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智慧,如何做到自淨其意?

2021-01-08 大茶經

很多學佛人,經常會遇到一些不是很懂佛教文化的人會問:學佛學什麼?你會怎麼回答?這是一個不可逃避,且又現實的問題。在民間很多人認為,從善積德,會有福報。但也有許多人不解,追根究底,特別是一些人們認為有一定知識背景,但又對佛教文化不解的人,我們應該如何用簡短回答呢?本文大茶經就來分享,佛教智慧,學佛到底有什麼用,如何做到自淨其意?

或許學佛修行對每個人來說都有不同的理解與含義,但是,既然學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佛教文化中的基礎,同時也是佛弟子們應該的職責。阿含經有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一句話就說出了佛家的真諦。佛家講因緣,講因果。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諸惡莫作,是佛弟子的基礎,種善因得好果,就是培植福報的開始。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自淨其意,如何理解自淨其意呢?所謂的「自淨其意」,是佛教常用詞語,意思是說通過自覺的修持斷惡修善的行為來淨化自己的思想意念。就好比如,做了壞事,即使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心理也會不舒服,自然達不到心中安寧。想要心中安寧,就要懂得諸惡莫作,中國傳統文化有句話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當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基礎,想要清淨,心中自然得道安寧。

當一個人的思想意念得道淨化,想要清淨,諸惡莫作,就是基礎。做到這點,在通過自己的修持,自然得道,享有福報。七佛通戒偈也有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也是過去七佛對佛弟子的共通教誡,可以說也是佛法修行的總綱。學佛人,只要透過持守戒律,廣修善法,淨化心念,而使身口意三業清淨。

「自淨其意」是佛法修行的核心,然而要達到心念的清淨並不是那麼容易。佛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所以佛陀為人們講述了次第法門,首先便是「諸惡莫作」嚴守戒律,從身口二業來規範自己,好佛教中持守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身業清淨,心當中惡念慢慢減少,善念就比較容易增長,如此便能廣行利益眾生之事,如不傷生害命,長養慈悲。而不妄取財物,就能廉潔好施。所以能夠做到『諸惡莫作』,自然就能『眾善奉行』,這便是我們修行提升的一個方向。當我們,都做到這些,了卻無明煩惱,心生歡喜自然清淨。

自淨其意雖然很難做到,當我們只要依教奉行,種善因,知善果,福報自然享有。懂得持經修持,懂得降伏其心,以一顆佛菩薩的心面對眾生,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心靈的清淨自然在你身邊。

