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聖賢文明,國學智慧,啟悟生命
一、中國茶道文化、源遠流長
1、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制茶、飲茶的文化。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發現並利用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漢族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
2、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
4、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曾被譽為是道家的化身。茶道文化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文學家王心鑑《詠茶葉》 詩中說:千挑萬選白雲間,銅鍋焙炒柴火煎。泥壺醇香增詩趣,瓷甌碧翠泯憂歡。老君悟道養雅志,元亮清談祛俗喧。不經涅槃渡心劫,怎保本源一片鮮。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陸羽所創的煎茶茶道。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
5、中國茶道並沒有僅僅滿足於以茶修身養性的發明和儀式的規範,而是大膽地去探索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創造性地將茶與中藥等多種天然原料有機地結合,使茶飲在醫療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強,並使之獲得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就是中國茶道最具實際價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和喜愛的魅力所在。
二、茶道文化內涵豐富
1、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
2、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在歷史上吹響了中華茶文化的號角。從此茶的精神滲透了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的音樂、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屬於文化學範疇。
3、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品茶」不但是鑑別茶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
4、品茶的環境一般由建築物、園林、擺設、茶具等因素組成。飲茶要求安靜、清新、舒適、乾淨。中國園林世界聞名,山水風景更是不可勝數。利用園林或自然山水間,用木頭做亭子、凳子,搭設茶室,給人一種詩情畫意。供人們小憩,不由意趣盎然。
5、潮州工夫茶作為中國茶文化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國茶道文化的精粹,作為中國茶道的代表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本的煎茶道、中國臺灣地區的泡茶道都來源於中國廣東潮州的工夫茶。
6、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餘杭縣的徑山寺取經,交流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臺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
7、茶道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行為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稱為美學宗教,以和、敬、清、寂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則是繼承唐宋遺風。
8、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內涵一種具體表現,談茶文化必須結合中國傳統文化而論之。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和中華的文化內涵禮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現象,是禮樂的具體行為表現。
三、品茶程序
1、洗壺:將沸水倒入壺中,又迅速倒出。
2、衝泡:沸水再次入壺,倒水過程中壺嘴「點頭」三次,即所謂「鳳凰三點頭」。
3、向客人示敬. 「春風拂面」:水要高出壺口,用壺蓋拂去茶末兒。
4、封壺:蓋上壺蓋,用沸水遍澆壺身。
5、分杯: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在茶託上。「玉液回壺」:將壺中茶湯倒入公道杯,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6、分壺:將茶湯分別倒入聞香杯,茶斟七分滿。7、奉茶:以茶奉客。8、聞香:客人將茶湯倒入品茶杯,輕嗅聞香杯中的餘香。9、品茗: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輕啜慢飲在古箏的伴奏下,主泡火薰香。淨手,先引茶人喝,請來賓賞茶,然後是賞具:品茶講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鎮的瓷器。宜興的紫砂壺。燙杯溫壺是將沸水傾入紫砂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潔具提溫。「烏龍入宮」:將烏龍茶放入茶壺。
