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培養創新性人才是我國教育的重要使命。如何培養適應時代發展和變革的創新性人才?是我國當今國際化教育發展中面臨的重要挑戰。
為進一步了解國際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深度挖掘國際學校辦學特色,由教育部主管的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中學分會與京領創新人才課題組聯合多位哈佛、劍橋、牛津、北大、清華的專家學者共同發起,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高中教育大數據實驗室提供學術支持的「國際學校百校調研」於7月正式啟動。
校長領導力是此次調研的重點環節,國際學校校長作為掌舵人不僅需要具備一系列超越普通教師能力的素質,還需要具備強有力的領導力、品牌意識、創新意識以及優質教育教學人才的鑑別與吸引能力。校長領導力是學校辦學成功的關鍵所在,本次百校調研團隊專門對北京海嘉國際雙語學校總校長彭敬慈進行了專訪。
北京海嘉國際雙語學校成立於2006年,提供從幼兒園至高中十二年級的一貫制國際雙語教育。匯集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1700多名學生。北京海嘉國際雙語學校是依據現代教育理念創辦的、植根於中華文化的世界學校;是倡導「愛與幸福」、生動活潑、自由奔放、民主和諧的現代學校。
嘉賓介紹
彭敬慈
北京海嘉國際雙語學校總校長
前香港教育學院(香港教育大學) 創校副校長
香港教育學院附屬學校創辦人
曾任香港教育局課程發展處總監、香港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評審工作小組主席、香港教育委員會學校教育檢討委員會主席等職務,曾任香港各大學的聯招委員會主席。
京領:北京海嘉國際雙語學校成立的初衷是什麼,是否有一些令您印象深刻的故事想要分享呢?
彭敬慈博士:海嘉是一所有理想、有情懷的學校,創始人王偉博士是一位遠見卓識的教育者,他有著許多創新的學術理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創辦一所融合國家與國際最先進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充滿「愛與幸福」的學校,讓孩子能學習到最好的、最新的研究結果和理論,「根深中華,心懷天下」,培養每一個孩子,在變幻的世界中,成為推動多元文化間互相理解、尊重及共融的雙語使者。
在這裡給你們展示一張照片,它能夠說明很多東西。從這張照片,你們可以看到什麼?如果只能用一張照片來代表學校的辦學理念,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這一張。
彭敬慈校長
攝於北京海嘉國際雙語學校,版權歸京領所有
他們是我們的老師和孩子。通過這張照片,我們可以很直觀地看到,海嘉的老師們都很愛孩子,很努力地讓他們在充滿「愛」的校園氛圍中「幸福」成長。現在很多學校都在強調他們有很好的課程,有效的學習方法,但是我認為要在提供有效的課程以後,還要讓學生感受到被愛,這個理念很重要。王博士認為被愛,孩子便有動力去做到最好,甚至超越我們設定的目標。我覺得這個非常重要,所以我每天站在門口就是想看看我們孩子是不是喜歡上學。我發現我們老師真的很好,會用很多方法讓孩子真正愛上上學。
我想要展示的第二張照片是這一張。這是很多年前我剛剛來海嘉的時候,有兩個學生進來問我:「彭校長,請問為什麼我們要慶祝地球日?」
彭敬慈校長
攝於北京海嘉國際雙語學校,版權歸京領所有
他讓我把答案寫在這個紙條上面,我寫完發現這個箱子裡面已經有很多老師的答案了。我們的孩子不單是在教室有老師教他,教室以外他們也很主動,去動手,去發現,學的比我們教的更好。所以我發現這個學校背後的理念很清楚,就是辦一所好的學校,首先是有「愛和幸福」,然後再用一些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讓孩子主動去學。然後發現自己願意學什麼,如何才能夠學到最好。
我們的孩子在畢業的時候都達成了他們的目標,在最後12年級畢業的時候,每個人在申請大學的時候,對於「為什麼申請這所大學,為什麼學這個專業」都有思考,他們成熟、獨立,有著自己對於這個世界、對於未來清晰的認知。
還有我們覺得,在中國有很多優良的傳統文化,現在是一個國際化的時代,所以我們希望在中華文化基礎之上,添加一些西方的優質課程元素和好的教育理念,為孩子提供更高質量的教育。
京領:請問學校的辦學使命與願景是什麼?您對於這些理念是如何理解的?
