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性格決定命運,比方說《紅樓夢》大觀園中的女孩子們:
黛玉敏感憂鬱,所以弱症纏身、薄命早夭;寶釵八面玲瓏,所以左右逢源、青雲直上;迎春懦弱自卑,所以不敢反抗、終被折磨致死;探春精明自強,所以雖是庶出,卻活出了嫡小姐都沒有的體面…
曹雪芹給每個女孩子早早寫好了判詞,似乎是說,每個人的性格和命運是天生註定的,非人力可改。但是真的是這樣的嗎?
對此,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導師塔爾教授,用縝密的思維和詳實的心理學實驗數據,告訴我們,性格是可以改變的。
先天的基因不可改變,但是後天養成的性格卻可以;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和刻意練習,來改變性格,進而改變命運、獲得幸福。
01性格的影響因素
1、基因的影響
基因對性格的影響生來便有,決定了一個人的氣質稟賦。
著名的心理實驗:同卵雙胞胎(即基因一模一樣的雙胞胎;我們平時見到的大多是異卵雙胞胎)研究,研究了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因為各種原因被分開,單獨撫養長大的同卵雙胞胎。雖然在這之前他們根本沒有見過面,甚至不知道彼此的存在,成長環境完全不同,但是最終調查結果表明,他們的外表、心理特徵和性格都驚人地一致,很少有例外。
研究表明,基因對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和性格的影響,大概佔50%左右。
2、外部的環境
許多環境決定論者,比如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孟德斯鳩等,認為環境決定性格。
但是研究卻表明,環境對我們的心理狀態和性格的影響,大概只佔了10%,也就是說雖然有影響,但是也只是暫時的。
這也是為什麼在同卵雙胞胎研究中,儘管成長環境有著天壤之別,基因一模一樣的親兄弟或親姐妹,最後幾乎都有著極其相似的性格。
所以,外部的環境相當於一個誘因,比如說職場的不順、生活的壓力、感情問題、成績下降(學生)等,常常使我們焦慮和抑鬱。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我們又能恢復到之前的心理狀態。
所以,真正能夠影響我們的性格和命運的「背後推手」,應該「另有其人」。
3、主觀的信念
如果說,基因的影響是天生的,非人力可以改變;而外部的環境,又只能暫時地影響我們的心理狀態,那麼塔爾教授為什麼會認為性格是可變的,幸福是可學習的呢?
還記得剛才的「同卵雙胞胎」研究嗎?儘管實驗結果是,幾乎所有的雙胞胎們的性格和心理特徵極其相似,但是還有一些例外,而且總是能找到一些例外。
這不僅讓我們好奇,最後剩下的40%的影響因素到底是什麼?是什麼原因,使得強大如基因也得讓步,讓兩個先天條件完全一樣的人,後來有著天壤之別?
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先來了解一部最近很火的韓劇,叫《精神變態日記》。它講述的是一個善良懦弱的年輕人,因為一系列巧合失憶了,剛好又因為一本日記本,逐漸相信自己是一個變態殺人狂。而當他開始相信自己是一個「強勢、殘忍」的殺人變態狂之後,就開始了漫長的、與自己善良懦弱的性格進行鬥爭的過程。
同樣是面對平時欺壓他、把他當作替死鬼的同事們,他不再唯唯諾諾,而是開始「俯瞰」他們,搜集證據進行反擊;面對之前威脅過他的社會混混,他用更專業的殺人知識回敬他(主人公剛好是個偵探迷)……儘管到最後,他沒有變成真正的變態殺人狂,但是性格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完全不像是同一個人。
所以,這最後剩下的40%的影響因素,其實就是我們在後天經歷中,形成的主觀的信念:你相信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就會慢慢成為這樣的人。就像歌德所說:「信念即自我實現預言」。
也許你覺得這太匪夷所思了,那只是一個電視劇,怎麼能相信?!那麼現實生活裡,許多著名心理實驗的結果,卻讓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觀點。
哈佛的心理學家艾倫·蘭格,曾經將一群75歲的老人送去一棟別墅,在這棟別墅裡,所有的場景、書籍、音樂都是1959年的(實驗進行的時間是1979年),而這些老人要扮演的正是20年前的自己。神奇的是,實驗結果證明,當他們入戲之後,他們的心理和生理年齡都減小了:記憶力變好,身體變得更靈活更強壯,甚至連手指也變長了(人越老,指骨之間的間隙越小)。
嚴謹、科學的心理實驗的結果,往往比電視劇更能顛覆我們的常識;而它之所以能成功推翻我們的認知,僅僅是因為,它是真實存在的,並且經得起重複的驗證。
幸運的是,這是我們喜聞樂見的新認知,它給了我們這樣的信心:想要改變性格、改變命運,可以重點改變我們後天形成的信念。通過改變信念,我們可以成為一個完全不同的自己。
02怎樣改變自己的性格?
