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起源於婆羅門教

2021-01-11 文化智慧達人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的六世紀的古印度。古代印度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是婆羅門教佔正統的、絕對的地位。婆羅門教也就是現在的印度教的前身。

婆羅門的教義是很複雜的,概括兩個最主要的方面:一個就是它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神創造的,在婆羅門教裡面神有很多個,其中也有一些主神,婆羅門教的梵天就是一個主神,大梵天,另外還有毗溼奴和溼婆都是主神。

除了主神以外還有很多的神,所有婆羅門教認為世界都是神創造的,這些神創造了世界的這些事物,那些神創造了世界的那些事物。甚至還認為,這三大主神各有分工,一個是創造這個世界,一個是維護這個世界,一個是破壞這個世界。眾神創造世界萬物,也就是世界是神創造的。

再一個,人的命運是由神決定的,因為在印度文化中,強調生命是一個個體,這個個體的生命是會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的,也就是我們常講的生死輪迴。在輪迴的過程中間,這一生的命運跟下一生的命運,或者前生的命運和這生的命運是不一樣的。

這個不一樣和這個個體的行為和所作所為是有關係的,但最後的決定權是神來掌控和決定的。這種命運的不同,在印度當時來講,就是你生在這個社會的哪個階層裡,在印度當時叫「種姓」,你生在哪個種姓,你的命運就會是什麼樣的。

在印度分為四個階層:最高的就是可以和神溝通的神職人員叫婆羅門;其次就是掌握政權和軍權的一批人,叫剎帝利;再往下就是自由身份的商人和手工業者,叫吠舍;最底層的就是奴隸,叫首陀羅。對於降生在哪個階層,就決定了人的命運。而降生在哪些階層,決定權由神來決定。世界是神創造的,也必然由神來決定,這就是婆羅門的教義。

到了公元六世紀,在印度社會中間,很多都對婆羅門的教義提出了批評和不同看法,佛教就是其中一個。就剛才講的兩點,佛教都有明確的回答,即世界不是神創造的,世界萬物是種種因緣和合的結果,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自然形成的,在佛教裡講就是緣起緣生。因緣具足了就有了這些事物,那些因緣具足了,就有了哪些事物,有了這些事物,所以才有哪些事物,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整體,萬物之間是相互關聯的,有了這個才有了那個,有了那個才有了這個,這就是佛教一個關於宇宙世界萬物生存的根本理論,叫作緣起論,一切都有緣起,因緣所生化。

緣起論在佛教裡面有很簡單的四句概括:叫作「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這四句話,彼和此,這個和那個。

「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是從時間這個角度,重點從時間角度講,也就是說這些東西生出來了,於是那些東西就生出來了,這些東西如果消失了,那麼哪些東西就會消失,它重點是從時間上講。

「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是從空間這個角度上講,有了這些東西,所以就會有哪些東西,這些東西如果沒有了,那些東西就沒有了; 所以不管從空間來講還是從時間來講, 整個宇宙萬物是一個整體,整個宇宙萬物中間的每一個事物都跟其他事物緊密相連的,這是佛教關於天地萬物生存的理論的一個詮釋,緣起法是佛教的一個核心理念。

