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最缺的五大智慧,在《道德經》早就講透了,現在知道不算晚

2020-12-16 毛妹日記

《道德經》是「萬經之首」,天下第一奇書!

有學者云:「《道德經》是拯救世界的文化孤本。」其包容博大,又豈是我等凡夫俗子能道一二。但能取一瓢飲,亦足以暢快胸懷!

「央視名嘴」白巖鬆口中的「生命之書」就是《道德經》,它全篇只有短短的5126個字,就講透了在中國社會生存,受用一輩子的處世智慧,中國人最缺的五大智慧,一起來看一下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20歲求生存,初入社會,自己想要出風頭,攢人氣,但是被一些人穿小鞋,內心很不甘心,於是鋒芒愈加,最後讓自己陷入怪圈,受到傷害最大的是自己。21歲讀《道德經》,它讓我明白事事不能搶著爭先,凡事留有餘地。

「上善若水」

30歲,想要安穩和圓滑,想讓自己變成一個謙和的人,卻發現自己怎麼也拒絕不了別人,成為被人口中的「老好人」。這時候深夜品讀《道德經》知道了「上善若水」。

水能夠包容萬物,但是也可以「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它隨方就圓,任意變形,你把它倒到杯子裡,它就是圓的,你把它倒到池子裡,它就是方的;水無孔不入,抵達萬方,再細小的縫隙也能滲入,不棄小流和汙水,海納百川。

它有小溪的歡快,有滴水穿石的堅韌,有洶濤拍岸的氣勢,有平靜如水,深不可測特質。

「致虛極,守靜篤」

人到40,對自己的健康格外看重,會買大量的補品,金錢流水一般的出去,心情卻是愈加的煩躁,和周圍的人相處的不順心。靜下來翻閱《道德經》,明白了「致虛極,守靜篤」。

你想守住剛猛,剛則易折,你想守住財富,富不過三代,你想保住權力,新生一代早就等不及了。老子提醒我們,要虛。

虛才能放空外物,不把持,不佔有。《論語》記載,曾參稱讚顏回:「有若無,實若虛。」有的好像沒有,實在好像空虛,說的就是這種境界。

虛才能容納一切,不致招來怨仇。虛才能不戀權位,該舍就舍,該去則去。「不要人誇顏色好,要留清氣滿乾坤。」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能了解別人的稱為機智,能認識自己的才叫聰明。能戰勝別人的只能說明有力氣,戰勝自己的才叫強者。知道滿足者才感到自己富有,身體力行才說明他有遠大的志向。

從前以為敵人是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但是讀了《道德經》之後才知道,最大的敵人是自己,能夠戰勝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現代人,非常的直接,我給你做多少事,你給我多少錢,你叫我做一件事,我一定要問有什麼利益?物質文明席捲之處,一切以現實的利害作為好壞的標準。沒有顯而易見的利益,值得做嗎?一切是如此的短視和虛浮。

老子這句話是說:「一切事物,有時是受損反而獲益,有時獲益反而是受損。」

古人更看重整體的平衡和長久的和諧。在中國人看來,任何事物都有陰陽兩面,陽長陰消,陰進陽退。問題的關鍵不是陽佔多少、陰佔多少才合適,而是陰陽平衡才最符合天地之道。

有的時候暫時獲利,但破壞了陰陽的平衡,對將來的穩定有巨大的負面影響;有的時候暫時受損,但有利於維護陰陽的平衡,反而對將來的和諧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

所以人常說吉人自有天相,你能夠秉持天道,積德行善,當然天會眷顧你。

《道德經》的妙處,就是它的原文僅有5126字,但是我們解讀出來,卻能有著上千萬字!作為「生命之書」,真正受益的人,是從書中窺探智慧,照見自己的人生。

《道德經》雖是道家的思想,但是對於教育、文化、婚姻、人生、經濟和人脈等等都是有非常大幫助的。

世人都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但其實,讀懂四分之一的《道德經》智慧,就足以讓你過好這一生。

所以,它也是無數名人、大咖的「枕邊書」:

魯迅曾說,不讀《道德經》,就讀不懂中國文化、在中國社會生存的道理;馬雲行商數十載,只有《道德經》從未離身,他說,古聖人完全能解讀今天的人心;央視主持人白巖松,更把《道德經》作為的生命之書,30歲後的處世參考;……

值得一讀再讀。

古文看不懂沒關係,老李這裡推薦一本帶有白話翻譯和評析的《道德經》,裡面也有文言原文,讓你讀起來不會晦澀難懂。

一本好書,它的作者老子,一生從不說教,只實實在在告訴你,人生該往哪裡走。

它是方法書、智慧書,更是一盞明燈,指引了中國人2000年的方向。

讀完《道德經》,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商品卡購買即可:

