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爾等皆有一顆無塵心

2020-12-14 歷史國學教堂

只緣塵世愛清姿,蓮座現身月上時。菩薩盡多真面目,凡間能有幾人知?

這是古代弘一法師對蓮花的讚美之詞,他有一把扇子,上面畫了一朵白蓮,可見法師對於蓮花的高度評價和無比熱愛。

蓮花,是佛典中經常出現的詞彙,佛門眷戀青蓮,似乎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在《楞嚴經》中有云:「爾時世尊,從內髻中,湧百寶光,光中湧出,千葉寶蓮,有花如來,坐寶蓮上……」」

《大正藏》經典說,蓮花有四德,一香、二淨、三柔軟、四可愛。其實,許多花都柔軟、乾淨,充滿香氣,只是蓮花有一特殊的生態是其他植物沒有的,因此承擔了佛教的象徵使命。

春夏秋冬,四季輪轉,花落花開,花朵具有謝而又發的生命力,本是許多文化喜愛借用的主題。但世間花卉先開花後結實,蓮花則在開花同時,結實的蓮蓬已具。

明朝詳述各種植物的書籍《群芳譜》就特別強調蓮花「華實齊生」的特質。蓮花因此被佛家視為能同時體現過去、現在、未來。

佛說平等,不論過去、現在、未來,天地、萬物、時空,方位、大小、多少,人與人,如此如彼,窮富、貴賤皆平等。極樂淨土是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的。具有超時空相貌的蓮花,獨享「福報」,成為淨土世界的花朵。

佛是人,人也是佛。只因執著妄想,迷失自我,如同淤泥。但自性如古蓮子,千年之後,仍舊生葉開花,香馥如故。無量佛如蓮;無邊佛法如蓮;人亦當如蓮

弘一大師在塵世時,因愛老法師「月上時」的髯隨風飄的清姿,毅然出家,做了和尚。「只緣塵世愛清姿,蓮座現身月上時」句,是他出家過程的真實寫照。而「菩薩盡多真面目,凡間能有幾人知」則是弘一大師修行多年的體會。

對於他自己來說,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一舉一動,不過真性流露而已,再平常不過了。但在平常的人看來,高僧的舉止,高深莫測。

著名佛教人士趙樸初在《佛教常識答問》裡說,近代中國佛教自清末楊仁山居士倡導以來,以律學名家,戒行精嚴,緇素皈仰,薄海同飲者,當推弘一大師為第一人。所以他很喜歡這首偈,認為它反映了弘法師「出淤泥而不染」的境界。

在弘一法師的時代,是社會動蕩時期,佛教正值凋敝,尤其是佛道的律宗,由於律宗對於修行者的言行舉止的要求甚為嚴格,因此在當時很少有人在此方面涉足,就更不用說會有較高的建樹了。

但弘一法師正是在當時這種汙淖的塵世中,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要求極嚴的律宗。就像一株蓮花並沒有選擇在最乾淨的地方開花,而是選擇了在淤泥中紮下根來,選擇了最需要它的地方。

關於蓮花紮根於淤泥還有這麼一個美麗的傳說:

佛祖東行,普視人間,俯視大地便發現淤泥乃為最髒,於是佛祖便問:「誰願意紮根於淤泥之中?」座下的蓮花答曰:「我願意。」佛祖又問:「你如何去降伏淤泥?」蓮花則回答道:「出淤泥而不染地去感化。」

