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道修習佛教密法的差異

2020-12-22 重樓逾陀

續上篇(什麼是密咒金剛乘?

內外道修習密法的差異

佛教歷史上,一直有「大乘是不是佛所說」的爭議。對此,龍樹菩薩提出了諸多理由說大乘是佛說。清辨論師—龍樹菩薩的弟子—於其著作的《中觀心要論》及自釋《思擇焰論》中,也詳細說明了大乘是佛說。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中,有簡略說到大乘是佛說。所以,早就有「大乘非佛說」的爭議,但是仔細思惟可以知道:如果大乘不是佛說,那麼佛教的教義就無法用正理推論的方式來論述,只能用引經的方式來解釋。三藏是巴利文法脈與梵文法脈共同的依據。無論是《上部阿毗達摩》或《下部阿毗達摩》,只有透過梵文法脈來學習,才能依理信解解脫的存在、一切遍智的存在,否則會很困難。

還有一個「密法是不是佛教」的爭議,也是早期就有的爭議。有一些人認為密教是印度婆羅門教。如果你所修的密法只是自身變為本尊的模樣,只是做火供來修息增懷誅等,印度婆羅門教也有諸多這種做法,他們有不同的息增懷誅的天相,說不同的息增懷誅的事業。印度婆羅門教的密法也說氣、脈、明點的觀修、拙火的觀修。現在印度婆羅門教的修密瑜伽師,也有能使體內的明點降下逆升而修破瓦法。印度婆羅門教看似有「破瓦法」的修法,而且也有「遷識法」的修法。

那麼,佛教的密法與印度婆羅門教的密法,差別何在?

佛教密咒金剛乘的修持,是怎麼相符於佛教的標準?雖然印度婆羅門教的密法與佛教的密法都有自生本尊的過程,可是佛教密法的不共點是,自生本尊前必須思惟空性,而將空正見轉為本尊相。

很多人修密法卻不關注空性,這是完全錯誤的!如果你不了解空性,就根本沒有相應佛教本尊瑜伽的基礎。如果你只是把血肉之軀轉為本尊的模樣,這是邪見,透過邪見是成辦不了一切遍智的!任何的果都要由與自己相似的因才能產生,一切遍智這樣圓滿功德的果位,怎麼可能從邪見中產生呢?這是不可能的!以血肉之軀轉為本尊的模樣,是一種顛倒執。

與佛教相符的密法,自生儀軌中都說到先觀想空性,一開始都會說「嗡 索巴瓦旭達 薩瓦達瑪 索巴瓦旭多 杭」,以此思惟諸法皆無自性。曾經問過上師千:「印度婆羅門教的密法也有許多本尊的觀修、氣脈明點的觀修,這與佛教密法的差異在哪裡?」說:「密法是否符合佛法,要看這種密法的修持中有沒有菩提心和空正見的修持,有的話才符合佛法,沒有的話就不是。」

所以,在佛教的修行裡,空正見非常重要,對於密咒金剛乘更是如此。先賢大師們說:「天秤要保持平衡,另一邊就是空正見。沒有天秤的另一邊—空正見,即使你有再深奧的密咒金剛乘的傳承,也得不到悉地成就,你保持不了這個天秤的平衡。」

如果你要獲得與佛教相符的密咒金剛乘的悉地成就,就一定要有非常堅定的空正見。印度婆羅門教是以血肉之軀轉為本尊的模樣。佛教的觀想方式是,先觀想空性,於空性中淨治凡夫相執,淨治了凡夫相執後,將思惟空性的這個智慧—將來會轉為智慧法身的這個智慧—轉為本尊相。

