利用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漢族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

2、茶道,就是品賞的美感之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

4、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曾被譽為是道家的化身。茶道文化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文學家王心鑑《詠茶葉》 詩中說:千挑萬選白雲間,銅鍋焙炒柴火煎。泥壺醇香增詩趣,瓷甌碧翠泯憂歡。老君悟道養雅志,元亮清談祛俗喧。不經涅槃渡心劫,怎保本源一片鮮。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陸羽所創的煎茶茶道。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

5、中國茶道並沒有僅僅滿足於以茶修身養性的發明和儀式的規範,而是大膽地去探索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創造性地將茶與中藥等多種天然原料有機地結合,使茶飲在醫療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強,並使之獲得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就是中國茶道最具實際價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和喜愛的魅力所在。

二、茶道文化內涵豐富

1、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

2、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在歷史上吹響了中華茶文化的號角。從此茶的精神滲透了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的音樂、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屬於文化學範疇。

3、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品茶」不但是鑑別茶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

4、品茶的環境一般由建築物、園林、擺設、茶具等因素組成。飲茶要求安靜、清新、舒適、乾淨。中國園林世界聞名,山水風景更是不可勝數。利用園林或自然山水間,用木頭做亭子、凳子,搭設茶室,給人一種詩情畫意。供人們小憩,不由意趣盎然

5、潮州工夫茶作為中國茶文化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國茶道文化的精粹,作為中國茶道的代表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本的煎茶道、中國臺灣地區的泡茶道都來源於中國廣東潮州工夫茶

6、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餘杭縣的徑山寺取經,交流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臺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

7、茶道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行為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稱為美學宗教,以和、敬、清、寂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則是繼承唐宋遺風。

8、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內涵一種具體表現,談茶文化必須結合中國傳統文化而論之。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和中華的文化內涵禮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現象,是禮樂的具體行為表現。

三、品茶程序

1、洗壺:將沸水倒入壺中,又迅速倒出。

2、衝泡:沸水再次入壺,倒水過程中壺嘴「點頭」三次,即所謂「鳳凰三點頭」。

3、向客人示敬. 「春風拂面」:水要高出壺口,用壺蓋拂去茶末兒。

4、封壺:蓋上壺蓋,用沸水遍澆壺身。

5、分杯: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在茶託上。「玉液回壺」:將壺中茶湯倒入公道杯,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6、分壺:將茶湯分別倒入聞香杯,茶斟七分滿。7、奉茶:以茶奉客。8、聞香:客人將茶湯倒入品茶杯,輕嗅聞香杯中的餘香。9、品茗: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輕啜慢飲在古箏的伴奏下,主泡火薰香。淨手,先引茶人喝,請來賓賞茶,然後是賞具:品茶講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鎮的瓷器。宜興的紫砂壺。燙杯溫壺是將沸水傾入紫砂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潔具提溫。「烏龍入宮」:將烏龍茶放入茶壺。

10、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反之,是為「三不點」。明代為十三宜與七禁忌。「十三宜」為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詠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鑑賞、十三文僮;「七禁忌」為一不如法、二惡具、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五葷餚雜味、六忙冗、七壁間案頭多惡趣。

四、茶的歷史悠久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世界公認,中國在茶業上對人類的有著卓越的貢獻,這主要在於:最早發現並利用茶這種植物,把它發展形成為中國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並且逐步地傳播到中國的周邊國家乃至整個世界。

1、秦漢以前巴蜀是中國茶業的搖籃

顧炎武曾道:「自秦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認為飲茶是秦統一巴蜀之後才開始傳播開來,肯定了中國和世界的茶葉文化,最初是在巴蜀發展起來的。

巴蜀產茶,可追溯到戰國時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規模的茶區,並以茶為貢品。西漢成帝時王褒的《童約》記載「烹荼盡具」及「武陽買茶」兩句。反映成都一帶,西漢時用專門用具、飲茶成風;茶葉已經商品化,出現了「武陽」一類的茶葉市場。

2、秦漢時期,茶業隨巴蜀與各地經濟文化而傳播。首先向東部、南部傳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個佐證。

3、三國、西晉階段,隨荊楚茶業和茶葉文化在全國傳播的日益發展,由於地理上的有利條件和較好的經濟文化水平,長江中遊或華中地區,在中國茶文化傳播上的地位,逐漸取代巴蜀而明顯重要起來。

三國時,孫吳據有東南半壁江山,這一地區,也是這時中國茶業傳播和發展的主要區域。南方栽種茶樹的規模和範圍有很大的發展,也流傳到了北方高門豪族。西晉時期《荊州土記》載曰「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

