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誤解達兩千年,只可取文學價值不可取實用主義

2020-12-15 授漁與授愚

老子,本名李耳,也叫李聃,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著有《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應該來說老子是值得尊敬的,為什麼要痛批他呢?生活中常常見到名人解讀老子之言,比如魯迅、林語堂、南懷瑾、於丹、曾仕強、白巖松等,而且講國學必然提到或聯想到老子。然而這些人所解讀的老子《道德經》基本全部都是停留在內部打轉,始終無法突破它的束縛。所以自己也去網上搜了各種關於《道德經》的解注,始終帶著遺憾。於是就把自己所想發出來。其一是覺得敢於批判才會有進步,其二,科學時代應該用科學的方法去對待發展,而不能停留在《道德經》局限性思想中。

以下全部以傳世通行本《道德經》作為例子分析,《道德經》局限性在哪,不可取之處又在哪。本文是理性探討,絕非胡言亂語來罵老聃。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

參考譯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

邏輯分析:道是可以去說的,那麼道究竟是什麼呢?「道」是天地間運行規則,是生存之道,為人處世之道,還是全部都包括。天地規則是什麼連科學時代我們都沒有弄清楚,用一個未知的道來說,有何意義呢?

萬物是可以命名的,可是萬物的命名不正是文明化的一種體現嗎!隨著人類對世界認識的增加,人們自然而然的就會對一些事物去命名,記載以及流傳。無論是非常名還是非恆名都無法改變這種文明化進程。

這句話背後意思是指老子心中的「道」是非一般的道,名沒法用普通的名字來用。可是無論是非一般的道還是非一般的名,對推動文明化進程並不起作用,反而是阻礙作用!因為沒有探索本質,只部分現象註定會是阻礙。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第五章)

參考譯文: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草扎的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受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

邏輯分析:用天「天道」的運行方式推理出「人道」根本不可取。首先天地運行的規則是怎樣的,別說是老子那個時期,就是當今科學發達的時代科學家們對於世界的運行規則也沒有完全弄清楚,只探索出部分定律定理等。用未知的「天道」能推理出「人道」來嗎?

說天地對待萬物是一視同仁,邏輯上似乎是如此,可是科學研究表明物質是會計算的,正因為物質會計算地球才誕生生命,從而繁衍萬物。萬物都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則,人只是萬物中的小小一個分支,人類也有其自身的規律。比如人的原始動物性就是群居的,始終會有王的出現,有王就會有特權的出現。就像狼群裡會有狼王,獅群裡會有獅王,猴群裡會有猴王。這是原始動物性的特有屬性,靠個人是根本不可能改變的!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第八章)

參考譯文:極致的善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邏輯分析:水有其自身的規律個屬性,拿人來比作水根本不成立。水只爭下流嗎,那麼上遊的水從哪兒來呢?水有它自身的循環系統,水蒸發後就升到上空,然後通過降雨降落地面,所以它絕不是只爭下流。水是利萬物而不爭的嗎,實際上水是化合物,自然界的水全部是混合物,水是爭奪兩個氫原子一個氧原子才形成水,水不是單質,水若是利萬物而不爭那麼氧氣呢?

水具有流動性,揮發性,易溶性,弱電解性等。老子對水的了解是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只是說了水的部分特點,水既不是只爭下流,也不是只滋潤萬物。水能下流也能上升,水能滋潤萬物也能淹死萬物。所以拿人來比作水來闡明深刻哲理很荒謬!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第十四章)

參考譯文:把握著宇宙原始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實存在的具體事物。能認識、了解宇宙的初始,這就叫做認識「道」的規律。

邏輯分析:宇宙原始之道具體是怎樣的我們並不清楚,天文學家哈勃提出宇宙爆炸論被人們廣泛接受,但並無有力證據。量子力學研究,薛丁格貓態,於是有人提出平行世界理論,說我們都生活在平行世界裡,即有另外一個地球另外一個一模一樣的你存在,然而也無有力證據。也許以後還會有人提出另外一個宇宙起源論,但是宇宙之道我至今都沒弄清楚,怎樣來駕馭現今的世界呢?