相關焦點

  • 《維摩經》:心淨則國土淨,如何能做到心性清淨呢?
    觀察自己的心性,從而獲得斷除煩惱生菩提智慧。這樣就可以來認識或探究萬事萬物,如果明白了無常變化的知識和道理,那我們就能很快地得道。可見,想要得道徵得菩提智慧,必須從認識自身的心性,從我們的心性入手。正如經典云: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有妄想時,一心是一地獄。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 佛教的核心是,緣起性空,自心現量,自淨其意,是為佛教
    佛教的核心是,緣起性空,自心現量,自淨其意,是為佛教。佛教本質上是無神論,認為宇宙世界、神靈眾生,都是我們自心所現,是業力因緣所化,故而佛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什麼叫「自淨其意」?
    ■ 什麼叫「自淨其意」?老和尚開示說:「眼見不生分別,耳聽不生分別,是為『自淨其意』,別人的是非善惡是別人的事,與你又何幹?只要審察自己有無過失,不要去看別人的過失。」如果看經、看戒得到一點知解,便拿來批評他人,偵察他人有無做到,心生分別,徒增我相、我慢與是非。如果情執不斷,嘴裡念佛,念念還是墮娑婆。如果懇切至誠,放下萬緣,那麼,一念之間,便能到西方。萬緣牽扯,割捨不下,那麼,百年萬年還是在三界內。我們念佛就是要念到花開見佛,什麼叫花開見佛?
  • 禪師見白腳丫而破戒,「自淨其意」究竟指的是什麼?
    第二、我們粗看,這太嚴苛了,關鍵是我們如何執行呢?只好息下一切念頭,我就橫下心,將這世間的一切就當看不見,聽不見,聞不見。我修一個牛逼的禪定功夫,無所見聞!這仍是大錯。這是用死功夫壓念頭。一則無效,你總要從這「無念頭」中出來的啊,到時,你面對這花花世界怎麼辦?石頭壓草草越旺啊;二是無用,你「無念頭」,怎麼產生作用,來做事,來救度眾生呢?
  • 慧律法師:自淨其意莫談僧過 深信因果老實念佛
    自淨其意,莫談僧過,深信因果,老實念佛。(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半部《楞嚴》救正法。」諸位要好好地推廣《楞嚴經》,尤其是最上乘這個禪宗的心法能救度一切眾生。 現在要給你「二千萬」: 二、千萬要深信因果,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要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是「兩千萬」了啊! 三、千萬要感恩,有感恩的心,要感謝佛恩、祖師大德的恩。佛弟子千萬要有感恩的心,要發大菩提心,擁護正法,支持正法,推廣正法。 有一句話講得非常貼切,說:「當一個新生命的開始,會伴隨著許多的血和痛苦。」
  • 略論佛教智慧與現代社會發展之關係
    #佛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從東漢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傳入中國,已經有1950多年歷史,拋開宗教成分不論,佛教可以說是一種古老的智慧。其作為古老智慧是不是就與現代社會想脫離或者落伍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我們來看看佛教智慧在現代中國之具體運用或者體現:一、重視教育佛教強調人之所以痛苦,是由於愚痴導致;導致愚痴最主要的原因,是對真理不了解。
  • 佛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佛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佛門為了保證佛弟子修持的健康進行,對於他們日常生活中的思想言行,制定或提出了種種相應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如較有名的,就有五戒、十善等等。「十善」是在和「十惡」相比較而存在的。沒有「十惡」,也無所謂「十善」。「十惡」為殺生、偷盜、邪淫、妄言、綺語、兩舌、惡口、起貪起嗔、起痴等十種惡業,屬於佛門中的十惡大敗。
  • 佛教:積「陰德」的5件事,能做到2件以上,也要恭喜你了!
    在佛教裡,「陰德」是與「陽善」同時出現的。如果一個人做好事,想要受到世人的稱讚,帶有一絲功利的念頭,這種善業叫做「陽善」。相反,如果一個人是暗地裡偷偷做了很多好事而不求回報,不計名利得失,這種善業我們稱之為「陰德」。「陽善享世名,陰德天報之」,相比「陽善」,「陰德」更能為上天所記功,它的福德更大。「陰德」重,不僅利益自己,更能庇佑子孫後代。
  • 自淨其意—仁山法師
    自淨其意還用得著我們開口嗎手一揮煩惱全沒了 是不是佛做不到有人說了還有佛做不到的事情啊誤會了在佛看來根本沒有煩惱這回事眾生覺得明明有嘛眾生迷了才以為有迷 有煩惱覺悟呢菩提也是多餘何況煩惱所以佛告訴眾生怎樣自淨其意的方法
  • 佛教: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我們是很難得到解脫的!