北方豪門南渡西晉、過江僑居,建康(南京)成為中國南方的政治中心。上層社會崇茶之風盛行,南方江東飲茶和茶葉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促進了中國茶業向東南推進。由浙西進而擴展到了溫州、寧波沿海一線。《桐君錄》所載「西陽、武昌、晉陵皆出好茗」,晉陵即常州,其茶出宜興。三國兩晉之後,茶業重心東移趨勢明顯。

4、唐朝中後期,《膳夫經手錄》所載「今關西、山東,閭閻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無茶」。中國嗜茶成俗,南方茶的生產,隨之空前蓬勃發展了起來。唐代中葉後,長江中下遊茶區,不僅茶產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術,也達到了當時的最高水平。茶葉生產和技術的中心,已經轉移到了長江中遊和下遊,江南茶葉生產,集一時之盛。

貢茶設置在江南,大大促進了江南制茶技術的提高,也帶動了全國各茶區的生產和發展。由《茶經》和唐代其它文獻記載來看,這時期茶葉產區已遍及今之四川、陝西、湖北、雲南、廣西、貴州、湖南、廣東、福建、江西、浙江、江蘇、安徽、河南等十四個省區,幾乎達到了與中國近代茶區約略相當的局面。

5、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國氣候由暖轉寒,中國南方南部的茶業,較北部更加迅速發展了起來,並逐漸取代長江中下遊茶區,成為茶業的重心。宋代茶已傳播到全國各地,茶區基本上已與現代茶區範圍相符。明清以後,茶區基本穩定,茶業的發展主要是體現在茶葉製法和各茶類興衰演變。

五、茶葉種類繁多

中國茶葉歷史悠久,種類繁多,下面所列出的僅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幾種。

1、綠茶類

毛尖:產於河南信陽俗稱「綠茶之王」。

龍井:既是浙江省杭州地名,也是泉名。此地出產的茶亦用此名。

碧螺春:產於江蘇省吳縣洞庭山。茶葉採於春季,製成品緊密纏繞,帶螺旋形。相傳康熙年間,洞庭山少女採茶,不帶筐子,把茶葉放在乳間,茶得體溫而生奇香,名為「嚇殺人」茶。清康熙皇帝南巡太湖,喜愛這茶的清香,但認為「嚇殺人」不雅,又因為茶葉帶螺旋形,康熙皇帝賜名碧螺春。碧螺春成為清代貢茶。

毛峰:產於安徽省黃山。

劍毫:產於安徽省潛山縣天柱山(大別山區)。

猴魁:產於安徽省太平縣。

瓜片:產於安徽省六安縣。

珠茶:產於浙江平水。

青頂:產於浙江臨安天目山。

白雲茶:產於浙江雁蕩山。

銀毫茶:產於湖南百疊嶺。

2、紅茶類

正山小種:又稱拉普山小種,屬紅茶類,與人工小種合稱為小種紅茶。首創於福建省崇安縣(1989崇安撤縣設市,更名為武夷山市)桐木地區。是世界上最早的紅茶,亦稱紅茶鼻祖,至今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由福建武夷山深處當地茶農於明朝中後期機緣之下創製而成。後來在正山小種的基礎上發展了工夫紅茶。歷史上該茶以星村為集散地,故又稱星村小種。

