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遊,莊子哲學中的人文意蘊

2020-12-14 正心正舉

來源:正心正舉微信公眾號(bjzxzjyjy) 文丨雪峰

如果說儒家哲學是中華人文精神傳統中的「寫實」,那麼莊子哲學一定是人文精神中的「浪漫寫意」。

莊子的文字深邃空靈,天馬行空,汪洋恣肆,富於噴薄的想像力和思想張力,其背後的哲學意蘊通透純澈,況味十足。

《莊子》以逍遙遊開篇,立旨明確,直指心性,追求一種自由、平等、和諧的生命境界,以天道的高遠審視人道世態,從天地萬物的宇宙視野反思人間事物的價值和意義,諦視人性,激蕩心靈。

內觀己心

從當今普世人文價值出發審視莊子哲學,其自由、平等、和諧的人文氣質尤其鮮明。

莊子哲學是繼老子道家哲學之後的一次思想的提升和躍進,是從政治哲學向內在心性哲學的一次轉向。

莊子哲學的「自由」觀念是一種絕對的精神自由,是掙脫一切前提條件假設的自由,是破除二元對立、非此即彼思維困局的一種精神超越,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逍遙與灑脫。

莊子哲學的「自由」並非近現代民主政治哲學語境下的「自由人權」,那是一種「有待」的自由,是條件聚合下的一種「契約精神」,而莊子哲學中的「自由之精神」是「無待」的超拔與豪邁,昂立天地之間的孤迥獨明,是內在心性層面的生命覺醒與自由意志。

莊子哲學權宜地把整體世界一分為二,即「道的世界」和「物的世界」。物的世界,是客體現象的世界,屬性各異,千差萬別,錯綜複雜,但是以道觀之,萬物同一,萬事萬物都是「平等」的,都是絕對的「天道」精神演化的結果和物化的呈現。

從這樣一種自然主義的「天道觀」視之,物與物之間,人與我之間沒有本質的差別,都是自然造化的產物,都稟賦自然的「天道」屬性,這也給近代平等、博愛的普世價值提供了一種自然主義的詮解。

莊子哲學中的「平等觀」是突破主客對峙的藩籬,消弭物我之間隔閡的「大同意識」,是內在心性修煉克服「小我」,達至天人合一境界的一種生命「大我」。

莊子哲學繼承老子哲學的傳統,崇尚整體宇宙的自然和諧,只不過,莊子更多的是從內在心性的層面進行演進和深化,追求一種內在主體生命的和諧。

這也正是為什麼禪宗在中國化的思想演變過程中從莊子哲學受益匪淺的原因,同是注重內在心性的「開悟」和覺醒,明心見性,從靈魂的最深處了脫生死的桎梏,尋獲身心的和諧與安頓。

當代人文精神的終極價值訴求也正是對生命內在力量的反省和覺察,從而找尋到人之為人的生存勇氣和力量,進而實現自由和諧的逍遙人生。

外察世界

莊子哲學樂觀豪邁與逍遙灑脫的人文精神氣質,無疑對當下人的生存境遇具有莫大的啟示價值。當人的生存狀態沉陷在「物的世界」中,難免會有一種身不由己的無力感,眼花繚亂的「物象」,層出不窮,讓人應接不暇。

「物的世界」精彩紛呈,但也對人的生存構成威脅,人的生活空間被「物」的片段所肢解,七零八落,失去了「重心」。同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固守於「物」的層面,過分地功利取向,喪失了一種人性的味道,關係的異化導致了一個「散居」的社會形態,各自為營,拒絕交流和溝通,人際之間充滿防備,道德下滑,倫理失範。

畢竟,人不能只是生存在一種「物」的境地中,還需要「道的世界」的精神升引和超越,這也是現代人生存現狀的真實寫照。莊子哲學可謂是一場精神的拯救之道,以其自由、平等、和諧的人文精神給浮躁功利的生活世界帶來一襲心靈的慰藉和滌蕩。