彭敬慈博士:我們學校非常注重中華文化的傳承。我們是一所中國的學校,所以國際化的第一個目標首先就是把傳統文化作為基礎。我們利用很多的機會,不單是語文課、歷史課,我們還利用每一個環節讓學生有機會感受淵源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我們經常說「根深中華」,但是除了中國以外,我也希望孩子們了解世界在發生什麼事情。
在國際的學習方面,我們著重在三個層面的學習:
第一層是國際知識,
第二層是國際視野,
第三層是國際情懷。
孩子們不單是知道、了解國際上發生的事,還要有責任心和擔當。每年我們都有一個特別的國際日,表達我們對國際學習的重視。很多時候孩子都會表達他們對國際問題的看法。所以我來的時候就發現,從很多年前開始,我們的孩子每一年都在國際上做一些事情。例如:有個孩子就成立了一個學生NGO非官方組織,一般來講孩子們都是會做一些義工性質的工作,但是這個孩子選擇進入了學生的非官方組織,募捐給國外一些有意思的東西。
所以我們的願景就是培養每一個孩子,在變幻的世界中,成為推動多元文化間互相理解、尊重及共融的雙語使者。因為他們會到不同的國家讀書,會看到不同地區的文化,我們希望他們比較主動,把中國的文化和大家分享,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互相理解、尊重及共融。所以我們希望他們做一個使者。
還有,他們在這裡不單是學語文,還學英文和中英文教學,為成為雙語使者打下基礎。當然,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促進他們對多元文化的理解,讓他們成為願意主動為世界做貢獻的人,願意去Make a Difference,對於世界及身邊的其他人而言,自己的存在和不存在是有分別的。
另外,這是我們的4R準則,學生們從2歲開始就學習,包括尊重(Respect)、責任(Responsibility)、努力(Rigor)、友情(Relationships),我們希望從小培養他們的這些態度,樹立他們的價值觀,有雙語能力,有國家情懷,這是我們希望每一位海嘉畢業生具備的。
我們的學生在入學之後就會分別加入五個HOUSE學院,就像Harry Potter裡面的學院制,他們將與不同年齡段的學生一起學習和生活。我們的五大學院分別以「仁」「義」「禮」「智」「信」命名,讓孩子們從小就對這些中國文化有了解,這也正是我們的願景——讓孩子成長為一名優秀的中國人,成為具有中華底蘊的世界公民。
京領:您認為海嘉的核心文化是什麼呢?
彭敬慈博士:我們的老師全都是受過專業培訓的優秀教師,他們不論是在平時上課還是教育過程中,都盡力做到最好。
因此,我們的文化就是希望老師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幫助孩子學得更好,一個均衡發展的孩子不僅要有知識,還要有正確的價值觀,以及其他能力諸如主動學習的心態及動手能力等等。此外,很重要的就是好好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特別是布魯姆思維層次,包括記憶、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鑑內的第四、五、六層思考。在布魯姆的思維層次中,其中「記憶、理解、應用」是基本思維層次,「分析」、「綜合」及「評鑑」是更高的思維層次。
第四層思考是分析,就是把複雜的東西分解,看清楚它的重點。比如,學生學習《西遊記》時,讓他們找出《西遊記》的重點。第五層「綜合」是把沒有關聯的東西結合在一起,成為創新有意義的新事物、想法、知識、心得等。例如:學生在讀完《西遊記》之後能不能以自己的手法改編《西遊記》的結局。
而這也是我們學校的文化所在——我們希望孩子不論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都帶有一種創新的意識,能夠創造新的東西出來。在海嘉,孩子不是被動地去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去創造自己的知識。
第六層是評鑑,就是可以選擇適當的準則去做判斷,判斷對錯好壞,決定應不應該做一件事或哪一個比較好等。曾經我有一個學生,我問他:「你最喜歡什麼科目?」他說他最喜歡的是經濟學,但是他本科卻選擇了數學專業。因為他認為經濟學的基礎是數學,他希望先打好基礎,再去學習經濟學。我們的學生都是很有見解的,他們不斷學習、不斷分析、不斷創造、不斷評價。
其實,對於很多問題,諸如該學哪個專業、去哪個國家,都沒有固定的正確答案。需要我們先選好一個原則,再去做判斷。這就是第六層思考。第六層思考是沒有絕對的答案的,用不同的原則去做判斷會有不同的答案。如果我問你,人類和昆蟲哪一個更成功,可能你會覺得人類更成功,但是從另一角度來看,昆蟲可以比我們適應更多的環境、比我們生活在更多地方,所以從「在地球上生存」這個方面來看,或許是昆蟲更成功一些。這些問題都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