    佛法明暗的兩條線索,明的是眾生喜歡的,暗的是貫穿著佛陀的智慧在其中。但是眾生雖然表達經典,是兩者重合的那一部分,但是眾生仍然在聽法過程當中,把自己喜歡那部分拿去了,把不喜歡的、不關注的那份丟掉了。所以佛教之所以不興旺,之所以沒有正法,並不是沒有弘法者,而是眾生的習性和根性,他們貪婪於、執著於生命的享受,害怕無常,不願意看見無常,而經典當中處處說無常。
  • 根據佛教的教義,什麼是「智慧」與「慈悲」
    另一種思想,如科學,則相信只有把所有的感情, 包括慈悲,都隔開來,才能好好地開發智慧。結果,科 學變得偏重於成果,卻忘了科學原來的目的是為人類服 務,而不是控制和驅使人類。不然的話,科學家何以開 發核子、生化武器等東西?佛教認為,要成為一個完整和平衡的人,在開發智 慧的同時,也必須培養慈悲。問:那根據佛教的教義,什麼是智慧呢?
  • 本性禪師:佛教能治什麼病?
    福州開元寺方丈、泰寧慶雲寺住持本性禪師在論壇中,就治病救人,施醫送藥這一佛教落實慈悲的重要方法,做出了自己的解讀。那佛教到底能醫治什麼病?請看本性禪師的演講:下面,就治病救人,施醫送藥,這一佛教落實慈悲的重要方法,從人文角度,談幾點本人的淺見:一、醫治身體,救治身理佛教對人的醫治,分為四大層次。第一個層次,就是醫治身體,救治身理。佛教認為,生命生老病死,這是規律,但可以通過規律的養生方式,延緩老病死的到來。認為,健康延壽,是種福報。認為,多活一天,多一天希望,可以因此,做更多的善事。
  • 佛教:世上真的有佛嗎?佛菩薩在哪裡?別再迷信了!
    信佛,是相信佛所說的正法,相信因果,相信佛菩薩的智慧,並一心歸命,進而自我覺悟、自我救渡。很多人信佛信的很顛倒,功利心很重,總想著從佛菩薩那裡得到更多,滿足自身更多的欲望。試想一下,你是在拜佛,還是在拜自己的欲望?世人愚痴,總喜歡「臨時抱佛腳」,平時不知道積德,遇到困境了想到去求佛菩薩,這種急功近利的行為本身就是對正信佛法的誤解。
  •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只有做到,才是真修行者
    有教人如何向善,有教人如何改過,也有教人如何修心。佛陀涅槃後,他所講的話,被人們稱之為佛法,再經弟子們結集成經,廣為流傳。佛經在流傳的過程中,人們發現佛經中有許多經典的佛句,其義理深刻,包容性廣。比起整部佛經,更容易讓人隨時記住,隨時念誦。《金剛經》中更有雲,若是有人能於此經中受持,哪怕一個四句偈,所積下的福德也會無量無邊。
  • 佛教:「業障」重的人,身上有這4種表現,看看你有嗎?
    相信許多學佛的人應該常聽到「業障」這個詞,它是佛教專用語,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指一個造惡業所感召來的果報、障礙、不順。正所謂「萬法皆空,因果皆空」,一個人可以不信佛,但不可質疑因果。每個人一出生都拿著不同的「牌」,好牌爛牌,如何打好,如何扭轉乾坤,全在自己手中。很多人信佛,卻只是一味地苦苦求佛,卻從未去反思懺悔自己,從未在「因」上下功夫,依舊肆意妄為,福氣怎麼會來?《增一阿含經》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斷惡修善才能消業增福,自己的因果唯有自己了,自己的業障自己消。「業障」重的人,身上有這4種表現,看看你有嗎?
  • 佛教:遇到大事,如何在家求觀音菩薩,如何還願、回向?
    佛教:遇到重大事情,在家如何求觀音菩薩,如何還願、回向?| 文:金剛智慧海佛教:遇到重大事情,在家如何求觀音菩薩,如何還願、回向?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百求百靈,無願不滿,但是很多人不懂得在家裡祈求供養的方法。
  • 那些皈依佛教的名人們
    而劉德華真正與佛法結下因緣,真正認識佛教,並願意皈依佛教,把佛教作為自己的宗教信仰,卻是近些年所發生的事情。他最終與臺灣靈巖山寺上妙下蓮老和尚結下了不解之緣。自淨其意妙蓮老和尚經常開示華仔:未成佛道,先結人緣。你要用慈悲心,去說好話並助人向善;看到人家做善事,自己就發隨喜的心、讚嘆的心,令對方成就,這其實也是修福田。
  • 佛教號稱「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你了解多少?
    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薩享有很高的地位,他不僅智能、辯才第一,是「大智」的象徵,而且是許多佛的老師,釋迦摩尼在講經中講到:「經我得佛,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過去無量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也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
  • 佛說:業障深重的人,不妨學著這般做,方可自淨其意,回歸本心
    01開篇語在佛教的文化傳承中,諸佛菩薩無處不在,無時無刻不在度化我們,只是我們的業障深重使我們不能識得。佛經有云:「心淨則國土淨,心安則眾生安,心平則天下平。」佛教講「自淨其意」,假使人人知因果、願向善,每個人都能修好自己的心,淨化和轉變業障,世界必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