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句話摘自老子的《道德經》虛用章第五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很多人的大概看到這個狗字,立馬第一反應是:什麼?天地把萬物當狗?聖人也把老百姓當狗一樣?
其實則不然。根據南宋金丹派南宗的創派人,「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對《道德經》的註解。
天地不仁,這個「不仁」是指無心,而「芻狗」是指用草紮成的狗,用於祭祀,用後便丟棄。在白玉蟾的註解為:任其自然。聖人不仁的註解為:以天地之心為心也。以百姓為芻狗下面注釋著:尚自忘我,豈有他哉。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意思是:天地是沒有心的,任期萬物自然發展,聖人是遵循以天地之心為心,連自己都沒有,怎麼還會有其他。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根據白玉蟾的註解,天地之間既天地的心,就像鼓風吹火用的器具,運而不息,生生不息;虛而不屈:用之無窮。動而愈出:純亦不己。
多言數窮:如何說得。就像佛教裡面的:不可說,一說便是錯。不如守中:盡在其我。還是守中,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物極必反。
老子的整個思想的核心就是無為而治,不言之教,辯證法思維。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
所以所謂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實際上的意思是聖人是遵循天地之道,而天地又是沒有私心偏愛的,遵循著自然產生、自然演變。所聖人也沒有私心偏愛,不會去偏愛百姓,不會以拯救蒼生為己任。聖人是要追尋的是同天地之心一樣的的這個自然規律,其實也就是這個世界內在本源「道」,道生萬物,萬物皆有道。因為萬物皆有道,所以多言數窮,如何說得盡,道得明。能說清楚的就不是道了。既然說不清楚道不明,那就守中吧。
最後,這句話並無貶褒之意,就是一句勸人按客觀規律辦事,無為不言。並不是什麼狗不狗的。讓人聽了震驚。老子的《道德經》太博大,一家之言,如有不同,歡迎熱烈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