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只有做到,才是真修行者

2020-12-25 水往雲來

佛陀一生講法,其內容浩如煙海。有教人如何向善,有教人如何改過,也有教人如何修心。佛陀涅槃後,他所講的話,被人們稱之為佛法,再經弟子們結集成經,廣為流傳。

佛經在流傳的過程中,人們發現佛經中有許多經典的佛句,其義理深刻,包容性廣。比起整部佛經,更容易讓人隨時記住,隨時念誦。《金剛經》中更有雲,若是有人能於此經中受持,哪怕一個四句偈,所積下的福德也會無量無邊。而一個人的福報,就來自於自己的福德。

今天,雲來就與大家分享佛經中的精華佛句,就讓我們一起來受持,為自己積累無量福德。

生死疲勞,由貪慾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我們的心,整日在俗世中奔忙。不是為名,就是為利。每個人在其中,看不見自己的身心,早已疲憊。其實,所謂的名,所謂的利,遲早有一天,你會放棄它。即使你不願,到了那一天,你也不得不放手。不若早早看淡,讓自己的身心,活得輕鬆。如此,人間便是淨土。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眾生的心,早已偏離佛道。大勢至菩薩說,眾生與佛,本是眷屬。只因眾生太過執迷自我,所以跌落娑婆世界,與佛分別。佛時常掛念著眾生,若眾生能一心掛念佛,必定有花開見佛的時候。

諸行無常,一切皆苦,諸法無我,寂滅為樂。

我們終日不斷的奔波,卻不知道,這一切都只能讓自己更苦。縱然有停歇的時候,但總也無法親近佛法。一個人,只有在佛法中修行,才能真正地遠離紅塵俗世,才能得真正的歡喜。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緣生滅法,佛說皆是空。

眾生在因緣中打滾,終究無法跳出因緣的束縛。佛說讓人修心,就是讓心達到真正的如如不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跳出因緣,才能跳出無法終結的輪轉,去往涅槃的彼岸,永享幸福。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我們看到的,會瞬間發生變化。這正如我們的心,我們的念頭,在不停地發生變化一樣。不若讓心空起來,讓念頭空起來,當我們再去看一切,就能看到它的本來面目。不會因此而落入幻境。

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

佛說生命的意義,便是離苦得樂。而一個人在俗世中,誤以為人世的享樂,是真正的快樂。其實在佛看來,一個人快樂,是在消耗自己的福報,福報沒有了,就會更苦。而這些所有的苦,沒有人能替你去承受。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一個人心中有佛,他就能約束自己。一個人生命有了善的目標,他就會朝著善的方向去努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只有真正做到,才是真修行者。所有佛所教的,都是讓人修心向善,如此,才能達到離苦得樂的目的。

