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將執著於人生的是非榮辱、高低貴賤的人,比作是朝三暮四的猴子。莊子說,養猴老人早上給它們三個橡子,晚上給四個,猴子們很憤怒;而養猴老人換成了早上四個晚上三個,猴子們則欣喜若狂。事物的本質沒有發生變化,不過是換了一種表現形式,就引起了猴子強烈的心理變化,這說明,猴子根本就無法探究到現象背後的本質,被自我淺陋的認識所束縛了。
人又何嘗不是如此?莊子曾經諷刺那些儒家墨家名家的辯士們,他們站在自我的立場去看待他人和世界,以己為是以彼為非,將自己和別人與世界對立起來,然後開展激烈的辯論,搞的勞形費心,焦慮彷徨茫然不知所措,用莊子的話說,就是「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莊子認為這是人生的大悲哀之事。
人為了自己的欲望,一生都在追逐著權勢利祿,追求高門大戶,追求珠圍玉繞,得之則忘形,失之則失志,人為自己打造了黃金的牢籠,一生不得自由。人類為何一方面追求自由,另一方面又蠅營狗苟?
認識論決定價值觀,你如何認識世界,就會用什麼樣的方式對待世界與人生。在莊子看來,假如你認識到「道通為一、萬物齊一」的話,則會泯然忘機,忘記一切的快樂煩惱,忘記「吾」以及「我」之外的一切,達到南郭子綦所謂的「吾喪我」的境界;而如果你不能認識到「道」的「萬物齊一」的話,你就會迷失在這個物慾滾滾紛繁複雜的世界裡,「亂花漸欲迷人眼」而「不識廬山真面目」,成為欲望的僕從,成為物質的奴隸,一生為物所役,茫茫然不知所措,悽悽然忘記了生命的意義——在莊子看來,生命本來是用來追求逍遙的,而非是被束縛的。
正是因為認識論決定價值觀,莊子決定從事物的本質上去探究人類的道德認識每況愈下的原因。在這一節,莊子用倒推的方式,找到了人類道德墮落的真正原因。原來,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變了,變得離大道的本質越來越遠。莊子說: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
莊子說,古時候的人,人家的認識達到了至高的境界,達到了什麼樣的境界呢?他們認為在世界之前存在著一個「無」的世界,這個世界未曾有「物」,這種認識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最高境界,是盡善盡美的,是無以復加的。但後來人們又認為,這個世界有了「物」的存在了,就是有了「有」了,但這個物的世界乃是混沌一片渾然相融的,沒有任何的界限,後來人們的認識越來越具體了,認為世界的「物」有了界限了,有了差別了,但還未曾有「是非」的存在,後來人們又從世界的差別中,看到了「是非」,而「是非」一旦顯現,「道」就有了虧損,這就是「道」虧損的原因,這也就是人類的私心出現的原因。
本來道是「無」,無界限無差別渾然一體的,但人類在認識上一步步後退,從「無」到「有」,從有到界限,從界限到差別,從差別到是非,人類的心靈被一步步萎縮的認識境界所束縛了,從此以後,世界充滿了是非爭鬥。因此人的是非之心、彼此之心、愛憎之心,都來自於對世界的錯誤的認識。人類沒有認識到,縱然萬物多姿態多彩,縱然人們的想法千差萬別,其源頭都是「無」。在「無」那裡,所有的價值判斷都會歸結於一點——「道通為一、萬物齊一」。
因此,莊子的「齊物論」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是萬物齊一;二是人類熙熙攘攘喧囂的各種認識也應該歸之於「一」的,這個「一」就是「道」,這就是齊物論的完整內涵。
也就是說,人類的認識離道的本質越遠,人類的行為就會離道越遠,從而產生是非、彼此的爭論,產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攻鬥殺伐,產生對榮辱成敗的執著之心。按照莊子《逍遙遊》中的說法,這就是「有所待」,而「有所待」,正是人類走向無待逍遙境界的巨大的阻礙,因此人類將永遠無法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