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因(省念)水出崑崙山起雲,釣人漁父昧來因。只知洪浪巖巒闊,不肯拋絲棄斧聲。
作者簡介
省念禪師,宋代臨濟宗的僧人。禪師修習禪理,但觀念比較通脫,不贊成據守門戶的見解。禪師認為,佛道不僅在自然世界的萬物之中,同時也存在與悟道之人的身心舉止中。禪師的這種概念,把身心的內外全部融會貫通了。如果身心內外一致,就是佛性的顯現。
禪師認為悟道也好,見佛道也罷!其本質都離不開內外一切萬法,但必須破除「我執」,破除「法執」的基礎上。持相同的觀點的大師,還有首山大師。這種思想,是大乘佛教的「依一切法而觀一切皆空,不離一切而超越一切」思想的繼承。
禪宗把悟道的境界,建立在破除「實有」、破除「我執」、破除「法執」的基礎之上。這一切對於一般的信眾而言,實在是難以想像,無法理解了。一般人按照常規只能用「實有」的觀心思維,去探索和求取佛道,但這種方式是無效。禪師使用「破斥」的方式來啟發學僧,也是實在不得已的辦法了。
作品欣賞
省念為臨濟宗禪師,他修習禪理,觀念比較通脫,而不贊成拘守門戶之見。這首詩是大師運用比喻方式,形象化的語言,闡述了佛教「諸宗」同源的道理。大師批判了秉持「唯一宗」的狹隘的觀念。
佛教從漢代傳入中土以後,在長期的傳播演變過程中,逐漸分化了許多大小的宗派。在這一過程中,出現了所謂「判教」的問題。唐代的澄觀禪師,在「判教」問題上開啟了禪教結合的先河。他廣泛研習律、禪、天台諸宗教義,並涉獵佛教以外的各種學問,弘揚「諸宗」融合、「禪教」一致的宗趣。
宗密禪師進一步會通禪教,主張破除「迷執」,破除「偏淺」。佛教經過隋唐的高速發展,到了宋代三教融合成為必然。一些禪僧開始融通儒釋道三家思想的嘗試。他們提出了以儒家思想修身,以佛老思想修心的主張。大師不主張儒釋道融通合一的思想,但也反對分宗立派、門戶森嚴的做法。
大師以水與雲這兩種自然界最為自由灑脫的物象為喻,說明了萬物同源的道理。萬水東流,都是源自崑崙山;萬雲漂泊,都起源於高山。它們雖千差萬別,卻緣起於一處。水與雲雖呈不同形態,其實又是同出一源。
大師又進一步以「釣人漁父」之說,來駁斥各執一端的偏見。他說:水邊垂釣的漁人與山中砍柴的樵夫「昧來因」,即不明了宇宙森羅萬象來源的因果妙理。漁父只知「洪浪」滔滔為廣闊天地,卻不知還有「巖巒」重重的廣闊天地。
樵夫呢?則只知「巖巒」重重為廣闊天地,卻不知有「洪浪」滔滔也為廣闊天地。二者皆各執己見,所以漁夫不肯拋棄漁網,樵夫不肯拋棄斧頭。他們各守門戶之見,眼界狹窄,受到見識的局限,於是便難以覓得大道。
禪宗認為,世間萬物皆為「我心」之幻化,「我心」便是萬物之源,不明了此理,便是「昧來因」。因而,禪宗主張「悟道」必須以「我心」為本,要「破斥」各種執見,如果有所偏執,便難於悟佛道、成正果。此詩以鮮明的形象,淺顯的比喻生動地表述了這一通達觀念。
大德高僧
省念,宋代僧人。俗家姓狄,山東掖縣人。幼年出家,受業於本郡的南禪寺,以持誦《法華經》為日課,人稱「念法華」。晚年主持河南首山,參鳳穴寺善沼禪師,依持數年,得師心印,為南嶽下9世法嗣,任汝州首山寶安廣教院及寶應院等處法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