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

2021-01-19 宿老師語文課堂

一、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①世界是一個整體。山火焚燒,破壞的不只是一個國家、一個物種;地震、海嘯、蝗蟲襲來,也不僅僅是某一個地區的災難;病毒橫行,跨越五洲四海,侵襲不同膚色的人群。——網絡文摘

②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王陽明

③子曰:德不孤,必有鄰。——《論語·裡仁》

合則俱利,分則全傷。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國相互依存的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假如今年九月在中國哈爾濱舉辦第一屆關於世界氣候、衛生、安全的綜合性大會,各國代表共商大計,為達成公平而有效的協議而努力,但某國代表卻發表了咄咄逼人的單邊主義言論。

(1)作為中方發言人的你,想發表什麼樣的觀點?請寫一篇發言稿。

(2)作為一名收看電視轉播的中學生,你想反駁某國代表的言論,請寫一篇駁論文。

(3)大會結束後,作為一名隨行記者,你想寫一篇日記,記錄今天的所聞所思所感。

要求:以上任務任選其一,自選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明確文體和任務;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於800字。

審題:這是一道任務驅動型作文題。想要寫好任務驅動型作文,首先應該閱讀材料並要讀懂材料。我們只有在掌握材料的範圍、含意後才能進行寫作。其次,任務驅動型作文寫作要求考生去發表議論的主題,往往就是材料要揭示的某種主題。所以,考生可以從命題者給出的論題裡找到中心詞,關鍵語句,防止離題。往往這樣的命題材料不止一個,所以要仔細分析材料間的異同,為寫作做好準備。

第三,任務驅動型作文寫作既然是先「讀」後「寫」,是讀後有感而發,那麼,「讀的內容」和「感的內容」要有機地聯繫起來,開頭要引述材料,後面要針對材料,聯繫寫作任務而寫作。就材料的範圍而言、就寫作任務而言是就事論事;就材料含意、行文中說理論證而言是就事論理。說理就是思辨,就要比較辨析,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最後,寫作任務是什麼?一定分析透徹,否則累死也無功。這是一次涉及宏大主題的寫作,考生綜合三則材料和提示性話語,並由平日對社會時政的關注,不難推導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作文題的寫作核心。

材料一是說,當災難來臨時,所有國家、所有人群都會受到影響。材料二則重點強調人與天地萬物(人與人)之間是有機關聯的整體。兩則材料既暗示著不同國家、人群之間禍福相依、休戚相關的聯繫,也暗示著全人類都應該風雨同舟,生死與共,以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材料三則以中國先賢的政治文化理念,指明建設的方式或具體做法,即以德為先,友善處理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可以說,三則材料分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措施之一),共同指向「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寫作的核心。在行文時,最好能適當引用、概述或詮釋三則材料的內容,以更好地從材料出發,得出相關觀點。

提示性話語中的「全球化」「相互依存」等,則進一步明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寫作內容。在具體寫作時,既可以呼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此為核心進行構思,也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具體做法,提出解決措施等,以此構思成文。題目設置了三個寫作任務,並有身份限制。涉及發言稿、駁論文、日記三種不同文體的寫法,既注重文體的具體應用和情境交際,也考查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參考立意:

(1)風雨同舟,共克時艱

(2)全球共通,相互依存

(3)「單邊主義」可休矣

(4)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範文

同呼吸,共命運

尊敬的各國代表:

大家好!再次歡迎大家來到美麗的瀋陽,我謹代表中方特作如下發言。

約翰·鄧恩曾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家園,叫做地球;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人類。

從貝加爾湖畔,到尼羅河邊,從密西西比河以東,到多瑙河以西,從珠穆朗瑪峰,到安第斯山脈,從非洲草原,到歐洲平原,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都遍及人類的腳步,閃耀人類的光芒。這是全世界的收穫,也是全人類的幸福!但,挑戰與危機如影隨形,天災與人禍紛至沓來。

當北極冰川融化,海平面持續上漲,低陸城市岌岌可危時,當山火、地震、海嘯雲集而來時,當全球空氣和水汙染加劇,資源日益枯竭時,當恐怖主義橫行,戰爭與殺戮肆虐泛濫時……我想,不會有一個國家能倖免於難!而且,如今沒有一個國家能獨自處理好所有的危機和挑戰,無論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還是年初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亦或是此刻全球氣候、衛生、安全等危機重重,緊靠一個或幾個國家,妄想解決所有問題,無異於天方夜譚!曾經、現在乃至未來,應對、解決問題的主體應該是、也必須是所有國家和所有民眾!