啟迪多元思維

「齊物論」是莊子哲學的認識論,是以其「天道論」為根據,以道觀物的必然結論。《莊子·齊物論》開篇談及天籟、地籟、人籟「吹萬不同」,意喻「物的世界」的千差萬別,形態各異,但是以道觀之,則萬千事物本質同一,此即為「齊物」。

用現代西方哲學的通俗解釋就是要能夠透過現象發現事物的本質。但區別在於,莊子哲學的「道物二分」,只不過是方便詮說而做的權宜之計。

在根本上,莊子哲學主張的是「道物不離」、「道物一體」,這和西方哲學中的主客二分法是有明顯區別的。這也是中西哲學的一個分界點,中國哲學思維重整合,重心性提升,追究天人合一;而西方哲學是一種知識論範式,重分析和邏輯運演,講究知識的合理性,天和人只不過是認識的客體對象。

莊子哲學的「齊物」之「齊」是一個「跳脫」的思維,是一種直覺性的洞察,是超越「物的世界」的超驗功能,並非落於經驗世界的一種形式意義上的「組合和整理」。

「齊物」之「齊」是以「物的世界」為著力點,完成一次精神意義上的跳躍,契入一個更深邃的「道的世界」,從可言說到不可言說,從可知到不可知,從日用平常中尋覓一顆「道心」。

正心正舉

閱讀經典需投注精氣神,不僅要完成與文本的對話,其實,更重要的是一場自我的對話,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細嚼慢咽的過程中完成精神的自我消化。

莊子哲學逍遙灑脫,放曠超逸,在出世與入世之間,遊刃有餘,既能遺世獨立而暢飲「高山」之上沁人心脾的「冷冽空氣」,也能「大隱隱於市」而遊走「人世間」,「乘物以遊心」。如此的生命境界和心性涵養,對於解除現代人面臨的生存困惑不能不說是一劑「靈丹妙藥」。

其實,閱讀《莊子》本身就是一場精神煥發的旅程,莊子的語言活潑生動,藉助寓言敘事,在人物對話中傳遞心性之學。

同時,莊子的語言充滿一種弔詭和怪誕之感,在戲謔性和模稜兩可之間造成一種「常態思維」的斷裂感,使得閱讀者不經意間被「捲入或跌入」莊子的生命敘事中,激蕩思維的桎梏,洗滌心靈的陳腐,生發一種活脫逍遙的主體生命體驗。

撥迷見智 開啟自在之門

經典流芳,跨越百世,之所以能夠歷久彌新,是因為在經典文字中飽含的人文意蘊,人文精神的緣起便是對人的生存境遇的觀照,進而尋求一種精神意義上的「突圍」,只因路徑不同,風格有所迥異,但殊途同歸,最終指向的都是如何實現生命的自由、平等與和諧。

莊子哲學追求一種「逍遙自在」的生命進路,並非是一種麻痺自我的「玩世不恭」和消極避世,而是有著對宇宙和人生的嚴肅思考,是在一番烈火的試煉後萃取的人生自洽。

萬物生生不息,周流不止,這是大道自然的運行規律。

人類的整個生存背景就是這大道的運化和生成,道家哲學深諳於此,從老子到莊子,其哲學思想一脈相承,遵循天道,叩問人道,涵養心性,看似「無情」卻最是深情,在天地之間「逍遙遊心」,聊以慰藉人生苦短,拯救心靈於困苦之中,在平凡生命的深處洞見心性的光芒。

