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 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uò)窮,不如守中。
文始門的版本是這樣的: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猷囮篧與?虛而不淈。遑!而俞出者多聞,數shuò窮。不若獸於中。
咱們先來看頭兩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首先咱們得明白這個「仁」字是啥意思。那位說,誰還不明白「仁」的意思啊?要你說?說實話,真能說明白「仁義禮智信」這幾個字準確含義的人還真不多。我在網上查閱了很多文章,包括線下也查閱了一些書籍,真正能言簡意賅說明這幾個字的意思以及他們之間區別的,還真不多。
咱們先來看看仁和義這兩個字的區別。
仁字,從人從二。表示兩個人之間的關係。那麼兩個人之間是個什麼關係呢?我們得從這個二字上尋找答案。
二字什麼意思。二字上面一橫代表天、下面一橫代表地。二代表天地相對的一種存在狀態,是一種相互依存的對立統一狀態。沒有天,就沒有地;同理,沒有地,也就沒有天。二者不能獨立存在,是相輔相成,對立統一的。
至此,我們就得出了仁字的第一個意義,那就是人與人之間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
我們經常說「體用」一詞,那麼什麼是體,什麼又是用呢?
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就是天地關係的本質和本體;但是一旦用到實際,我們就必須要分出個主次高下來。有時候我們要尊天,認為天比地要高大;而有時候,我們卻要尊地,認為地要比天尊貴。就好像父系氏族和母系氏族男女地位那樣,不同時空、不同方面各有偏重。再有,到底是民為貴君為輕呢,還是君位貴民為輕呢?那就看你站在什麼角度來說了。
這就是仁字的第二層意義,那就是兩人之間雖然本質上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是到實際社會後就有了高下和遠近了。
我們說,天地是一種陰陽互補的存在,天與地陰陽相交才衍生了萬事萬物。天需要地的陰、地需要天的陽,兩者是一種互相利用、互相需要的關係。
這就是仁字的第三層意義,我對你好是有目的的、不是無私的,是為了換來你對我的好。如果換不來,我就不會再對你仁了。仁是有層次、有遠近的。他是以自我為中心,由近及遠的。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先是自己及身邊的人,然後才是逐漸擴展開去,波及到更遠的人群或階層。
至此,我們就可以總結一下仁字的真正內涵了。那就是兩個互相依存、相輔相成的人之間要建立一種利益或感情上的互補關係。說白了,我的付出是希望對方給予回報的,如果得不到,二者之間的關係馬上就會破裂,就不會存在所謂的仁了。
有朋友可能會說了,我給一個乞丐一塊錢,並沒有希望他給我什麼回報呀?你錯了,當那個乞丐伸手接過你給的那一塊錢的時候,你的內心得到了一種滿足,你滿足了自己的愛心、你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假如說,那個乞丐回覆你是一個不屑的眼神,甚至是一句:小氣鬼,一塊錢你都好意思拿出手?別拿你這一塊錢在我面前丟人現眼好不好。然後直接把這一塊錢甩會給你。請問你是一種什麼感想?你肯定會心裡不舒服,甚至惱羞成怒,是吧?為什麼?是因為你的付出,連最起碼的心理回報都沒得到。請問你的仁愛之心,在這種情況下能夠得到體現嗎?肯定是不能的。即便是你跟對方不一般見識,你只不過找了另外一個理由讓自己心寬罷了。這個理由可能讓您覺得自己比對方高大上,甚至是讓您覺得「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等等,總之你在這次施捨過程中得到了一份心理享受,或者叫做心理滿足。
要知道,在道家的世界觀裡,除了名利二字之外,還有一個「味」字,說白了就是自我感覺良好的心理安慰。老子所說聖人「以其無私也、故能成其私」,聖人不為名、不為利,但是他還需要得到一份心理安慰,就是所謂的「味」,就是那個味道的「味」。就是咱們文始道核心理念「周行妥善」的目的,是為了「心安理得」。當然,最高境界是「味無味」了,連這種「心安理得」的心理安慰都不要了,那就成仙了。你只要不成仙,只要你還是人,哪怕你是聖人,恐怕都還是需要這個「味」的。所以,都不要說自己無私,因為你的「味」還是一種私。味,可以說是人與人之間最最基本的一種情感。人與人之間,可以不為名、可以不存在利,但一定有「味」的存在。這是你為對方付出以「仁」要得到的最最基本的回報。
