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何為天道?其實就是「四大天規」!悟透了趨福避禍

2020-12-15 走遍了大江大河

道德經:何為天道?其實就是「四大天規」!悟透了趨福避禍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愛好與興趣是學習的內在驅動力,《道德經》是一首思想與內涵極其豐富的「哲學詩.

《道德經》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老子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主要論述「道」與「德」之義。因其內容覆蓋範圍較廣、文本內涵較為深奧,所以有著萬經之王的美稱,在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多個領域影響深遠。

「道」是老子哲學體系的核心,而道法自然是《道德經》的主題思想,講究復歸自然的生命樂趣,這與水的品格與特徵有著眾多共同之處,所以老子則用水來喻道,闡解為人處世的生命智慧。

人生起起伏伏,千變萬化,再好的機遇,再厲害的技巧,都敵不過天道和規律。

我們若能讀懂《道德經》中的「四大天規」,便可讓人生不再平庸,不僅自身大富大貴,更能造福後代,讓好福氣綿綿不絕。

名聲不能大於才華

一個人的名聲如果大於自己的實力的話,就在一定的程度上講就是欺騙的行為。

還表示,你在享用與你實力不相符的資源時,這就是在消耗你的福氣,註定要受大災難的。

財富不能大於功德

一個人的財富如果比自己的功德還大的話,那就是在投機取巧,你拿到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一i的那個會給自己找來禍害。

地位不能大於貢獻

一個人的地位很高,但是你並沒有做出相應的貢獻,就會引起旁人的嫉妒,便會對你心生怨恨,做出一些傷害你的事情。

職位不能大於能力

當你所在的職位,過於高時,你的能力就要有所提高,如果你不提高的話,你便不能勝任這個只為,從而就會被代替,還要承受自己能力範圍以外的事情,這樣你的壓力會很大的。

《老子》的思想包含著樸素的辯證法,指出凡事萬物會都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進退、榮辱、正反、強弱、先後,莫不如此。盛極必衰,否極泰來,樂極生悲,福禍相依。

老子在《道德經》第五章言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7]意思是,天地是沒有仁慈偏愛的,它對待萬物像對待芻狗一樣的平等,任由萬物自生自滅。

聖人也沒有仁慈偏愛,把百姓當成芻狗一樣對待,任由百姓自己發展。天地之間,不就像一個大風箱嗎?