2008年,美國在整個陸軍推廣了復原力培訓,即「全面士兵健康項目」。這是因為,同樣是經歷過殘酷的戰爭:
很多士兵出現了「創傷後應激性障礙」:反覆夢見戰爭、感情開始變得麻木、出現過度焦慮和抑鬱、最後痛苦得無法正常生活。
但也有一些人,在經歷了強烈的抑鬱和焦慮後,比以前更加堅強:更珍惜和家人的感情、對焦慮和恐懼有更強的承受力、更容易看到困境背後的機遇、更能對他人感同身受……
而這兩類士兵最大的不同,就是在戰爭結束之後,對戰爭的主觀解讀不同:是時時活在戰爭的陰影下,變得多疑焦慮;還是把黑暗的經歷看成是成長的養料,變得更加堅強和慈悲。
對過去經歷的解讀方式(即主觀的信念),時時刻刻在塑造著、改變著我們的性格。心理學家們希望通過這個項目,幫助士兵們消除戰爭帶來的負面影響,養成更健康的性格,以便他們在殘酷的戰場上能更好地做出決策,退伍後能收穫更幸福的生活。
「全面士兵健康項目」在推廣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僅培訓的總體評分很高(4.9分,總分5分),而且許多士兵認為,這場培訓徹底改變了自己的生活。而且這個培訓項目的內容簡單易行,有大量的實踐,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同樣很適合想要改變的我們:
1、如果想改變敏感多疑的性格,就培養復原力
敏感多疑的我們,當遇到一件不如意的事時,常常會將它往最壞的方面去想,給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和痛苦。一邊要應付「內心戲」,一邊要進行手邊的工作,常常令我們心煩意亂,工作和生活質量大打折扣。
有一位士兵就是這樣,當他某天中午給妻子打了幾個電話,沒有人接聽後,他悲觀的想:「她離開了我!」因此,整個下午都暴躁不安,對他的訓練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培訓師找到了他,用了兩個策略讓他先把心情先平緩下來:1、提醒自己這只是一個猜想,缺乏實實在在的證據;2、再想一個最好的結果(「妻子一直都很愛我,會一直等我」),和一個介於兩者之間的、自己能接受的結果(「她可能出去了,等回到了家就會給我打電話或發郵件」),告訴自己還有很多可能性。
接著培訓師給他講了心理學上的「ABCDE」理論:A指的是不好的事情,B指的是當事情發生後,不由自主浮現出來的想法(自己的信念),C指的是這個想法引發的後果,D指的是反駁那個自動浮現的想法,E指的是反駁成功後受到的啟發。
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士兵的思考過程:
士兵在給妻子打了幾通電話後,妻子沒有接到(A);這時他不由自主地想,妻子肯定是受不了長期一個人在家,「她離開我了!」(B);當他這樣想時,一整天都心不在焉,訓練失常(C);
這時候培訓師帶他反駁自己的觀點,「妻子一直都很愛我,會一直等我」「她可能出去了,等回到了家就會給我打電話或發郵件」(D);當他心情平復下來,能夠接受對自己之前的猜想的反駁之後,培訓師通過交談,帶他繼續思考這件事帶給他的幾點啟示(E):
1、並不是「妻子沒有接到電話」這件事情本身,讓他感到焦慮、痛苦;而是他對這件事的解讀方式:「她離開我了!」,這種悲觀的解讀帶給他無盡的煎熬。
2、他之所以會一遇到這種事,就自動浮現出「妻子離開自己」的念頭,是因為他的內心一直有著怕妻子離開他的恐懼。士兵告訴培訓師,他一直覺得「自己不是女人喜歡的那一款」。現在他意識到,原來他一直帶著「有色眼鏡」來解讀妻子的行為。