相關焦點

  •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為何印度人不但不信奉佛教,還要仇視佛教?
    中國寺廟很多,基本都是信奉佛教的,但是佛教並不是起源於中國,而是起源於古印度,當初玄奘去西天取經,「西天」就是代表古印度。只是為何印度人大多數都不信奉佛教,反而是還要仇視佛教?印度人如今信奉印度教的人佔大多數,與佛教就是死對頭的存在。印度教不是某位教主創立的思想體系,而是長期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它是廣泛吸收婆羅門教、佛教和耆那教教義以及民間信仰、風俗習慣、哲學思想等的綜合產物,也代表印度文化圈內所產生的宗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
  • 佛教的真正源頭,其實與婆羅門教有極大關聯
    中國人之所以對佛教如此熱衷,表面上是人們喜歡修心向善的一種結果,但在更深層,也存在著它的必然性。佛教是在2500年前,由古代印度迦毗羅衛國的太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立。在那個時代,人們普遍信奉的是古代婆羅門教。在當時,婆羅門教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在修行界,都擁有絕對的權力。作為種姓制度的最頂層,婆羅門教的領袖,擁有絕對的權威。
  •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卻為何在印度消亡,在中國紮根?
    佛教為什麼在印度消亡?在公元12世紀末,佛教信仰在印度就已經基本消亡,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首先,印度教的興起,造成了佛教的衰亡。印度教的前身是婆羅門教。種姓制度的確立,標誌著婆羅門教的形成。種姓制度實行森嚴的等級區分,將信眾分為四個不同的階層,從高到低依次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在印度孔雀王朝時期(約前324年-約前188年),由於政府的宗教寬容政策,佛教在印度曾經十分興盛。
  • 釋迦牟尼與婆羅門教
    佛教在吸收婆羅門教一些思想的基礎上,更提出了許多與之相反的教說,釋迦牟尼正是在反對婆羅門教思想的基礎上創立了佛教。婆羅門教的宗教哲學的超越性層面,就集中體現在「梵天崇拜」上; 後來佛教哲學的超越性層面,則集中體現在對「佛」的崇拜上。婆羅門教三大綱領婆羅門教的主要教義有上文所說的梵天崇拜和四種姓制度,此外還有三大綱領,即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吠陀天啟是指婆羅門的經典《吠陀》是由古代聖人受神的啟示而誦出、由廣博編輯而成的,是神聖的知識。只有婆羅門、剎帝利和吠舍才有資格閱讀。
  • 佛教起源於印度,為何鬥不過印度教,而遠走他鄉,長篇一探究竟
    佛教起源於印度,為何鬥不過印度教,而遠走他鄉,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重新梳理一下印度的宗教歷史了。印度和中國同為四大文明古國之列,兩者有相同的地方,但也有更多不一樣的地方,最直觀就是印度人普遍信仰宗教,印度的宗教文化也很豐富,中國人雖有宗族文化,去沒有対神的信仰,更多的是對人的關注。
  • 起源於印度,卻被印度拋棄,佛教:難道我是後娘養的?
    因為婆羅門教裡面最重要的神,溼婆就是一個苦行神。他修行場所在喜馬拉雅山的冰雪之中。但是在印度教裡,婆羅門和剎帝利講苦行的故事本意是給低種性的人聽,為了達到鞏固統治的目的。婆羅門教認為人生而不等,有著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建明這樣的一個種性的制度,而佛教則認為人生而平等,每一個人都可以成佛。而且佛陀認為不僅是眾生平等,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他認為這些牛馬只要修行也都能夠成就佛道。
  • 封建的印度社會:瓦爾那制度,婆羅門教
    大家好,我是夢格,小夢今天帶大家來了解一下瓦爾那制度和婆羅門教。一、瓦爾那制度瓦爾那制度是印度奴隸主階級根據慣例,並藉助宗教和法律,將不同階級與階層的權利和地位以等級劃分的形式固定下來。這種制度與雅利安人奴隸制國家同時出現。
  • 內外道修習佛教密法的差異
    有一些人認為密教是印度婆羅門教。如果你所修的密法只是自身變為本尊的模樣,只是做火供來修息增懷誅等,印度婆羅門教也有諸多這種做法,他們有不同的息增懷誅的天相,說不同的息增懷誅的事業。印度婆羅門教的密法也說氣、脈、明點的觀修、拙火的觀修。現在印度婆羅門教的修密瑜伽師,也有能使體內的明點降下逆升而修破瓦法。印度婆羅門教看似有「破瓦法」的修法,而且也有「遷識法」的修法。
  • 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比佛教都悠久?是什麼力量讓佛教在印度消失
    婆羅門教是統治各國人民的思想武器,婆羅門祭司專橫跋扈,左右朝政。到公元前六至四世紀,印度處於政治經濟發展的轉折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引起了各種姓的分化;恆河下遊的摩揭陀國家興起,城邦由分立逐漸走向統一;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城鄉人民起義不斷發生。
  • 新婆羅門教,代表著婆羅門教文化的複習,更是印度教的崛起