咱們再來看「義」字是什麼意思。義字,從美、從我,意思就美化自己。俗話裡說「你對我不仁,我就對你不義」,啥意思?就是說,你對我好,我才對你好;你對我不好,我就會對你不好。義與仁不同,「仁」是主動付出後期許得到對方的回報,而「義」是接受後再返回給予的報答。義的感情對象,並不在乎對方怎麼想,而是做給第三方看的。也就是除你我之外,其他人怎麼看我。你投我以桃,我若不報之以李,我怕周圍其他人笑話我不懂事兒,所以為了美化我自己、維護我自己的形象,雖然對你投來的桃並不一定多領情、多感恩,但是為了禮貌,我必須回報你,這就叫做義。
電視劇《三國演義》裡有一個情節,曹操以囚禁徐庶母親的手段來迫使徐庶來曹營。徐庶收到信後十分痛苦要離開劉備時,劉備的謀士孫乾讓劉備強留徐庶不放,以使曹操殺徐母而堅定徐庶保劉備的決心。劉備說:使人殺其母,而我用其子,是為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絕其母子之道,是為不義也。我寧死不為此不仁不義之事!啥意思?我要用徐庶,就得對徐庶好,但是用計讓其母被殺,這就不叫對徐庶好,所以阻攔徐庶不去導致曹操殺徐母,就是不仁;徐庶對我很好、為我所用,我不讓徐庶母子團聚,別人怎麼看我?這就是不義。——劉備的話道出了仁和義的本質區別。
那麼這個禮字又是什麼意思呢?你對我以仁,我對你以義,這叫禮尚往來。建立在仁和義基礎上的往來,就是禮的最基本的意義。當然,禮還有很多內涵,咱們這裡就不掰扯了。
再說這個「智」字。在甲骨文和金文裡,智字從知從白從虧。知,就是知道、明白、了解等意思。
白,是太陽升起發出光芒的意思,所以白字的本義是明亮。代表的是天道的陽升。
虧,二字下面一個折。我們前面說過,二字代表天地,下面這一橫就是地,代表的是地道的陰降。
所以,智字的本義是懂得陰陽之道。就是所謂「智者知陰陽 也」,「賢人君子明乎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理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時至而行,順機而動」,這樣的人,才能稱之為智者。
信這個字。從人從言。要明白信的真正含義,我們得明白「言」字的內涵。「言」和「曰」不同。「曰」是紅口白牙的說,沒有記錄。而「言」是刻在竹簡或石頭上的話,是有記錄的,所謂「立言」就是這個意思。不被記錄下來的話,不叫做「言」。
甲骨文言字,口上面的那個東西、那個圖案,在文始道文化的說法是表示刻刀、鑿子的象形。到小篆文字後,上面又加了一橫,啥意思?那是表示用錘子鑿的意思。
說的這裡,咱們再順帶說一個「帝」字,他的本義是在祭壇上刻字或刻畫的人,寓意是代天言事者,也就是上天的代言人的意思。
當我們明白了「言」字的內涵後,自然就會理解「信」字了。一個人說出的話,就像刻下來一樣,是不容改變的,這就叫做信。俗話裡說,吐口唾沫就是個釘兒!說的就是信。
說完了「仁義禮智信」,咱們再返回頭看「天地不仁和聖人不仁」。
仁愛的付出是需要回報的,但天地和聖人卻並不期許萬物和萬民的回報。《道德經》後文會講到「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以及「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等等之類的話,咱們後面講到會詳細闡述。
今天咱們簡單來說,天地造化萬物、滋養萬物,但他並不主宰萬物的命運發展。萬物的吉兇禍福全在自己掌握,所謂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我們可有說「道創造一切」,但不可以說「道主宰一切」。這與宗教裡宣揚的「神創造一切並主宰一切」的理念是不一樣的。大家一定要明白道家思想和道教思想的本質區別就在於此。
那麼老子為啥要用「芻狗」來類比萬物和萬民呢?要明白這一點,我們必須明白什麼是「芻靈」文化。
芻靈文化源於生祭文化,上古祭祀都是用活體生物來祭祀的,叫做生祭。後來逐漸發展成芻物、陶器、石像生等等。所謂芻物,就是用草紮成動物和人的形體來提到活體生物用於祭祀。陶器,就是秦始皇兵馬俑哪一類。石像生後來就更普遍了,就是陵墓上擺設的石人石馬等等。