10、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反之,是為「三不點」。明代為十三宜與七禁忌。「十三宜」為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詠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鑑賞、十三文僮;「七禁忌」為一不如法、二惡具、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五葷餚雜味、六忙冗、七壁間案頭多惡趣。
四、茶的歷史悠久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世界公認,中國在茶業上對人類的有著卓越的貢獻,這主要在於:最早發現並利用茶這種植物,把它發展形成為中國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並且逐步地傳播到中國的周邊國家乃至整個世界。
1、秦漢以前巴蜀是中國茶業的搖籃
顧炎武曾道:「自秦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認為飲茶是秦統一巴蜀之後才開始傳播開來,肯定了中國和世界的茶葉文化,最初是在巴蜀發展起來的。
巴蜀產茶,可追溯到戰國時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規模的茶區,並以茶為貢品。西漢成帝時王褒的《童約》記載「烹荼盡具」及「武陽買茶」兩句。反映成都一帶,西漢時用專門用具、飲茶成風;茶葉已經商品化,出現了「武陽」一類的茶葉市場。
2、秦漢時期,茶業隨巴蜀與各地經濟文化而傳播。首先向東部、南部傳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個佐證。
3、三國、西晉階段,隨荊楚茶業和茶葉文化在全國傳播的日益發展,由於地理上的有利條件和較好的經濟文化水平,長江中遊或華中地區,在中國茶文化傳播上的地位,逐漸取代巴蜀而明顯重要起來。
三國時,孫吳據有東南半壁江山,這一地區,也是這時中國茶業傳播和發展的主要區域。南方栽種茶樹的規模和範圍有很大的發展,也流傳到了北方高門豪族。西晉時期《荊州土記》載曰「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
北方豪門南渡西晉、過江僑居,建康(南京)成為中國南方的政治中心。上層社會崇茶之風盛行,南方江東飲茶和茶葉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促進了中國茶業向東南推進。由浙西進而擴展到了溫州、寧波沿海一線。《桐君錄》所載「西陽、武昌、晉陵皆出好茗」,晉陵即常州,其茶出宜興。三國兩晉之後,茶業重心東移趨勢明顯。
4、唐朝中後期,《膳夫經手錄》所載「今關西、山東,閭閻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無茶」。中國嗜茶成俗,南方茶的生產,隨之空前蓬勃發展了起來。唐代中葉後,長江中下遊茶區,不僅茶產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術,也達到了當時的最高水平。茶葉生產和技術的中心,已經轉移到了長江中遊和下遊,江南茶葉生產,集一時之盛。
貢茶設置在江南,大大促進了江南制茶技術的提高,也帶動了全國各茶區的生產和發展。由《茶經》和唐代其它文獻記載來看,這時期茶葉產區已遍及今之四川、陝西、湖北、雲南、廣西、貴州、湖南、廣東、福建、江西、浙江、江蘇、安徽、河南等十四個省區,幾乎達到了與中國近代茶區約略相當的局面。
5、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國氣候由暖轉寒,中國南方南部的茶業,較北部更加迅速發展了起來,並逐漸取代長江中下遊茶區,成為茶業的重心。宋代茶已傳播到全國各地,茶區基本上已與現代茶區範圍相符。明清以後,茶區基本穩定,茶業的發展主要是體現在茶葉製法和各茶類興衰演變。
五、茶葉種類繁多
中國茶葉歷史悠久,種類繁多,下面所列出的僅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幾種。
1、綠茶類
毛尖:產於河南信陽俗稱「綠茶之王」。
龍井:既是浙江省杭州地名,也是泉名。此地出產的茶亦用此名。
碧螺春:產於江蘇省吳縣洞庭山。茶葉採於春季,製成品緊密纏繞,帶螺旋形。相傳康熙年間,洞庭山少女採茶,不帶筐子,把茶葉放在乳間,茶得體溫而生奇香,名為「嚇殺人」茶。清康熙皇帝南巡太湖,喜愛這茶的清香,但認為「嚇殺人」不雅,又因為茶葉帶螺旋形,康熙皇帝賜名碧螺春。碧螺春成為清代貢茶。
毛峰:產於安徽省黃山。
劍毫:產於安徽省潛山縣天柱山(大別山區)。
猴魁:產於安徽省太平縣。
瓜片:產於安徽省六安縣。
珠茶:產於浙江平水。
青頂:產於浙江臨安天目山。
白雲茶:產於浙江雁蕩山。
銀毫茶:產於湖南百疊嶺。
2、紅茶類
正山小種:又稱拉普山小種,屬紅茶類,與人工小種合稱為小種紅茶。首創於福建省崇安縣(1989崇安撤縣設市,更名為武夷山市)桐木地區。是世界上最早的紅茶,亦稱紅茶鼻祖,至今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由福建武夷山深處當地茶農於明朝中後期機緣之下創製而成。後來在正山小種的基礎上發展了工夫紅茶。歷史上該茶以星村為集散地,故又稱星村小種。
川紅:川紅工夫產於四川省宜賓等地,具備緊細圓直,毫鋒披露,色澤烏潤,內質香高味濃的優良品質。
祁門紅茶:簡稱祁紅,產於安徽省祁門。
滇紅:雲南紅茶,簡稱滇紅。
暖卡紅茶:產於河南信陽。溫胃暖身,抗禦寒冷,索住熱量。
信陽紅:產於河南信陽。
北苑貢茶:產於福建省建甌市。
3、烏龍茶類
鐵觀音:產於福建省安溪。
黃金桂:產於福建省安溪。
毛蟹:產於福建省安溪。
本山:產於福建省安溪。
凍頂烏龍:產於臺灣凍頂山。
大紅袍:福建省武夷山
單樅:廣東省潮州市鳳凰鎮鳳凰山
4、黃茶類
蒙頂黃芽:茶芽條勻整,扁平挺直,色澤黃潤,金毫顯露;湯色黃中透碧,甜香鮮嫩,甘醇鮮爽。為黃茶之極品。
君山銀針:產於湖南洞庭湖君山島。
5、黑茶類:產於湖南安化
6、白茶類:產於福建福鼎
松溪白茶:產於福建松谿縣。
普洱茶:產於雲南
#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