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原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2020-12-19 雅風國學

大家好,我是雅風。

今天我們來講道德經的第五章。老子在第三章中講了聖人之道,接著第四章就講了聖人之道的理論依據天之道,第五章裡老子把天之道和聖人之道放在一起論述,著重說明了聖人之道要效法天之道的道學思想。大家看,老子的道德經就是圍繞著天之道,人之道在講述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一會講天之道,一會講人之道,一會又綜合在一起講述,生怕人們不明白,而實際上老子的這種論證方法的確起到了幫助我們理解的作用。

我們看一下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 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uò)窮,不如守中。

要正確理解這一章的內容,必須要明白這一章,是對第3章,為無為則無不治的進一步總結,同時也是對第4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的深一步闡述。老子由天道推論人道,由自然推論社會,並用芻狗和橐龠這兩個形象作為比喻,進一步論證了其無為之治政治思想的合理性。

我們先來解釋一下,這一章裡出現了兩個名詞,一個是芻狗,一個是橐龠。

芻指的是草。所以我們把食草動物的二次咀嚼消化叫做反芻,那麼芻狗,就是用草紮成的狗,是一種人們進行祭祀時用的廉價的貢品。祭祀的時候自然會把芻狗裝飾一番,一旦祭祀完畢則會把這芻狗丟棄。以往大多數人包括我自己都認為芻狗比喻輕賤無用的東西,在本文中用來說明天地對萬物,聖人對百姓,都仁愛,不刻意關心,任其自生自長,自消自滅。但讀得多了,覺得這樣理解有些片面,有必要探討和糾正一下。

原來是解釋成「天地和聖人無所謂仁愛,也無所謂不仁愛,對萬物和百姓都平等對待,沒有偏私」,聽上去也很有道理,而且在第三十八章也寫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意思是失去了道就只能靠德,失去了德就只能靠仁,失去了仁就只能靠義,失去了義就只能靠禮。好像是印證了天地不仁和聖人不仁的合理性,但我認為,道是包羅萬象的,有道的同時德、仁、義、禮都包含其中,並不能說有道就是不德、不仁、不義、無禮對吧。

還有就是,老子為什麼用芻狗,而不用其他的物品來比喻呢?天地可以放任自然界弱肉強食,難道聖人也會放任社會上以強凌弱嗎?我覺得應該不是老子的本意。聯繫第三章中的「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我覺得老子應該還有另外的意思,那就是草扎的狗用完之後是不沒有其他價值的,不像真的狗肉可以吃,天地把萬物看成芻狗,聖人把百姓看成芻狗,正是不貴難得之貨呀,而且是天地和聖人都是不佔有也不求回報,這正是生而不有的大仁啊,那天地不仁,就應該理解為天地不標榜仁愛之心,聖人也不標榜仁愛之心,這正是聖人對自身的不尚賢呀。不標榜仁愛,才是真的仁愛啊。

而橐龠則進一步形象地闡述了第4章的「道衝而用之,或不盈」這句話。橐龠是指風箱,古代冶鍊金屬時用的工具,風箱中間是空洞的虛無的,但卻充滿了空氣,通過運動能夠不斷地為冶煉鼓風。老子說天地之間就像一個大風箱,天地中間看似是虛空的,但卻充滿著元氣的流動,所以是虛而不空,用之不竭的,因為不佔有,所以也是永不盈滿的;這和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是一個道理。聖人之道效法天之道,所以聖人也應該像風箱一樣,做到心中虛空,沒有私慾,服務百姓,不求回報,實行無為而治和不言之教,既不會政令繁多壓榨百姓,也不為標榜仁愛過多幹涉;因為政令繁多只會加速敗亡,不如持守中正之道,做到妥當和諧,恰到好處。

關於本章的最後一句話,不同版本說法不一樣,帛書版本上寫的是多聞數窮,是說多聽多學知識會加速敗亡,我覺得不好理解,所以不太贊同這種說法,還有就是對中字的理解,大多數學者認為中是衝的通假字,意思為虛空虛靜,雖然意思上也符合這一章的整體含義,但我認為如果要表達虛空直接用衝字就行了,或者要表達虛靜直接用靜字就行了,沒有必要用中字去通假或代替。

