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周報記者 鄭敏芳
科創板的持續運作和創業板註冊制改革的落地,讓2020年的IPO市場變得並不簡單。
一方面,雖然實體經濟受到疫情衝擊,但IPO的常態化審核仍然讓A股一級市場的募資規模得到持續擴容。
時代周報記者統計Choice數據發現,截至12月28日(下同),2020年以來共有405家公司成功登錄A股市場,募資金額達到了4323.79億元,同比增長53.67%。
其中,科創板的募資規模超過了主板,位列各板塊第一名,達到了2157.46億元,接近整個A股市場IPO募資額的近一半。
另一方面,A股市場的註冊制改革還在逐漸步入深水區,在精選層小IPO試點成功的基礎上,新三板轉板改革或已箭在弦上;而註冊制能否在2021年在主板、中小板等市場獲得全面推進,無疑也備受市場矚目。
監管層的公開表態或許回應了這一市場預期。
12月28日,證監會主席易會滿也在中國資本市場建立30周年的座談會上明確表示,將聚焦「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建立常態化退市機制,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等核心任務。
重返4000億
在註冊制改革窗口擴展至創業板的背景下,2020年的IPO規模獲得了大幅增長。
記者根據Choice數據統計發現,2020年內累計有405家公司通過A股市場成功IPO,合計募資金額達到了4323.79億元,而在科創板剛剛開啟試點的2019年,僅有206家公司首發上市,募資規模只有2832.16億元。
2020年也成為了A股市場近30年來第三次年募資額超4000億的年度。
歷史數據顯示,第一次是出現在2007年,彼時中石油等為代表的大型央企衝刺IPO,讓當年的首發募資規模達到4460.42億元;第二次則發生在2010年,其募資規模為4945.13億元,創業板的開閘運行起到了推動作用。
而從2020年首發規模結構來看,已開啟「註冊制模式」的科創板和創業板起到重要作用。
「科創板開板以來,IPO融資金額已佔同期A股的近一半,資本市場促進科技、資本和產業高水平循環的樞紐作用明顯增強。」易會滿對此評價稱。
根據數據顯示,2020年內共有143家公司選擇在科創板上市,共募集了2157.46億元,募集資金是2019年的2.37倍,其中募資金額最高的公司是中芯國際(688981.SH),達到了532億元。
創業板則增長更快——統計顯示,實施註冊制的創業板IPO募資規模達到了900.52億元,比起去年增長了212.86%。
相比之下,暫未推行註冊制的主板市場融資規模甚至出現了下降。
Choice數據顯示,2020年內主板的融資規模為1317.16億元,比起去年減少了316.17億元。
「註冊制實際上起到了一個蹺蹺板的作用,也就是落實註冊制的,審核效率和周期獲得了提升,同時在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要求下,註冊制框架下的板塊IPO規模獲得了提升。」上海一位投行人士表示,「但相應的,還處在核准制下的主板申報企業可能也會減少,進而衝擊了主板IPO的人氣。」
轉板或將「接力」
有業內人士推測,未來隨著註冊制在全市場的推進,2021年的融資規模有可能進一步提升。
「如果主板市場也開始試行註冊制,不排除全市場的募資額有望進一步提高,同時也更有助於引導資本市場支持實體經濟。」上述投行人士稱。
對於全市場推行註冊制的預期,易會滿則表態將堅持尊重註冊制基本內涵、借鑑國際最佳實踐、體現中國特色和發展階段三原則來穩步推行。
而在註冊制改革全面推進的過程中,新三板公司轉板上市制度的落實,或將成為接下來的實操重點。
2020年11月,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別就新三板公司向創業板、科創板轉板上市公開徵求意見,明確了轉板上市的具體要求和流程。
而2020年落地的精選層改革,無疑亦是對轉板制度的一次鋪墊。按照要求,符合交易所要求且在精選層穩定運行一年的新三板企業,可以提出轉板申請。
銀泰證券股轉系統業務部總經理張可亮對時代周報的記者表示:「這一規定讓許多企業後續轉板時可以得到更多的融資,因為已經在精選層連續掛牌一年,說明該企業的各方面表現都比較好,後續轉板的時候可以得到市場更多的認可。」
張可亮還表示,對於準備轉板的企業來說,一般不會輕易更換券商,而對於券商來說,也可以和中小企業一起成長。
時代周報記者統計發現,2020年內已經有41家公司在精選層掛牌並實現了小IPO募資。而一些精選層公司,有望在2021年成為轉板上市的「種子選手」。
估值、審核再進化
在註冊制落地、新股供給增加的背景下,IPO市場的新股估值逐漸回歸理性。
根據時代周報記者的統計,2020年內發行的126家科創板公司的平均首發市盈率為72倍,較上一年的131倍出現明顯下移。
科創板中低於23倍市盈率的公司有三家,其中上緯新材(688585.SH)的市盈率僅為11倍。
已經註冊制下上市的61家創業板公司的平均首發市盈率則為35倍,首發市盈率低於23倍的公司佔比為16.4%,比如惠雲鈦業(300891.SZ)的首發市盈率只有16.12倍。
