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起源於公元前的六世紀的古印度。古代印度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是婆羅門教佔正統的、絕對的地位。婆羅門教也就是現在的印度教的前身。
婆羅門的教義是很複雜的,概括兩個最主要的方面:一個就是它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神創造的,在婆羅門教裡面神有很多個,其中也有一些主神,婆羅門教的梵天就是一個主神,大梵天,另外還有毗溼奴和溼婆都是主神。
除了主神以外還有很多的神,所有婆羅門教認為世界都是神創造的,這些神創造了世界的這些事物,那些神創造了世界的那些事物。甚至還認為,這三大主神各有分工,一個是創造這個世界,一個是維護這個世界,一個是破壞這個世界。眾神創造世界萬物,也就是世界是神創造的。
再一個,人的命運是由神決定的,因為在印度文化中,強調生命是一個個體,這個個體的生命是會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的,也就是我們常講的生死輪迴。在輪迴的過程中間,這一生的命運跟下一生的命運,或者前生的命運和這生的命運是不一樣的。
這個不一樣和這個個體的行為和所作所為是有關係的,但最後的決定權是神來掌控和決定的。這種命運的不同,在印度當時來講,就是你生在這個社會的哪個階層裡,在印度當時叫「種姓」,你生在哪個種姓,你的命運就會是什麼樣的。
在印度分為四個階層:最高的就是可以和神溝通的神職人員叫婆羅門;其次就是掌握政權和軍權的一批人,叫剎帝利;再往下就是自由身份的商人和手工業者,叫吠舍;最底層的就是奴隸,叫首陀羅。對於降生在哪個階層,就決定了人的命運。而降生在哪些階層,決定權由神來決定。世界是神創造的,也必然由神來決定,這就是婆羅門的教義。
到了公元六世紀,在印度社會中間,很多都對婆羅門的教義提出了批評和不同看法,佛教就是其中一個。就剛才講的兩點,佛教都有明確的回答,即世界不是神創造的,世界萬物是種種因緣和合的結果,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自然形成的,在佛教裡講就是緣起緣生。因緣具足了就有了這些事物,那些因緣具足了,就有了哪些事物,有了這些事物,所以才有哪些事物,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整體,萬物之間是相互關聯的,有了這個才有了那個,有了那個才有了這個,這就是佛教一個關於宇宙世界萬物生存的根本理論,叫作緣起論,一切都有緣起,因緣所生化。
緣起論在佛教裡面有很簡單的四句概括:叫作「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這四句話,彼和此,這個和那個。
「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是從時間這個角度,重點從時間角度講,也就是說這些東西生出來了,於是那些東西就生出來了,這些東西如果消失了,那麼哪些東西就會消失,它重點是從時間上講。
「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是從空間這個角度上講,有了這些東西,所以就會有哪些東西,這些東西如果沒有了,那些東西就沒有了; 所以不管從空間來講還是從時間來講, 整個宇宙萬物是一個整體,整個宇宙萬物中間的每一個事物都跟其他事物緊密相連的,這是佛教關於天地萬物生存的理論的一個詮釋,緣起法是佛教的一個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