唇亡齒寒,巢傾卵破。某些國家仍執迷不悟,沉醉於單邊主義帶來的「財源滾滾」,奉行所謂的獨立和自由,將自己幻化成一座孤島,妄想著與外界隔離,認為團結一心都是在為別國謀福利,此舉實為無知、短視和倒退!須知,「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亞馬遜雨林中的蝴蝶扇動一下翅膀,遠隔千裡的大洋彼岸可能迎來一場颶風。六大洲在幾萬年前,也曾緊緊相連。而聯合國的成立,G20峰會的舉辦,一帶一路的重啟等,都是為了讓這個美麗的家園更加團結。在全球化聯繫如此緊密的今天,一件高端商品的完成需要多個國家的相互協作,一次未知領域的探索更是需要全世界的通力合作,沒有一個國家能與世界輕易分割!

輕霜凍死單根草,狂風難毀萬畝林。每個國家既是單獨的個體,也是世界整體的一部分,只有匯入整體的洪流才能擁有更大的發展和更強的力量,這是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初心。中國,必將以更加開放包容的胸懷、兼收並蓄的氣度,來消除與他國的隔閡,與世界攜手共進!

縱觀歷史,橫看世界,不分國別,不論膚色,我們都深刻認識到團結一致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西方偉大的智者拉封丹曾大聲疾呼:若不團結,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所以,我們應該堅信:「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亞當子孫皆兄弟」!

「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我們同呼吸、共命運,全人類的命運掌握在自然的手中,更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唯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能獲得長足的發展!

我的發言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結構層次:

文章以發言稿的形式展開構思,以呼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核心,先肯定全人類的成就並提出人類面對的共同危機,再深入論證構建「命運共同體」可有效抵禦災難、解除危機、讓本國變得更加強大的必要性與迫切性,輔之以古今中外眾多名人已有的對於人類團結的認知,最後以呼籲結尾,緊扣標題和文章中心。全文有理有據,用語得體,氣勢軒昂。

素材:

(1)世上沒有絕對安全的世外桃源,一國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別國的動蕩之上,他國的威脅也可能成為本國的挑戰。鄰居出了問題,不能光想著紮好自家籬笆,而應該去幫一把。——習近平主席

(2)全球化的紅利可期,但「疫情紅利」的想法既瘋狂,也不現實。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在武漢發生疫情後,不是想著與中國共同抗疫,而是想著這場疫情,美國如何做到火中取慄,聲稱這場疫情有利於美國就業和製造業的回歸……在中國全力抗疫的關鍵時刻,美國政府的冷嘲熱諷與美國民間對華的幫扶熱形成了巨大反差,凸顯了美國一些政客的冷戰思維。這種以鄰為壑的政策不利於全球共同抗疫。美國一些專家嚴肅指出,「中國為國際社會爭取的寶貴時間白白浪費了」。這場疫情因為美國政府合作精神的欠缺,正在反噬自身,這不能不是這次抗疫的悲劇。——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李群英

(3)今天,在中國舉辦的這次世界綜合性大會中,我看到了各國的誠意,呵護我們的地球,聯手應對各類世界性難題,已成共識。但遺憾的是,我也看到了一出鬧劇,驚訝於某國的無稽之談與無理取鬧。是的,他們有首屈一指的高端技術,有領先全球的先進武器,還有,那旁若無人的姿態和藐視一切的神情……我一瞬間錯認為,他們可以獨擋一面,稱霸宇宙,似乎,他們也是這麼認為的。但,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他們為什麼就不懂?西方哲人左伊默所說的「誰要是蔑視周圍的人,誰就永遠不會是偉大的人」,他們怎麼也沒聽過?

(4)在此,我渴求一個充滿和平鴿的世界,讓它們自由飛翔,傳遞世界各國團結友愛的信息!我們,共處在一個和諧的大家庭中,在強大自我的同時,要多伸出援手,去幫助那些飽受天災蹂躪、戰爭摧殘和疾病纏身的人,儘管他們有著不同的國度和不同的膚色!中國古代先賢孔子曾說:「德不孤,必有鄰。」讓我們聯起手,獻出自己火熱的愛心,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成、為全人類日後的友好相處而不懈努力,共創一片不被疾病的陰霾與戰爭的硝煙所侵染的藍天,共同勾勒一幅溫暖、和平、光明的盛世畫卷!

