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天地一指萬物一馬!

2020-12-05 好玩的國學

很有意思的是,辯論大師莊子不喜歡辯論。這是因為莊子和辯論大師們觀察世界的角度不同。俗世之人觀察世界看到的是表面現象,而莊子則是站在無限高遠的角度,用道的視角,像鏡子一般如實反映事物的本質。

俗世之人認為的彼此對立、是非榮辱,在莊子看來,其實沒有任何區別,因為彼此對立、是非榮辱,都是出自於人的內心的價值判斷,而這種價值判斷,來自於人的內心,是偏於一私、拘於一隅的。如果我們讀到後面的《秋水》篇,看到莊子寫河伯在秋水泛濫時候,覺得「天下之美盡在己」而洋洋自得,但當他到了汪洋大海的時候,這時候才覺得天地之無限,自己不過是井底之蛙而已。因此,我們可以把拘於一己之私的井底之蛙的心態,叫做「河伯型」心態。

在上一節,莊子指出,人類喜歡辯論喜歡判定是非,喜歡以一己之偏見來判斷事物的價值,這個事情毫無意義,也無法探究事物真正的本質,而唯有用「莫若以明」的視角,站在「道」的高度,才能洞徹事物的本質。

在這一節,莊子開始向人類認識論的更深層次推進。他利用先秦名家的「白馬非馬」和「指之非指」的辯論,來進一步說明概念與事物之間的關係。

莊子說: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這段話非常難懂。我們很有必要先來了解一下,戰國時期名家的代表人物公孫龍的這兩個辯論的主題。第一個命題是「指之非指」,第二個命題是「白馬非馬」,這兩個命題其實都是講的是,「名」與「實」之間的關係,也就是事物本身與概念之間相互分離相互獨立的關係。公孫龍說,我手上的這個大拇指,並非是手指。因為「手指」是名詞,是類的概念,人類所有的、姿態各異的手指都叫手指,這是人類給手指本身起的名字、定義,因此,作為概念的「手指」是概括的虛幻的,而我手上的這根大拇指卻是實實在在的,一個是概括的,一個是實在的,因此,大拇指不是手指。舉個例子吧,你指著一個桌子說這個是桌子,而桌子本身那個具體的物體,與你所說的名詞桌子,它是相互獨立的,因為萬物的名稱都是人來定的,桌子的本身叫做「實」,桌子的概念叫做「名」,一個是具體的,一個是概括的,一個是實在的,一個是虛幻的,因此桌子不是桌子。

同理,「白馬非馬」的意思是說,一匹雪白的馬,它是活生生的具體的實在的馬,而馬則是人類給馬之類的動物起的名字,其實你也可以把馬之類的動物起名叫狗,但無論你把馬叫成其他什麼名字,也改變不了馬的性質。白馬是具體的,而馬是抽象的,因此「白馬非馬」。就比如說你叫「張三」,但「張三」並不能代表你本人一樣。因此,公孫龍的「指之非指」與「白馬非馬」的辯題,說到底,講的是名與實之間的關係,就是事物的本身與概念之間的關係。

現在我們終於能明白莊子的意思了。莊子說,用大拇指來說明大拇指不是手指,不如以非大拇指來說明手指不是大拇指;同理,用白馬來說明白馬不是馬,不如用非白馬來說明白馬不是馬。

莊子並不喜歡辯論,雖然他經常把老朋友惠施辯駁得體無完膚。他的這段話,也不是要與公孫龍辯論「白馬非馬」的問題。莊子是想告訴我們,既然名稱與具體的事物是各自獨立的存在,那麼在辯論中,用從名稱出發否定具體事物,從具體事物出發來否定名稱,都是毫無意義的,還不如徹底取消名稱與事物之間的對立,用萬物一體的視角去觀察世界。

因此,莊子最後說,「天地一指」、「萬物一馬」,也就是說,從概念的角度來說,你可以把天地稱之為「指」,也可以把萬物稱之為「馬」,或者是其他什麼名字。名字不同,但天地萬物卻還是那個天地萬物,你叫它什麼,並不能改變天地萬物的實質。這就是莊子所追求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齊一」的境界。

莊子這段話的意思是,我們根本就沒有必要斤斤計較於彼此、是非的區別,更不必執著於一己之私的觀點,去判斷別人的觀點。而這種萬物齊一的認識論,將十分自然地推導出,莊子的泯滅是非、等同榮辱的人生價值觀。