不過老子這種思考的方式正是科學研究的方式,是值得提倡和學習的。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第十九章)

參考譯文:拋棄聰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拋棄仁義,人民可以恢復孝慈的天性。

邏輯分析:為什麼拋棄智慧丟棄仁義對人民有好處,使人民復孝慈呢?因為老子看到了人類文明化以後,人類變得更加沒有德,更加爆烈,戰爭越來越多,人們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因此提出這一思想。可是老子為啥只考慮壞的一面,不考慮好的一面呢?人類文明化以後,耕作方式越來越先進,食品種類也越來越多,精神物質也越來越豐富,生活也越來越多樣化,這些老子為啥不分析呢?單純拿不好的一面因此叫人棄智棄義,怎麼有說服力?

絕聖棄智與絕仁棄義本身就是一種用智的方式,而且是選擇性的用智,一般的老百姓很難做到。人類的智慧是人類自然進程中必然出現的,人為的去放棄怎麼可能做得到?

棄智棄義與用智用義同樣都屬於使用大腦思維的方式,為什麼棄智棄義就是好的,而用智用義就是壞的呢?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第三十七章)

參考譯文:道永遠是順任自然而無所作為的,卻又沒有什麼事情不是它所作為的。

邏輯分析:「道」常常什麼也不做,所以什麼事情都做成了,世界萬物都自然有序的運行。實際上根據熵增定律,萬物都是從有序向著無序演化,總混亂程度會不斷增加。生物界要想存活下去就會不斷對抗熵增,不斷進化,增強適應能力,增加屬性能力,從而獲取更多的能量,能更持久性的繁衍下去,不被自然淘汰。所以萬物絕不是無為的!

這裡的無為不論是說什麼都不做,還是指選擇性的作為,或者無為指一種境界,顯然和自然界生存方式是不符合的!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第七十八章)

參考譯文:遍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

邏輯分析:老子這裡再次運用到了水,水的柔弱性,所以老子持辯證思維,柔弱是可以勝剛強。實際上剛強得看是怎麼理解,如果剛強理解成力量、能量的話,太陽的能量足夠強吧,太陽的溫度能高達幾千萬攝氏度,別說是水,地球上的一切都能瞬間融化掉。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第八十章)

參考譯文:國與國之間互相望得見,雞犬的叫聲都可以聽得見,但人民從生到死,也不互相往來。

邏輯分析:第八十章,這一整段老子是說人類要退回文明化以前,不使用各種器具,不遷徙,自然不會打仗,人民會過的很快樂,鄉與鄉之間,雞犬相聞,卻不往來!這些都不符合人的天性,違背了人類的繁衍特徵。所以他說的這些都不可能實現!

上面說了人是具有群居的屬性,所以一定會有於其他人來往的可能,不然就會被自然淘汰滅絕!

總結

老子是思考一個「烏託邦」式的世外桃源,以及他提供了很多實施的方法,可惜《道德經》思想中有許多違背自然特性,違背人類本性的東西,因此《道德經》註定不會被世人所接納和使用。只會存在於個別人相信和去嘗試,而且是領悟力強智慧高深的人去嘗試,絕不會是大多數人認同和去做到!