相關焦點

  • 莊子《逍遙遊》的人生智慧啟示
    莊子《逍遙遊》作為《莊子》這本書的開篇,一直以來為人論道,廣為傳誦,它既有著鮮明的語言文學藝術特色,生動、活潑、豐富、立體,也充滿了思想思辨的智慧,同時其思想意境境界也高遠、飄渺、超然、自在,讓人充滿了遐思和期許。
  • 莊子在《逍遙遊》和《庖丁解牛》中,分別提出了哪「三個境界」?
    在《逍遙遊》中,莊子提出了「學鳩」「鯤鵬」「逍遙」三個境界;而在《庖丁解牛》中,莊子又提出了「全牛」「非牛」「無牛」三個境界。這幾個「境界」是什麼含義?有何關聯?今天我們就來重讀經典,講解一下莊子的所謂「三個境界」吧!
  • 從《逍遙遊》看莊子那自如而先進的自由人生的哲思
    莊子作為道家學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和道家創始人老子並稱為「老莊」,二者在道家思想哲學的構築上各有側重,老子是從宏大的宇宙的角度來構築,而莊子則更側重從個體精神來構建。在莊子的作品之中,無處不透露出對於個體精神的追求,尤其以《莊子·內篇》的首篇《逍遙遊》最具代表性。
  • 莊子的《逍遙遊》:我們是灰雀,還是鯤鵬?
    《逍遙遊》一文是《莊子》一書內篇中的第一篇,「逍遙」就是優遊自得的樣子,「逍遙遊」就是沒有任何約束、自由自在地活動。其實在中學的課文中就摘錄了《逍遙遊》的第一部分,開篇第一句就是「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對此,應該很多人仍會覺得印象深刻。
  • 論鯤在《逍遙遊》中的意象
    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這句話出自《莊子 逍遙遊》的句子。前兩年,鯤還曾作為一個網紅爆火在網際網路的各個角落,現今仍然能在某些遊戲廣告裡見到它的身影。那麼鯤在《莊子 逍遙遊》中具有怎樣的意象呢?《莊子》是一部哲學著作,也是一部寓言故事集,被收錄進去的文章頗有「恢桅橘怪」的風格,連明末清初的文學家金聖歎都稱讚其為「天下第一奇書」。
  • 莊子《逍遙遊》的扶搖直上九萬裡,你讀懂了嗎
    《逍遙遊》是《莊子》的第一篇,我們俗話說的老莊之一就是莊子,老莊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道德經》和《莊子》,主張的主要思想是「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作為這部傳世之作的逍遙遊,我們在中學的時候就會背誦和默寫,那它到底有什麼地位和代表的意義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
  • 春風薦書1|中華書局執行董事徐俊:《逍遙遊》的遊指什麼
    >莊子哲學上承老子,舉道家旗幟,探索宇宙萬物之「道」。《莊子》一書文風雄奇,意境高遠,充滿瑰麗的想像、變幻莫測的故事,構成了別具一格的世界,提供了充滿詩性與智慧的哲學文本,但也正因如此,《莊子》中有太多意象、隱喻、象徵,讓人難以理解。
  • 莊子的《逍遙遊》中,蘊藏著2個人生大智慧,悟透後豁然開朗
    今天跟各位來聊一聊莊子的《逍遙遊》,莊子是繼老子之後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後人也把莊子與老子共稱為老莊,他們所創作出來的學說,也被合稱為老莊學說,老莊學說給後人們帶來了十分深刻的影響。莊子的這一生創作了很多的作品,如《齊物論》、《德充符》、《徐無鬼》、《逍遙遊》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逍遙遊》。
  • 學生認為《逍遙遊》很難背誦,那是因為不了解莊子的想像力之強大
    這個人就是莊子,就是那個中學語文課本中要求背誦的《逍遙遊》的作者,相信很多人都曾被這一篇篇幅較長的古文給折磨得不輕。莊子與《逍遙遊》(圖源網絡)難的不是《逍遙遊》,只是你不夠了解莊子可是認為《逍遙遊》很難背誦的人,大概是沒有明白莊子所講的道理,也不了解莊子說話的習慣
  • 講座|北大教授楊立華:莊子意識到哲學表達中的語言困境
    除此之外,我還發現在《莊子》的「外、雜篇」裡有相當部分的篇章是在模仿「內篇」,其中最著名的是《秋水篇》是在通篇模仿《逍遙遊》,這個觀點在《中國哲學十五講》裡的《莊子》一節中曾在注釋中談到。《逍遙遊》七章,《秋水篇》也是七章;《逍遙遊》第一章講「小大之辯」,《秋水篇》第一章也是講「小大之辯」。
  • 《莊子》:「真人」的「逍遙」境界