為什麼叫芻靈呢?因為,古人並不認為草紮成的人和牲畜這些個芻物就沒有靈性,古人有「萬物有靈」的觀念。之所以用草扎的人或牲畜代替活物來祭祀,就說明他們認為這些芻物也是跟活物一樣有靈性的,能夠替代活物來服務祭祀的神靈。基於這個理念,後來逐漸又衍生出了「芻靈成精」的文化理念。也就是說,這些草紮成的芻物也能夠吸收天地日月精華最終修煉成神仙。這些個芻靈成精的神話故事,歷代都有大量流傳。
咱們都知道,商代都是活物祭祀,芻物祭祀是周朝才興起的,芻靈文化也就隨之誕生了。芻物被製造出來,製造者並不是出於讓芻物直接為自己服務的目的。雖然有服務於神靈,然後再企圖神靈賜福自己這樣的一個間接邏輯在裡面,但直接寄希望於所製造的芻物成精後,服務自己的理念,也還是沒有的。更沒有左右或幫助這些個芻物成精的行為或思想在裡面。這就好比是天地和聖人造化萬物萬民,卻並沒有寄希望萬物萬民返回頭直接再回報自己一樣。同時,也不去左右和主宰萬物萬民的命運。注意,這裡沒有那種天地和聖人利用完萬物萬民後就拋棄他們的那種「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的思想,如果那麼理解就錯了。
由此,我們可有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兩句應該這麼解讀:天地和聖人對萬物萬民雖然是造化他們,給他們形體、給他們靈魂,卻並不左右和主宰萬物萬民的命運,更不奢望萬物萬民的感恩和回報。天地日月精華就在那裡,不離不棄;聖人的大道教化就在那裡,不增不減。能得到多少,能發展多好,那要看你自己的造化了。沒有救世主、沒有保佑的神,一切靠你自修自取,這就是道法自然。
所謂「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古往今來都把這個「德」字解釋成德行,在文始道文化看來,沒必要解釋得那麼高大上。這個「德」字就是同那個得到的「得」,老天爺不會偏向於誰,誰得到你應得的、你所需要的,老天爺他就維護你,否則他就不會維護你。通俗的講,一隻狼抓住了羊、吃飽了肚子,你這隻狼就能活下去,否則你只能是死路一條。道理,就這麼簡單!
咱們再來看第三句:天地之間其猷囮篧與?
有朋友可能會說了,不是「橐龠」嗎?你這裡囮篧是個什麼鬼?我把竹簡《道德經》裡這句話給大家貼出來,大家參考一下。
囮篧是什麼意思?
囮:讀é,一種捕鳥的網子。一個圓圈兒圍成的網子。
篧:讀huò,一種捕魚的網子。竹子編成的四四方方的魚簍。
囮篧:指代的天圓地方的天羅地網。其中「囮」字的引申義還是「化生」、「育化」的意思。
猷:本義是指一種小動物。是那種非常地狡猾、非常小心謹慎、非常難以捕獲的小動物。引申為猶豫的意思。引申為有謀略的人;引申為懂得天地大道法則的人等等。當然後來這個「猷」字還衍生出了「若」的意思,也就是好像的意思。這個字你怎麼解讀都行,但是你必須得明白這句話的真實內涵。那就是: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個天羅地網,萬物萬民就好像被網困住的小動物。即便是那種非常聰明、非常有智慧的聖人也都難免身陷其中。
天地之間其猷囮篧與?這是個反問句,表示強烈的肯定。老子告訴我們,天地之間就是這麼個天羅地網,不管是愚民還是聖賢,你都在其中逃不出去。為了強化這一概念,老子後面又跟了一句「虛而不淈」。啥意思?
虛:不密集、不密實。
淈qū:本義是像笊籬的一種工具,撈起東西,控幹水。引申為洩漏的意思。「虛而不淈」一句,類同於後文「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再來看第四句:遑!而俞出者多聞,數窮。
遑:本義是慌張、急迫地走。在這裡是驚慌不定、想要逃走的意思。小動物被網子罩住後,第一反應一般都是這樣。
俞:本義是空心的樹木,方便掏空能夠當獨木舟。引申為能夠利用的各種手段、各種交通工具。
俞出:想盡各種辦法想要逃出去。
多聞:聽說的多。
數shuò窮:沒有一個能夠實現的。
數shuò:屢屢,每一個每一次都不行。也可以解釋成「所有的」。
窮:本義是身在狹小的洞穴內,不得舒展、有勁兒使不出,神情窘迫又無能為力。
所以,「數窮」,也可以解釋成,萬事萬物都無能為力、都做不到。
在這裡我要說明一點,在「遑」字後面加了個感嘆號,雖然不太合適,但大家要明白我的目的,是為了強調萬物萬民在天羅地網內的各種不安全感,各種奔波勞累,各種貪生怕死、重生惡死,比如衣食、住行、疾病、傷災、患得患失等等。即便是外在行動上看似靜止了,思想上也還是不能安定。那怎麼辦?