靜止時,它是一個空虛的世界,而一旦動起來,它就會運轉不息,永不枯竭。統治者如果政令繁多,就會加速失敗,不如保持清靜無為,任其自然發展。

老子在此繼續談論「清靜無為」的主張。就當代人的人生而言,「清靜無為」的做法仍然值得今人借鑑與參考。

一個人只有懂得收斂自己,做到沒有太多的議論、指責和命令,就能夠避免很多因「言多必失、禍從口出」所帶來的不良後果。

在人生旅途中,處於優勢而保持沉默也是表達個人力量的妥當技巧。

因此,我們要學會善於中立,長於守中,把握適度,在能做到給他人最大可能的自由時,實際上自己也同時獲得了舒展的空間。

這正是我們在人際交往中需要學習和踐行的處世智慧。

相關焦點

  • 道德經:所謂「天道」,其實就是「四大天規」!悟透才能真正變強
    其實,最大的成功學奧秘就藏在《道德經》中。人生起起伏伏,千變萬化,再好的機遇,再厲害的技巧,都敵不過天道和規律。什麼叫天道?首先你要明白這四大規律。我們若能讀懂《道德經》中的「四大天規」,便可讓人生不再平庸,不僅自身大富大貴,更能造福後代,讓好福氣綿綿不絕。一、為人之道:層次低的人複雜,境界高的人簡單《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 道德經:悟透天道背後的「四大天規」,才能真正的避禍求福
    其實,最大的成功學奧秘就藏在《道德經》中。人生起起伏伏,千變萬化,再好的機遇,再厲害的技巧都逃不過天道和規律。為什麼助你避禍就福的是「天道」?首先是「四大天規」我們若能讀懂《道德經》中的「四大天規」, 便可以讓人生不在平庸,不僅自身能夠大富大貴,更能造福後代,讓好福氣連綿不斷。
  •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了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了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人行走於世間,無論你本事多大、手段多強,都不能逆天而行。順應天規,通達順遂;不應天規,早晚吃虧。其實,早在千年前,老子就堪破了天規。《道德經》中的「天道」其實就是自然規律、自然法則,學習《道德經》,就是從古代先哲那裡,學習人生智慧,感悟成功之道。
  • 道德經最智慧的3句話:讓你悟通天道的秘密,反敗為勝,成為強者
    道德經最智慧的3句話:讓你悟通天道的秘密,反敗為勝,成為強者人生在世,不管是誰,都會有成為強者的念頭,而在成為強者的路上,勢必就得先打敗強者,進而才能成功上位。那麼如何才能打敗強者呢?老子早就在2000多年前,在《道德經》中給我們作出了一個做好的回答。
  • 佛教:《楞嚴經》四大名句,悟透福德無量!
    《楞嚴經》亦稱《大佛頂首楞嚴經》,是佛教中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佛門常以「開悟」的「楞嚴」盛讚其極為重要的地位。《法滅盡經》上說: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餘的經典跟著就滅了;如楞嚴經不滅,正法時代就現前。
  • 老子:真正掌控一個人命運的,不是金錢和人脈,而是這種天道思維
    老顧認為,這幾樣都不是,它們都可以影響一個人的命運,但是不能掌控一個人的命運,因為我命由天不由天,掌控自己命運的當然是自己的思維。老子:真正掌控一個人命運的,不是金錢和人脈,而是這種天道思維什麼是天道思維?天道思維包括識人思維,逆向思維還有天規思維。
  • 《天道》丁元英真的悟到了「天道」嗎?為什麼他可以,別人卻不能
    丁元英可取之處,就是把常規觀念中的「天道」和自我認知的天道形成一個對立統一的關係,只要觀念中的「天道」為主導,那麼註定被奴役,想要站起來,就必須學會架構自己的「天道」。如果說天道也是一種思維,一種規則,一種潛移默化影響個體命運的存在,無論天道有情還是無情,無論天道為不為公,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明白,我們生活在楚門的世界裡,這個世俗世界和我們看到的、想到的存在巨大差異,而個人價值的實現未必就是老實人行老實事,事實上善良的人是最容易被收割的韭菜而已。
  • 《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何為「道」,何為「德」
    提起《道德經》,那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是老子為我們留下的一部經典的哲學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源頭,是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的一部最偉大的名著之一,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而發布的最多的文化名著。
  • 國學經典《道德經》,老子對「觀」的表達,天道的領悟方式
    這部著作就是老子的《道德經》,五千字,五千年華夏歷史,政治之理,哲學蘊涵,美學哲思,所能想像到的,在這裡都會有體現。《道德經》是一本人生的大書!對於許多人來說,它能夠貫穿人生的始終,需要我們用一輩子去理解和感悟。在《道德經》這一本書裡,老子會經常提到「觀」這一個字,縱觀老子的相關書籍,「觀」這個字出現的次數也是很多。
  • 《金剛經》四大名句,悟透一句,也很不錯!
    佛說學佛的人,就是要多誦讀佛經,多念佛,多參悟佛句。佛教中甚至有這麼一句話: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只要你不斷地研習它,琢磨它,你的智慧只會越來越廣大。在歷史上,由於不斷地有人悟到《金剛經》的一些句子所飽含的深意,因此特地將它單獨奉持。此經中也說:「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 《天道》看了上百遍?悟不透這兩句話,也難於出人頭地
