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生夏長,花開疫散。在一切重啟之前,這個不平凡的春天教會了我們什麼呢?
但凡發生的,都會有印記。我們就來回望這個春天,看看北京赫德的老師、孩子乃至家庭,都收穫了怎樣不平凡的印記。
01.「我們不會因為是線上學習就降低對孩子智慧和心靈的尊重」
「無論是線上教學還是線下教學,教育的本質是不變的,全課程始終強調『教育即生活』,所以我們都是圍繞著孩子的生命生活為中心來設計課程。」
北京赫德的老師們在做這一階段的線上課程時,始終追求「與時俱進、精益求精」。
赫德學校一直秉持大主題跨學科的教學方式,在課程設計上擁有個性化和靈活化的特點。
突如其來的疫情和線上課程一方面讓教學設計的優勢凸顯,因為老師們全都具有極強的課程研發與開拓能力,特別善於結合生活開展教學。
但另一方面,挑戰一樣是巨大的,因為當我們對於教育的標準不變時,這意味著老師們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去進行教研的重新組合與改良,更不用說還面對著一系列線上教學特有的實操障礙和技術上的不適應。
於是我們看到了一線教師們源源不斷的新技能get,以及強大的運營支持團隊細緻入微的技術解鎖。
早在春節期間,北京赫德的運營團隊就已經在為開學做各種預案。當線上課程的計劃一落實,技術和運營支持團隊就做出了詳細具體的方案,盡力讓老師們在課程教學之外沒有後顧之憂。這樣的成績背後,是技術和協調支持團隊在開學前高密度的,不眠不休的調研、討論和落實。
在開學之初,疫情仍然膠著的時候,赫德所有年級都推出了疫情項目課——孩子們研究病毒、探討人類與自然的關係、談論勇氣與無私、甄別謠言與事實、化身小小決策者書寫防疫報告書……後續又推出了共讀課,在老師的引導下理解困境中的堅守。
正如常校長說的:危機即契機,教育即生活。我們不浪費生活提供的機會,用最合適的課程在最恰當的時機引導孩子們的具身學習。
而這樣與時俱進的課程背後,是各年級老師的挑燈夜戰、精益求精。
通過項目學習,赫德四年級同學給弟弟妹妹做的病毒防護手冊
當陰霾散去,春天一步步走來的時候,赫德特有的四季主題課程如期上線,每個年級的孩子們都在適合自己年齡的課程中認識春天。
赫德學校的「春日雲詩會」
二年級同學在四季課程後的創作
四年級同學在讀了俄國詩人巴爾蒙特的《我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看看太陽》之後創作的作品
這段時間的課程中,四年級的喵老師帶著孩子們涉獵詩經、千字文、唐詩、宋詞、24節氣詩、中西方現代詩歌……孩子們在這段時間學習的詩歌加在一起將近100首。老師說:「讀詩,是厚積;寫詩,是薄發。閱讀是寫作的上遊,這是一場隨風潛入夜式的無聲的漸變。」
預備班的一位主班楠楠老師,在帶著孩子們徜徉在唐詩宋詞的海洋後說:「之前讀到過:唐詩是一種整體的存在,只要粗通文墨的中國人一見到相關的環境,就會釋放出潛藏在心中的意象,把眼前看到的一切捲入詩境。而這種意象是在很小的時候就潛藏在心中的。這段時間我們的教學,讓我親眼看到了跟著我們的課程,孩子們是怎樣把中國獨有的文化符號烙印在心中的。」
三年級同學在學習了時間管理之後,創作的各有特色的日曆
「線上課程有線上課程的優勢,運用得當,孩子會從這段經歷裡收穫極大的自我管理能力。」北京赫德的數學老師們利用這個時機研發了時間管理課程,帶著孩子們由淺入深地學習如何管理時間、如何規劃自己的每一天。
赫德四年級學生原創手繪的英文童書故事(節選)
五年級同學學習了「梵谷」之後的創作
北京赫德的國際教師團隊可能是回歸北京最早最齊的團隊之一。很多國際老師在一開學就已經從海外回到了北京,幾乎所有國際老師都適時在北京就位,一直處在隨時都能返校的狀態中。
因此赫德孩子們的國際課程也進行得豐富有趣,穩定紮實,無論是學科基本功還是項目研究能力,都在穩步提升。當海外疫情升級時,孩子們還和紐西蘭一所學校的同齡人進行了連線和生活交流,「同理心是孩子們需要具備的未來能力之一,也是我們培養國際化思維的一個重要因素。」北京赫德的Kim校長說。
02.我們不把環境的變化視為限制,而是創造和成長的機遇。
「線上教學有線上的優勢,關鍵是我們有沒有發現教機的眼睛。」北京赫德數學呂老師說。線上課程期間,赫德老師們並未照搬線下課堂的教學模式,而是充分利用孩子在家學習的種種優勢——比如能有更多探究時間,可以和家長一起在戶外觀察自然,能夠使用多元個性化材料等等,積極調整教案、改進教學方法和作業設計,鼓勵孩子們利用在生活中學習的優勢,將學習效果最大化。身處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VUCA時代,這次疫情仿佛是一個縮影,檢驗著我們有沒有應對變化的預見性和創造性。老師們為了在線上課程中更好地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增進師生溝通,特別努力地開發可視化的教學素材。於是我們看到一群變身主播的赫德老師,開啟了網紅必備的短視頻創作技能。有的老師為了教孩子寫詩創作微電影;有的開發了一系列表情包;還有的乾脆帶孩子們拍起了大電影……同時,老師們給孩子的作業,也特別注重引導自我的表達和展示。
