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是一本比較難解的經典,古書在幾千年的傳承中,難免會有刻錯,或者抄錯的部分。因此,會不斷地出現校訂本。據統計,清代之前,就有103種版本的《道德經》。這些版本不但句讀有不一樣的地方。有些字句也相差甚遠。其中公認的,流傳最廣的有這4個版本,分別是:郭店楚簡,河本,王本和帛書甲乙本。
郭店楚簡,是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郭店一號楚墓M1發掘出竹簡,其中有三個版本的道德經,它們是迄今為止,年代最早的手抄本道德經,有可能是最接近老子原版的道德經,不過可惜的是,這個墓被盜過好幾次,導致這三個版本的道德經已經殘缺不全了。
河本的作者叫做河上公,又叫河上丈人。他的《老子河上公章句》是老學史上非常有影響的一部注釋類著作,唐玄宗《御注老子》就頗以河上公本為宗旨。河上公版的《道德經》也是後世最流行的版本之一。
王本,是王弼所寫的《老子注》當中的原文,王弼是三國時期魏國人,字輔嗣。他是一名天才型的人物,是研究老子學問的最頂級的那批人,只可惜英年早逝,在他24歲時感染瘟疫而亡。
我們現在讀的,也是最熟悉的這個版本的道德經,就是那個道可道非常道的這個版本,就是王弼留下的,這個版本的《道德經》就是現在所說的通行本。
這個版本雖然流傳最廣,但是他成書的時間比較晚,原文有多處改動,比如,「恆」字,因規避漢帝劉恆,都改成了「常」字。「邦」字因劉邦都改成了「國」字。
好在,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出土了帛書甲,乙兩個版本的道德經,帛書,是指中國古代寫在絹帛上的文書。這兩個版本的道德經都略有殘缺,好在這兩個版本合在一起,可以拼成完整的道德經。
帛書甲乙本順序跟通行本正跟相反,德經在前,道經在後。而且全文不分章節,文中也不避漢朝皇帝的名諱,成書年代應該在漢之前。他是迄今為止距離原版道德經最近,最全的道德經。
我們將來要講的,就是帛書版本。因為他距老子時代最近,所以被篡改得更少,更接近老子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