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人類為何一邊追求逍遙自由,一邊卻又蠅營狗苟?

2020-12-17 好玩的國學

莊子將執著於人生的是非榮辱、高低貴賤的人,比作是朝三暮四的猴子。莊子說,養猴老人早上給它們三個橡子,晚上給四個,猴子們很憤怒;而養猴老人換成了早上四個晚上三個,猴子們則欣喜若狂。事物的本質沒有發生變化,不過是換了一種表現形式,就引起了猴子強烈的心理變化,這說明,猴子根本就無法探究到現象背後的本質,被自我淺陋的認識所束縛了。

人又何嘗不是如此?莊子曾經諷刺那些儒家墨家名家的辯士們,他們站在自我的立場去看待他人和世界,以己為是以彼為非,將自己和別人與世界對立起來,然後開展激烈的辯論,搞的勞形費心,焦慮彷徨茫然不知所措,用莊子的話說,就是「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莊子認為這是人生的大悲哀之事。

人為了自己的欲望,一生都在追逐著權勢利祿,追求高門大戶,追求珠圍玉繞,得之則忘形,失之則失志,人為自己打造了黃金的牢籠,一生不得自由。人類為何一方面追求自由,另一方面又蠅營狗苟?

認識論決定價值觀,你如何認識世界,就會用什麼樣的方式對待世界與人生。在莊子看來,假如你認識到「道通為一、萬物齊一」的話,則會泯然忘機,忘記一切的快樂煩惱,忘記「吾」以及「我」之外的一切,達到南郭子綦所謂的「吾喪我」的境界;而如果你不能認識到「道」的「萬物齊一」的話,你就會迷失在這個物慾滾滾紛繁複雜的世界裡,「亂花漸欲迷人眼」而「不識廬山真面目」,成為欲望的僕從,成為物質的奴隸,一生為物所役,茫茫然不知所措,悽悽然忘記了生命的意義——在莊子看來,生命本來是用來追求逍遙的,而非是被束縛的。

正是因為認識論決定價值觀,莊子決定從事物的本質上去探究人類的道德認識每況愈下的原因。在這一節,莊子用倒推的方式,找到了人類道德墮落的真正原因。原來,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變了,變得離大道的本質越來越遠。莊子說: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

莊子說,古時候的人,人家的認識達到了至高的境界,達到了什麼樣的境界呢?他們認為在世界之前存在著一個「無」的世界,這個世界未曾有「物」,這種認識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最高境界,是盡善盡美的,是無以復加的。但後來人們又認為,這個世界有了「物」的存在了,就是有了「有」了,但這個物的世界乃是混沌一片渾然相融的,沒有任何的界限,後來人們的認識越來越具體了,認為世界的「物」有了界限了,有了差別了,但還未曾有「是非」的存在,後來人們又從世界的差別中,看到了「是非」,而「是非」一旦顯現,「道」就有了虧損,這就是「道」虧損的原因,這也就是人類的私心出現的原因。

本來道是「無」,無界限無差別渾然一體的,但人類在認識上一步步後退,從「無」到「有」,從有到界限,從界限到差別,從差別到是非,人類的心靈被一步步萎縮的認識境界所束縛了,從此以後,世界充滿了是非爭鬥。因此人的是非之心、彼此之心、愛憎之心,都來自於對世界的錯誤的認識。人類沒有認識到,縱然萬物多姿態多彩,縱然人們的想法千差萬別,其源頭都是「無」。在「無」那裡,所有的價值判斷都會歸結於一點——「道通為一、萬物齊一」。

因此,莊子的「齊物論」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是萬物齊一;二是人類熙熙攘攘喧囂的各種認識也應該歸之於「一」的,這個「一」就是「道」,這就是齊物論的完整內涵。

也就是說,人類的認識離道的本質越遠,人類的行為就會離道越遠,從而產生是非、彼此的爭論,產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攻鬥殺伐,產生對榮辱成敗的執著之心。按照莊子《逍遙遊》中的說法,這就是「有所待」,而「有所待」,正是人類走向無待逍遙境界的巨大的阻礙,因此人類將永遠無法逍遙。