因此,佛法也如同這蓮花一樣,偉大就偉大在它們不僅不厭棄那些醜惡的事物,反而保持自身的高潔,而且對醜惡的事物進行感化和改造。

但願這世間人人都有一顆蓮花一般純潔的心,一顆無塵無染的心,用自己的堅毅換來一方的祥和。而世人在佛的憐愛之下,驅除世間繁多的利慾,進行自我解脫,獲得智慧。

相關焦點

  • 以一顆無塵的心,還原生命的本真
    以一顆無塵的心,還原生命的本真我能走一萬步去見你,也願意退一萬零一步離開你,別傻了,一個人的努力,永遠無法決定兩個人的關係。三、 降溫了,花落的聲音風知道,思念的感覺心知道,變冷的溫度秋知道,我的祝福你知道,沒有華麗的詞語,只想在漸冷的時刻為你送上暖暖的祝福!四、你的嫵媚像是一把匕首,直接貫穿了我的心臟。五、 你愈討厭現在的生活愈證明你的過去還未夠努力。
  • 花開無塵,心靜無塵,如花人生,淡泊自在
    原創 文/幽蘭公主 攝影/林野清花開無塵,繁花似錦,心靜無塵,風輕雲淡。季節變換,花事更迭,任其自然。花開花落,皆是風景。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只要你有一雙明眸善睞、會欣賞的眼睛,總能發現打動自己心靈的風景和賞心樂事。紅塵中千絲萬縷,煩惱無處不在。只要你有一顆淡定從容、神怡心靜的心靈,總能摒除困擾你心靈的羈絆和苦惱瑣事。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想開看開就能釋懷。
  • 詩詞丨心若無塵,歲月生香
    花開花落歲月長,心若無塵歲月香;酸甜苦辣算什麼,喜怒哀樂都是詩。心中若有桃花源,何處不是水雲間。——唐·王維《鳥鳴澗》周國平說:人生任何美好的享受都有賴於一顆澄明的心,唯有內心富有充盈,方能從容抵抗世間所有的不安與躁動。真正的寧靜,不在於山水,而在於自己的內心。
  • 爾時有佛|大醫王
    【編者按】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近兩千年,早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法華經》「化城喻品」曰:「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爾時所化無量恆河沙等眾生。」更好地了解佛教歷史文化,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中華文明自身。
  • 佛教的核心是,緣起性空,自心現量,自淨其意,是為佛教
    佛教的核心是,緣起性空,自心現量,自淨其意,是為佛教。佛教本質上是無神論,認為宇宙世界、神靈眾生,都是我們自心所現,是業力因緣所化,故而佛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天人對於人類就是神靈,天帝對於天人就是神靈,造物主對於天帝就是神靈,而法界聖賢對於造物主,就是神靈,而法界聖賢,卻是如來一念錯覺,清淨業所現十法界莊嚴國土,實相中,本無菩薩與眾生,即無眾生,也無如來,清淨如如,無生無滅,無來無去,故佛說,眾生界就是佛界,眾生心就是佛心。佛與眾生一心之隔,心迷則佛即眾生,心覺則眾生是佛。
  • 《靜心咒》佛教和道教皆有,他們有何不同?
    ,常念之,能修不動明王心,能消業障,能庇護己身,能得福報,能證佛身對比佛教《靜心咒》來看,道教的靜心經文則是言簡意賅,只是一字一句都需揣摩;三魂永久,魄無喪傾;又有《太上老君常說清靜經》原文如下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
  • 人心本無塵,心淨自然百花香(深度哲文)
    人心本無塵,能捨得丟棄塵世的繁瑣回歸初心,得到一顆清淨心才是超人的智慧。清淨心是治療煩惱的良藥,無論是生活中的種種煩心事,還是工作中複雜的人際關係產生的衝突,只要我們用一顆清淨心去面對,那些所謂的煩惱就不會與生活起衝突,產生的矛盾就能被化解。做一個心淨的人,不為外物所迷惑、所幹擾,用智慧填滿心靈,讓自己變得豐盈;凡事看開些,不必事事計較。
  • 佛教:世上真的有佛菩薩嗎?別再愚昧了!
    世上真的有佛、有菩薩嗎?如果有的話,在哪裡?如果沒有,我們為什麼要信仰佛教?相信許多初入佛門的信眾都會有此疑惑。不明白可以解惑,但是切記不要迷信、走錯了路。世人皆想與佛菩薩感應,得菩薩加持,卻不知一切加持力來自於「心」。《六祖壇經》曰: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對佛菩薩最深的敬意不是我們在佛前燒多少高香、做多少供養,而是我們的心是否真誠、善良、慈悲。一個心地善良的人縱使沒有佛門信仰,他也是善根足、佛緣厚之人。
  • 擁有一顆堅強的心
    他來到離家不遠的寺廟,見到眉毛鬍鬚皆白的高僧後,將心中的所有苦悶都一吐為快,並最後問道:「師父,請問成功有什麼訣竅嗎?」高僧笑了笑,拿出一樣東西輕輕地放在年輕人的掌心。他仔細一看,竟然是一粒花生!「你覺得它有什麼特別之處嗎?」高僧問。
  • 爾時有佛|夢與幻化人
    【編者按】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近兩千年,早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法華經》「化城喻品」曰:「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爾時所化無量恆河沙等眾生。」更好地了解佛教歷史文化,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中華文明自身。
