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走出千迷道的曇鸞,被後世尊為淨土第一人

2020-12-24 歷史國學教堂

縣鸞,是雁門人。按《續高僧傳》卷六的記載,縣鸞家近五臺山,佛教氛圍很濃,民間流傳著各種神奇的佛教相關的神話傳說。曇鸞自幼受此影響,十餘歲就登山尋訪佛教遺蹟,被五臺山的佛教勝景感動,「心神歡悅,便即出家」。

曇鸞出家之後努力學習,廣學內外經典。他感覺《大集經》太過難懂,「恨其詞義深密難以開悟」,決定給大集經作註解,可是注了一半就生病了,只好先治病。

病好之後,他想生命脆弱短促,就想學習傳說中可以長壽的神仙之法,如果可以成功,再來弘傳佛教不是更好嗎:「長年神仙往往間出,心願所指修習斯法,果克既已,方崇佛教,不亦善乎」。而神仙方術之說,當時盛於南方。

縣鸞聽說江南隱士陶弘景精研神仙方術,海內人士都很推崇,所以前往拜訪。其時正是南北朝,來自北方的曇鸞被梁朝官府懷疑是奸細:「時所司疑為細作」。幸而經過審查沒有問題,報告了皇帝。

梁武帝原本是虔誠的佛教徒,也相信他並不是奸細,請他來重雲殿相見。這就有了千迷道的故事:

原來梁武帝的重雲殿前修築了一條迷宮一樣的通道,號稱千迷道。梁武帝先在大殿一角,穿著袈裟,戴著納帽,坐在繩床上等候待者從千迷道引導曇鸞進來。

曇鸞來到殿前,四下顧望,除了角落裡的武帝,空空的殿上沒有人和他對話,殿正中卻有一個很高的坐椅,安放了几案和拂塵,旁邊再沒有其他的座位。曇鸞了解這是要考驗他的才能,也不慌張,很有自信地徑直坐到椅子上,開始講解佛性之奧義。

曇鸞講完了,還三次對梁武帝說:「大檀越(施主),佛性之義很是深奧,剛才大略講述了一下,你如果有疑難不解之處就請賜問。」梁武帝於是除下了納帽,反覆多次與曇鸞辯論。一直到天色已晚,梁武帝才說,今天太晚了,明天再相見吧。

曇鸞就從座位上下來,仍然徑直出去了。這次沒有待者導引,但殿前千迷道「詰曲重沓二十餘門」,縣鸞竟然沒有一處走錯很順利就出來了。梁武帝驚訝地讚嘆,這個千迷道這樣複雜,就是舊待者來往也會疑阻而不知所措,為什麼曇鸞竟然能夠走一次就不會迷路呢。

曇鸞的才華折服了梁武帝,使他不再有輕慢和試探之心。第二天曇鸞再來,就被引入了太極殿,梁武帝親自下階梯迎接,不再是前一天的無禮了。

千迷道的故事,反映了南朝時南方佛教文化的昌盛。梁武帝以帝王之尊,卻對佛學佛法十分尊重和看重,只要真有學問,就會被接納。

梁武帝問縣鸞為什麼來到江南,曇鸞說是因為想學佛法,可是生命有限,因此不惜來到這遙遠的地方來造訪陶弘景學習仙術。曇鸞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寫信給隱居於茅山的陶弘景,表達了學習的願望。

梁武帝屢次徵詔都不到的隱士陶弘景,卻對縣鸞的到來十分歡迎。曇駕與陶弘景的會面非常愉快。陶弘景送給了縣鸞「仙經十卷」。

曇鸞帶著這些神仙經回到了北魏,準備找個名山,按照這些經書上所寫的方子來修煉神仙之術。然而問題是,從佛教的角度,這些來自中國民間信仰的神仙之術,顯然是外道,並不是佛教正信之途。

眼看曇鸞正在神仙之術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之時,他在洛下遇到了菩提留支大師。一心還在想著長生不老的曇鸞去請教菩提留支說,佛法中有沒有勝過這些仙經所記的長生不死的法術呢:「佛法中頗有長生不死法勝此土仙經者乎」。

聽到這種糊塗話,菩提留支當即氣憤地向地上唾了一口說,這是什麼話,這怎麼能相比呢,哪裡有長生不老的方法,而且即使可以延長壽命,暫時不死,但最終還是擺脫不了三界輪迴啊:「是何言歟。非相比也。此方何處有長生法。縱得長年少時不死。終更輪迴三有耳」。