    新婆羅門教,代表著婆羅門教文化的複習,更是印度教的崛起大家好,今天小編帶大家去來了解新婆羅門教。公元4世紀笈多王朝崛起後,婆羅門教文化得到復興。在笈多諸王統治時期,編纂了婆羅門教和後來的印度教的基本法規(《摩奴法典》、《耶闊納瓦爾基耶法典》、《那羅陀達法典》等),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也在這個時期最後形成。這個時期神學家們還編寫了早期神話集——《往世書》。公元8世紀起,兩位印度教大師鳩摩哩羅·跋陀和商羯羅對印度教進行了改革。
  • 佛教起源在印度,為何印度人不但不信仰佛教,還將佛教當作死敵
    在中學的歷史課本上,在介紹宗教的板塊就記錄了佛教是的發源地是古印度,但是在今天的印度境內,卻沒有人以佛教為尊,而是都信仰印度教,這是為什麼呢?而印度人信仰的印度教是婆羅門教的一個衍生品,在公元2世紀正式誕生,而佛教比它稍早一些,兩個派系的宗教一直呈水火不容的態勢。但是在鬥爭中,佛教一直處於下風,因為在印度國內,婆羅門派系的思想在印度人的日常生活潛移默化地影響,所以信仰人數頗多,而在當印度國內信仰佛教人數最巔峰的時候,也不過才佔國民總數的兩成。
  • 午間閱讀 | 古代世界的形成(上)——佛教希臘化
    本 文 約 6236 字閱 讀 大 概 需 要 15 min作者 | 劉剛photo | 東方IC佛教走出印度佛教起源於哪裡?都說是印度,大體上,也可以那麼一說。可具體來說,它應該起源於今之尼泊爾,更確切地說,是尼泊爾境內的迦毗羅衛國,據考,公元前七世紀,釋迦族以馬為圖騰的一支,遷入今尼泊爾與印度交界處,建立部落共和國,釋迦牟尼的父親淨飯王,是被推選出來的執政官,他不是世襲國王。而「釋迦牟尼」,便是那位姓喬達摩的仙裔,名悉達多的王子。
  • 佛教興衰史|迦膩色伽對與佛教的發展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
    對此佛教的思想對於當時的社會來說是十分符合的,佛教講究普度眾生,讓他們對未來充滿希望,更重要的是強調眾生平等。而婆羅門教也是另一個極端,主張社會有不同的等級。所以說佛教對於當時帝國的穩定發展更具有積極作用。另一方面,這個由月氏人西遷過來建立的貴霜帝國,在本地並不具備深厚的統治基礎。
  • 佛教:天龍八部,一支被佛教收編的雜牌隊伍
    佛教是一個兼收並蓄的宗派,其佛系之龐雜,神祗之繁多,在各種宗教裡無與倫比。因為它最善於把別的教門的崇拜對象吸收進來,充當佛陀的護法神,從而壯大佛教的聲威,抬高佛陀的地位。「天龍八部」正是一支被佛教收編的雜牌隊伍。「八部」者,為首的是天,其次為龍,龍以下依次為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
  • 現在佛教在印度發展近況,佛教未來何去何從,《法滅盡經》已揭示
    但是當時的釋迦摩尼佛帶著弟子四處宣講佛法,雖然受到了尊重,但是並沒有從根本上撼動種姓制度以及老舊的婆羅門教。釋迦摩尼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像極了孔子,奔走各國,得到了很不錯的禮遇,可是婆羅門教依舊是根深蒂固的影響著印度人民的生活。
  • 佛教有哪些神?
    佛教既是一種宗教,也是一種人生哲學佛教既是一種宗教,也是一種人生哲學。佛教是從傳統印度教(婆羅門教)當中,分化出來的。為什麼會分化出來呢?佛教是世界上第一個無神的平等的宗教。因為,佛祖釋迦摩尼認為,要想得到人生的救贖,只能靠自己個人的修行。傳統佛教認為,修行是個人的行為,別人是幫不上忙的,同時,你也幫不了別人。所以,在東南亞流行的小乘佛教,實質上,是自己顧自己,所以,才叫小乘佛教呀。小乘,小車子也。
  • 佛教:一目了然的緣起涅槃
    當世正流行著的,能衝破民族和國界的世界性的三大宗教,為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其他很多教派,也大都是這三大宗教的分支在這裡,要研究長江流域的寶塔、寺廟和僧俗,就必然涉及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祭拜形式上,和另兩個信奉只一個神的世界性宗教不同,佛教是於多神教,並且是拜祭偶像的。佛教與印度教同樣都產生於以婆羅門階級為中心的印度,它吸收了原來婆羅門教(古印度教)的生生輪迴和因果報應的思想。
  • 佛教人物系列之六:釋迦牟尼佛大弟子舍利弗
    父親是婆羅門教的大學者。舍利弗自幼受家庭教育的影響,精通婆羅門教。成年後與他的道友目犍連志同道合,一起在鄉裡傳道受業,各自擁有數千門徒。有一次,舍利弗與目犍連外出旅行,路上遇到釋迦牟尼的弟子馬勝比丘,聞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之偈,產生了對佛教的信仰。不久,便率眾弟子皈依了佛教。在此之前,釋迦牟尼的聲望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強。
  • 佛教根本·之一·核心教義(還原佛教的本來面目)
    (吠陀文化、婆羅門教、奧義書思想、沙門思潮、吠檀多不二論等,無不汲取了此一外來文明的養分。)「吠陀」有四部,為歷史與神話題材的讚歌並且釋解(詳註為《梵書》);同時,對祭祀儀式予以規範和說明。此外,積極汲取古代民間有關息災、開運、咒詛、降伏(熄、增、懷、誅)之咒法,整合成為一般民俗之信仰。其教義確立了婆羅門教之三大綱領:「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
  • 佛教漢化的二十四諸天
    諸天,是佛教中諸位尊天之簡稱。佛家常說:「外國呼神亦名為天。」這是佛經中的一種意譯法。佛教中傳來的那些外國高級神,統稱為「天」,尊稱為「尊天」。尊天,是佛教中管領一方的天神,級別相當於人世間的帝王。他們還沒有成佛,也不屬於正規的佛門人物如菩薩、羅漢等系統。也就是說,他們不是出家人,而是在家的「神」,但都是佛法的護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