  • 動漫:花言巧語的魔術師,現在的輔助都有了一顆當輸出的心
    有花之魔術師的梅林如果沒有他的繃帶的話,魁札爾·科亞特爾應該沒辦法將手斧扔到戈耳工的神殿上面,或者說魁札爾·科亞特爾不會在扔了手斧之後活下來,畢竟身為三女神同盟中的一員,如果主動對同盟出手,是會被毀滅的,不過就算是間接性的傷害,實力也會被削弱,在那之後,魁札爾·科亞特爾好像就特別的想要揍梅林一頓,不過這個想法在她離開的時候也沒有實現。
  • 動漫:花言巧語的魔術師,現在的輔助都有了一顆當輸出的心
    有花之魔術師的梅林,每當他使用魔術的時候,肯定是會出現標誌性的花朵的,不過動漫中,梅林的魔術基本上都用來跑路了,畢竟身為夢魔與人類混血的他,最擅長的就是幻術了,因此,在戰鬥中,梅林最經常做的事情,就是負責帶大家一起跑路了,不過有的時候,他還會起到一些大作用的,畢竟戈耳工的神殿會被摧毀,梅林就起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 世間萬物皆為我心之幻化,我心便是萬物之源
    這種思想,是大乘佛教的「依一切法而觀一切皆空,不離一切而超越一切」思想的繼承。一般人按照常規只能用「實有」的觀心思維,去探索和求取佛道,但這種方式是無效。禪師使用「破斥」的方式來啟發學僧,也是實在不得已的辦法了。
  • 佛說:滅卻心頭火,剔起佛前燈;擁有一顆清淨心,才是幸福的源泉
    佛教講業火,所以要消滅業火;佛學講空講心,所以要點亮心中明燈。世人常常覺得很煩躁,往往是因為心火太旺,只有將心火熄滅,心靈才能重歸清淨。曾有位得道高僧說:「不是天氣熱,是心火不熄;不是境不順,是內心矛盾。」夏日炎炎,酷熱難耐,我們應當向何處尋求清涼之所?詩云:「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不是禪師無熱惱,只願心靜自然涼。」由此可見,只有心靜,方可淨心。
  • 佛教智慧,如何做到自淨其意?
    很多學佛人,經常會遇到一些不是很懂佛教文化的人會問:學佛學什麼?你會怎麼回答?這是一個不可逃避,且又現實的問題。在民間很多人認為,從善積德,會有福報。但也有許多人不解,追根究底,特別是一些人們認為有一定知識背景,但又對佛教文化不解的人,我們應該如何用簡短回答呢?
  • 公曆11月7日佛教四聖日之一「佛陀天降日」 常報父母恩、師長恩
    九月廿二日(公曆11月7日),乃佛陀為報恩上升至三十三天為母說法後,返回人間的紀念日,佛教稱之為「天降日」。作為佛教四聖日之一,天降日則與中國人的孝道精神尤為相關。自佛教傳入中國以來,常有人言:「佛教徒無父無母不知報恩」,實際上佛教傳統中尤為重視父母恩、師長恩,如佛在《大方便佛報恩經》卷第三中所言——佛告阿難:「當念父母及善知識恩!是故知恩,常當報恩。善知識者是大因緣。」《增一阿含經》:「爾時。釋提桓因白世尊言。如來亦說。夫如來出世必當為五事。云何為五。當轉法輪。當度父母。
  • 佛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話:一切隨緣,順其自然
    佛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話是:佛說,生命中的許多東西是可遇不可求,刻意強求的得不到,而不曾被期待的往往會不期而至。因此,要擁有一顆安閒自在的心,一切隨緣,順其自然,不怨怒,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隨緣不是聽天由命,而是以豁達的心態面對生活。佛教否定宿命論,認為人有命運,但是不鼓勵人聽天由命,而是希望人開創命運。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生,因此命運也是因緣生法。
  • 對待侵略者,中國人都有一顆勇敢的心《勇敢的心2》什麼時候播?
    對待侵略者,中國人都有一顆勇敢的心《勇敢的心2》什麼時候播?兩大抗日神劇專業戶楊志剛、張子健合作的《勇敢的心2》是由郭靖宇監製,柏杉擔任總導演,海濤執導,何花、寇世勳、王禛、邱凱偉、張開泰、楊昆、王之一、倪虹潔、牛北壬主演的年代傳奇劇。故事發生在1937年,熱河人佟家儒在上海聶中丞中學教國文,本想再次南逃的他因養女囡囡成了殘疾被迫留住。
  • 心若無塵,心無煩憂
    前行的腳步,因為多愁善感的心,念著昨天,籌謀著今天,更憂慮著明天,漸漸地走得沉重了,走得吃力了。一顆善良慈悲的心,因為傷悲著別人的傷悲,歡喜著別人的歡喜,漸漸地變得多愁善感、哀怨嗟嘆起來。根深深扎在泥土中,葉習習飄揚在清風裡,整個身體承受著紅塵世界的塵與埃、悲與歡,而一顆心卻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專心地開自己的花,認真地結自己的果,將大自然的每一份饋贈都好好利用,好好吸納。
  • 金剛經第二十一: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三心皆不可得
    現在心和未來心」這三心。但是有些人對於佛總有一種誤會,認為佛就像是神仙那樣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所以對於世俗間的東西也都是視而不見,比如說我們普通人眼裡看到的沙子,在佛眼裡肯定是另外一種東西。: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