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認為《逍遙遊》很難背誦,那是因為不了解莊子的想像力之強大

2020-12-14 且聽無常說歷史

從古至今,這說話一直都是門藝術。有的人跟你講話,你就特別愛聽;而又有一些人和你講話,你卻壓根兒不想搭理人家。說話看似簡單,上嘴皮碰下嘴皮,可其中的學問卻是大得很。在我國古代戰國時期,就有一個人特別愛講道理,關鍵是他講的道理一般人都能聽進去、愛聽,覺得非常有趣。這個人就是莊子,就是那個中學語文課本中要求背誦的《逍遙遊》的作者,相信很多人都曾被這一篇篇幅較長的古文給折磨得不輕。

莊子與《逍遙遊》(圖源網絡)

難的不是《逍遙遊》,只是你不夠了解莊子

可是認為《逍遙遊》很難背誦的人,大概是沒有明白莊子所講的道理,也不了解莊子說話的習慣。如果你清楚莊子的文學創作思路,一定不會覺得《逍遙遊》難背了。所以問題來了,說了這麼多,莊子究竟是個怎樣的人、他有什麼經歷、他又為什麼愛講道理以及如何把道理講好?答案皆在下文,一起去探索莊子的神秘世界吧。

莊子畫像(圖源網絡)

首先還是對莊子做一個簡單的介紹,畢竟要先了解這個人,才能理解這個人的行為與語言。莊子於戰國中期出生在宋國,他八歲開始學習儒家思想,到了十四歲又改變方向,去學習道家學說。莊子二十一歲時結婚了,二十二歲有了小孩,二十三歲做官、當上了漆園吏。(關於漆園吏這個官職主要有兩種說法,一說漆園是個地名,莊子曾在此作官;另一說為莊子曾在蒙邑中為吏,主督漆事。)

莊子讀書(圖源網絡)

但是能夠肯定的是這個官位並不高。雖然只是個小官,可莊子這麼年輕已經家庭、事業雙豐收,可以說是非常幸福美滿的人生了。可莊子似乎不太滿意這樣的人生,後來他乾脆辭職不幹了,回家潛心做學問去了。他是個坐得住的人,就連後面楚王邀請他去做相國,莊子都直接拒絕了。在他隱居的日子裡,對於道家學說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不僅繼承了老子的思想,同時也有著自己的思考與想法。

《莊子》這本書到底在講什麼,何以經久不衰

莊子的思想主要體現在了他的著作《莊子》中,此書也被稱為《南華經》。因為傳說他隱居在了南華山,後世也把他尊為南華真人。《莊子》這本書和《孟子》有些類似,都是採用的對話體格式。不同之處即《孟子》的對話都是發生過的真人真事,而《莊子》的對話卻是莊子自己虛構、想像的。那豈不是《莊子》就是瞎編亂造的東西,這讀起來有價值嗎,搞不好還誤人子弟啊。稍安勿躁,雖說《莊子》一書大部分是虛構想像的,可是這並不妨礙它的文學價值。

《南華經》(圖源網絡)

相反,這本書可是先秦時期文學成就最高的散文,是先秦散文中最富有文學色彩和藝術的作品。打個比方,古今中外,特別優秀的文學作品大部分都是虛構文學,尤其是小說。但是這些作品並不是作者憑空捏造出來的,它們仍然還是有一定的現實基礎。就想那句話,「藝術來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

莊子休息圖(圖源網絡)

所以儘管莊子的作品插上了想像的翅膀,但它的最終目的還是要作用在現實生活,他講了那麼多、想像了那麼多,都是為了能夠讓我們聽進、聽懂他的道理,學到人生的智慧。關於莊子的思想,其實可以通過很多小故事來了解。比如「井底之蛙」、「夏蟲不可語冰」、「庖丁解牛」等,這些寓言故事都是莊子創作出來的。他通過「井底之蛙」、「夏蟲不可語冰」向我們傳達了做人千萬不要目光短淺,要懂得看向更寬更廣的世界。「庖丁解牛」則教會我們通過大量的實踐,不斷練習,在掌握規律的基礎之上,去反覆實踐,就像庖丁「所解數千牛矣」一樣,重複、重複、再重複,最終自然會悟出事物的真理。這就和「一萬小時定律」有著異曲同工的效果。

要說講故事,還是莊子他老人家強

故事都挺簡單,大家都能看懂。但是要把故事和哲理聯繫起來,這中間就需要動腦子、多思考。即便有些時候,莊子的故事看起來有些奇怪詭異,但這其實也只是一種比較偏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就拿大家覺得難背的《逍遙遊》來說,它所表達的是莊子追求絕對自由的人生觀,要忘卻外物與自我,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實現真正的「逍遙」。再來看它的具體內容,先講北海有隻大鵬鳥,為了突出這隻鳥的非凡之處,莊子對其進行了大寫特寫,無非就是寫它體積大、飛得高、飛得遠。光這麼直白地寫還不夠,莊子又拉了其他小動物如蜩、學鳩等加入,一對比,效果就更明顯了,誰大誰小,一目了然。