再比如我給你看這兩個玩具,問你喜歡哪一個,如果用「有趣」這個評價指標來進行選擇,你可能會選擇這一個,如果用別的指標去評判,你又可能會選擇另一個,沒有絕對的答案,這取決於評價的準則是什麼。
彭敬慈校長
攝於北京海嘉國際雙語學校,版權歸京領所有
所以我發現在培養第六層思考,重要的不是教孩子每一個問題是對還是錯,而是教給他們判斷問題背後的原則是什麼,而最好的原則就是價值觀。作為教育者,我們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讓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去作好的判斷。很多時候孩子做錯事情,恰恰是由於用錯了準則。
擁有正確的價值觀,知道如何去評價事情,就是「第六層」。有很多人走出學校之後做了錯誤的事情,是因為在學校裡就沒有達到第六層,所以不幸的他們創造出來的東西可能會傷害了別人。
所以,概括來說,海嘉的第一個文化就是好好使用專業知識,例如使用布魯姆六層思考去好好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與評鑑高思維能力。
海嘉的第二個文化就是,我們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我們讀大學的時候,本科、碩士、博士三個階段最大的區別是什麼呢?本科和高中的學習比較相近,都是從他人及書本上學習東西;而碩士階段呢,比較注重自學,如果不能定題目、做研究、自己寫出一篇論文,是不能夠畢業的;而博士的要求就要更高一層,例如,哲學博士(Ph.D)就是全部自學,不用上課。
所以為幫助我們的學生可以更高層次及更有效地去學習,我們非常看重培養孩子自己發掘與學習的能力。很多研究都證明,以前我們的教育都是老師講而學生被動地聽,但現在更多是學生主動去學、動手去做、甚至走出課堂,去自己建構知識。
海嘉的第三個文化就是,讓每個孩子都感到幸福。
幸福,其實就是「快樂」的最高層次。之前在香港,我發現很少人都會把幸福掛在嘴邊,只是在倆人結婚時,才說「祝你一生幸福」,幸福和快樂「happy」是不一樣的,快樂是有不同層次的,幸福是快樂的最高層次,是要主動去努力,才可以達到。
比如,我送一個禮物給你,你會感到開心、快樂,但是還達不到「幸福」。因為你收到禮物是被動的,你沒有自己主動去動手。所以我認為要達到「幸福」就是自己要很清楚目標、自己主動朝向目標努力,最後達到或超越目標的那一刻,才是幸福的。
所以,我們的文化就是鼓勵孩子主動去追求幸福,讓他們自己有目標,努力達到及超越他們自己的目標。這個目標不是拿到我們的「A」,而是拿到他們自己的「A」,從而感到幸福。
京領:在您心目中,海嘉最讓您引以為傲的方面是什麼呢?
彭敬慈博士:我們有非常好的老師、校長、學生。此外,讓我感到自豪的一個地方是,我們還有一群非常好的家長。
海嘉的學生家長是非常支持學校和老師的,我們和家長形成了非常好的合作關係。
我們有一系列的家長教育工作坊,在海嘉,不僅學生可以在這裡學到很多東西,家長也可以定期來學習。海嘉的工作坊,不僅僅是家長聽我們來講,更是大家互相學習。當家長了解到海嘉的教育理念,尤其是對一個均衡孩子培養的教育方法,在家同步啟發,一起學習運用這些理念,這樣,家長就把學校的教育力度放大。
海嘉有一個概念叫做FLE(Family Learning Experiences),意思是家庭可以為孩子提供什麼學習經歷。而我發現,家長在海嘉的家長工作坊裡學習過之後,孩子的成長是更好的。因為孩子在學校學習之後,回到家裡,家長給他的學習氛圍是一樣的,學校和家長努力的方向是一樣的,就能夠形成一個合力。
京領:您認為,海嘉目前面臨的優勢和挑戰分別是什麼,您希望獲得哪一方面的支持呢?
彭敬慈博士:海嘉的優勢在於我們是一所雙語學校,我覺得這一點是很有價值的。雙語學校不單單是讓學生學習英語或者接觸其他國家的文化,而是一種融會貫通及思考的鍛鍊。
比如,我們學校的中方老師會教數學課程,而外方老師也會用他們的方式教數學課程。有趣的是,他們教學的方式和思考的方式是不同的,比如中方數學基礎很紮實,而西方的數學則更偏向日常生活的運用,還有從不同角度去思考。
所以系統和思考方法很不同,這樣也就讓孩子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不僅學會了算術,也從分析不同方法中學會了思考。
而說到我們在教學時候遇到的困難,其實也有,但是都是可以克服的。我們的老師雖然來自世界各地,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教育背景,但是在海嘉,所有人都是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
京領:您認為校長領導力的核心是什麼?您是如何踐行校長領導力的呢?
