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三

2021-01-07 騰訊網

唐耀坤

讀老子的《道德經》,其中,「道」在只有五千餘字的經文裡就出現過七十多次,在《道德經》三十二個篇章裡都有表述。可見「道」是《道德經》最精髓的部分,是老子最要向世人揭示「道」的內涵和外延的道理。

「道」究竟是什麼?

《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即是頭一個道是「道」,可道的第二個道作為說來解釋;非常道,解釋為不是通常所說的道。老子開宗明義告訴我們讀者,道不是我們常見常說的道,裡面內含非常繁雜的道道。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第十六章)

即是:認識了永恆,就能萬事包容。萬事包容,就能公義坦蕩。公義坦蕩,則為完全人。完全人,則與天同。與天同,就歸入道了。歸入道,可就長久了,即使肉身消失,依然平安無恙。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物;恍兮惚兮,其中有象。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

即是:最高的道德形態,是徹底順從道。道作為存在物,完全是恍恍惚惚的。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實在。在他的深遠幽暗中,有一個精神存在著,這個精神是至真至切的,充滿了信實。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德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二十四章)

即是:翹著腳就站立不住,蹦著高就走不成路。自以為能看見的是瞎子,自以為聰明的是傻子。自我誇耀的徒勞無功,自高自大的不能為首。

從道的眼光來看,這些東西像多餘的飯,累贅的事,只會讓人厭惡。有道的人不會這樣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容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即是:在產生天地之前,有一個混然一體的存在。寂靜啊,空虛啊!獨立自在,永不改變。普天運行,永不疲倦。稱得上是天地萬物的母親。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姑且寫作「道」,勉強起個名字叫「大」。大,便無限飛逝,飛逝而致遠,至遠而回返。

所以道為大,天為大,地為大,人也為大。宇宙中四個為大的,人是其中之一。

然而人要以地為法度,地以天為法度,天以道為法度,道以他自身為法度。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三十四章)

即是:大道瀰漫,無所不在,周流左右。萬物都是籍著他生的,他不自誇自詡。大功都是由他而來的,他不彰明昭著。他愛撫滋養萬物,卻不以主宰自居,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樣子。當萬物都依附歸向他時,他 仍然不以主宰自居,這樣,他的名份可就大了。由於他從始至終不自以為大,這就成就了他的偉大。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無欲。無欲以靜,天下將自定。(三十七章)

即是:道,通常看起來無所作為的樣子,實際上沒有一件事物不是他成就的。王侯若能持守他,就一任萬物自己變化。變化中有私慾發作,我便用那無以名狀的本原來鎮住。在這個無以名狀的本原裡,欲望將斷絕。欲望斷絕,人心平靜了,天下自然便安穩了。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多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

即是:天下有道的時候,最好的戰馬卻用來種地。天下無道的時候,懷駒的母馬也要上戰場。

最大的禍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罪過就是貪婪。所以,以知足為滿足的人,其滿足是永恆的。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採,帶利劍,厭飲食,財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五十三章)

即是:這使我對大道確信不疑,行於其中,唯恐偏失。

大道非常平安,世人卻偏行險路。朝廷已很汙穢,田園已很荒蕪,糧倉已很空虛,卻穿著華美的服飾,佩戴鋒利的刀劍,吃膩佳餚美味,囤積金銀財寶,這不就是強盜頭子嗎?這個背離大道的時代啊!

從以上《道德經》裡,老子對「道」的一些解釋,內容非常廣泛和道理非常深邃。我從老子所闡述的「道」中,有著自己對這些方面的認識和理解:

一、「道」是物,是作為宇宙本原的一種原始的客觀存在。

二、「道」是規律,是支配物質世界或現實事物運動及演變的普遍規律。

三、「道」既是物,又是規律,具有雙重性。

四、「道」在時間與空間上是無限的,所以既是宇宙本體,又是自然規律。

五、「道」是「一」,或「太一」;同時「道」是包羅萬象,是萬物的共象或世界的本質。

六、「道」無規定性,或無限制性,具有超越一切,又涵蓋一切的特點,所以,是人無法用語言描述,無法用概念表示的特殊存在。

七、「道」是「物質實體及其規律」老子哲學思想是唯物主義的;然而老子將「道」 先於萬物的抽象觀念,是精神性的東西,挾雜著唯心主義成分。

八、「道」在老子的注釋裡既是物質性的東西,又是精神性的東西;「道」具有五種含義:(1)混沌未分的原始狀態;(2)自然界的運動;(3)最原始的材料;(4)「道」是肉眼看不見,感官不能直接感知的;(5)「道」又是事物規律的定義。

