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緣塵世愛清姿,蓮座現身月上時。菩薩盡多真面目,凡間能有幾人知?
這是古代弘一法師對蓮花的讚美之詞,他有一把扇子,上面畫了一朵白蓮,可見法師對於蓮花的高度評價和無比熱愛。
蓮花,是佛典中經常出現的詞彙,佛門眷戀青蓮,似乎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在《楞嚴經》中有云:「爾時世尊,從內髻中,湧百寶光,光中湧出,千葉寶蓮,有花如來,坐寶蓮上……」」
《大正藏》經典說,蓮花有四德,一香、二淨、三柔軟、四可愛。其實,許多花都柔軟、乾淨,充滿香氣,只是蓮花有一特殊的生態是其他植物沒有的,因此承擔了佛教的象徵使命。
春夏秋冬,四季輪轉,花落花開,花朵具有謝而又發的生命力,本是許多文化喜愛借用的主題。但世間花卉先開花後結實,蓮花則在開花同時,結實的蓮蓬已具。
明朝詳述各種植物的書籍《群芳譜》就特別強調蓮花「華實齊生」的特質。蓮花因此被佛家視為能同時體現過去、現在、未來。
佛說平等,不論過去、現在、未來,天地、萬物、時空,方位、大小、多少,人與人,如此如彼,窮富、貴賤皆平等。極樂淨土是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的。具有超時空相貌的蓮花,獨享「福報」,成為淨土世界的花朵。
佛是人,人也是佛。只因執著妄想,迷失自我,如同淤泥。但自性如古蓮子,千年之後,仍舊生葉開花,香馥如故。無量佛如蓮;無邊佛法如蓮;人亦當如蓮。
弘一大師在塵世時,因愛老法師「月上時」的髯隨風飄的清姿,毅然出家,做了和尚。「只緣塵世愛清姿,蓮座現身月上時」句,是他出家過程的真實寫照。而「菩薩盡多真面目,凡間能有幾人知」則是弘一大師修行多年的體會。
對於他自己來說,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一舉一動,不過真性流露而已,再平常不過了。但在平常的人看來,高僧的舉止,高深莫測。
著名佛教人士趙樸初在《佛教常識答問》裡說,近代中國佛教自清末楊仁山居士倡導以來,以律學名家,戒行精嚴,緇素皈仰,薄海同飲者,當推弘一大師為第一人。所以他很喜歡這首偈,認為它反映了弘法師「出淤泥而不染」的境界。
在弘一法師的時代,是社會動蕩時期,佛教正值凋敝,尤其是佛道的律宗,由於律宗對於修行者的言行舉止的要求甚為嚴格,因此在當時很少有人在此方面涉足,就更不用說會有較高的建樹了。
但弘一法師正是在當時這種汙淖的塵世中,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要求極嚴的律宗。就像一株蓮花並沒有選擇在最乾淨的地方開花,而是選擇了在淤泥中紮下根來,選擇了最需要它的地方。
關於蓮花紮根於淤泥還有這麼一個美麗的傳說:
佛祖東行,普視人間,俯視大地便發現淤泥乃為最髒,於是佛祖便問:「誰願意紮根於淤泥之中?」座下的蓮花答曰:「我願意。」佛祖又問:「你如何去降伏淤泥?」蓮花則回答道:「出淤泥而不染地去感化。」
因此,佛法也如同這蓮花一樣,偉大就偉大在它們不僅不厭棄那些醜惡的事物,反而保持自身的高潔,而且對醜惡的事物進行感化和改造。
但願這世間人人都有一顆蓮花一般純潔的心,一顆無塵無染的心,用自己的堅毅換來一方的祥和。而世人在佛的憐愛之下,驅除世間繁多的利慾,進行自我解脫,獲得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