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萬物皆為我心之幻化,我心便是萬物之源

2020-12-22 紙上談兵讀史

來因(省念)水出崑崙山起雲,釣人漁父昧來因。只知洪浪巖巒闊,不肯拋絲棄斧聲。

作者簡介

省念禪師,宋代臨濟宗的僧人。禪師修習禪理,但觀念比較通脫,不贊成據守門戶的見解。禪師認為,佛道不僅在自然世界的萬物之中,同時也存在與悟道之人的身心舉止中。禪師的這種概念,把身心的內外全部融會貫通了。如果身心內外一致,就是佛性的顯現。

禪師認為悟道也好,見佛道也罷!其本質都離不開內外一切萬法,但必須破除「執」,破除「執」的基礎上。持相同的觀點的大師,還有首山大師。這種思想,是大乘佛教的「一切一切皆離一切而超越一切」思想的繼承。

禪宗把悟道的境界,建立在破除「有」、破除「執」、破除「執」的基礎之上。這一切對於一般的信眾而言,實在是難以想像,無法理解了。一般人按照常規只能用「實有」的觀心思維,去探索求取佛道,但這種方式是無效。禪師使用「破斥」的方式來啟發學僧,也是實在不得已的辦法了。

作品欣賞

省念為臨濟宗禪師,他修習禪理,觀念比較通脫,而不贊成拘守門戶之見。這首詩是大師運用比喻方式,形象化的語言,闡述了佛教「諸宗」同源的道理。大師批判了秉持「唯一宗」的狹隘的觀念

佛教從漢代傳入中土以後,在長期的傳播演變過程中,逐漸分化了許多大小的宗派。在這一過程中,出現了所謂「判教」的問題。唐代的澄觀禪師,在「判教」問題上開啟了禪教結合的先河。他廣泛研習天台諸宗教義,並涉獵佛教以外的各種學問,弘揚「諸宗」融合、「禪教」一致的宗趣。

宗密禪師進一步會通禪教,主張破除「執」,破除「淺」。佛教經過隋唐的高速發展,到了宋代三教融合成為必然。一些禪僧開始融通儒釋道三家思想的嘗試。他們提出了以儒家思想修身,以佛老思想修心的主張。大師不主張儒釋道融通合一的思想,但也反對分宗立派、門戶森嚴的做法

大師以這兩種自然界最為自由灑脫的物象為喻,說明了萬物同源的道理。萬水東流,都是源自崑崙山;萬雲漂泊,都起源於高山。它們雖別,卻緣起於一處。水與雲雖呈不同形態,其實又是同出一源

大師又進一步以「釣人漁父」之說,來駁斥各執一端的偏見。他說:水邊垂釣的漁人與山中砍柴的樵夫「昧來因」,即不明了宇宙森羅萬象來源的因果妙理。漁父只知「洪浪」滔滔為廣闊天地,卻不知還有「巖巒」重重的廣闊天地。

樵夫呢?則只知「巖巒」重重為廣闊天地,卻不知有「洪浪」滔滔也為廣闊天地。二者皆各執己見,所以漁夫不肯拋棄漁網,樵夫不肯拋棄斧頭。他們各守門戶之見,眼界狹窄,受到見識的局限,於是便難以覓得大道。

禪宗認為,世間萬物皆為「我心」之幻化,「我心」便是萬物之源,不明了此理,便是「昧來因」。因而,禪宗主張「悟道」必須以「我心」為本,要「破斥」各種執見,如果有所偏執,便難於佛道、正果。此詩以鮮明的形象,淺顯的比喻生動地表述了這一通達觀念。

大德高僧

省念,宋代僧人。俗家姓狄,山東掖縣人。幼年出家,受業於本郡的南禪寺,以持誦《法華經》為日課,人稱「念法華」。晚年主持河南首山,參鳳穴寺善沼禪師,依持數年,得師心印,為南嶽下9世法嗣,任汝州首山寶安廣教院及寶應院等處法席