中,原意是指旗杆,引申為中心,中正,妥當的意思,後來被儒家發展為中庸之道,而且中這個字後來在易傳中廣泛使用,可以說是從老子這裡開始的。中這個字無論是在傳統文化,還是日常生活中都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我們的國家名稱叫中國,我們把華夏大地叫中原,我們把人品正直稱為中正,我們把和諧妥當稱為中庸,我是河南人,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問:中不中?回答那是一個字:中。所以說用中字代表好,真的是再恰當不過了。

所以老子說的不如守中,我認為解釋為中正之道比較合適一些。

我們最後再來讀一遍譯文:

天地是不標榜仁愛和仁慈的,它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生養萬物而不會佔有。聖人也是不標榜仁愛和仁慈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服務百姓而不求回報。天地之間,豈不就像個風箱一樣嗎?它虛空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衝和造化,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會加速敗亡,不如保持中正,妥當,做到恰到好處。

好,這裡是雅風國學,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敬請關注,評論和轉發,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當地關令尹喜遠遠看到「紫氣東來」,心情非常激動,希望老子能留下點什麼,於是老子取出筆墨留下5000字《道德經》,然後飄然出關。在《道德經》第五章中,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被誅仙誤讀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何意?道德經才是正解
    看過《誅仙》朋友們可能知道:小說中有一句十分霸氣的語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很多的誅仙迷們,可能都不清楚這句話的意思,或者被書中的解釋給誤導了。更甚者,有的朋友連「芻」字都不認識,談什麼理解整句話的含義呢?閒暇之餘,就來談下這句話,別被《誅仙》給騙了,《道德經》才是正解!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直被誤解,原意是什麼?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直被誤解,原意是什麼?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老子《道德經》的開頭兩句,這兩句也是至今一直被誤解的。尤其是在各種網絡文學或者地攤文學之中,它往往被看作是上天或者上位者冷酷無情的意思,被理解為是,天地沒有仁義,踐踏萬物,所以人應該自私自利,理所當然地就衍生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其實這樣理解,也是把「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理解錯了。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本是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原文,而且在這句話的後面還有一句,那就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兩大傳播途徑在這裡按照這兩條不同的傳播途徑,大概可以把受眾分為兩撥人,其中一波是古代傳統文化和思想的愛好者,他們喜歡研究各種古時候的典籍,如《道德經》、《論語》、《莊子》之類。而這句話又正好出自於《道德經》之中,所以自然就會有所了解。
  • 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真正含義是什麼?多數人理解錯了
    老子留下了一本創世之作《道德經》,讓無數代的中國人誦讀,直到今天,我們都還在研究它。《道德經》是對老子思想的闡述,其中的主要思想就是「道」,講究道法自然,在《道德經》中,有一句話可以說是老子思想的總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呢?多數人理解錯了。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7:第五章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如今,兩章過後,通行本的第五章,在上一章「天長地久」之後,筆者認為通行本的第五章開篇「天地不仁」正好接上筆者梳理後的上一章。而且也與筆者所調整的第四章中天道「獨立不改」呼應,詳見:而善惡等的正反事件,也如「天地不仁」、「動而愈出」一般,所有正反事件,都會以某種形式做出反饋。第七章 原文通行本第七章如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yuè)乎?
  • 《姜子牙》——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從一開始為禍蒼生的九尾,到最後無視生命的眾神,電影中無論是九尾還是靜虛宮的眾神,都佩戴著面具,不管給於眾生的感受如何,兩者的面具之下掩蓋的其實都是黑暗,而真正的善是需要暴露在陽光之下的。
  • 05.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道德經》都講了些什麼?
    0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道德經》都講了些什麼?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 乎?虛而不淈 ,動而愈出。 多聞數 窮,不若守於中。這在我們看來,無疑是一種美德,那為什麼說「天地不仁」,「聖人不仁」呢?須知大愛無情。天地不區別萬物,螻蟻與自詡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很難說它偏愛哪一個。聖人亦是如此,尊卑、老幼、強弱,都與「芻狗」等若。也就是說,一方面,是平等地看待萬物,百姓;另一方面,是指沒有自己的偏好,即「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眾生平等,就是「道」的真諦嗎?