彭敬慈博士:在我從事教育的四十多年裡,我發現「領導」的概念是不斷改變的。
在我小的時候,領導就是一群人中最好的那一個人,教其他人怎麼做是最好的,他說什麼是對的然後其他人去服從。但是我發現這不是最好的領導方式。
在準備某次演講中,「Beyond Leadership」這個主題給了我很多想法,我們如何可以超越自身的領導力?我發現,作為一個校長,並不是要做到他是整個學校中最好的那一個人,而是他能夠將很多非常好的人聚集在一起,讓每個人都做到最好,形成更大的整體效果。
所以我現在非常注重與教師們的溝通,我不斷去和他們談、鼓勵他們、感謝他們,讓大家互相學習、互相分析,互相啟發、不斷進步與超越。
所以我認為校長領導力的核心不單是自己做到最好,而是幫助其他人做到最好。
我發現,我父母傳遞給我的兩個素質很重要。雖然他們所受的教育不多,但是我從小就在家庭氛圍中學到很多,我爸爸是一個非常努力的人,我從他的身上學到了努力工作。我的媽媽也有一個特點,就是她每一件事情都為別人而考慮。我發現我在這裡也是這樣,努力工作,讓每個人都做得好、並且感到幸福,這一點非常重要。老師幸福、孩子開心,這就能夠讓學校變得更好。
京領:疫情對於北京海嘉雙語國際學校的課程教學有沒有什麼影響,學校是如何應對的呢?
彭敬慈博士:北京海嘉雙語國際學校的老師和各部門的同事在疫情中的付出讓我很感動,我們學校本應該2月10日複課,但遇上疫情的影響,我們不得不立刻轉為線上教學。
我們的IT部門做出了迅速的反應,很快從多個教學平臺中確定了我們使用的平臺並培訓所有老師線上授課技巧。所有授課老師也在短短幾天內適應了線上授課的方式。2月10號開始,全校可以全面線上授課,從2月份到暑假,我們的老師一直持續線上授課,完全適應了線上授課並不斷做出優化和改變。
有些中學部老師在海外,家裡沒有網絡,他們便去咖啡廳上課;有一位老師住的地方有颱風,他為了上課甚至爬到樹上去修理天線。我們幼兒園的老師,在疫情期間做了3,892個教學視頻,平均每個老師都做了60多個視頻。
有些小學部的老師反應說,教學中發現有些學生在線上上課反而學得更專心、學得更好了,他們覺得很開心。
我發現我們的老師都用了不同的方法來應對線上教學的困難,家長們也普遍反應孩子們在家也學到了不少東西。雖然疫情中的線上教學的確和以往的教學模式有差別,但我們的老師很努力,學生也用心去學,這是很值得感動的。我們也發現了有些孩子的自學能力非常強,在網課中學習表現非常好。
之前我上一節家長工作坊課可能準備兩天左右,而開展線上工作坊教學後我要用一周時間去備一節課,所以我很了解線上上課老師所面臨的挑戰是巨大的。從2月份到現在,我們的老師的確付出了很多努力,想要教好一節網課、讓孩子願意去聽,有興趣與有效地學習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京領:您認為創新性人才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
彭敬慈博士:現在全世界最注重培養孩子的幾個能力,其中之一就是Creativity創新能力,另一個是Problem-solving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一個是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考。
Problem-solving就是遇到困難就先去分析,然後創造一個方法出來。但是一個好的解決方法是不應該一做出來便停下來的。創造出一個方法之後,應該去評鑑作檢討,不夠好的再做改善,所以是循序分析,創新與評鑑,直至找到最好的方法去解決為止。
所以我發現,Creativity、Problem-solving、Critical Thinking這三個東西對於培養創新性人才來說,創意只是創造東西出來是不夠的,創造出來要不斷更新,不斷批判,每年的研究都是進步的,不是創新完就停滯的。
創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停下來」,創造完成後不斷檢討,再不斷創新。所以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四五六層思考:不斷分析,不斷創造、不斷評鑑的循環。
那麼我們要創造的是什麼呢?是創知識。就拿生物書中的光合作用來說,我們可以看不同作者寫的不同生物書,然後創造我們自己的知識出來。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會從老師那裡、書本中學到不同的知識,然後創造自己的知識出來,而不僅僅是學新的知識那麼簡單。
舉一個例子,這個剪刀本來很簡單,但它有一個非常聰明的設計,這就是用了第五層思考去設計出來。一個同學在物理課上學到了雷射(Laser),他把它與剪刀結合起來,成為了雷射剪刀,這便是創新。這是這個剪刀的第二版,這位同學創造出這個剪刀之後還進行了改良,這就是我所說的以「評鑑」去不斷創新。
我要舉的第二個例子就是創造新的知識。比如說數學,有中文數學課和英文數學,中文數學為學生打下很好的基礎,而英文數學可以讓你思考、讓你應用。我們希望學生學完中文數學和英文數學之後,創出自己的數學。我們希望孩子所學的任何從書本和老師教過的知識,在學完後都能夠自己創造新的知識出來。創新就是這樣,不斷去分析、去創造。
京領:在您看來,海嘉作為一個已經有成熟品牌的國際學校,怎樣擴大它的優勢進行升級?在全國範圍內進行輻射呢?