(5)世界是一個整體,山火焚燒的絕不僅僅是一個國家,一個物種;災害來襲,受難的不僅是一個地區,一塊空間;病毒肆虐,侵襲的不僅是一種膚色,一個人群。當你之前詆毀我們的時候,我們才真正體會到「行有不得,反求諸已」的必要,謝謝你,為我們樹立一個鮮明的錯誤形象,引導我們反思自己。

【點睛】

寫發言稿時注意幾點:

①立場觀點鮮明。陳述觀點、表明態度的發言,宜開門見山,不宜東拉西扯。匯報性的發言,則要中心明確,重點突出,不必面面俱到。

②行文條理清楚。可談幾方面的問題,應安排得有條理,讓人聽起來容易抓住重點。

③語言簡潔明快。面向的是聽眾,最好不用太深奧的詞句,運用大眾語言。

④基本寫作格式。和演講稿一樣,可以有稱謂和結束語,也可以寫成一般論述性文章。和演講稿一樣,不必要在文末署名(在場讀給別人聽的,可不用署名,寫給別人看的書信,則要有落款)。

相關焦點

  • 「全民閱讀」陳來:宋明儒學的「天地之心」論及其意義
    首先看歐陽修:童子問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者,何謂也?」曰:「天地之心見乎動。《復》也,一陽初動於下矣,天地所以生育萬物者本於此,故曰『天地之心』也。天地以生物為心者也。其《彖》曰『剛反,動而以順行』是矣。」童子曰:「然則《象》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豈非靜乎?」曰:「至日者,陰陽初復之際也,其來甚微。聖人安靜以順其微,至其盛,然後有所為也,不亦宜哉!」
  •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陰陽變化順!
    《莊子·大宗師》:「夫道,······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道是天地沒有產生之前就本來存在的)。」天地之道浸:天地間的運行規律侵潤於萬物之內。浸:灌溉、浸潤、充滿之意,這裡指融入的意思。《莊子·天地》:「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使用這裡的一座提水機械,一天能灌溉一百畦田地,用力量很少)。陰陽勝陰陽,推而變化順:通過陽陰勝過陽陰的狀況推斷變化的順序。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27: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27: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冰火相激閃雷電,彗星隕石化塵煙。銀河明滅逝流光,清濁升降氣聚散。十二地支十二曲,五調合拍十天幹。雲舞霓裳四季歌,日月周轉道不變。大象無形有玄機,盲人摸象似曾諳。天地過客留不住,鷸蚌相爭重開戰。
  • 中國智慧如何探討天地萬物?除了陰陽範疇,還有五行八卦等學說
    與人相較,天地具有其優先性。天地的優先性在於自然的自身給與性。天在人之上。它有日月星辰,藍天白雲。太陽升起又落下,落下又升起。月亮圓了又缺,缺了又圓。天不僅有晝夜的變化,而且還有四季的更替和年度的輪迴。一年去了,一年又來了。地在人之下。它有大地山川,植物動物。地作為人居住的地方,是人的所來之處和所歸之處。
  • 人生信仰:「至誠無息」,則功德配天地,人與天地參
    天地之功德,是廣生、大生的悠久無疆。在早期的儒家思想中,人的至誠之性,就是天地之性。「為天地立心」,實是為有志者立天地之命。「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盡心上》)知性以知天,盡性以事天,則天人合一。
  • 從天地與萬物的辯證統一,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經》第七章釋義:天地能長生。天地之所以能長生,是因為天地不因自己能生存而生存,所以能長生。
  • 萬物皆有靈,天地不可欺,方便是修真——覺悟傳統文化興時態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血肉融合的整體關係,萬物都是由道生化演變而來,並無高低貴賤之分。而人類只有順其自然,萬物才可同生共榮,世界才能和諧發展。《莊子》曰:「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西升經》云:「道非獨我,萬物皆有之。」唐代成玄英說:「夫大道自然,造物均等。」《太平經》中講:「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體。」
  • 在誠實的心靈之中,天地間萬事萬物,會誠實地顯現自身本性
    《中庸》還根據天道和人道將誠的類型區分為誠者和誠之者。「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這種區分類似於自誠明和自明誠的區別。所謂誠者,是指誠自身,是道的本性自然的直接的顯示。與此不同,誠之者是指學習而獲得誠,而達到和獲得誠的特性。