    《天道》這部內地電視劇,怎麼會人氣長盛不衰,讓各位道兄痴迷在這當中?事實上結論就隱秘在丁元英和芮小丹的聊天對話中,這是由於《天道》便是一部」深刻影響人的思想覺悟,觸動人的靈魂「的神作。《天道》:看商業思維,學市場經濟。悟生活,開眼界,學金融。但凡你能看得進去,就可能得到很多東西,《天道》中有兩句話,想出人頭地的人一定要悟透它,下面我們一起來分享。
  • 《道德經》:這三句話,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天道」!
    《道德經》具備老子的一切智慧。孔子則認為老子是一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存在,那麼老子所講的東西,不僅能開啟人的智慧,還能讓人達到一定的境界與層次。千百年來,無數人從《道德經》中受益,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前提是,你要能讀懂它。在《道德經》中,關於道的論述有很多。
  • 《道德經》:壓制小人的最好辦法其實是這個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夫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天道對於眾生一視同仁,無偏無私,無厚亦無薄,但上天卻又常常無意識地暗中幫助善良的人們。我們所認為的善惡,其實都不過是受到自身的利益影響而做出的主觀判斷,而非基於全局整體。而天道卻則不是站在我們的主觀感受上,而是站在天道的客觀角度去判斷,災禍伴隨的也往往是那些不守天道之人。我們所認為的善,對於天道來說,還是太局限。
  • 《道德經》第23章第2句話,告訴我們:什麼是強者思維
    文章作者:琢磨君讀《道德經》,真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般人,只是記得開篇的「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真正讀懂讀完的人,會明白最後一句「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才是全書精華。有項課後作業,就是手抄《道德經》,並且選出印象最深刻的十句話。白巖松驚奇地發現學生們選得最多的一句話,出自於《道德經》第二十三章中第2句話——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越是優秀的強者越喜歡這句話呢?
  • 何為天道?不可不知陰與陽
    陰陽即為天道,醫學是怎麼認識陰陽的呢?戰國至秦漢時期,陰陽學說被各學科用來解釋自然和社會現象,中醫學也不例外,《黃帝內經》運用陰陽來闡述人體生命活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總結出:「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意思就是:陰陽是道,是天地的規律,是萬物的綱領,是所有生長肅殺的本原,是自然萬物運動變化的內在規律。
  • 中國人最缺的五大智慧,在《道德經》早就講透了,現在知道不算晚
    《道德經》是「萬經之首」,天下第一奇書!有學者云:「《道德經》是拯救世界的文化孤本。」其包容博大,又豈是我等凡夫俗子能道一二。但能取一瓢飲,亦足以暢快胸懷!「央視名嘴」白巖鬆口中的「生命之書」就是《道德經》,它全篇只有短短的5126個字,就講透了在中國社會生存,受用一輩子的處世智慧,中國人最缺的五大智慧,一起來看一下!
  • 悟透「玄」這個字,你也就領悟了《道德經》的宗旨
    「玄」這個名詞最早起源於老子《道德經》第一章: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也就是說,這兩者的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它們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那麼,這兩者具體指什麼呢?其實,就是代指有和無!老子《道德經》第一章便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 馬雲說:《道德經》在讀我,他做到了《道德經》裡的功成身退嗎?
    馬雲和《道德經》的故事據說,馬雲總是隨身攜帶幾本書,別的書換得很快,但有一本書一直伴隨其左右,就是一本薄薄的《道德經》。薄是因為沒有註解,馬雲不希望別人註解的《道德經》影響到自己的感悟。馬雲有一次看《道德經》時突然很興奮地說:「哎呀!這哪是我在讀老子,明明是老子在讀我,而且他讀到了我內心的最深處。」這是何等的氣魄,這正是「生之安行」的天才才會有的融通。
  • 一個男人,若想出人頭地,需牢記這三大成事天規,悟透助你成大事
    老祖宗的智慧:一個男人,若想出人頭地,需牢記以下這三大成事天規,悟透助你成大事;男人慾成大事,需牢記這三大成事天規,來學習下吧。一、胸懷大志,腳踏實地原文:「志不可不高,志不高,則同流合汙,無足有為矣;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則舍近圖遠,難期有成矣。」
  • 《天道》:何為「眾生所需」?看劇100遍,也難悟透丁元英這4個字
    《天道》為什麼火?其實《天道》中丁元英已經給出了答案:文化產業,文學、影視是扒拉靈魂的藝術,如果文學、影視的創作能破解更高思維空間的文化密碼,那麼它的功效就是啟迪人的覺悟、震撼人的靈魂。就如《天道》中丁元英對芮小丹所說,眾生沒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惡,所以你才有價值。只要你把被文化、道德顛倒的真理、真相顛倒過來,隨便你怎麼寫怎麼拍都是新意和深度,這就是錢,就是名利、成就、價值,隨便你能說的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