    《逍遙遊》是《莊子》的第一篇,它反映了莊子的人生觀。他把不受任何束縛的自由,當作最高的境界來追求,認為只有忘絕現實,超脫於物,才是真正的逍遙。本篇宗旨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無功」「無名」也就是「無己」,「無己」也就是《齊物論》所說的「喪我」,《天地》所說的「忘己」。
  • 莊子的逍遙遊告訴我們 要懂得等待風來 乘風而起 逆風飛揚
    濟寧新聞網訊(記者 丁健)典籍中關於鯤鵬的記載,最早應該出自莊子的《逍遙遊》。文章的開篇,就描述了這種巨大無比的神鳥。「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 莊子的逍遙:遊於世界之外,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將遊於世界之外稱為逍遙遊,也就是絕對自由自在的遊戲。他描述了幾種不同類型的人的行為,而藉此突顯逍遙遊的自由特性。 世界對於莊子來說並非一個自由之地,人生在世是生存於各種枷鎖之中。它們就是人們前天具有和後天設定的各種關係,如父子關係和君臣關係等。它們無時不在地束縛了人的天性。
  • 逍遙遊 選自《莊子·內篇》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莊子(前 360?一前 286),名周,戰國時宋(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曾為漆園吏,相傳楚威王曾重金聘他為相,被他拒絕。他是戰國中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哲學思想以「道」為本,主張精神的絕對自由,否定真理的客觀性與事物的穩定性,主張擯棄知識回到愚昧無知的原始狀態中去。
  • 美術研究|論莊子與中國人文之源的淵源!
    我們現在需要做的工作,乃是光明正大地將莊子請進孔門的大成殿,只是這座大成殿不見得是帝國體制下的建築,而是莊子願意息焉遊焉的安宅。本文很難免踏入學派歸屬的爭議,但本文的重心確實不在此。在底下的鋪陳中,筆者將高屋建瓴,從人文精神的根源處著眼,探討莊子與儒家關懷的價值根源之雙邊關係,本文可以說是另一種版本的《原道》。
  • 莊子 逍遙遊二乘天地之正 以遊無窮
    不知何處,靜靜的 列子,是老子莊子之間的道家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莊子一書裡,數次提到,這第一章裡的列子,他無視了牛頓定律,乘風而遊,旬有五日
  • 東方思想:莊子·道家哲學
    ·道家哲學 | 中國哲學史筆記 導言 提到莊子,時下火爆的手遊《王者榮耀》中也有一位遊戲人物——莊周,是一個騎在魚鯤上的男子。 其實今天要說的「莊子」,並不是遊戲中的莊子,而是王者榮耀手遊「莊周」的原型——中國古典哲學中的思想家、哲學家:莊子。總之一句話:榮耀玩莊周,猥瑣發育,別浪!在玩遊戲的同時,還要懂點莊子哲學。
  • 美文佳作——有所待之逍遙遊
    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落日壓下了山頭,許多人不明白莊子為何願意「曳尾於塗中」,但能肯定的是濮水的魚不會比宮廷裡的盛宴美味。因為,他不想通過世俗的權力來馳騁天下,也不想為自己建立一個烏託邦,雖然他也是有所待者,但他更願意逍遙遊,「寧遊戲汙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魚上鉤了,還算肥美,今晚不用再餓肚子了。
  • 莊子做過五個夢,除「夢蝶」,其餘四個光怪陸離,構成其逍遙之道
    在這個夢境中,莊子借櫟樹和匠人石的一番對話,說明了,沒有用的用處,才是世間最大的用處!真人的「無用」原本不同於俗人的無才無能,它是經歷了「人間世」種種苦難的煎熬、磨礪而自覺選擇的一種存在方式。換句話說,「無用」正是莊子式的心遊方外、因應自然、以天合天的逍遙之道。
  • 為什麼說「中國人的文化上永遠留著莊子的烙印」?
    在《逍遙遊》中,莊子向世人展現了他的志向與胸懷。 「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鵬是一種出現在山海經中的瑞獸,根據《說文》的描述,「鳳飛,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黨字」,可見,除了鳳之外,鵬在禽類中是至高無上的存在。我們常用到的「鵬程萬裡」一語,亦是出自逍遙遊中的「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