不過老子的文學價值和思考方式是非常值得贊同的,我們在讀老子《道德經》的時候應該把它當做文學去研究,決不能當做實用學去學習!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中的「無為」,到底什麼意思?大部分人都誤解了
    最近在閱讀計劃中,加入了很多國學經典,比如《孫子兵法》、《道德經》等。比如《道德經》,看似是在講「道」為何物,好像顯得虛無縹緲,不知所言為何物,可你認真讀下去,認真思考,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就會在方方面面得到極大的啟發。
  • 《道德經》裡記載了治國平天下的方法,如何長壽,老子:無為而治
    春秋戰國是歷史上思想文化和權謀智鬥絢麗多彩的一個時期,文學流派也呈現出了百家爭鳴的趨勢。歷史上稱之為諸子百家,但實際上有上千家之多,影響較大的不過十家,分別是儒、墨、道、法和陰陽家、縱橫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十家之中又以孔子、墨子、老子三人為代表,形成了我國最早的哲學體系。
  • 讀老子《道德經》,人應該有自知之明,生活囧迫不得已
    剛開始讀老子道德經的時候,一下子被吸引過去。雖然只能讀懂某個章節,某一小段,好比是個「小段子」。真的「段子」與「段子手」了不起。我自己玩這個才知道,別人的段子比我行,比我牛,牛人。我總得有點自知之明,那麼我想告訴大家,你是牛人。這個和道德經都有關係。如下圖。
  • 老子《道德經》中的 「炊者不立」是什麼意思?
    「炊者不立」是出現在《道德經》的帛書版中,而並非通行版。老子的《道德經》因為時日久遠,經過世代文人的解注,或者避諱,都會出現更適合當時代的閱讀版本,而最早的版本可能就已經失佚。《道德經》的狀況還算好,因為哲學思想深刻,所有後來者只是在原版上進行理解、增注,幾千年下來變動不是很大。就目前而言,版本雖然多,但是大體也就是通行版、帛書版、竹簡版三大分類。我們現在常見的是源自西漢河上公《老子章句》和曹魏時期王弼《老子注》,王弼版更為流行。
  • 《道德經》版本無數,哪個更接近老子本意?
    郭店楚簡,是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郭店一號楚墓M1發掘出竹簡,其中有三個版本的道德經,它們是迄今為止,年代最早的手抄本道德經,有可能是最接近老子原版的道德經,不過可惜的是,這個墓被盜過好幾次,導致這三個版本的道德經已經殘缺不全了。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二
    「仁」是老子《道德經》裡的核心價值觀,「仁」的真諦即是愛物愛人!「仁」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一種倫理觀念,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在老子以後,以及道家、儒家將其發展成為中國古代重要的道德標準、人格境界及哲學概念。 從「仁」字的字形來看,它是從人從二,也就是說人們應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就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
  • 《道德經》:老子的道,可清靜無為,也可創造財富
    事實上,中國最著名的投資人張磊先生,就運用了老子「守正用奇」的哲學,創造巨額財富。可見,老子的道,是萬變的,出世可清靜無為,入世可成就事業,創造財富。關鍵看你自己怎麼用。1、守正用奇,創造財富。張磊抓住了「正」和「奇」的變化規律,當別的投資人一窩蜂追趕熱點和風口時,他不跟風,而是大手筆投給有長期價值的企業,像京東、藍月亮、蔚來汽車、愛奇藝等。(注意,當時京東連續虧損,張磊是第一批投資者,不少人嘲笑他「人傻錢多」)。後來的事實證明,他的投資是正確的。
  • 除了寫《道德經》,當道教始祖,老子還是個什麼樣的人?
    關於老子李耳的傳說有很多種版本,有人說他活了幾百歲,也有人說他活了九十多歲;關於《道德經》這部書如何寫成的,世人也有很多種說法,有的說是老子出函谷關時,被關令尹喜扣留,強求他著書才可放行;也有人說,並非老子親自寫成,而是類似《論語》,是由其弟子整理而成。
  • 唐耀坤文集: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一
    唐耀坤《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據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 《道德經》被誤讀千年,只因後人篡改,快來看看《道德經》真面目
    《道德經》老子的重要作品。它包含了很多修身、齊家、治國、養生的道理。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講世界起源的書,也是第一本哲學書。文章短小精悍,內容豐富。奠定了它「萬經之王」的地位。老子在這本書中所說的「道」,不只是宇宙萬物運行的 「道」,也是人們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的「道」。你可能不知道,我們一直奉為經典的《道德經》實際上被誤讀了。名字被誤讀《道德經》分為「德經」和「道經」兩部分。原文中上篇是《德經》下篇是《道經》。
  • 老子:去除神秘色彩和道德勸誡的《道德經》講什麼?