  • 天地把萬物當狗,聖人把老百姓當狗,老子真的是這個意思嗎?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很多人的大概看到這個狗字,立馬第一反應是:什麼?天地把萬物當狗?聖人也把老百姓當狗一樣?其實則不然。聖人不仁的註解為:以天地之心為心也。以百姓為芻狗下面注釋著:尚自忘我,豈有他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意思是:天地是沒有心的,任期萬物自然發展,聖人是遵循以天地之心為心,連自己都沒有,怎麼還會有其他。
  • 星河天地入駐光明新區,光和萬物,勢不可擋
    星河天地入駐光明新區,光和萬物,勢不可擋 來源:吉屋   發布時間:2020-12-25
  • 莊子:天地一指萬物一馬!
    俗世之人觀察世界看到的是表面現象,而莊子則是站在無限高遠的角度,用道的視角,像鏡子一般如實反映事物的本質。俗世之人認為的彼此對立、是非榮辱,在莊子看來,其實沒有任何區別,因為彼此對立、是非榮辱,都是出自於人的內心的價值判斷,而這種價值判斷,來自於人的內心,是偏於一私、拘於一隅的。
  • 莊子的逍遙:遊於世界之外,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在這點上就顯示出真人和俗人的根本不同。一般的人也許對於自己的生活從來沒有意識和覺悟過,根本不知現實的可奈何和無可奈何。人們也許知道了無可奈何,同時還要去反抗它和克服它。 但莊子認為一個真人就應該將不可奈何的現實看作命運的安排一般。不管人們同意與否,命運始終是人的限定。
  • 《道德經》|聖人老子眼中的「道」:天地之始,萬物之母
    對我國兩千多年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故稱之為「萬經之王」亦不為過。本文將從《道經》第一章「天地之始,萬物之母」切入,從老子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角度看待「道」的真諦。原文賞析《道經》第一章:天地之始,萬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神把天地萬物造出來以後,獨獨對人有一個特別的計劃!
    神把天地萬物造出來以後,獨獨對人有一個特別的計劃!—— 創世記 1:26各位弟兄姐妹平安,今天老唐與大家分享的文章題目名叫《神把天地萬物造出來以後,獨獨對人有一個特別的計劃!》。讓我們先從《創世記》第1章第1節讀起,「 起初神創造天地。
  • 《楞嚴經素解》卷十:以天地萬物湮滅後,歸虛空為依歸,當成故鄉
    識陰的第六種邪見:以天地萬物毀滅湮滅以後,歸於虛空為依歸,把此當成故鄉,以此可以生萬物,以此為常住不壞。歸依於虛空,此不應當歸依處。佛又說道:「阿難你應當知曉,此修禪定的善男子已經窮盡行陰而歸於空,行陰透盡而識陰顯現還元。
  • 中庸作為天地萬物的本體,其實現的順序和過程,就是中庸
    中庸作為本體不僅表現為天地萬物的本體,而且表現為一個實現的順序和過程。中庸就是實現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是指事物中正的本性,也就是事物的根本,故也是天地的根本。和是指各種事物之間的和諧共存。事物之間的存在有多種可能,如差異、對立、同一等。
  • 易經「數往者順,知來者逆」,古人是如何知道天地規律的?真厲害
    《周易·說卦傳》: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其中「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當是最有懸疑的內容了,至今未有定論。易經一直以來在人們的心中都是神一樣的存在,因為在很久很久之前,古人竟然知天地的運行規律,就比如「天道右旋,地道左旋」,古人那時候就已經知道天地在旋轉了,並且還知道地球在圍繞著太陽旋轉,再加上易靜中這一句「數往者順,知來者逆,陰順陽逆,易逆數也」,就更百思不得其解了!
  • 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
    賈誼有雲,「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是說,萬物都在天地這個大熔爐之中,為造化之力所鍛鍊,吞吐著陰陽二氣,時時刻刻處於道體聚散之動態過程之中,不斷演化,是為自然。,正如「物」字以牛代萬物一般。
  • 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生命能量場!
    修行,我們修的其實就是一場自然之法。道法自然,所謂的自然其實就是一種規律,我們通過適合自己的方式,解讀明白了其中的規律,就能更好的遊刃有餘在這個自然之間。以自然之心問道,自然得到自然之道。但是現在我們很多人的身上都少了一股自然之氣。這種自然之氣的缺失,會讓很多人的靈魂少了一種靈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