相關焦點

  • 莊子:大拇指不是手指,白馬不是馬,到底是個什麼鬼?
    俗世之人認為的彼此對立、是非榮辱,在莊子看來,其實沒有任何區別,因為彼此對立、是非榮辱,都是出自於人的內心的價值判斷,而這種價值判斷,來自於人的內心,是偏於一私、拘於一隅的。如果我們讀到後面的《秋水》篇,看到莊子寫河伯在秋水泛濫時候,覺得「天下之美盡在己」而洋洋自得,但當他到了汪洋大海的時候,這時候才覺得天地之無限,自己不過是井底之蛙而已。
  • 莊子的逍遙:遊於世界之外,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將遊於世界之外稱為逍遙遊,也就是絕對自由自在的遊戲。他描述了幾種不同類型的人的行為,而藉此突顯逍遙遊的自由特性。 世界對於莊子來說並非一個自由之地,人生在世是生存於各種枷鎖之中。它們就是人們前天具有和後天設定的各種關係,如父子關係和君臣關係等。它們無時不在地束縛了人的天性。
  • 莊子:我們都是朝三暮四的猴子
    莊子用「天地一指,萬物一馬」來說明,其實萬物都可以被叫任何名字,因為名稱是虛幻的概括的,而萬物的本身是一種實質性的存在,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萬物其實都是齊一的,這就是莊子的齊物論。
  • 米蘭·昆德拉的「齊物論」比莊子晚來了上千年
    莊子之為大牧人,能牧放天地山川,能牧養鯤鵬龍蛇,一方面在於他胸次之大,他的胸次正涵養包容著這天地間的一切,此所謂「以道觀之,物無貴賤。」(《秋水》)一方面在於就在於他懂得大自然萬物的生存之道:「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在宥》)在宥即自由自在,一任萬物逍遙自放。莊子之牧,是不牧之牧,莊子的先師老子就說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 莊子 逍遙遊二乘天地之正 以遊無窮
    不知何處,靜靜的 列子,是老子莊子之間的道家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莊子一書裡,數次提到,這第一章裡的列子,他無視了牛頓定律,乘風而遊,旬有五日
  • 《莊子》名言8句,令人醍醐灌頂,恍然大悟!
    《莊子》,又名《南華經》,大約成書於先秦時期,是由莊周及其後學所著。莊周,是道家學派代表人物,是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揚者,世人尊稱為莊子。《莊子》的思想高深玄妙,博大精深,並不容易理解,所以末學也只能以管窺天,略談一下自己的些許感悟。一、大知閒閒,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陰陽變化順!
    道家以「道」作為其哲學體系的核心,認為「道」是先於物質而存在的精神性的物質,產生天地萬物的總根源。《莊子·大宗師》:「夫道,······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道是天地沒有產生之前就本來存在的)。」天地之道浸:天地間的運行規律侵潤於萬物之內。浸:灌溉、浸潤、充滿之意,這裡指融入的意思。
  • 莊子·秋水
    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吾在於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穀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
  • 如何教育頑劣的熊孩子,莊子給你這三條教育原則
    對莊子,我們常常認為他是道家哲學的集大成者,莊子是哲學家,他的哲學高深莫測;莊子是文學家,他的文章汪洋恣肆;莊子是出世者,他的思想清冷高遠;莊子是詩人,他的表達往往出人意料高出塵外。但你知道嗎,莊子又是一個高明的教育家!莊子怎麼會是教育家呢?莊子不是反智的嗎?事實上,莊子面對文明面對知識,採取的是一種疏離與警惕的態度。
  • 東方思想:莊子·道家哲學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夢裡花落知多少。美夢成真。其實,剛才說的全是夢話。 其實今天要說的「莊子」,並不是遊戲中的莊子,而是王者榮耀手遊「莊周」的原型——中國古典哲學中的思想家、哲學家:莊子。總之一句話:榮耀玩莊周,猥瑣發育,別浪!在玩遊戲的同時,還要懂點莊子哲學。
  • 鄧小軍:《莊子·齊物論》疏義
    (疏:馬,戲籌也。指義既爾,馬亦如之。)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案:無窮是非,皆起於同一我執。) 疏義 莊子反對霸權話語:言特未定(齊一物論) 「其所言者特未定也」:莊子深知人類認識能力的有限性、局限性,因此指出任何學說未經時間檢驗,只能是未定之論。
  • 孔子、老子和莊子如何看待生死問題?莊子:死亡是生命另一種形式