在老子《道德經》裡的「道」,本身可理解為陰陽對立,造就

萬物的「發生構成」,「道」是無所不包的。只有讓人們明了「道」的真諦,人心平靜了,天下自然安穩了。

相關焦點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二
    「仁」是老子《道德經》裡的核心價值觀,「仁」的真諦即是愛物愛人!「仁」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一種倫理觀念,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在老子以後,以及道家、儒家將其發展成為中國古代重要的道德標準、人格境界及哲學概念。 從「仁」字的字形來看,它是從人從二,也就是說人們應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就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
  • 唐耀坤文集: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一
    唐耀坤《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據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 道德經,讀不懂也要讀
    《道德經》版本繁多,各家關於原文文本確認及斷句也或多或少都會有所不同。 老子時代,畢竟距離我們太遙遠了。那時候的書面語言到底是怎樣的,老子的原文原意到底是怎樣的,後人並沒有一個十分精準的認定。
  • 馬雲說:《道德經》在讀我,他做到了《道德經》裡的功成身退嗎?
    馬雲和《道德經》的故事據說,馬雲總是隨身攜帶幾本書,別的書換得很快,但有一本書一直伴隨其左右,就是一本薄薄的《道德經》。薄是因為沒有註解,馬雲不希望別人註解的《道德經》影響到自己的感悟。馬雲有一次看《道德經》時突然很興奮地說:「哎呀!這哪是我在讀老子,明明是老子在讀我,而且他讀到了我內心的最深處。」這是何等的氣魄,這正是「生之安行」的天才才會有的融通。
  • 讀老子《道德經》,人應該有自知之明,生活囧迫不得已
    剛開始讀老子道德經的時候,一下子被吸引過去。雖然只能讀懂某個章節,某一小段,好比是個「小段子」。真的「段子」與「段子手」了不起。我自己玩這個才知道,別人的段子比我行,比我牛,牛人。我總得有點自知之明,那麼我想告訴大家,你是牛人。這個和道德經都有關係。如下圖。
  • 《道德經》版本無數,哪個更接近老子本意?
    郭店楚簡,是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郭店一號楚墓M1發掘出竹簡,其中有三個版本的道德經,它們是迄今為止,年代最早的手抄本道德經,有可能是最接近老子原版的道德經,不過可惜的是,這個墓被盜過好幾次,導致這三個版本的道德經已經殘缺不全了。
  • 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可以讓人成熟,「勝讀十年書」
    而老子的《道德經》中這3句話就能讓我們瞬間成熟,提高我們的認知水平,勝讀十年書。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1、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意思是,天地並不是仁愛的,它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有句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現實生活中並不會真正如此。
  • 老子:世界不是「無主之城」,《道德經》告訴你誰才是宇宙的主宰
    老子的《道德經》中,將宇宙稱為天地,將宇宙萬物稱為天地萬物。道就是萬物之母,它優先在天地存在,並且還生出了天地萬物。因此,老子會在道德經的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 《道德經》裡記載了治國平天下的方法,如何長壽,老子:無為而治
    最後一位就是創立了道家學派的老子,雖然跟前兩位處在春秋戰國時期,到那時卻比孔子墨子要神秘的多。老子西出函谷關,留下了只有五千字的《道德經》,便再也沒有了他的見聞,有人說他西去化佛了,也有人說他得到成仙,化身為了天宮的太上老君。《道德經》雖然5000字,但是帶來了不止5000年的影響。
  • 老子的《道德經》全篇五千言,精髓只有兩個字,卻產生了無窮妙用
    到了唐朝武宗時期老子被定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但是早期的道士卻認為老子是太清神的手下。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老子的《道德經》,可謂是中華民族的智慧寶庫。幾千年來,很多崇尚道家的人還有很多學者都在研究、學習《道德經》。千人眼中有一千種道德經,不同的人在《道德經》中領悟到的道理也不相同。
  • 《道德經》:老子這四個比喻,便說透了一生的智慧,讀了受益終生