相關焦點

  • 佛教:藏傳佛教的傳播,使越來越多人認識到了不一樣的佛學
    中國佛教有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南傳佛教三大系統。南傳佛教也稱南傳上座部佛教,為傣、布朗、阿昌及德昂等民族所信仰,流傳於雲南西南邊疆的西雙版納、德宏、思茅等少數民族地區。南傳佛教的影響最北處止於雞足山南麓,所以通常認為,南傳佛教未進入長江流域。藏傳佛教則主要流傳於藏民族及蒙古族、滿族、裕固族、摩梭族、納西族、普米族等少數民族中。由於地域、交通、文化和民族的差異,在青海、西藏、雲南、貴州、四川甘肅諸省流經的地區,也就是在長江流域的上遊地區,流傳著藏傳佛教。
  • 藏傳佛教寧瑪派與大圓滿法
    藏傳佛教是藏族人民以印度佛教,主要是密教為藍本,揉合了藏族本土宗教文化的成分,經過長期發展而形成的獨具一格的佛教流派。藏傳佛教充分吸取本民族和外地佛教的養分,在傳教形式、佛像形像、修持方法等一系列方面都對印度密教進行適應於自身的重大改革,形成了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覺朗派、格魯派等眾多各具特色的分支宗派。
  • 觀修的智慧與歡喜 藏傳佛教五大金剛的藝術特性
    大威德金剛(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大威德金剛大威德金剛,是藏傳佛教寺院中常見的護法神像,也是格魯派寺院中修習的重要本尊之一。時輪金剛(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時輪金剛時輪金剛是藏傳佛教密宗中主要觀想修習的本尊之一。藏語稱為「堆科」,意思是「時輪運行」。
  • 努力依《法華經》修習,就是轉經
    《蓮經》就是《妙法蓮花經》,也叫《法華經》,它是大乘佛教的重要典籍。「默持」的意思,這裡代表默默修持的意思。「轉蓮花」,這裡引用六祖訓導弟子的佛教典故而來。《壇經》記載,六祖弟子法達持誦《法華經》七年,而無法獲得其中的要旨,於是向六祖請教。
  • 為什麼說修習十善業,可成就一切功德利益?
    《十善業道經》出自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翻譯的《佛說海龍王經》為其第十一品《十德六度》所講述的內容是>釋迦牟尼佛在娑竭羅龍宮為龍王所宣說的佛教經典即修習十善業這一方法便能斷除一切痛苦獲取極大利益這部經典讓我們從行為上遠離
  • 為何「上座部佛教」在東南亞紮根,而大乘佛教衰退,有這4點原因
    在個人來說,它是淨化道德和精神的生命之道,換句話說,它可讓人格發展趨向完美。它強調持守道德規律和注意建構美好生活的重要。它使人嚴格遵從業力的教義,對自己日常行事負上責任。信徒的生命雖不受法律約束,卻應遵守所處社會的法規。從社會的角度而言,上座部佛教強調人際關係的重要,例如:父母與子女、老師與學生、妻子與孩子、朋友與同事、僧眾與信徒、僱主與僱員等等。
  • 神秘的藏密雙身修習:莫高窟「歡喜洞」
    (465窟北壁喜金剛雙身曼荼羅)莫高窟465窟是一個人們頗感興趣以表現藏密題材為主體的佛教洞窟,俗稱「歡喜洞」。全為藏式壁畫。表現形式為單身的和男女合抱雙身的修密像,畫法奇特,獨具格調,在漢地佛教石窟中是唯一以藏密(雙身)藝術來表現佛教密宗思想和修習過程的。洞窟由主室、甬道、前室組成,洞窟內布滿壁畫。主室覆鬥形頂,平面長方形,在洞中偏後處設一四層圓壇。四壁畫傳密教圖像,保存基本完好,是研究藏密的重要資料。敦煌壁畫反映的密教包括漢藏兩種,465窟是典型的藏密洞窟。
  • 金剛持、金剛手、金剛杵——有關「金剛」的佛教術語
    我們經常會看到和「金剛」有關的佛教術語。如「四大金剛」、「金剛手」以及「金剛持」等等,還有佛教典籍中知名度最高的《般若金剛經》。縱觀這些詞,都是以「金剛」所代表的寓意衍生而來。其中有些是佛、菩薩的名稱,有些是法器和佛經名。下面,我們簡單梳理一下和「金剛」有關的佛教術語。首先,是金剛這個詞的含義。
  • 從《阿修羅》講講佛教六道,測一測你是什麼道的輪迴
    六道輪迴這個東西是起源於印度,當然我們中國的佛教本身也是天竺佛教的一個分支。人性本惡,生來就不斷地產生業報,而這個六道就是死後贖罪的地方,根據你的福報業報的不同,把你分配到你該去的地方。就是說你這輩子是人道幹了壞事下個輪迴就把你變畜生;你這輩子是頭牛,但你一生勤勤懇懇耕地,年齡大了還被做成牛肉為人們做貢獻,下輩子就有機會轉正去人道。
  • 清心寡欲戒葷茹素,食鹽量少修習禪定,崇尚武術好老惡逸
    #首先佛門長壽之道,佛門僧尼多長壽,世俗以七十為「古稀」,但僧人活到百歲卻不足奇。佛門長壽之道有何秘密呢?有哪些可以作為老年人養身借鑑,一般認為有以下幾方面。一、清心寡欲。佛教反對「貪、嗔、痴」,即貪心、嗔恨心和痴心。這三者能使人產生煩惱,傷神減壽。