相關焦點

  • 心是萬物之源,萬物隨心而動
    心是萬物之源,萬物隨心而動站在天地之間,用生命丈量天與地的距離。萬物無存,宇宙蒼茫。一切歸於混沌,一切又重新顯現。一切眾生都是隨緣而起的幻象,我們在其中修煉,一顆如如不動的心,一顆般若琉璃的心,直到心清淨的可以照徹萬物。明心見性,才發現人與人之間,因緣各不相同。萬物無存,一切都是自己感召而來的結果。善因結善緣。種一塊福田在自己的內心,願萬物各個安好。
  • 心為萬力之本!意識為萬物之源!
    因為世間是意識的,意識就是能量,一切都是能量。由此可知,無論快樂、痛苦其根源都是能量,能量充足便是快樂,能量不足便是痛苦。愚痴就會使人執著於這是我的、那是你的、他的,從而有了分別心,就有了我執。我執又會反過來加強自己各種分別的知見,從而人為地製造出各種各樣的紛爭、豪奪,如此的循環往復、輪迴不斷,痛苦由此產生了。從此方面說,人生確實是苦海。綜上,身心能量的不足而產生貪嗔痴三毒,又產生了我執,我執又再度助長了貪嗔痴,如此循環,就形成了痛苦。
  • 龔學明:世間萬物皆親人
    《世間萬物皆親人》,是江蘇詩人龔學明的新作。在疫情肆虐的今年,詩集字裡行間哲學意義般的審視,仿佛與現今我們所提倡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不謀而合。「我覺得,無論人和物都統一在生命的概念之下,世間萬物和人一樣,皆有悲喜情緒。」
  • DNF:擁有幻化萬物之力的希洛克為何長得那麼慘?
    假如你有幻化萬物的能力,你會選擇做什麼呢?我想所有人都會選擇變帥/美一些吧~畢竟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但是在DNF中,同樣擁有幻化萬物能力的希洛克,卻是上圖這個樣子。不得不說,希洛克的審美確實與眾不同。
  • 世事皆有心生,若心不動則天下萬物皆靜止,心一動則無物不動
    不為外物所動之謂靜,不為外物所實之謂虛。惠能大師在五祖弘忍大師處得到衣缽時,為了悟道的修行而來到南海。當時因為廣州法性寺有位印宗禪師正在開講涅粲經,於是惠能大師決定在法性寺停留數日,以便聽聞法師講經。其實世事皆有心生,若心不動則天下萬物皆靜止,心一動則無物不動。某日天氣酷熱,香山居士白居易去拜訪恆寂禪師,卻見禪師靜坐在禪房裡。白居易就問:「禪師,這裡好熱,怎不換個清涼的地方?恆寂禪師答道:「我覺得很涼快啊。」
  • 莊周夢蝶,「我」即是「蝴蝶」即是「萬物」,同樣「萬物」即我
    說是有天莊子做了個夢,夢裡他化身為蝴蝶,在鳥語花香的世界裡自由自在地翩翩起舞,這很有意思。莊子再想是我化身成了蝴蝶,還是舞蝶化身成了「我」。這裡順帶說下釋迦牟尼說過的一句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個「我」不是指自己,是指的天下「萬物」,指代的是「眾生」。
  • 心是萬物的主宰,「無心」才是境界!
    一個人真正能以寬容去化育萬物,能以內心溫和包容他人過錯與戾氣,這才是真正的善,並且也是一種真正的大智行為。 《菜根譚》中說這樣一句話: 「念頭寬厚的,如春風煦育,萬物遭之而生;念頭忌刻的,如朔雪陰凝,萬物遭之而死。」
  • 北喬:我有一顆心,萬物有兩極
    我有一顆心,萬物有兩極北喬原載《作家》2020年4期搬運細微世界裡的冰山潮起潮落,月光主宰大海的情緒憂傷,潮溼奔走的步伐聆聽,誰也不會認為海在喘息一隻放置已久的饅頭,長出毛絨絨的黴日常生活,中毒的過程,誰也不例外眾生皆失語
  • 寂寞思索:世間萬物均為盜,道家《陰符經》談「萬物」
    天地規矩如囚牢,世間萬物均為盜,偷得劫材間隙生,大聖慧眼識蟠桃。《黃帝陰符經》中說「萬物」,人生不能太老實這是三段論,說明了天人物之間的關係,並不是那麼的和諧。★盜也是道★由於萬物和天地之間是一種互相作用的過程,也就是萬物會利用天地的規矩,天地規矩也會通過萬物來提現這個規矩的力量。這就是盜之為道。盜亦有道,這是一句古話,放在這個文中就有不同的含義。
  • 萬物同源皆有靈 《天衍錄》推出全新概念打造天衍法則
    天衍法則共有兩則,其一:當人類的起源來自深空,當花鳥魚蟲都有智慧;其二:當天地百川同根而生,當萬物與我一體共榮。 這便是萬物之靈的最初起源。「墟」不斷的吸收能量,強化自身的意識,具有了靈性。終於「墟」將體內的全部能量釋放出來,成為了世間萬物,萬物也繼承了「墟」的靈。   從人類為首的一切動植物到微生物,甚至自然現象的萬事萬物,皆有靈存在;靈魂、生靈、死靈、祖靈,等等,不同的形式有著不同的意義,相同的是靈魂的共通性。而靈魂的起源,均是一抹意識。從游離到清晰,從微弱到強烈。
  •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