    「仙逝」現也可用於被人尊敬的人之死。當然普通人死了,就是死了,有家人還紀念一下,有子女後代,可能還會掃墓三代,第四代恐怕就難說。特別是今天已經淡化了家族概念,很多人追溯四代都困難,又怎麼去給祖宗祭拜哦。普通老百姓和有地位的人,死了依然是不一樣的。
  • 天地把萬物當狗,聖人把老百姓當狗,老子真的是這個意思嗎?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摘自老子的《道德經》虛用章第五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很多人的大概看到這個狗字,立馬第一反應是:什麼?天地把萬物當狗?聖人也把老百姓當狗一樣?其實則不然。根據南宋金丹派南宗的創派人,「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對《道德經》的註解。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厲害在哪裡?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 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uò)窮,不如守中。文始門的版本是這樣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猷囮篧與?虛而不淈。遑!而俞出者多聞,數shuò窮。
  • 《道德經》為什麼被篡改?除了愚民需要,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道德經》通行本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道德經》帛書本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與?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這兩個版本之間,真正的差別只有一個字,「多言數窮」VS「多聞數窮」。
  • 《道德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橐龠怎麼理解?
    《道德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玄元聖祖五千言,不言藥,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唐代詩人白居易,對《道德經》的見解,正如老子在這一篇章裡說的,天地不仁,聖人也不仁。我們要展開這一段的解讀,那麼就要再進一步討論「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個討論的結果有一定層次和深度以後,接下來的解讀都會順理成章。
  • 夫唯不爭,故無尤——對於《道德經》人天性問題的理解
    「人的天性到底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道德經》並沒有明確地給出正面的答案,只是通過一些章節來說明萬事萬物順應天性的重要性。第三章老子談到「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惑,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 從天地與萬物的辯證統一,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老子,在《道德經》第五章曾經說過:「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雖然天地對待萬物表現出了理智客觀,不會因為萬物憐惜生命而使其長壽繁榮,也不會因萬物求死剛烈而使其短命覆滅。第五章曾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似乎萬物只能匍匐於天地之間,而求以生存。
  • 女寶寶名大全:道德經不易重名的女孩名字,每一個都乾淨好聽
    名字不光是人的代號,更是一個人從上到下氣質的體現。俗話說「不怕生錯命,就怕取錯名!」一個好的名字應該包括好的寓意,因為名字並不單純只是一個代號,它還有暗示作用,積極向上的名字總能給人朝氣蓬勃的感覺。一、《道德經》中不易重名的女孩名字1.
  • 道德經:何為天道?其實就是「四大天規」!悟透了趨福避禍
    道德經:何為天道?其實就是「四大天規」!悟透了趨福避禍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好與興趣是學習的內在驅動力,《道德經》是一首思想與內涵極其豐富的「哲學詩.《道德經》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老子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主要論述「道」與「德」之義。因其內容覆蓋範圍較廣、文本內涵較為深奧,所以有著萬經之王的美稱,在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多個領域影響深遠。
  • 老子道德經,萬物之奧;善惡皆保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學習道德經第六十二章,先來看一下原文,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 《道德經》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
    道德經第十六章:(1)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2)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3)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 萬物當真為芻狗?
    首先說的是,求仙一路很神聖,沒有深厚的根基不行,不是什麼阿貓阿狗都能窺伺。就算你每天沉心鍊氣修道,如果沒辦法斬卻三屍,抱元守一,最終是求不到仙道的。還有的一些人本來已經窺得了大道,但沒有放棄貪戀塵世的念頭;或是已經成了聖,卻放不下憤怒的衝動,也是走不到仙道盡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