這裡「三有」就是佛教講的三界。菩提流支隨即又將講西方淨土之意的《觀無量壽經》傳授給了縣灣,說:「這是大仙方,依此修行,便能解脫生死。」

曇鸞受了這一番教化,頓時醒悟,馬上頂禮信受,並且把隨身所帶的神仙方術書都燒掉了。從此他專修淨士,自己施行,也向他人傳授,逐漸得到很多信徒的皈依。

魏國皇帝孝靜帝尊號他為「神鸞」,並敕住并州大寺。梁武帝也尊稱縣鸞為鸞菩薩。曇鸞後來又移住汾州,最終因病卒於平遙山寺,終年六十七歲。

曇鸞的著作主要有禮淨士十二偈,還著有往生論注二卷。他依據龍樹的十住毗婆沙論,立了難、易二道之教判,通過難易二道及自力他力之別,以及依靠他力本願,一心持名念佛,發願求生淨土的主張,把淨土宗的宗教特徵確立起來了。

所以有人認為,淨土宗是從曇鸞開始,具備了一個宗派的「教相」的:「淨土法門,流傳東土,雖發軔於廬山遠公,然形成淨土之教相,則自師始」。

曇鸞由佛入仙,萬裡南遊,卻又最終棄仙歸佛,仿佛在思想上也走了回千迷道,終於走出迷境。

這個故事也反映了在佛教在傳播過程中,與中國本土民間神仙信仰的融合與鬥爭,可以看出,南方佛教與民間信仰有更多相互共存與融合,不似北方佛教純粹。但不管怎麼是,走出千迷道的曇鸞,仍被後世尊為淨土第一人!