大鵬(圖源網絡)

當你以為莊子是要誇這大鵬,結果莊子又畫風一變,把大鵬和其他事物都給鄙視了,認為它們不過都是憑藉外物罷了,依附他人,算不得真正的自由。最後,莊子才慢吞吞地拋出了他的終極觀點。也就是名句「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要忘掉自我、拋棄功名,這才是真正的自由與逍遙。

莊子老年(圖源網絡)

所以這也是莊子受歡迎的原因,人家會講故事啊。一個故事可以講得起伏跌宕,當你以為他在說動,結果人家轉眼又開始說西怎麼樣。可以說莊子的思維非常活躍,他能夠在眾多外物上不斷跳躍,同時他還能緊扣文章的中心以及他要闡釋的哲理。就憑這幾點,他就足以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人家不僅文採好,關鍵是三觀正,道理也講得特別好。

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會被《逍遙遊》的篇幅勸退,但你認真讀起來會發現莊子這個人真的很有趣,從他身上學到很多關於人生的智慧,並且這些智慧一輩子都受用不盡。所以,趁青春年少,好好讀書,認真學習,成為一個內心豐盈的人吧。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點讚、評論、轉發。也可以在評論區談談你對莊子、對《逍遙遊》的看法。

相關焦點

  • 莊子《逍遙遊》的扶搖直上九萬裡,你讀懂了嗎
    《逍遙遊》是《莊子》的第一篇,我們俗話說的老莊之一就是莊子,老莊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道德經》和《莊子》,主張的主要思想是「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作為這部傳世之作的逍遙遊,我們在中學的時候就會背誦和默寫,那它到底有什麼地位和代表的意義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
  • 莊子《逍遙遊》的人生智慧啟示
    總的來說,莊子的《逍遙遊》不僅是一篇語言生動、豐富,文風飄逸、雋永和意境深遠的散文文學,同時也是一片充滿思辨的哲學小品文。所以它能夠帶給我們一些人生智慧方面的啟示。我們不妨從《逍遙遊》來感受學習它的智慧人生的啟示!一,什麼是幸福快樂?幸福快樂的內涵絕對是一種自在。莊子的《逍遙遊》,如同它的題目一樣,其所表達的內容表現了一種超然、曠達、自在的境界和狀態。
  • 莊子在《逍遙遊》和《庖丁解牛》中,分別提出了哪「三個境界」?
    莊子像莊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是戰國時期「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在高中階段,其代表作《逍遙遊》和《庖丁解牛》被選入教材,成為學生學習和背誦的經典古文篇目。③「逍遙」境界。「逍遙」境界,是莊子提出來的關於翱翔的最高境界。它的高深莫測在於,人們只能在想像當中去理解這種高度,而這種境界又不僅僅是高度上的特徵,更重要的特徵是「沒有任何阻礙和憑藉」。莊子用「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來描述概括這種境界,莊子把這種至高境界稱為「逍遙遊」境界,它是人們在想像中的最高境界。
  • 莊子的《逍遙遊》:我們是灰雀,還是鯤鵬?
    《逍遙遊》一文是《莊子》一書內篇中的第一篇,「逍遙」就是優遊自得的樣子,「逍遙遊」就是沒有任何約束、自由自在地活動。其實在中學的課文中就摘錄了《逍遙遊》的第一部分,開篇第一句就是「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對此,應該很多人仍會覺得印象深刻。
  • 從《逍遙遊》看莊子那自如而先進的自由人生的哲思
    莊子作為道家學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和道家創始人老子並稱為「老莊」,二者在道家思想哲學的構築上各有側重,老子是從宏大的宇宙的角度來構築,而莊子則更側重從個體精神來構建。在莊子的作品之中,無處不透露出對於個體精神的追求,尤其以《莊子·內篇》的首篇《逍遙遊》最具代表性。
  • 莊子的《逍遙遊》中,蘊藏著2個人生大智慧,悟透後豁然開朗
    今天跟各位來聊一聊莊子的《逍遙遊》,莊子是繼老子之後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後人也把莊子與老子共稱為老莊,他們所創作出來的學說,也被合稱為老莊學說,老莊學說給後人們帶來了十分深刻的影響。莊子的這一生創作了很多的作品,如《齊物論》、《德充符》、《徐無鬼》、《逍遙遊》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逍遙遊》。
  • 逍遙遊,莊子哲學中的人文意蘊
    《莊子》以逍遙遊開篇,立旨明確,直指心性,追求一種自由、平等、和諧的生命境界,以天道的高遠審視人道世態,從天地萬物的宇宙視野反思人間事物的價值和意義,諦視人性,激蕩心靈。內觀己心從當今普世人文價值出發審視莊子哲學,其自由、平等、和諧的人文氣質尤其鮮明。
  • 莊子 逍遙遊二乘天地之正 以遊無窮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堯讓天下於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 ,而我猶屍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
  • 《莊子》:「真人」的「逍遙」境界
