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二

2020-12-22 騰訊網

唐耀坤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第五章)其意是:天地不理會世上的仁,在其看來,萬物就是祭神用的稻草狗。聖人若不理會世上的仁,在他眼裡,百姓猶如祭神用的稻草狗。「仁」是老子《道德經》裡的核心價值觀,「仁」的真諦即是愛物愛人!「仁」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一種倫理觀念,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在老子以後,以及道家、儒家將其發展成為中國古代重要的道德標準、人格境界及哲學概念。

從「仁」字的字形來看,它是從人從二,也就是說人們應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就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老子把仁的學說施之於政治,形成仁政說,這在中國政治思想發展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老子對天地不仁,聖人不仁所產生的後果告誡了我們,因此在上者若不仁,在下者(百姓)就會成芻狗。

老子對掌權者是施仁政或暴政,在《道德經》裡有著清楚的分析: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第十七章)

其中之義:至高至善的掌權者,人們仿佛感覺不到其存在。次一等的,贏得人們的親近讚譽。再次的,使人們畏懼害怕。更次的,遭人們侮慢輕蔑。信實不足,才有不信。悠悠然大道之行,無鬚髮號施令,大功告成之後,百姓都視之為自然而然的事,百姓都說:我們本來就應是這樣的!

老子要求掌權者要成為聖人,自己必須做到: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第四十九章)即是聖人沒有一己之心,而是一心為了百姓的心。良善的人,以良善待他;不良善的人,也以良善待他,從而結出良善的果子。信實的人,以信實待他;不信實的人,也以信實待他,從而結出信實的果子。

聖人在天下,以其氣息使人心渾然純樸。百姓們全神貫注,凝視凝聽,聖人則把他們當嬰孩看待。

《道德經》裡老子對國家的治理,提出一個最為重要的觀念——無為而治。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第五十七章)

用現代語言解釋:治理國家要用正道,用兵打仗要用奇變,治理天下要不有意做什麼事。也就是要掌握正變與無為之道。

我什麼知道應該如此呢?根據我今日所見的情況。現在的天下充滿著忌諱,有太多的教條,但是百姓卻更加貧窮;百姓有太多的權謀計較,國家政治卻更加昏暗;人們有太多的技能智巧,離奇古怪的東西卻越來越多;法律命令越來越清楚,盜賊卻照樣非常眾多。

所以,聖人說:我不憑個人私心去做事,但百姓能自然生化;我喜歡清靜虛靈,但百姓能自然按正道而行;我不有意去做事,但百姓能自然富裕起來,我沒有個人慾望,但百姓能自然保持其質樸的本性。

「治人事天,莫若嗇。

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第五十九章)

君王治理百姓、運用天道,沒有比節制收斂更好的。所謂機制收斂,這就是說要早些按天道做事。早按天道做事,就是要不斷積蓄道德;不斷積蓄道德,就無所不勝;無所不勝,就沒有人知曉道德的極限;沒人知曉道德的極限,就可以擁有國家社稷。

能夠擁有了治理國家的根本道理——大道,就可以使國家更加長久,這叫做根深蒂固,是保持生命長久、保持明察的總原則。

可以說,《道德經》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用百姓(民眾)自己治理國家的寶典。

老子的「無為之治」不是消極的,不能理解為無所作為的「政息」與「不治」,而是「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老子認為,無為之治對領導人的要求就是需要無為,好靜,無事,無欲,在這種不擾民的政策下,百姓才能知足常樂。使老百姓能安居樂業並達到自化,自正,自富,自樸。就如道德經中所講到的,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說明統治者只需要為百姓提供自隨其生的環境,則百姓就會妥善的處理好自己的生活。這樣引導民眾,是對百姓的尊重,才能提升百姓的人文素質。老子認為無為之治還需要不爭,不言,不召。在道德經七十五章中說道: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論證了無為之治是在天道下的最好的政治制度。

其實,老子的無為之治的目的,是讓當政者少管或不管民眾自己的事務,儘量讓民眾自己管理。老子對君主有很高的道德要求,君主應大公無私與天道同德。人君應胸懷坦蕩,如水之善利萬物,人間事皆可為,唯不能與民爭利而為之。人君有時候需要的是體道而行事,當在無為之治的社會中,如人心不穩,人君便要以道意鎮撫;只要是按照天道理則行事,則不安定的因素就會被消解,無為之治的社會又恢復安寧。

老子的無為之治,這裡的「為」可以理解是一種作為,「無為」也可以理解是一種不作為。法律上有「作為」的義務,也有「不作為」的義務。「為無為」就是要求統治者履行「作為或不作為」的政治義務,即是不插手、不幹預、不代替、不包辦本屬民眾自主的事務。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無不治矣」,才能實現「太上,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的理想社會。至善至美的統治形式,即是人民自己感受不到統治的存在。