相關焦點

  • 從《逍遙遊》看莊子那自如而先進的自由人生的哲思
    莊子作為道家學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和道家創始人老子並稱為「老莊」,二者在道家思想哲學的構築上各有側重,老子是從宏大的宇宙的角度來構築,而莊子則更側重從個體精神來構建。在莊子的作品之中,無處不透露出對於個體精神的追求,尤其以《莊子·內篇》的首篇《逍遙遊》最具代表性。
  • 莊子:追求心靈上的自由和快樂,主張精神上的逍遙和自在
    道家經典《莊子》裡提到,惠子在梁國做了宰相,莊子便前去看望自己的老朋友。 有人就對惠子說:「莊子來,欲代子相。」惠子周圍的人說,莊子來者不善,是想奪起你宰相的位置! 於是惠子十分恐慌,在城內搜尋莊子整整三天三夜。
  • 《莊子》:「真人」的「逍遙」境界
    《逍遙遊》是《莊子》的第一篇,它反映了莊子的人生觀。他把不受任何束縛的自由,當作最高的境界來追求,認為只有忘絕現實,超脫於物,才是真正的逍遙。本篇宗旨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無功」「無名」也就是「無己」,「無己」也就是《齊物論》所說的「喪我」,《天地》所說的「忘己」。
  • 逍遙遊,莊子哲學中的人文意蘊
    《莊子》以逍遙遊開篇,立旨明確,直指心性,追求一種自由、平等、和諧的生命境界,以天道的高遠審視人道世態,從天地萬物的宇宙視野反思人間事物的價值和意義,諦視人性,激蕩心靈。內觀己心從當今普世人文價值出發審視莊子哲學,其自由、平等、和諧的人文氣質尤其鮮明。
  • 莊子的《逍遙遊》:我們是灰雀,還是鯤鵬?
    《逍遙遊》一文是《莊子》一書內篇中的第一篇,「逍遙」就是優遊自得的樣子,「逍遙遊」就是沒有任何約束、自由自在地活動。其實在中學的課文中就摘錄了《逍遙遊》的第一部分,開篇第一句就是「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對此,應該很多人仍會覺得印象深刻。
  • 莊子《逍遙遊》的扶搖直上九萬裡,你讀懂了嗎
    所以在這一部分的最后庄子其實是駁回了小不如大的想法,莊子認為這樣的想法是世俗的,是偏見的,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若以逍遙的境界論是沒有大小之分的,如果想要達到逍遙的境界也是先要拋開「小不如大「的偏見。
  • 莊子在《逍遙遊》和《庖丁解牛》中,分別提出了哪「三個境界」?
    在所有這些境界中,莊子最為推崇的就是「逍遙遊」的境界和「遊刃有餘」的境界。兩相比較,「逍遙遊」指的是一種「順應天地萬物之性,駕馭六氣變化,能夠遨遊於無窮無盡」的境界,這種境界只能在想像中實現,而無法在現實中找到。所以,「逍遙遊」實際上強調的是一種「精神上的絕對自由」。
  • 金聖歎:《莊子》乃天下第一奇書
    以前散讀《莊子》,不求甚解,一邊看解析一邊囫圇吞棗,讀來頗覺費勁。只覺莊子的文字空靈,是個不喜體制,熱愛自由的灑脫之人,飄逸,不食人間煙火的得道之人,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之前聽老師說過,讀古原文才能與古人同頻共振,翻譯後作者的文氣消失殆盡,意思也有偏頗。吳鞠通寫書的特點就是,寫一段,自己解釋一下,怕別人誤會。
  • 劍來,揭秘莊子五夢。陸沉是否能得逍遙?朱斂能否得自由?
    具體點說:莊周夢化為蝴蝶,從喧囂的人生走向逍遙之境,是莊周的大幸;而蝴蝶夢為莊周,從逍遙之境步入喧囂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莊周夢蝶,意指莊周渴望蝴蝶的逍遙自在。在劍來中,陸沉的道號就是逍遙。關於莊周夢蝶,實在是有太多的解讀。
  • 美文佳作——有所待之逍遙遊
    兩千多年前的濮水邊,莊子靜坐垂釣,聚精會神地注視著浮在水面的魚漂,希望會有一條肥碩的魚來咬鉤。身後站著楚王派來的兩位大夫,他們恭敬地說道:「願以境內累矣!」莊子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終乎?」
  • 學生認為《逍遙遊》很難背誦,那是因為不了解莊子的想像力之強大
    這個人就是莊子,就是那個中學語文課本中要求背誦的《逍遙遊》的作者,相信很多人都曾被這一篇篇幅較長的古文給折磨得不輕。莊子與《逍遙遊》(圖源網絡)難的不是《逍遙遊》,只是你不夠了解莊子可是認為《逍遙遊》很難背誦的人,大概是沒有明白莊子所講的道理,也不了解莊子說話的習慣