相關焦點

  • 佛教:淨土是天界嗎?
    天界仍在六道輪迴中,淨土已超出六道之外佛教說眾生有六道輪迴,所謂「六道」,包括天、人、阿修羅、……等。其中,人、阿修羅、……等五道,皆屬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中的欲界;而天道則分布於欲界、色界、無色界中。
  • 這3方面,看中國「淨土宗」祖統,其師承、立祖未必直接師徒制?
    第一方面:有祖統不一定有宗的傳承,淨土宗的祖統正是一例很多淨土行者知道有「蓮宗十三祖」系譜,以為淨土宗如他宗一樣,既有祖師,自然就有宗的傳承。事實上,就中國佛教的宗派而言,有宗的傳承必然有祖師繼統(簡稱「祖統」) ,但有祖統不一定有宗的傳承,「蓮宗十三祖」的祖統正是一例。
  • 淨宗法師:淨土行人應依淨土祖師
    所謂「願力不思議宗」,如果依諸師的解釋,根本就沒有這樣的意思,諸師是說這個人臨終發了菩提心才往生,可是善導大師、曇鸞大師的解釋都不這麼說。下面說,「而佛以本願不可思議神力攝令生彼」,往生是靠佛的神力。到極樂世界之後呢?「必當復以神力生其無上道心」,「無上道心」就是「佛道根芽」。
  • 淨土宗星空多璀璨!善導大師、慧遠大師乃至其他祖師
    若論慧遠大師,並未有關於淨土教理的系統著作;至於其淨土修行方法,猶如《觀經》要門,系以息慮凝心的觀想為中心的般舟三昧。然而,這種方法是難行道而非易行道,姑不論後代,即當時修持的行者亦不多見,成就者更少。
  • 玄中寺是淨土宗的發源地之一,有三位高僧影響力極大
    今天說的是漢傳佛教的一個寺廟——玄中寺,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201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AA級旅遊景區。玄中寺是淨土宗的發源地之一,淨土宗與禪宗是對中國漢傳佛教影響最大的兩個支派。中國佛教共分八宗,而淨土宗獨尊念佛,現在在日韓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廣泛傳播的淨土宗其實就發源於此。
  • 不是天道,也非天堂,一起看看佛教中的「淨土」是什麼樣的存在
    不是天道,也非天堂,一起看看佛教中的「淨土」是什麼樣的存在文/舒放淨土,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生存系統。在了解淨土之前,我們先說一下有關「天」的種種概念,這有助於理解淨土。哪怕是投生天道,從我們人類的角度來看,壽命接近無限,沒有苦痛,但等到福報享盡還是要重新洗牌,保不準(甚至可以說基本確定,因為光顧著享受了)還會投生到其他道,就這樣無始無終周而復始。這不是別人決定的,而是眾生自身的業力。所以,一些具有強大願力的佛、菩薩不忍看眾生終日在輪迴中受盡苦痛,就以大慈悲之大願力,在輪迴之外為眾生開闢出了一個生存系統——淨土。
  • 淨土宗百句法語總匯:哪怕一句聽入心,今生往生亦決定!
    勿違佛教而棄捨之,當令汝等獲不善利。淪沒長夜備眾危苦,是故我今為大囑累。當令是法久住不滅。假使大火滿三千,及彼莊嚴諸牢獄;如是諸難悉能超,皆是如來威德力。得聞無量壽佛名號,發一念信心,歸依瞻禮。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 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稀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 佛法:人間淨土——禪宗淨土思想對現代人處世之道的積極意義
    網圖認為方外之世與己無相距甚遠而漠不關心之人大有人在,認為佛教便是迷信、消極之道的代名詞之人亦大有人在,對佛教有各種看法,本來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畢竟,在流傳千年的時光裡,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以佛教禪宗的淨土思想為例,看看對現代人們的處世之道有哪些方面的積極意義,可以為人們所借鑑和採用。在禪宗的經典《六祖壇經》之中,慧能大師讓我們不要對世間一切產生多伺妄求之心,要以改變自己的當下之心作為重點,認為心即是佛,能夠在當下獲得開悟而見性成佛,那麼當下之所在即是與佛之清淨無染淨土等齊之所。
  • 漫畫|35張高清美圖,帶你極速了解淨土宗高僧道綽大師的一生!
    大師悄然離開了原來的寺院,踏上了尋道之路。8.當時的河北一帶,有一個遠居山林的僧團,由慧瓚禪師領導。他們保留了很多佛陀時代的優良傳統,嚴持戒律,行頭陀法,成為了當時的一股新風。9.一心求道的道綽大師來到這裡,開始了禪法的修行,以期證悟空性。10.然而在二十年的精勤禪修後,大師無奈地發現,禪法的精妙高深,絕不是自己這樣的末法凡夫能夠參悟的。
  • 佛教:爾等皆有一顆無塵心
    在《楞嚴經》中有云:「爾時世尊,從內髻中,湧百寶光,光中湧出,千葉寶蓮,有花如來,坐寶蓮上……」」《大正藏》經典說,蓮花有四德,一香、二淨、三柔軟、四可愛。其實,許多花都柔軟、乾淨,充滿香氣,只是蓮花有一特殊的生態是其他植物沒有的,因此承擔了佛教的象徵使命。
  • ...當代"維度看淨土宗祖庭文化的價值意蘊一一以九江廬山東林寺為例
    慧遠法師的蓮社,以同修淨業、共期西方為宗旨,共同發願往生西方安樂淨土,熔釋、儒、道於一爐,開啟了我國西方淨土信仰和佛教中國化之先河。被譽為"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自幼歸依三寶,與佛教因緣頗深,與佛門修行中人良多交往。在謝靈運心中,最崇敬的人是廬山東林寺慧遠法師,曾親赴參禮,為其建蓮池,池中栽種白蓮,「白蓮社」由是得名。在劉遺民領命所作的《西方發願文》中。
  • 佛教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樣子?
    弘揚佛教文化,傳遞生活正能量從佛教的角度去說一說——西方極樂世界」,又稱極樂淨土、極樂國土、西方淨土、西方、西天、安養淨土、安養世界、安樂國等等。「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統稱為——西方三聖,一句「阿彌陀佛」的功德無量無邊,若人臨終,地獄相現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往生淨土,臨終可蒙阿彌陀佛與諸聖眾接引,得到究竟的快樂。
  • 佛教:行策、實賢、周夢顏、彭紹升,兩僧兩居士,使淨土再次興盛
    淨士法門逐漸取代禪學的地位,成為在佛教界和社會上最具吸引力和影響力的佛教信仰和實踐,是清代佛教的一個突出特點。總的說來,淨土的興盛與禪學的沉寂是同步的,這個轉折發生在雍正時期。在這個轉折的過程中,長江流域的中下遊地區成為淨土興盛的中心,出現了多個淨土宗的重要人物。
  • 佛教 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誠如此言,一切爭論可以休矣!
    《法寶壇經》第68講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南無阿彌陀佛!大家吉祥如意!今天我們接著學《壇經》。一切佛教法門的修學皆應以修心為要。不拘禪宗淨土,乃至於無量的法門統統皆應以修心為要!明心見性的是我們的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也是我們的心。
  • 佛教:釋迦牟尼佛為什麼獨指西方淨土,而不指其他菩薩的世界?
    一千個太陽系稱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稱為一個大千世界。按通常的說法,佛的教化區就是一個大千世界,常稱之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指的是有三個一千世界,合稱為一個大千世界,也稱為三千大千世界。佛的教化區就是一個大千世界,相當於太陽系的一千倍乘一千倍再乘一千倍。
  • 他一生坐不背西方,發明念佛珠,他是真心為眾生的道綽大師
    近代的印光大師也非常讚嘆道綽大師,也舉了這個例子,說道綽大師只以救度眾生為目的,所以他不厭重複,反覆講這部經,因為這部經是眾生解脫的津梁。有人講經說法,如果專門講淨土,別人可能會輕視他,「你只會講念佛,沒什麼智慧」,所以他還要講講別的經典,以顯示自己有智慧,這就不如祖師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