    莊子快要死了,他的弟子們商量後,決心一人出點錢,好好厚葬自己的老師。莊子制止了他們:別別別,我以天地做棺槨,日月做連璧,星辰做珠玉,萬物當作我的殉葬品,給我陪葬的東西難道還不夠珍貴豐厚嗎?何必要再破費錢財去添置其它的殉葬品!
  • 縱橫生死,豪邁豁達——莊子,一個最浪漫而豪邁的不二奇才
    提到莊子, 我們都會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面以及「莊周夢蝶」和「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典故。但有多少人能真正讀懂莊子,看懂莊子的故事呢?莊子是中國歷史上的不二奇才,莊子一書,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奇書。——郭沫若是的,中國人的達觀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他,來自於距我們2400年的這個我們稱作「莊子」的人。莊子是世界級的哲學家、思想家。他縱橫生死,豪邁豁達,終其一生,對生命嚴肅而幽默,從未褻瀆。他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他引導我們破除功名利祿、權勢尊位的束縛,積極主動追求精神的自由。
  • 《莊子 秋水》解讀
    《秋水》是《莊子》中的又一長篇,用篇首的兩個字作為篇名,中心是討論人應怎樣去認識外物。全篇由兩大部分組成。前一部分寫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談話,一問一答一氣呵成,構成本篇的主體。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23),吾在於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24)?計中國之在海內(25),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26)?號物之數謂之萬(27),人處一焉;人卒九州(28),穀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29);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30)?
  •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什麼意思呢?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出自莊子《逍遙遊》:「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句話怎麼理解呢?讓我們把時間倒回到上古時代,道家思想的文化源頭。
  • 一套書,讀懂莊子的「潮」
    一套書,讀懂莊子的「潮」。你知道「遊戲」一詞是誰發明的嗎?你知道「達人」一詞又是誰發明的嗎?萬萬不會想到它們都是古人莊子發明的吧!「讀莊子就像玩通關遊戲,單讀《莊子》一書,讀再多遍也不太容易『通關』,要打通每一關,最好了解莊子這個超級有趣好玩的人,所以寫了《相忘於江湖:莊子與戰國時代》,將莊子生活中那些超級有趣好玩的故事,尤其是那些懟天、懟地、懟君王、懟名人、懟壞人的毒舌故事,講給大家聽。」
  • 《莊子》:「真人」的「逍遙」境界
    《逍遙遊》是《莊子》的第一篇,它反映了莊子的人生觀。他把不受任何束縛的自由,當作最高的境界來追求,認為只有忘絕現實,超脫於物,才是真正的逍遙。本篇宗旨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無功」「無名」也就是「無己」,「無己」也就是《齊物論》所說的「喪我」,《天地》所說的「忘己」。
  • 逍遙遊,莊子哲學中的人文意蘊
    《莊子》以逍遙遊開篇,立旨明確,直指心性,追求一種自由、平等、和諧的生命境界,以天道的高遠審視人道世態,從天地萬物的宇宙視野反思人間事物的價值和意義,諦視人性,激蕩心靈。內觀己心從當今普世人文價值出發審視莊子哲學,其自由、平等、和諧的人文氣質尤其鮮明。
  • 《莊子》最後對「至人神人聖人」的結論是什麼?
    《莊子》最後對至人神人聖人的結論是什麼?其實《莊子》裡面說得蠻清楚的。莊子最終追求的是人精神層面的升華,是絕對的、不必有任何依託的自由,即「逍遙遊」。而他文中的「至人神人聖人」其實就是能夠達到「逍遙遊」狀態的人。在前文的比喻中,鯤鵬能夠乘風起,遨遊萬裡,憑藉的是風,而列子能凌空而行,憑藉的是氣,就是說,他們這都還不能算理想的「逍遙遊」狀態。
  • 莊子的「骷髏夢」
    話說,一天,古道西風瘦馬,莊子騎著一匹瘦馬,慢慢行走在通向楚國的古道上,凜冽的西風吹過,莊子瘦削的臉頰略顯陰沉,顧目四野,但見哀鴻遍野,骷髏遍地,兵荒馬亂後的悲慘景象讓莊子心生悲哀。莊子走到一顆枯藤纏繞的老樹下,驚起樹上幾隻昏鴉盤旋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