據業內人士透露,有創業板公司網下詢價報價達到券商投價報告定價下限的 2.3 折,創歷史最低記錄。
「科創板的發行市盈率也開始出現發行定價緊貼底價的現象。」一位投行人士指出。比如,江航裝備(688686.SH)的首發價格為10.27元,初步詢價申報價格為10.80元。
在估值逐漸趨於理性的同時,註冊制下的新股發審效率也得到明顯的提升。
Choice數據顯示,2020年內創業板IPO註冊生效的72家公司中,從提交申報到平均生效時間僅有89天,以藍盾光電(300862.SZ)為例,該公司從提交申報到註冊生效時間僅為24天,可謂火速過審。
同比之下,科創板的審核速度相對較慢——Choice數據顯示,2020年內註冊生效的147家公司中,平均生效時間為224天。其中,歷時最久的是復旦張江(688505.SH),從申報到註冊生效歷時368天;而中芯國際,則僅僅歷時29天便獲得註冊。
「更加市場化的定價和審核周期,是註冊制追求的效果,也更有利於減少符合條件的發行人衝刺上市的制度成本。」一位投行人士指出。
應對解禁潮
在2020年IPO募資額放量的背景下,潛在的解禁壓力也為市場所擔憂。
據平安證券的估算,2021年全年解禁股數和解禁金額大約在2480億股和 4.6 萬億元。
平安證券指出,如果從結構上來看,2021年減持規模在千億以上的行業大多分布在電子、醫藥生物、計算機和傳媒等新興產業以及電氣設備、化工、機械設備等部分周期行業中,電子行業的減持規模達到了8000億元。
儘管存在一定的解禁和減持壓力,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境外資金的注入可以為市場提供有效的資金支撐。
根據數據顯示,境外資金持股市值規模自3月的1.9萬億元快速抬升至9月的 2.8 萬億元,截至 2020 年三季度末,境外資金、公募基金和保險資金三者合計持股市值佔比為 12.6%,較 2019 年末上升近 2 個百分點。
「明年全年解禁和減持壓力較今年(2020年)會小幅上升,但是在對外開放基調不變的背景下,境外資金或持續流入對 A 股市場流動性形成支撐,所以後續仍需關注監管層對於公募基金、保險資金等長線資金入市的表態。」平安證券的首席策略分析師魏偉指出。
「公募基金、社保基金、保險機構、企業年金等境內專業機構力量不斷發展壯大,長期資金「願意來、留得住」的市場環境正在逐步形成,市場資金結構呈現趨勢性改善態勢。目前,公募基金管理資產近19萬億元,權益類基金比重近兩年提高了14個百分點;備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近2.5萬家,管理資產約16萬億元。」易會滿指出。
養老金的確成為監管層鼓勵的入市資金來源。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規範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12月22日,易會滿主持召開證監會黨委會和黨委(擴大)會並部署2021年重點工作時也提出,將推動加強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與資本市場的銜接。
守夜人不眠
在即將全面推行註冊制的背景下,並不意味著監管層對IPO的審核標尺和流程監管有所鬆懈。
「擬上市企業應遵守資本市場各項制度規定,努力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和信息披露質量。」證監會強調。
11月30日欲衝刺精選層小IPO失敗的藍山科技(830815.OC),宣布收到了證監會稽查總隊的立案通知書,立案原因是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
藍山科技並非個案,據悉,除了精選層,科創板等多個板塊均遭到了監管層的嚴格核查。據時代周報記者不完全統計,2020年內科創板審核終止的62家企業中,有超過26家企業系主動撤回申請。
有投行人士指出,一些選擇主動撤回首發申請的公司,有的是因為經營環境變化而導致不符合發行條件,有的可能是因為舉報或者監管現場檢查發現了重大問題導致上市失敗。
監管層的「從嚴」不僅是體現在IPO入門關,還有後續的退市機制等配套制度。12月31日晚,證監會公布了醞釀已久的退市機制,明確了註冊制口徑下的退市要求。
東北證券副總裁董晨對時代周報的記者表示:「過去可能一年退市的公司不到10家,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公司退市。中國的散戶比較多,提高退市的公司數量就是在保護投資者的錢,讓資金流向有價值的公司才能真正保護投資者。」
此外,對於違法違規者的追責也在進一步強化。
12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大幅提高了欺詐發行、信息披露造假、中介機構提供虛假文件等刑罰力度,例如欺詐發行的刑期上限由5年有期徒刑提升至15年,信息披露造假的相關責任人的刑期上限由3年提升至10年。
「提高證券市場違法違規的成本,能夠對許多不法活動起到震懾作用,有助於促進市場出清,維護市場公平公正的秩序。」 一位上市公司董秘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