老子給出的方法是:不若獸於中。
「獸於中」是啥意思?「獸於中」又有什麼好處呢?且聽我慢慢講來。
野獸都會通過撒尿、拉屎等手段留下氣味,圈出自己的所屬領地,然後站在中心,這樣才能兼顧四面八方,心裡才會踏實。所以這個「獸」字,在古代又通那個「守」字。
中:又通「衝」,清水濁水交匯處,引申為中心、中間、最關鍵的位置等等。又引申為「和」,陰陽和合之處。
獸於中:就是守住關鍵位置,守住自身的陰陽和合點。那位說,這個陰陽和合點在哪裡呢?文始道文化裡的說法是胞中而非丹田穴。胞中在中醫上被稱作是萬脈之源,他是精胞和卵胞交合的最初點,就是臍帶的盡頭。這個點在臍帶沒有斷開前還是可尋可見的一處器官,臍帶斷開後,胞中的氣脈就分散到五臟六腑去了。
胞中,才是道法修煉的真正玄關所在。修煉的目標就是要把分散到五臟六腑去的氣脈重新聚合起來,變成可感知的最初的胞中那個點。這個時候,所謂的「內樂」就會產生了。就像白玉蟾所言「修煉到三宮升降時,其身中快樂不可言」。
能夠激發內樂的產生,就是「獸於中」的好處。
那位說,什麼是內樂呀?所謂內樂,就是自身體內產生的樂感,用現代醫學術語就叫做中樞神經興奮。這種樂感與美食、音樂、美景、乃至性和吸毒等等帶來的樂感沒有本質區別,都是中樞神經興奮的反應。根本區別就在於獲得的途徑不一樣,一個來自於外在的刺激,一個是體內產生的。但我們說,外來的或多或少都是有害的,而內在的卻是有益無害的。
佛家說「極樂」,基督說「喜樂」,道家說「長樂」等等,一切宗教、一切法門最終都歸結到了一個「樂」字。「喜樂」層次有些低、有些俗氣;「極樂」太極端,容易物極必反;長樂最好、最合適、最恰當,因為道家講究「長短相形」,長樂是一個相對的辯證概念,可以是一瞬間,也可以說是天長地久,到底如何,全在自悟、自證。
「樂」字源於「果」字。樂字本義是碩果纍纍的意思,看到碩果纍纍人們自然就會高興,所以,又引申為衣食無憂後的安逸。
這種高興的情緒,在道家理念裡,叫做陰陽和合之氣。所以樂字,又為「天地陰陽之和氣」的意思,從而由「樂」字又產生了一個「藥」字。「藥」的本義是採天地之靈氣、萬物之精華,從而百病不生,也就是道家所謂的「採氣」。採氣,才是真正的長生不老之藥。所謂的「氣」,就是那個「陰陽和合之氣」,說白了就是喜樂、愜意、逍遙的那些個精神狀態,這才是百病不生的最佳良藥,所謂「一樂百病消」。內心深處,能得到這些樂,就算是「採氣」成功了。
老子在本章告訴我們,萬事萬物來到天地之間,就好像進入了一個牢籠,各種的苦難、各種的憂慮和恐慌,怎麼辦呢?難道人生的真諦就是苦難嗎?那生命還有什麼意義?道家告訴我們,不是這樣的。人生是苦是樂,那要看你怎麼看了。往外看,就是苦;往內看,就是樂。往外看,天地就是牢籠,包括你自己的軀體也是精神的牢籠;往內看,天地之間就是到處充滿著日精月華的修道好道場。又所謂「宇宙大人體、人體小宇宙」。往內看,你的身體呢隨之就會變成了一個最最完美的修道場、極樂場。樂,是一種陰陽和合之氣,人也是陰陽和合的產物,所以樂才是生命的本元,是樂驅動了萬物的生息、繁衍、發展。樂的獲得,天地不會賜予我們、聖人不會保佑我們,只能靠我們自己「獸於中」,反觀內視、向內求,去探尋自己「本來」,找回失去的「自我」。
好了,本講就到這裡。
文始道,智者正道,正知正覺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