    《逍遙遊》是《莊子》的第一篇,它反映了莊子的人生觀。他把不受任何束縛的自由,當作最高的境界來追求,認為只有忘絕現實,超脫於物,才是真正的逍遙。本篇宗旨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無功」「無名」也就是「無己」,「無己」也就是《齊物論》所說的「喪我」,《天地》所說的「忘己」。
  • 美文佳作——有所待之逍遙遊
    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落日壓下了山頭,許多人不明白莊子為何願意「曳尾於塗中」,但能肯定的是濮水的魚不會比宮廷裡的盛宴美味。因為,他不想通過世俗的權力來馳騁天下,也不想為自己建立一個烏託邦,雖然他也是有所待者,但他更願意逍遙遊,「寧遊戲汙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魚上鉤了,還算肥美,今晚不用再餓肚子了。
  • 莊子的逍遙遊告訴我們 要懂得等待風來 乘風而起 逆風飛揚
    濟寧新聞網訊(記者 丁健)典籍中關於鯤鵬的記載,最早應該出自莊子的《逍遙遊》。文章的開篇,就描述了這種巨大無比的神鳥。「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 春風薦書1|中華書局執行董事徐俊:《逍遙遊》的遊指什麼
    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鵬」也有所待莊子在世時或許從來沒有想到,兩千多年來在中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並非他那洋洋灑灑、汪洋恣肆的三十三篇文章,而是他在《逍遙遊》中盡情渲染的那由「鯤」變化而來的「鵬」。
  • 逍遙遊 選自《莊子·內篇》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莊子》現存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認為是莊周本人所作,《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則是莊子後學所依託。逍遙遊 [1]北冥有魚 [2] ,其名為鯤 [3] 。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
  • 全文背誦閱讀理解來嘍
    這些原因更是要去背誦理解,因為你可以不了解但是不能不知道,畢竟我們國家悠久的文化歷史還是需要去繼承,不能白白浪費不是嗎!《孔雀東南飛》取材於東漢獻帝年間發生在廬江郡(今安徽懷寧、潛山一帶)的一樁婚姻悲劇。原題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因詩的首句為「孔雀東南飛,五裡一徘徊」,故又有此名。
  • 莊子的逍遙:遊於世界之外,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將遊於世界之外稱為逍遙遊,也就是絕對自由自在的遊戲。他描述了幾種不同類型的人的行為,而藉此突顯逍遙遊的自由特性。 世界對於莊子來說並非一個自由之地,人生在世是生存於各種枷鎖之中。它們就是人們前天具有和後天設定的各種關係,如父子關係和君臣關係等。它們無時不在地束縛了人的天性。
  • 什麼是「逍遙遊」?北大教授解析啥是至人、真人、神人、聖人
    章教授首先對《莊子·逍遙遊》中的「遊」字做了詳細的辨析。「遊」是《莊子》中可與「道」、「氣」概念歸為一類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僅篇名就有「逍遙遊」、「知北遊」,而且「逍遙遊」更是作為《莊子》的開篇之作,足見「逍遙遊」對於《莊子》的重要性。
  • 鯤之大,不知幾千裡也。論鯤在《逍遙遊》中的意象
    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這句話出自《莊子 逍遙遊》的句子。前兩年,鯤還曾作為一個網紅爆火在網際網路的各個角落,現今仍然能在某些遊戲廣告裡見到它的身影。那麼鯤在《莊子 逍遙遊》中具有怎樣的意象呢?《莊子》是一部哲學著作,也是一部寓言故事集,被收錄進去的文章頗有「恢桅橘怪」的風格,連明末清初的文學家金聖歎都稱讚其為「天下第一奇書」。
  • 莊子:人類為何一邊追求逍遙自由,一邊卻又蠅營狗苟?
    莊子曾經諷刺那些儒家墨家名家的辯士們,他們站在自我的立場去看待他人和世界,以己為是以彼為非,將自己和別人與世界對立起來,然後開展激烈的辯論,搞的勞形費心,焦慮彷徨茫然不知所措,用莊子的話說,就是「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莊子認為這是人生的大悲哀之事。
  • 莊子做過五個夢,除「夢蝶」,其餘四個光怪陸離,構成其逍遙之道
    但是,古代的人卻不是這麼認為的。《夢的解析》的作者弗洛伊德說:「就我們所知,古人都以為夢有重大的意義和實際的價值,他們都從夢裡尋求將來的預兆。」「莊周夢蝶」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說過,莊子夢蝴蝶是莊子渴望的境界,言明了什麼才是真正的逍遙。可是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除了「莊周夢蝶」這一個夢境之外,莊子還記錄了自己的其他四個夢境,「夢」則是構成莊子精神世界的一大要素。
  • 《大魚海棠》一部愛情影視的虐心語錄,開頭便是莊子的《逍遙遊》
    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我記得我在上高中的時候就背誦了莊子的《逍遙遊》。學習了這篇古文後,我感到中國的傳統文化真的是太博大太精深了。其中的哲學與道理也是讓我驚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