  • 莊子做過五個夢,除「夢蝶」,其餘四個光怪陸離,構成其逍遙之道
    「莊周夢蝶」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說過,莊子夢蝴蝶是莊子渴望的境界,言明了什麼才是真正的逍遙。可是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除了「莊周夢蝶」這一個夢境之外,莊子還記錄了自己的其他四個夢境,「夢」則是構成莊子精神世界的一大要素。
  • 莊子《逍遙遊》的人生智慧啟示
    莊子《逍遙遊》作為《莊子》這本書的開篇,一直以來為人論道,廣為傳誦,它既有著鮮明的語言文學藝術特色,生動、活潑、豐富、立體,也充滿了思想思辨的智慧,同時其思想意境境界也高遠、飄渺、超然、自在,讓人充滿了遐思和期許。
  • 莊子的逍遙:遊於世界之外,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將遊於世界之外稱為逍遙遊,也就是絕對自由自在的遊戲。他描述了幾種不同類型的人的行為,而藉此突顯逍遙遊的自由特性。 世界對於莊子來說並非一個自由之地,人生在世是生存於各種枷鎖之中。它們就是人們前天具有和後天設定的各種關係,如父子關係和君臣關係等。它們無時不在地束縛了人的天性。
  • 莊子的《逍遙遊》中,蘊藏著2個人生大智慧,悟透後豁然開朗
    今天跟各位來聊一聊莊子的《逍遙遊》,莊子是繼老子之後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後人也把莊子與老子共稱為老莊,他們所創作出來的學說,也被合稱為老莊學說,老莊學說給後人們帶來了十分深刻的影響。莊子的這一生創作了很多的作品,如《齊物論》、《德充符》、《徐無鬼》、《逍遙遊》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逍遙遊》。
  • 《莊子》最後對「至人神人聖人」的結論是什麼?
    《莊子》最後對至人神人聖人的結論是什麼?其實《莊子》裡面說得蠻清楚的。莊子最終追求的是人精神層面的升華,是絕對的、不必有任何依託的自由,即「逍遙遊」。而他文中的「至人神人聖人」其實就是能夠達到「逍遙遊」狀態的人。在前文的比喻中,鯤鵬能夠乘風起,遨遊萬裡,憑藉的是風,而列子能凌空而行,憑藉的是氣,就是說,他們這都還不能算理想的「逍遙遊」狀態。
  • 《大魚海棠》:多數人只看到愛情,而我看到了自由
    大魚海棠》構思精巧,其內核借用了道家莊子《逍遙遊》——追求絕對的自由。01.從背景中看自由觀影片開篇就引用了《逍遙遊》中前兩句:「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將影片設置在《逍遙遊》的大背景中,其實是在暗示《大魚海棠》與《逍遙遊》在思想上有關聯性。莊子是道家學派,其著作《逍遙遊》正如題目所言——逍遙,一種絕對的精神自由。
  • 成年人有時候就是一邊哭,一邊笑
    其實,成年人也很敏感,他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流淚,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大笑,有時候一邊笑還一邊哭。前幾天小安發信息給我,一個人在辦公室加班,好累。很想忍住不哭,但當自己環顧四周整個辦公室空蕩蕩,一個人走到黑黝黝的走廊時,眼淚就留了下來。在微信群裡匯報完工作,領導打電話來說了一句辛苦了的時候,自己又得笑著回答他:不辛苦。
  • 莊子用三條魚,道出三種人生境界,你是哪一條?
    ——《莊子》學習生涯之外的書籍,《讀者》是陪伴我時間最長的。我對它的印象很深刻,直到現在我都記得它曾經問過一個問題:這個世界會好嗎?這個問題可能沒有答案。因為世界太紛擾,而人類太渺小,我們無法去左右這個世界發生什麼,無法抗拒,無法預料……前些天偶然一次接觸到了《莊子》一書,我的內心似乎有了「結果」,我們既然無法改變這個世界,那為何不去「逍遙」?
  • 自由的極致和法度是對立的,只要法度存在,就沒有絕對的自由
    犧牲的就是精神自由。在現代的僱傭關係裡,受僱的人最要不得的就是個人意志—精神自由。其實,我們在呱呱墜地之後,從搖籃時代起就為肉體的自由伸展而奮鬥了。第一步是想擺脫靜止不動的狀態,從爬行之舉開始,接下來就是想直立行走。等到能夠跑時,父母想限制他的自由只得等到入睡。因此,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