老子的無為之治主張為政者要做到:

(1)「無心、無思;無口、無言;無手、無事。」即是不代替民眾思考,不代替民眾講話,不代替民眾辦事。讓民眾自己自由地,獨立自主地思考自己的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處理自己的事務。

(2)讓民眾要相信「自思、自言、自理」是上天所賦予每個人最基本的做人的權力。

(3)讓民眾懂得「能自思、能自言、能自理」是上天所賦予每個人最基本的做人的靈性。

老子認為民心普天之下只有一個,那就是民眾自己的心,而朝廷的心,天子的心,州縣長官的心,皆為「另心」。「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而不論小數統治者怎樣自我標榜,是為民眾謀福利。他們也只是先考慮到自己利益。民眾,也只有民眾自己才最能想其所想,急其所急,才能「代表好,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自己的利益。老子所講的無為之治的社會,就是希望建立一個由民眾「自主」、「自治」的理想社會。

相關焦點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三
    讀老子的《道德經》,其中,「道」在只有五千餘字的經文裡就出現過七十多次,在《道德經》三十二個篇章裡都有表述。可見「道」是《道德經》最精髓的部分,是老子最要向世人揭示「道」的內涵和外延的道理。 「道」究竟是什麼? 《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即是頭一個道是「道」,可道的第二個道作為說來解釋;非常道,解釋為不是通常所說的道。老子開宗明義告訴我們讀者,道不是我們常見常說的道,裡面內含非常繁雜的道道。
  • 唐耀坤文集: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一
    唐耀坤《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據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 道德經,讀不懂也要讀
    《道德經》版本繁多,各家關於原文文本確認及斷句也或多或少都會有所不同。 老子時代,畢竟距離我們太遙遠了。那時候的書面語言到底是怎樣的,老子的原文原意到底是怎樣的,後人並沒有一個十分精準的認定。
  • 讀老子《道德經》,人應該有自知之明,生活囧迫不得已
    剛開始讀老子道德經的時候,一下子被吸引過去。雖然只能讀懂某個章節,某一小段,好比是個「小段子」。真的「段子」與「段子手」了不起。我自己玩這個才知道,別人的段子比我行,比我牛,牛人。我總得有點自知之明,那麼我想告訴大家,你是牛人。這個和道德經都有關係。如下圖。
  • 馬雲說:《道德經》在讀我,他做到了《道德經》裡的功成身退嗎?
    馬雲和《道德經》的故事據說,馬雲總是隨身攜帶幾本書,別的書換得很快,但有一本書一直伴隨其左右,就是一本薄薄的《道德經》。薄是因為沒有註解,馬雲不希望別人註解的《道德經》影響到自己的感悟。馬雲有一次看《道德經》時突然很興奮地說:「哎呀!這哪是我在讀老子,明明是老子在讀我,而且他讀到了我內心的最深處。」這是何等的氣魄,這正是「生之安行」的天才才會有的融通。
  • 老子的《道德經》全篇五千言,精髓只有兩個字,卻產生了無窮妙用
    到了唐朝武宗時期老子被定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但是早期的道士卻認為老子是太清神的手下。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老子的《道德經》,可謂是中華民族的智慧寶庫。幾千年來,很多崇尚道家的人還有很多學者都在研究、學習《道德經》。千人眼中有一千種道德經,不同的人在《道德經》中領悟到的道理也不相同。
  • 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可以讓人成熟,「勝讀十年書」
    而老子的《道德經》中這3句話就能讓我們瞬間成熟,提高我們的認知水平,勝讀十年書。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1、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意思是,天地並不是仁愛的,它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有句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現實生活中並不會真正如此。
  • 老子:世界不是「無主之城」,《道德經》告訴你誰才是宇宙的主宰
    老子的《道德經》中,將宇宙稱為天地,將宇宙萬物稱為天地萬物。道就是萬物之母,它優先在天地存在,並且還生出了天地萬物。因此,老子會在道德經的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 兩千五百年前,老子騎牛西出函谷關,為《道德經》出世埋下伏筆
    兩千五百年前,老子騎牛西出函谷關,為《道德經》出世埋下伏筆若說,中國若有一位思想家的影響力是影響到全世界的,那個人一定會是「老子」。他被《紐約時報》譽為是全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它的哲學性非常高深,西方哲學家研究的終極問題,你都能在《道德經》裡面找到,並且老子還為我們作出了中國式的解答,凝聚著中國智慧。雖然很多人可能沒有讀過《道德經》,但是就在你的不經意之間,可能就暗合了它,在讀道德經的時候,也是你跟自己和解,更了解自己的過程。
  • 《道德經》版本無數,哪個更接近老子本意?