佛教中的經典佛句很多,此文也只是其中的滄海一粟而已。即便如此,只要你能真正受持一句,你的福德,也會無量無邊。

相關焦點

  • 佛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佛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佛門為了保證佛弟子修持的健康進行,對於他們日常生活中的思想言行,制定或提出了種種相應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如較有名的,就有五戒、十善等等。「十善」是在和「十惡」相比較而存在的。沒有「十惡」,也無所謂「十善」。「十惡」為殺生、偷盜、邪淫、妄言、綺語、兩舌、惡口、起貪起嗔、起痴等十種惡業,屬於佛門中的十惡大敗。
  • 印光大師: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尚可以成佛,更何況得到各種福慧果位
    印光大師: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尚可以成佛,更何況得到其餘各種福慧果位【印光大師開示】「諸惡莫作」二句,乃三世諸佛之略戒經,切勿淺視,當從舉心動念處審察。若能推致其極,尚可以上成佛道,況其餘福慧果位乎哉。(摘自《印光大師全集》)【耀如樂園略解】佛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人人都會認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但是卻是很少人能做到。更不用說從起心動念就開始覺察自己的一舉一動是在行善還是在做惡?
  • 佛教智慧,如何做到自淨其意?
    在民間很多人認為,從善積德,會有福報。但也有許多人不解,追根究底,特別是一些人們認為有一定知識背景,但又對佛教文化不解的人,我們應該如何用簡短回答呢?本文大茶經就來分享,佛教智慧,學佛到底有什麼用,如何做到自淨其意?或許學佛修行對每個人來說都有不同的理解與含義,但是,既然學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佛教文化中的基礎,同時也是佛弟子們應該的職責。
  • 佛教:決定我們福報的多少,只有一個字
    真正決定我們福報的多少,只有一個戒字。佛說的戒律不僅僅是我們常說的五個戒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戒,真正的戒律其實八個字就可以形容: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樣說你就可以領會戒的廣泛,不行善也是犯戒,發脾氣也是犯戒,貪得無厭,對於 金錢、名利、權力、美色、食物、睡都是犯戒,內心不平衡抱怨,嫉妒,傲慢輕視都是犯戒,加上不仁不義、不忠不孝皆是犯戒,真正做好一個戒字真的不容易,善行一切行,
  •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這3件積陰德的事,能做到,功德無量
    老話常講:「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人生的富貴成敗,關鍵也在於自己有多大福報。努力歸努力,但是福報這個東西,無論你承認與否,他都存在,有的人出生就榮華富貴,可以繼承產業。有的人家庭貧寒,可能努力一輩子與富人相比之下,也是毛毛雨,所以人和人之間沒有可比性。
  • 道教《太上感應篇》告訴你為善之福,為惡之禍
    被譽為「古今第一善書」,其言簡意宏,傳誦至今。1、為善之福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道家五仙指的是:鬼仙、人仙、地仙、天仙、神仙。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 佛教:若身患這9種「業障病」,不妨這樣做,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人生在世,處處事事皆有因果,若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許多人覺得前世今生好似離得我們很遠,因此便會心存僥倖,做事肆無忌憚,殊不知一旦自己做了違背良心的事情,學斜(邪)道而走,便會受到果報,甚至還會付出健康乃至生命。
  • 英雄所見略同之,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
    第一件事,她們的司機胳膊摔斷了,去醫院(三甲醫院)處理後靜養,要拆線的時候才發現,斷處原來並未被處理,因為耽誤了太長的時間,只好急急地趕往福州。第二件事,這位司機的愛人,駕車送她老公看胳膊的時候忙中出錯被追尾了。第三件事,近期他們好些事都是差一點就變成麻煩事了。
  • 《維摩經》:心淨則國土淨,如何能做到心性清淨呢?
    那如何才能了解自己心性,佛教文化經典甚多關於心性,如何做到心性清淨,每一個人的理解不同,但唯一不變的,如《維摩經》云:「心淨則國土淨。」那如何能做到心性清淨呢?《增一阿含經》有云:「心性極清淨」。原主要讚頌佛陀心性清淨之意,意為佛永斷煩惱,心極為清淨,「意念不錯亂,以無塵垢礙」。《舍利弗阿毗曇論》卷二七有云:「心性本淨,為客塵染。凡夫未聞故,不如實知,亦無修心。心性本淨,離客塵垢。
  • 南懷瑾:修一切善法,才能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入室知為道路愚」,真正悟道的時候,你才了解道路愚,被道路騙了,被方法騙了。「檢點舊時新衣缽」,真正悟了道的人,我還是我,一切皆空,了無所得。「了無一物可提扶」,本來無一物,沒有一個境界可得的,這就是無法可得。
  • 佛經中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是什麼樣的人?如果弄不清談何修行
    我們在讀佛經的時候,常常會發現佛經中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這樣的字眼。那麼這是什麼樣的人呢?如果弄不清談何修行。【一】善男子善女人從善如流。有人對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困惑不已,到底做到什麼程度,才能算得上善男子、善女人?如果說從字面意思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