    永遠不要低估讀過《道德經》的人。有人在知乎上提問,「《道德經》現在全球都在讀,西方很多國家都在用,可是我卻讀不懂,也就記下來幾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最高贊的回答是這樣的:「《道德經》不是用來讀的,而是用悟的,結合生活,工作,經歷等等,去猜透它。它就像是一把尺子,哪裡做得不好,哪裡做得好,用它一量,就全知道了。」《道德經》中蘊藏著很多做人的根本智慧,認真在生活中體悟它,運用它,便可為自己贏得更多的人生躍遷機會!
  • 兩千五百年前,老子騎牛西出函谷關,為《道德經》出世埋下伏筆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則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老子在去世的時候,不管老少,痛苦的人很多。足以見得老子的影響力,有多深。
  • 老子留下《道德經》後出關,是避難還是自殺?學者:當時他太痛苦
    書記先生竟打起磕睡來」,而他的《道德經》也與「充公的鹽,胡麻,布,大豆,餑餑等類」放在一起。魯迅筆下的老子,那種孤獨感是那麼的深刻,他的思想、價值觀就明顯的不同:中國,上、中、下三等人,都尊「天」為無上的主宰,尤其是儒家,以及後來的理學家,說到「天」,就跪下來了:「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天人合一」,「天命不可違也」。
  • 老子《道德經》:不如意的時候,謹記「3句話」,助你反敗為勝!
    所以說,人生低谷時,最需要修心,而我們多讀幾遍《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便會馬上豁然開朗。當你感覺迷茫時,也不妨熟讀幾遍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讀一讀《道德經》,你的格局會提高《道德經》是老子一生思想的結晶,也是一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之書。
  • 老子《道德經》中的 「炊者不立」是什麼意思?
    「炊者不立」是出現在《道德經》的帛書版中,而並非通行版。老子的《道德經》因為時日久遠,經過世代文人的解注,或者避諱,都會出現更適合當時代的閱讀版本,而最早的版本可能就已經失佚。《道德經》的狀況還算好,因為哲學思想深刻,所有後來者只是在原版上進行理解、增注,幾千年下來變動不是很大。就目前而言,版本雖然多,但是大體也就是通行版、帛書版、竹簡版三大分類。我們現在常見的是源自西漢河上公《老子章句》和曹魏時期王弼《老子注》,王弼版更為流行。
  • 《道德經》:老子的道,可清靜無為,也可創造財富
    有人說,讀老莊哲學沒有用,賺不到錢。事實上,中國最著名的投資人張磊先生,就運用了老子「守正用奇」的哲學,創造巨額財富。可見,老子的道,是萬變的,出世可清靜無為,入世可成就事業,創造財富。很多人都懂「守正用奇」的道理,也能把《道德經》倒背如流,不見得會運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2、福禍相倚,得失不驚。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正和奇,是一對矛盾。福和禍,也是一對矛盾。
  • 《道德經》|聖人老子眼中的「道」:天地之始,萬物之母
    《道德經》原名《老子》,是聖人老子歸隱前途徑函谷關時,為守將尹喜所留。《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37章,下篇為《德經》44章,故有《道德經》之名。《道德經》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是我國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老子:去除神秘色彩和道德勸誡的《道德經》講什麼?
    關於道家老子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句話的理解,網上的解讀基本分兩種傾向。要麼從道德勸誡層面上看,認為是教做人做事不可過滿,大體是往中庸之道上靠。要麼就是神秘化裡面的涵義,往讖語的方向走,就猶如神秘化老子出函谷關這個「移民」行為一樣。
  • 符合大道的美,才是真正的美,讀老子《道德經》第二十章有感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章:……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翻譯為:而人們卻熙熙攘攘的擁擠在一條仕途的小路上,如同去參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裡登臺眺望美景。
  • 《道德經》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所述的哲學思想集錦,函谷關令尹喜整理留世,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該經原文分上篇《德經》和下篇《道經》,不分章,後分1到37章為《道經》,38到81章為《德經》。它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其開篇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