彭敬慈博士:在海嘉,愛和幸福是我們的核心。我們不斷想,怎麼把「愛和幸福」做到最好。在這方面,我們越來越發現家庭教育很重要,所以我們現在提出的理念叫做「愛·家·幸福」。我們的重點就是和家長一起對學生進行培養,讓學校和家庭一起形成良好的氛圍,讓學生不斷地主動學習,有更好的目標,做一個好人,貢獻世界,Make a Difference。
在北京海嘉雙語國際學校的校園裡,你經常能看到許多學生家長,有些家長會到學校來做義工,及與同學做分享,比如有一位曾參與水立方設計的家長到校做講座分享為什麼水立方是由很多泡泡組成的?這都是一些非常有趣的知識。家長還會參與我們很多工作,比如一起解決上學時校園外面的交通問題。
彭敬慈校長
攝於北京海嘉國際雙語學校,版權歸京領所有
在海嘉,家長就是我們的一部分,我們學校非常重視義工,所以家長也會參與到義工裡來,例如捐贈、義務教書等等。這是很重要的,很多家長都說,來到海嘉參與家校活動之後,發現孩子都變得不同了。因為家長變成了孩子的榜樣,看到爸爸媽媽來學校學習、服務,孩子也會想要學習、服務社區。這樣一來,家長就把我們的工作放大了很多倍。
京領:海嘉的課程和其他學校比起來有哪些差異化的東西?
彭敬慈博士:課程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去看:目標、內容、方法和評估。
(1)我們的目標很清楚:就是愛和幸福。
孩子能夠主動去學,課程的目標很均衡,「根深中華、心懷天下」培養良好的價值觀以外,亦能夠讓孩子持續地思考,服務、貢獻,達到幸福。
(2)課程的內容上,
我們把中國的課程作為基礎和其他課程做一個有機結合。
(3)學與教方面,
老師教得好是不夠的,需要學生主動去學,不斷動手、不斷發現,不斷自學。
(4)最後是評估,
評估的傳統就是考試,海嘉現在已經不單單是考試了,也評估思考、態度、價值觀等等,除了靠考試外,也用其他進展性評估,變得更加多元化。評估和目標是對應的。
最後,我們的評估不只是學校和老師評,學生也會自己評估。
京領:您對於國際學校未來發展的預判怎麼看?現在AI產業不斷發展,您認為這會對國際化教育產生什麼影響?
彭敬慈博士:AI產業的不斷發展、科技的不斷發展能夠促進我們了解其他國家新的東西。
國際這個概念也在不斷改變,以前的國際學校很簡單,就是學習某一個國家的課程。現在不同了,不管是英國學校、法國學校都在學習IB國際課程,現在的「國際」已經不是外邊,而是從中國開始,擴展到世界。我們既要學習中國好的東西、又要學外面好的東西,讓學生創造新的東西出來。
你所說的AI這些很重要,因為現在學生學東西比我們更快,他們能夠接觸到全世界新的訊息。並且用第六層評鑑思考去篩選什麼是應該學的,這一點也很重要,要求學生有好的價值觀做引導。
國際學校可以給家長提供更多的選擇。其實沒有最好的國際學校,只有最適合某一個學生的學校。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重點,不論選擇公辦學校、雙語國際學校都需要適合自己的孩子。現在國際學校越來越多,可以促進不同教育之間的交流,互相提升,我認為也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