    關於道家老子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句話的理解,網上的解讀基本分兩種傾向。要麼從道德勸誡層面上看,認為是教做人做事不可過滿,大體是往中庸之道上靠。要麼就是神秘化裡面的涵義,往讖語的方向走,就猶如神秘化老子出函谷關這個「移民」行為一樣。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三
    讀老子的《道德經》,其中,「道」在只有五千餘字的經文裡就出現過七十多次,在《道德經》三十二個篇章裡都有表述。可見「道」是《道德經》最精髓的部分,是老子最要向世人揭示「道」的內涵和外延的道理。 「道」究竟是什麼? 《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即是頭一個道是「道」,可道的第二個道作為說來解釋;非常道,解釋為不是通常所說的道。老子開宗明義告訴我們讀者,道不是我們常見常說的道,裡面內含非常繁雜的道道。
  • 老子的《道德經》全篇五千言,精髓只有兩個字,卻產生了無窮妙用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老子有兩個可能的身分,一是老聃,一是老萊子。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哲學家,老聃曾擔任守藏史(藏書室室長)。著有《道德經》一書,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他的學說後被莊周發展。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
  • 兩千五百年前,老子騎牛西出函谷關,為《道德經》出世埋下伏筆
    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經》,最受世人崇仰」。德國哲學家尼採將道德經奉為至寶,曾評論說:「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道德經僅僅5000字,老子就總結出了無上的人類智慧, 涉及 政治、哲學、經濟、管理、軍事、倫理、環保、養生以及藝術等各個方面,人們從老子思想中汲取智慧,並用於實踐之中,還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老子《道德經》:不如意的時候,謹記「3句話」,助你反敗為勝!
    老子《道德經》:不如意的時候,謹記「3句話」,助你反敗為勝!人生,有起有落,有順境必然有逆境,有高峰必然有低谷。不論貧富貴賤,誰都有感覺失落與迷茫的時候,誰都有在思想上跌入低谷的時候。所以說,人生低谷時,最需要修心,而我們多讀幾遍《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便會馬上豁然開朗。當你感覺迷茫時,也不妨熟讀幾遍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
  • 這個成語被誤解了數千年,隱藏著《道德經》中戰爭取勝的秘密
    其實這個詞被理解錯了,一錯就是上千年。「哀兵必勝」這個典故來自於戰國時期老子所寫的《道德經》第69章: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rǎng)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 道家老子《道德經》裡這2個字,悟透之後,受益匪淺,值得收藏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中國的典籍浩如煙海,多如牛毛,但能像《道德經》這樣集思想精闢、文學修辭和音韻之美為一體,並能達到世界級高度的,放眼古今,寥寥無幾。
  • 老子《道德經》中的「玄」字,究竟是什麼意思?深奧程度太深!
    老子《道德經》中的」玄「字,究竟是什麼意思?深奧程度太深!「玄」字在漢語中有兩個含義是比較基本的,一是指境界幽遠,一是指帶光亮的深黑色。這兩個含義其實也是相通的,遼闊夜空中的那種幽遠、深黑就是一種所謂的「玄」色。正因如此,玄又引申至形容問題的深奧程度,從而有「玄奧」的說法。
  • 國學經典《道德經》,老子對「觀」的表達,天道的領悟方式
    這部著作就是老子的《道德經》,五千字,五千年華夏歷史,政治之理,哲學蘊涵,美學哲思,所能想像到的,在這裡都會有體現。《道德經》是一本人生的大書!對於許多人來說,它能夠貫穿人生的始終,需要我們用一輩子去理解和感悟。在《道德經》這一本書裡,老子會經常提到「觀」這一個字,縱觀老子的相關書籍,「觀」這個字出現的次數也是很多。
  • 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可以讓人成熟,「勝讀十年書」
    而老子的《道德經》中這3句話就能讓我們瞬間成熟,提高我們的認知水平,勝讀十年書。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1、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意思是,天地並不是仁愛的,它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有句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現實生活中並不會真正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