3、接著培訓師帶他從妻子的角度,來看這件事:妻子嫁給他,至少是基於對他的認同,願意和他一起過日子。而士兵服兵役這幾年,妻子一個人在家帶孩子,負責一家人的花銷,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和孤獨,但她一直堅持了下來。
士兵由於心理的恐懼,對她不斷產生懷疑,這對妻子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即使後來妻子對他冷淡,這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自己造成的。後來士兵給妻子寫了一封信,寫了他對她的愛和感激,因為在三次出徵期間,原來妻子要一個人承受那麼多事情。
4、當以後遇到「非常令人難過的事」時,先告訴自己,這只是自己的猜想,不是事實;再通過多做幾個積極的假設,讓自己冷靜下來;接下來用「ABCDE理論」,想想自己為什麼會主動浮現出悲觀的猜想,自己心理的恐懼是什麼;最後站在對方的角度,想想對方承受了什麼,如果可以的話,和她進行一次坦誠的交談,把誤會說清楚。
連《紅樓夢》裡的黛玉,這樣憂鬱敏感、多心多疑的人,後來都能和寶釵坦誠地把話說清楚,把誤會解開;我們又為什麼不能放下自己的恐懼,放下自己的「有色眼鏡」,和摯愛的人坦誠地交談一次呢?愛她,就為她放下心裡的執念,輕輕鬆鬆地過日子。
2、如果想改變自卑怯懦的性格,就建立性格優勢
每一種性格都是一份與生俱來的禮物:外向的、風風火火的爽利性格,更容易在人群中吃得開;而內向、安靜內斂的性格更有利於沉思,有利於深入思考和研究……
心理學家發現,而越是能夠客觀全面地了解自己,發揮出自己性格的優勢,我們的心理的免疫力就越強,能夠收穫的幸福感也越強。
就像《精神變態日記》裡的主人公,他曾經自卑懦弱,任人搓圓搓扁,自己也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想留下遺書一死了之。可是失憶後,他不得不重新客觀地認識自己。他發現其實自己的邏輯能力非常強,善於從蛛絲馬跡推測事情的走向,也能夠完美地重現日記裡的那些案發現場。
當他發揮出自己的優勢,想辦法去處理「以前的自己」留下來的爛攤子,還有他那一團糟的人際關係時,同事們再也不敢欺壓他,他也把之前被迫背的「黑鍋」平反了,終於吐出心中的一口惡氣。
一個人之所以覺得自己毫無價值、不敢反抗他人,是因為自己低估了自己的潛力。主人公之所以願意去相信自己是個「變態殺人狂」,是因為他太需要一個理由去改變自己了。當我們對自己的認識根深蒂固時,往往即使現在的自己讓自己也痛恨,仍很難做出改變。
所以現在,我們也可以給自己一個機會,重新客觀地認識自己:
1、到網上(或者《持續的幸福》這本書的附錄)找一個比較權威的「性格優勢」的測試,認認真真地完成,找出得分最高的幾個優勢,把它們貼在臥室裡,時刻提醒自己它們的存在;
2、向值得信任的人去求證它們,討論怎樣把優勢應用到工作、人際關係中,並且努力去實行。
比如,當我做完優勢測試後,發現優勢是「熱愛學習」和「寬恕」。那麼我在自己的職業中,就會追求能夠學習到更多新的東西,而非其他的指標。這樣能讓我感到最為強烈的成就感,也更加投入。
在與人相處時,我更願意去看到別人的優點,常向人求教;這樣既滿足了我學習的需求,又讓別人感到被重視,所以人際關係越來越好。又因為「寬恕」的優勢,輕易不喜歡和人計較,日子過得輕鬆自在,別人也樂得和我相處。所以,現在我越來越敢於表現自己了,也對自己越來越有信心。
3、如果想改變封閉缺愛的性格,就構建強有力的人際關係