  • 瑜伽和佛教有什麼歷史淵源?瑜伽一開始的作用,是什麼
    關於瑜伽是如何傳入我國的,其實就是和佛教有關的,我們都知道,佛教是起源於印度的,而且那個時候的瑜伽就是一種修行,我們剛剛在前面提到的《瑜伽經》就是佛經的一種。而且在印度,還有一個瑜伽派,也叫做瑜伽宗,後來這個宗派傳到我國以後,漸分為地論宗、攝論宗、法相宗,而以法相宗為盛行。
  • 佛教通史 009-識無邊處的禪定-四諦之道
    本節課音頻首次上線:2017-07-26佛教通史-閒者知無涯「四諦」裡的「苦、集、滅」講完了,這一課講第四個——道諦。什麼叫「道諦」?通向涅槃這個目標的全部修習方法和途徑就叫「道諦」。「苦、集、滅、道」,用現代話解釋,「苦」就是現象,「集」就是原因,「滅」就是目標,「道」就是方法。所以所謂「道諦」就是為了達到「滅諦」提出來的最高理想的目標的所有方法。通向涅槃之路的方法,佛教總結為八正道:正見、正智、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 佛教:走出千迷道的曇鸞,被後世尊為淨土第一人
    按《續高僧傳》卷六的記載,縣鸞家近五臺山,佛教氛圍很濃,民間流傳著各種神奇的佛教相關的神話傳說。曇鸞自幼受此影響,十餘歲就登山尋訪佛教遺蹟,被五臺山的佛教勝景感動,「心神歡悅,便即出家」。曇鸞出家之後努力學習,廣學內外經典。他感覺《大集經》太過難懂,「恨其詞義深密難以開悟」,決定給大集經作註解,可是注了一半就生病了,只好先治病。
  • 沈衛榮談歡喜佛與雙修法:密教是佛教的墮落?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於把密教當作佛教墮落和世俗化的結果,是佛教走向消亡的開始,這無異於承認密教是一種變態、腐朽的宗教形式。今天看來,這樣的說法無疑失之簡單、粗暴,無法解釋聽起來已經墮落了千餘年的密教為何腐而不朽,於今日反而愈演愈烈了。
  • 略述藏傳佛教祖師像——佟春燕
    松贊幹布迎娶信仰佛教的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大唐文成公主,修建大、小昭寺,將佛教引入西藏;赤松德贊(755-797年在位)邀請古印度佛教高僧寂護、蓮花生到吐蕃傳教,修建桑耶寺,剃度吐蕃子弟出家,建立了完整的佛教僧伽制度;赤祖德贊(約815-838年在位)極端佞佛,使佛教勢力迅速擴大。
  • 佛教名詞「息增懷伏」到底是什麼意思?聽師父講解給你聽!
    令一切眾生在內心當中對佛法、對善法、對一切功德歡喜信樂,所以這叫懷柔;伏,就是降伏,對內心當中的煩惱、我執,內外的一切魔障,能夠作伏滅、降服和滅除的這個作用,所以叫伏。我們在密宗當中燒火供,就是菩薩在娑婆世界行菩薩道,弘法利生的過程當中,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內心和外在的環境,所以成就這四種事業,才能夠完成菩薩的利生事業,所以第一個叫息災火供。
  •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為何印度人不但不信奉佛教,還要仇視佛教?
    中國寺廟很多,基本都是信奉佛教的,但是佛教並不是起源於中國,而是起源於古印度,當初玄奘去西天取經,「西天」就是代表古印度。只是為何印度人大多數都不信奉佛教,反而是還要仇視佛教?印度教產生於公元2世紀,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世紀,佛教之所以能夠產生是因為有些人開始對婆羅門進行反思,印度教又是繼承婆羅門教的教義,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佛教的產生是源於對印度教的反對,不支持婆羅門和其他的宗教。
  • 香港藏傳佛教文化的發展——林錦江
    而教授「密法」之次序與方法,不單「按部就班」、有系統,而且以最有效及最直接之方法,對學員之「心力」作出訓練,包括「定力」、「專注力」、「脫離輪迴的教法」,尤其是「臨終時的脫困修法」。該會之出版書籍中、英文兼備,而光碟則用「英語、粵語、國語」三語發行。該會又於2006年1月出版雜誌雙月刊《蓮花海》,以漢、藏和英文出版,內容豐富,印製極精美,而售價亦極便宜,以期收到廣泛傳播的目的。
  • .| 楊曾文:以十善為中心的佛教因果報應論——兼論《十善業道經...
    中國古代文化以儒釋道三家為骨幹,然而它們的社會功能有所不同,最有代表性的看法是南宋孝宗著《原道論》所說「以佛修心,以道養生,以儒治世」。今天看來這種說法並非準確,卻也抓住了佛教重在修心的特色。佛教大小乘教法雖有千差萬別,然而皆注重善惡因果報應的說教,引導信眾進行修善止惡的修心,只是依據的理論和採用的修持方法有所差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