    郭店楚簡,是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郭店一號楚墓M1發掘出竹簡,其中有三個版本的道德經,它們是迄今為止,年代最早的手抄本道德經,有可能是最接近老子原版的道德經,不過可惜的是,這個墓被盜過好幾次,導致這三個版本的道德經已經殘缺不全了。
  • 《道德經》:老子這四個比喻,便說透了一生的智慧,讀了受益終生
    永遠不要低估讀過《道德經》的人。有人在知乎上提問,「《道德經》現在全球都在讀,西方很多國家都在用,可是我卻讀不懂,也就記下來幾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最高贊的回答是這樣的:「《道德經》不是用來讀的,而是用悟的,結合生活,工作,經歷等等,去猜透它。它就像是一把尺子,哪裡做得不好,哪裡做得好,用它一量,就全知道了。」《道德經》中蘊藏著很多做人的根本智慧,認真在生活中體悟它,運用它,便可為自己贏得更多的人生躍遷機會!
  • 《道德經》|聖人老子眼中的「道」:天地之始,萬物之母
    《道德經》原名《老子》,是聖人老子歸隱前途徑函谷關時,為守將尹喜所留。《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37章,下篇為《德經》44章,故有《道德經》之名。《道德經》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是我國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老子留下《道德經》後出關,是避難還是自殺?學者:當時他太痛苦
    這位老者,就是已經得到的老子。尹喜慌忙留住老子,希望能讓老子指點一下自己。老子感嘆後,在函谷關逗留了幾天,留下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經》。這就是老子出關的故事。在魯迅先生的小說《出關》中,孤獨而痛苦的老子孔子與老子爭辯,孔子敗下陣來,但是孔子的「入世思想」還是在他心裏面留下了印記。
  • 《道德經》裡記載了治國平天下的方法,如何長壽,老子:無為而治
    最後一位就是創立了道家學派的老子,雖然跟前兩位處在春秋戰國時期,到那時卻比孔子墨子要神秘的多。老子西出函谷關,留下了只有五千字的《道德經》,便再也沒有了他的見聞,有人說他西去化佛了,也有人說他得到成仙,化身為了天宮的太上老君。《道德經》雖然5000字,但是帶來了不止5000年的影響。
  • 老子《道德經》中的 「炊者不立」是什麼意思?
    「炊者不立」是出現在《道德經》的帛書版中,而並非通行版。老子的《道德經》因為時日久遠,經過世代文人的解注,或者避諱,都會出現更適合當時代的閱讀版本,而最早的版本可能就已經失佚。《道德經》的狀況還算好,因為哲學思想深刻,所有後來者只是在原版上進行理解、增注,幾千年下來變動不是很大。就目前而言,版本雖然多,但是大體也就是通行版、帛書版、竹簡版三大分類。我們現在常見的是源自西漢河上公《老子章句》和曹魏時期王弼《老子注》,王弼版更為流行。
  • 《道德經》:老子的道,可清靜無為,也可創造財富
    有人說,讀老莊哲學沒有用,賺不到錢。事實上,中國最著名的投資人張磊先生,就運用了老子「守正用奇」的哲學,創造巨額財富。可見,老子的道,是萬變的,出世可清靜無為,入世可成就事業,創造財富。很多人都懂「守正用奇」的道理,也能把《道德經》倒背如流,不見得會運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2、福禍相倚,得失不驚。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正和奇,是一對矛盾。福和禍,也是一對矛盾。
  • 老子:去除神秘色彩和道德勸誡的《道德經》講什麼?
    關於道家老子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句話的理解,網上的解讀基本分兩種傾向。要麼從道德勸誡層面上看,認為是教做人做事不可過滿,大體是往中庸之道上靠。要麼就是神秘化裡面的涵義,往讖語的方向走,就猶如神秘化老子出函谷關這個「移民」行為一樣。
  • 老子《道德經》:不如意的時候,謹記「3句話」,助你反敗為勝!
    所以說,人生低谷時,最需要修心,而我們多讀幾遍《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便會馬上豁然開朗。當你感覺迷茫時,也不妨熟讀幾遍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讀一讀《道德經》,你的格局會提高《道德經》是老子一生思想的結晶,也是一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之書。
  • 符合大道的美,才是真正的美,讀老子《道德經》第二十章有感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章:……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翻譯為:而人們卻熙熙攘攘的擁擠在一條仕途的小路上,如同去參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裡登臺眺望美景。
  • 《道德經》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所述的哲學思想集錦,函谷關令尹喜整理留世,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該經原文分上篇《德經》和下篇《道經》,不分章,後分1到37章為《道經》,38到81章為《德經》。它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其開篇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