老師在給家長的信中說:「好的教育啟迪孩子的『思』,我們給孩子的提問是啟發孩子深層次的思考,孩子在回答這些問題的過程中要被充分尊重,才能培養出真正的獨立思考的勇氣與能力,從而走向未來的自我學習。」於是孩子在詩中寫:「春天沒有離開,她只是長大了。」家長說:「時間停住了,我從來沒有機會像現在一樣,陪孩子這樣細細地品味一個春天。」
陪孩子在草木染課程中染好的布,媽媽給縫製成了美好的裙子
一年級孩子的詩詞作業單
三年級孩子這假期的閱讀統計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的能力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越來越多孩子可以在鏡頭前自如地展示自己,表達自己的想法,介紹自己的作品。很多低年級的孩子,從一開始作業只能寫一兩行字,後來變得寫滿畫滿一張學習單不亦樂乎。
家長們也都躍躍欲試拿起筆,寫起小詩;陪孩子一起創作戲劇;一起出現在鏡頭中……
三年級的爸爸媽媽,和孩子一起寫詩
在這個春天裡,茁壯成長的不只是赫德的娃娃,而是被赫德文化碰觸影響到的很多人。不一樣的環境催生不一樣的課程,不一樣的課程成就不一樣的能力。沒有被環境所限制的教育,只有被環境所限制的思維。對赫德的老師而言,環境的變化不是限制,反而是創造和成長的機遇。
03.用心溝通構建真正的家校共同體
「我們班一個孩子的爸爸,四十幾歲的大高個兒,對著屏幕給老師們鞠了一躬,謝謝大家這段時間的付出,我眼淚一下子就掉下來了。」赫德預備班的老師說。
「我們主動去連結家長,家長就不會變成一個孤島,就會因為老師的力量被捲入到整個集體的學習裡來,不落下。」赫德一年級主班王老師說。赫德每個班級的老師,都與家長們保持著緊密聯繫,這其中的關鍵詞,是「理解」和「用心」。線上課程,挑戰的不止是老師和孩子。身處第一線陪伴孩子學習的爸爸媽媽們,也面對了從未遇到過的挑戰。「我覺得家庭最需要的是理解。孩子小,各種慢,家長們教得很辛苦很累,這個時候,他們需要的是一個堅定的老師來陪伴和幫助他的家庭,和孩子共同成長。因為我們是老師,見過更多的孩子,知道小孩子學習的規律,看得到家長們看不到的未來。」——這是赫德一年級老師對這段時間家校共建的感悟。赫德相信,理想的教室不能是一個個孤立的個體,而是在學校文化和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下,一起成長的家庭和教室的共同體。
對低年級孩子而言,家庭成長几乎和孩子的成長同等重要,我們在帶著孩子成長的同時,是有責任讓家庭獲得新的教育理念和成就感的。而疫情的出現,把這個情境和需求變得更具象了。所以赫德老師總在盡其所能地給予家庭支持,老師們這段時間的線上通話,每周最少的也要有一千多次。
線上課程期間,老師們還會想辦法去創造更多聯結感。
有的老師發起了和赫德其他學校之間的學生通信,有的老師組織了和海外學校的連線互通,二年級的老師們別出心裁地開展了一個「為你讀詩」活動。
赫德的每個孩子都會寫詩,這次,二年級的老師們在全校的教職員工中發起了「朗讀者」行動,請志願者們朗讀孩子們寫的詩,發布在公共平臺。希望孩子們感受到:「我創作的詩,有別人去讀、去聽、去欣賞和重視。」這對於孩子的創作興趣,是莫大的鼓勵。
這下,赫德的教學和非教學團隊全都踴躍報名,連外教老師也看著拼音,來讀孩子們寫的中文詩。
在赫德,所有孩子就是這樣被細心尊重、珍視和愛著的。
在春天即將結束的時候,北京赫德舉行了一場線上「雲詩會」,在這場詩會中,數十個家庭提交了記錄家庭詩歌活動的視頻,在線上進行了展映。這是一場特別的儀式,讓我們向這個特別的春天揮手告別。
在返回青青校園指日可待的當下,回望這個不一樣的春天,我們記得的除了挑戰與艱難,更有破繭成蝶的成長。我們沒有因為是線上教學,而絲毫降低對孩子智慧和心靈的尊重;我們面對變化時勇於創新,拓展出了更多課程的可能;我們不忘人和人之間最重要的聯結是理解,用心支持著每個家庭和孩子共同成長……
這樣的一個春天,我們和孩子一起努力生長,未負時光。所有赫德的家庭和孩子,所有在這個春天與赫德同行的夥伴,感謝你們共同面對這一路的挑戰!來時勇敢,回望時才能欣然。
北京市朝陽區赫德雙語學校簡介:
北京赫德是一所融合中西、著眼未來的精品學校,2017年9月小學正式開學,未來將陸續開設幼兒園和初中、高中。我們致力於整合全球優質教育資源和經驗,為渴望國際化教育的中國家庭,提供全方位、高品質、15年一貫的系統教育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