有一個高中的朋友,他的性格非常內斂,能說一個字絕不說兩個字,高中的外號就叫「木頭」。後來他戀愛結婚了,妻子是一個非常溫柔的人,我們想,也許只有這樣的女人才能受得了那麼沉悶的性格。
後來有一年同學聚會,我們驚訝地發現他完全變了,現在竟是個話癆,就起鬨調侃他:「尊夫人真是女中豪傑,御夫有道!」他哭笑不得,原來妻子早就習慣了他少言寡語的冷淡性格,但是當他們的兒子出生後,這個「小魔星」卻受不了。
尤其是上小學之後,由於他和兒子之間缺乏互動和溝通,關係越來越冷淡,甚至兒子在學校被人欺負了,也不願意找他幫忙。有一次兒子被欺負慘了,回家後邊哭邊委屈地對他喊:「你不是我爸爸,我不要這樣的爸爸……」
那一刻他心如刀絞,他是不懂表達感情,但不是沒有心啊。後來他決心改變,又恰巧接觸到了「全面士兵健康項目」的培訓方法,便從學習有效溝通開始。
以前的他,也想關心家人,但是有心無力,總是不知道怎麼開口,好不容易說出幾個字,就冷場了,妥妥的話題終結者。
當他開始學習時,才發現,原來回應別人的的話題有四種風格:「主動積極」、「被動積極」、「主動消極」、「被動消極」,而只有能夠主動、積極地回應別人,才能提升關係,讓雙方感到愛和友誼。
後來,有一次兒子在學校獲獎了,那是他第一次獲獎,回家後仍然非常興奮,嘰嘰喳喳跟媽媽說個不停。朋友鼓起勇氣走過去,問了一堆相關的問題:「是什麼獎項呢?拿到獎狀的感覺怎麼樣呢?你打算把它貼在哪裡呢?……」
他把兒子和妻子問得目瞪口呆,不過孩子很開心,和他分享了很多有關獲獎的過程。討論結束時,孩子有些小心翼翼地問:「爸爸,真的是你嗎?你以後還會這樣嗎?」那時候他突然感覺對兒子的愛,好像噴湧而出,一把把孩子摟進懷裡。
他之所以能做到這樣,是因為弄清楚了回應的四種模式:
當孩子向我們表達他的情緒(比如「今天我得獎了!」)時,「主動積極」的回應是:通過提相關的問題,主動去了解他得獎的過程和細節,和他一起分享喜悅;
「被動積極」的回應是:「太好了!」然後就沒有下文了。這樣雖然肯定了孩子得獎,但是也切斷了話題、讓孩子興致缺缺,白白放過了和孩子拉近距離的機會。
而「主動消極」的回應是:「得一次獎尾巴就翹的老高了?看看小林,他每學期都得獎,怎麼沒見他那麼得意?多向人家學學」。如果是這種回應,即使我們是好心,想提醒孩子要保持謙虛,但是孩子以後有了開心的事,也絕對不想和我們分享了;
最後一種「被動消極」式的回應是:「哦,今晚吃什麼?」這大概會讓孩子感到心寒,這是親爸嗎?一點都不關心我……
如果我們想要改變自己封閉缺愛的性格,就多多在生活中「主動積極」地回應身邊的人。因為,如果我們的情緒,一直找不到發洩的出口,日積月累,慢慢就會變成一座「死火山」,內心滾燙而外表卻很冰涼,這樣無意中就會傷害到那些需要我們的關心和愛的人。
而「主動積極」地回應愛的人,就是給內心滾燙的巖漿找一條出口,讓「死火山」重新活過來。朋友心裡的火山活過來了,孩子越來越依賴他,和妻子的感情也越來越好,小家變得更溫馨、幸福。
03最後的祝願
每個人的性格裡,都有「閃光點」和「自我保護的刺」:
如果「閃光點」蒙塵,我們往往自卑怯懦,難以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如果「自我保護的刺」太過鋒利:敏感多疑、封閉缺愛,那麼往往會刺傷我們摯愛的人,給我們帶來終生的痛苦和遺憾。
改變性格,就是讓我們的「閃光點」變得更加耀眼,讓「自我保護的刺」變得更加柔和:
願我們都能給自己一個「失憶」的機會,重新客觀地認識自己的「閃光點」,讓它在工作和人際關係中,大放異彩!
願我們都能正確地認識和化解「自我保護的刺」,讓敏感多疑,變成細緻體貼;讓封閉缺愛,變成包容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