川紅:川紅工夫產於四川省宜賓等地,具備緊細圓直,毫鋒披露,色澤烏潤,內質香高味濃的優良品質。

祁門紅茶:簡稱祁紅,產於安徽省祁門。

滇紅:雲南紅茶,簡稱滇紅。

暖卡紅茶:產於河南信陽。溫胃暖身,抗禦寒冷,索住熱量。

信陽紅:產於河南信陽。

北苑貢茶:產於福建省建甌市。

3、烏龍茶類

鐵觀音:產於福建省安溪。

黃金桂:產於福建省安溪。

毛蟹:產於福建省安溪。

本山:產於福建省安溪。

凍頂烏龍:產於臺灣凍頂山。

大紅袍:福建省武夷山

單樅:廣東省潮州市鳳凰鎮鳳凰山

4、黃茶類

蒙頂黃芽:茶芽條勻整,扁平挺直,色澤黃潤,金毫顯露;湯色黃中透碧,甜香鮮嫩,甘醇鮮爽。為黃茶之極品。

君山銀針:產於湖南洞庭湖君山島。

5、黑茶類:產於湖南安化

6、白茶類:產於福建福鼎

松溪白茶:產於福建松谿縣。

普洱茶:產於雲南

#茶道#

相關焦點

  • 5月,日本七大必去絕美景色:賞櫻花、坐電車、品茶道、餵神鹿……
    春可賞櫻花,夏可看螢火,秋可觀紅葉,冬可泡溫泉。勿用多言,這裡就是四季都宜旅遊,日本給所有人の初印象。選擇日本旅遊,小山山大致總結為兩點:地理位置+優美環境!日本是一個自然和人文獨具特色的國家,既保持著傳統的古都底蘊,又有繁華大都市的風貌。
  • 茶道起源之地及茶道的演變
    茶道被譽為是道家的化身。茶道文化起源於中國,南宋時期傳入日本,衍生出日本茶道。現如今,茶道文化已在日本流行。茶道的代表人物有唐朝《茶經》的作者茶聖陸羽和在少室山茶仙谷茶仙泉隱居時寫下《茶譜》《七碗茶詩》的唐朝詩人盧仝。
  • 《道德經》中的「大音希聲」,是什麼含義?需要從四個方面解讀
    導語:老子在《道德經》的第四十一章,提出是:「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這段話中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成為千百年來,大家爭論比較多的話題,見仁見智,莫衷一是。
  • 日本茶道和中國茶道到底什麼關係?是否日本茶道抄襲了中國茶禮?
    日本茶道緣起日本的茶道確實是在中國的影響下產生,這個連日本茶道千家家元千宗室也曾經撰文論證過中國的《茶經》對日本茶道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在明清之際,煎茶傳入日本,套用了抹茶道而產生出所謂的煎茶道,但由於煎茶道沒有獨立性,它是不被納入茶道的。所以日本的抹茶道並非是在中國形成之後傳入日本的,而是有一個相對獨立的發展過程,抹茶從唐朝傳入日本,到明中期形成抹茶道,中間經歷了七八百年的時間,足夠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了。
  • 國慶長假無須遠行:巴南山水茶道文化節「七個一」夠得耍
    鳳凰網重慶綜合 9月21日,2020中華山水茶道文化節新聞發布會召開,巴南區副區長馮毅梅介紹,今年的文化節將從9月28日開幕,持續到11月30日。文化節期間將舉辦南溫泉燈會、溫泉文化論壇、川渝茶葉展示及農特產品展銷等活動,並推出最值得體驗的「七件事」。
  • 秀秀老師:我們為什麼要推廣雅士茶道
    雅士茶道最獨特的地方,大約正在元代耶律楚材《西域從王君玉乞茶因其韻》此詩所云,是茶助文思,令人詩情奔湧,筆下生花。茶助文思,因此而起了品茶文學,品水文學,又有茶文、茶學、茶畫、茶歌、茶戲等;又相輔相成,使飲茶升華為精神享受,並進而形成中國茶道。
  • 〔讀城〕京都萬福寺記:白雲連肺煎茶道
    日本煎茶道出自中國明代淪飲法,2017年春,我們在京都郊外的茶鄉宇治,訪謁了煎茶道「大本營」萬福寺。萬福寺的賣茶翁祭屋在萬福寺內,一株古藤旁,我看到一塊石碑上寫著「茶具塚」,是近年各地煎茶道茶人,在此埋葬自己所用的舊茶具,表示向賣茶翁學習,不為「物」所轉,追尋道氣。距茶具冢十多米處,是賣茶翁的祭屋,上面掛著「禪茶」兩字,龕裡供著塑像,每月16日,煎茶道總部的人會來祭祀,每年5月份的第三個周末, 28個煎茶道流派,會在寺內舉辦全日本煎茶道大會,屆時茶席眾多,聲勢頗大。
  • 《日日是好日》:一部關於茶道的電影,蘊藏著日本的「侘寂美學」
    「茶道依季節的循環,將日本人的生活美學與哲學變成親身體驗,瞭然於心。真正的體悟需要時間,可是就在「啊,原來如此」的那一瞬間,完全化為身上的血與肉」——森下典子《日日是好日》《日日是好日》是日本國寶級女演員樹木希林生前最後一部電影,改編自日本茶道教授森下典子的同名隨筆集。
  • 巴風渝韻醉巴南 山水歸來見南泉 2020中華山水茶道文化節盛大開幕
    巴風渝韻醉巴南 山水歸來見南泉2020中華山水茶道文化節盛大開幕  為深入推進產業融合,帶動旅遊消費,助推文旅市場復甦,9月28日晚,由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巴南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巴風渝韻醉巴南—2020中華山水茶道文化節開幕式在南溫泉景區隆重開幕,誠邀廣大市民參加