    ——網絡文摘②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王陽明③子曰:德不孤,必有鄰。——《論語·裡仁》合則俱利,分則全傷。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國相互依存的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假如今年九月在中國哈爾濱舉辦第一屆關於世界氣候、衛生、安全的綜合性大會,各國代表共商大計,為達成公平而有效的協議而努力,但某國代表卻發表了咄咄逼人的單邊主義言論。
  • 「喪度200%」的走心文案:世間萬物皆苦,而你的寵溺則是救贖
    我給過所有人解釋的機會,這個世界卻從未給過我一次。 2.You always say this is the last time, but every time you say so. 你總說這是最後一次,可你每次都這麼說。
  • 「道德經」用7個「善」字,詮釋了水是萬物之源,更是人性之本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道德經》意思是:擁有高修養的人,就如同水一般,水能滋養萬物,又不與萬物相爭。一個人停留在眾人都不願居處的地方,那麼他的境界就很接近「道」。
  • 萬物皆靈性,真實覺知,心似蓮花開
    宇宙間的一切萬物,在常人眼裡看似沒有什麼,很普通的存在著。隨著日出、日落,一復一日,雖然默默無聞,可是他們皆有靈性,隨順自然流露出自己特有的本性,展現自己本具的風格和不甘寂寞的智慧。在佛門也是殊勝的象徵,蓮花成長的過程中,雖然遇到染汙,但不為境轉,不受絲毫染汙,化汙境為成長的力量,出水即綻放無瑕的光芒和芬芳。懂得感恩大自然,放眼世界,靜靜覺知,處處皆是生機盎然,安然自在的殊勝境界。否則,皆是虛度了大自然賦予自己的美好時光。我早時喜歡攝影,由於對佛門的深入,放下了心愛的單眼相機,專心念佛修行。
  • 「全民閱讀」陳來:宋明儒學的「天地之心」論及其意義
    人說《復》以靜見天地心,非也。《復》之卦下面一畫便是動也,安得謂之靜!自古儒者皆言靜見天地之心,惟某言動而見天地之心。討論動是天地之心還是靜是天地之心,或者動見天地之心還是靜見天地之心,這個意義上的天地之心都是指宇宙運動的根本法則,而與人沒有關聯。邵雍之子邵伯溫說:道生一,一為太極。一生二,二為兩儀。二生四,四為四象。四生八,八為八卦。八生六十四,六十四具而後天地萬物之道備矣。
  • 懲罰者再次陷入困境:萬物皆亡,我心依舊!
    在《懲罰者:審判之日》的故事中,他選擇了向警方自首,而這一切都是為了一個目標,一個利用自己的資源和情報躲在了庇護之下的罪犯,所以懲罰者需要自首,他需要一場審判來完成自己的殺戮。「你有罪,就要死!」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一個非黑即白的世界,而懲罰者就是在灰色區域中行走的戰士,和復仇聯盟的那群超級英雄相比,懲罰者永遠不會有內訌和反派復仇這種問題。
  • 什麼是道心,什麼是人心,什麼是宇宙之心,三心合一為合道
    人心就是道心,道心就是人心,道心即為宇宙之心。心即天地宇宙之始,靈魂即宇宙之識。生命意識即,人類對外界的直覺反映。念想即人類所產生的各類欲望與妄念。合乎宇宙生命創造規律的想法與念頭,就會創造出好的結果。
  • 《我這樣的機器》:萬物皆堪垂淚,人何以為人
    麥克尤恩在書中創造了一個歷史與政治亦虛亦實的上世紀80年代,並試圖藉助人工智慧,為人類樹立一面自我審視的鏡子:究竟是什麼使我們成為人類——我們外在的行為還是內在的生命?  日前,伊恩·麥克尤恩「萬物皆堪垂淚——《我這樣的機器》」新書分享會上,科幻作家韓松、谷第與編輯宋玲和讀者們聊了聊,這部帶有鮮明麥氏標籤、兼具濃厚科幻色彩的小說,如何透過文字真正思考人類的未來困境。
  • 世間萬物,皆有因果!(深度好文)
    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載物之厚,萬物生靈皆有因果循環。一個地球上,它們是大自然饋贈給人類最大的財富,而人類應該回饋給它們則是人性的善良。多少人抱著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來對待身邊的一切。在如此嚴峻的情況下,依然有人枉顧各種政策規定的要求進行隔離,儘量少外出!
  • 肖戰工作室的名字由來:仲夏之月,萬物方盛
    仲夏之月,萬物方盛,歲月長河,始於作品,這是演員的立身之本,也是我們最為需要關注的。仲夏之月,萬物方盛,歲月長河,始於作品是的,仲夏之月,萬物方盛,肖戰工作室的名字便是出自這句古語,意思是夏季的中間月份,仲夏時節,所有事物初盛,當其時也,萬物生長,生機勃勃,寓意新生,而這個古語也不是毫無來由,它便是來自於《後漢書·禮儀志》(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範曄編撰,二十四史之一),肖戰工作室以此為名,也能夠讓人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