  • 大音希聲 真愛無言---觀電影《娘家人》有感
    大音希聲 真愛無言------觀電影《娘家人》有感 發布時間: 2020-12-16 09:24:05   來源:中國電力網  作者:王瑜
  • 新聞發布會丨逛燈會、泡溫泉、品清茶……2020中華山水茶道文化節...
    中華山水茶道文化節是巴南區的大型文旅品牌節會活動,已成功舉辦五屆,在提升旅遊消費、帶動產業發展發揮了較好的帶動作用。今年將如何舉辦?有何特色活動呢?今(21)日,重慶市政府新聞辦召開2020中華山水茶道文化節新聞發布會,介紹了有關情況。
  • 唐代茶道的基礎:不厭其精、不厭其細
    唐代茶道是繼承性與創造性的結合。唐人在沿襲前人茶葉加工方式的同時比前人更加的嚴格、更加的精細。陸羽倡導的「煎茶」,更是將飲茶追求到了極致。總結出了飲茶的品類和技能所難以掌握的九個環節。唐人的創造力,唐代茶道的創造性,在陸羽《茶經》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雖然唐時的團、餅、片茶是沿襲前人加工茶葉的方法和形制才出現的,唐代茶道卻對茶葉本身的要求更加嚴格、加工的方法更加精細、飲茶方式更加講究。陸羽倡導的「煎茶」法飲用的也是餅茶,而把達到「精極」的地步作為「茶中三昧」。
  • 2020中華山水茶道文化節盛大開幕:巴風渝韻醉巴南 山水歸來又見...
    ,誠邀廣大市民參加2020中華山水茶道文化節系列活動,到巴南遊巴地、賞巴景、住巴居、品巴味。2020中華山水茶道文化節在南溫泉廣場啟幕,是巴南獻給老重慶人的溫馨禮物,既代表著對老巴縣往昔的懷戀,也意味著對新巴南未來的憧憬。
  • 日本明治時期女性茶道教育為什麼興起?
    不過飲茶者素來以男子居多,然而日本明治時期女性茶道教育為什麼興起?一、日本茶道談及日本文化,不覺間湧上腦海的約莫便是關於武士道、茶道、花道以及日本動漫等等。並將之與宗教、哲學、倫理等熔為一體,形成了「茶道」這一文化藝術活動。因而日本茶道除卻物質享受以外,通過茶會、茶禮等還能夠陶冶情操、培養道德觀念。由此便形成了日本人對於茶道的熱衷。
  • 靜心茶話:日本茶道歷史(一)
    日本的茶道,是一個享受對話,分享精美的糖果,享受精美茶具,相互交流對話的儀式。那麼日本茶道歷史是如何,怎麼變成現在的茶道得,跟中國有什麼關係?這些問題我們都會說到,請大家愛好茶道和茶的,都關注和收藏的看看。
  • 長安雅士:十二年瘦金體《千字文》,《廣陵散》,煎茶道,隔火薰香研習
    是年嘗遊天台,觀東海日出,賞仙山勝景,訪太公故地,瞻仙祖遺蹤,見安期先生石屋尚在,河上公坐痕猶存。至女巫之墓,墓與屋相連,人與鬼同居,乃嘆曰:「陰陽兩界,實一牆之隔耳」。遂夜宿仙臺,見月光瀉瀉,清風徐徐,碧波蕩蕩,仙島渺渺,天台巍巍,星漢迢迢。贊曰:大美不言,真人間仙境也!忽聞谷中琴聲幽幽,玄樂綿綿。尋聲覓去,至一茅舍。屏息靜聽,恐亂仙音也。曲終,一清麗女子開門曰:「先生光臨寒舍,不勝榮幸。
  • 《尋訪千利休》:日式茶道美學一代宗師
    千利休是日本戰國時代的著名茶匠,也是將茶道與美學提升至典雅不凡境界的宗師,他將茶道與侘寂美學結合,追求知行合一、自然簡樸、殘缺易逝之美,形成「和、敬、清、寂」禪茶一味的日本茶道體系,改變了以黃金為審美價值取向的奢靡風氣。
  • 人生的三種境界:「茗賞者上,談賞者次,酒賞者下」
    明代袁宏道《瓶史》中道:"明者賞也,談者賞之次也,酒者賞之次也。"茶席上的花卉是茶人欣賞的小品插花。茶為友,花為伴。茶的寧靜,內斂撫慰內心,花的自然,直抵心靈最純淨的淨土。品茶修身,趕上花開時節,看到綻放的花蕾,流連忘返,想看一眼它所有的美。品茶賞花,愉悅之情溢於言表。
  • 中國茶道的五境之美!
    茶道,是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意識,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更是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茶道更是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行為藝術,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
  • 町茶道一路高歌猛進的背後,蘊藏著怎樣的秘密?
    町茶道一路高歌猛進的背後,蘊藏著怎樣的秘密?而在東南亞爆紅的町茶道,也以勢不可擋的姿態,引領著新式茶飲的發展。在這樣廣闊的前景下,資本輪番推動使得茶飲行業再度成為焦點,而町茶道一路高歌猛進的背後,蘊藏著怎樣的秘密?1、打造差異化定位茶飲市場競爭不斷,在消費者的爭奪戰中,是否擁有差異化的定位成為了品牌能否突圍的關鍵點。町茶道作為一個沉澱10年的品牌,以十年茶道,只做好茶作為品牌文化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