相關焦點

  • 《道德經》:老子這四個比喻,便說透了一生的智慧,讀了受益終生
    永遠不要低估讀過《道德經》的人。有人在知乎上提問,「《道德經》現在全球都在讀,西方很多國家都在用,可是我卻讀不懂,也就記下來幾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最高贊的回答是這樣的:「《道德經》不是用來讀的,而是用悟的,結合生活,工作,經歷等等,去猜透它。它就像是一把尺子,哪裡做得不好,哪裡做得好,用它一量,就全知道了。」《道德經》中蘊藏著很多做人的根本智慧,認真在生活中體悟它,運用它,便可為自己贏得更多的人生躍遷機會!
  • 中國人最缺的大智慧,《易經》早講透了(25-65歲必看)
    《道德經》?《詩經》?全錯了。答案是《易經》。它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之書」:儒家、道家均深受其影響;它也是人生問題的「答案之書」:這本包羅萬象的神書,其實把你可能遇到的絕大多數問題,都回答了。很多人都問我,想要學習很多古人的智慧,卻不知道從哪裡開始學起?其實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從書本上獲取!世間都說:閱盡世間萬卷書,不如讀懂一本《易經》,這句話說得一點不為過。何況《易經》在中國,本就是「文化之底,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因此就有人說,讀懂了《易經》,便是讀懂了中國人的根!
  • 體悟《道德經》的智慧
    簡單地說,《道德經》分為今本和古本,今本指的是從漢代流傳下來的版本,主要代表有河上公本、王弼本、嚴遵本、傅奕本,其中尤以前兩種流傳最廣,今天見到的《道德經》絕大部分都是採用王弼本作為底本。古本指的是出土文物中的《老子》,主要包括楚簡甲乙丙本、漢帛甲乙本、敦煌本、北大藏西漢竹簡本。
  • 《道德經》的人生智慧:物極必反
    老子在《道德經.四十章》上講到: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反,是道的本體,道體雖然虛無、清淨,但卻是所有變動的主角;弱,是道的表象,道雖然看似柔弱無用,卻是天下有用的根本。
  • 道德經最智慧的3句話:讓你悟通天道的秘密,反敗為勝,成為強者
    道德經最智慧的3句話:讓你悟通天道的秘密,反敗為勝,成為強者人生在世,不管是誰,都會有成為強者的念頭,而在成為強者的路上,勢必就得先打敗強者,進而才能成功上位。那麼如何才能打敗強者呢?老子早就在2000多年前,在《道德經》中給我們作出了一個做好的回答。
  • 道德經:悟透天道背後的「四大天規」,才能真正的避禍求福
    但是那些境界高深的人,他們不知道怎麼舍取,內心非常的平靜安靜,不會去想著怎麼算計別人生活很簡單,真正的體會到生活的本真,回歸了本心。二、養生之法現在很多人都把養生體現的淋漓盡致,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喝,弄得好像真的很了解養生一樣。
  • 道德經:所謂「天道」,其實就是「四大天規」!悟透才能真正變強
    但是那些境界高深的人,他們知道如何舍取,內心也是非常的平靜安寧,不會去想著各種各樣的算計,生活很是簡單,真正體會到的了生活的本真,回歸了本心。保持內心的淡然和平和才是最重要的養生法門。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真正懂得養生的人才會越來越順!三、處世之方:層次低的人強勢,境界高的人隨和老子講:上善若水。
  • 中國的入世與出世:先跟《周易》學生存,後跟《道德經》學生活
    中國人中國人崇拜孔丘(孔子)、崇拜李耳(老子),幾千年歷史之下,最無爭議的有兩部經典,一是《易經》,另一個是《道德經》。兩本書作為最經典的智慧之書,兩者也都淵源頗深,不過《易經》更注重過程的轉變(包括結果在內),如乾為天,天風姤,天山遁,天地否,風地觀,山地剝,每一爻改變都會出現新的變化。
  • 道德經:何為天道?其實就是「四大天規」!悟透了趨福避禍
    道德經:何為天道?其實就是「四大天規」!悟透了趨福避禍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好與興趣是學習的內在驅動力,《道德經》是一首思想與內涵極其豐富的「哲學詩.《道德經》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老子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主要論述「道」與「德」之義。因其內容覆蓋範圍較廣、文本內涵較為深奧,所以有著萬經之王的美稱,在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多個領域影響深遠。
  • 《道德經》中「湛兮,似或存」的智慧:享受人生孤獨是一場修行!
    在講老子的《道德的》之前,應先說說老子本人。在這裡我講一個關於老子的故事:據史記裡的記載,老子是周朝末年的守藏使,就相當於現在的圖書館館長。當時的圖書館館長的地位是很高的,因為在古代不是普通百姓能看書,書是一種奢侈品。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點擊"無為文藝"免費訂閱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 道家老子《道德經》裡這2個字,悟透之後,受益匪淺,值得收藏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中國的典籍浩如煙海,多如牛毛,但能像《道德經》這樣集思想精闢、文學修辭和音韻之美為一體,並能達到世界級高度的,放眼古今,寥寥無幾。
  • 《道德經》:上等人的智慧,其實就在於這3點,讀後醍醐灌頂
    區別就在於,上等人談智慧,中等人談事情,下等人談是非。今天我們不說中等人和下等人,暫且就以《道德經》為例,先來說說這上等人談的"智慧",指的是什麼。我們也可以拿石頭和水去對比,在《道德經》中也形容大道的智慧和水的狀態是一樣的柔軟,遇到堅硬的東西就可以躲避,能夠順流而下,這就是一種智慧。或許這三點,正是老子所說的"為而不爭",當我們把《道德經》中的這樣一種智慧,應用到我們生活中的時候,也同樣適用。
  • 汪羅海:天師府的晚課為什麼選用《道德經》
    作為有重要歷史影響的天師府在這一點上還是繼承了《道德經》作為每天課誦的傳統。現在,道末就天師府繼承這一傳統的意義和課誦《道德經》的一點體會略述如下,以請教各位方家同道。後來,在誦晚壇功課的時候才發現《道德經》第四十一章有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我非常敬佩道祖的偉大,道祖在兩千多年前就講了世人對大道有三種不同的態度,其中一種態度會嘲笑大道,嘲笑我們。並進一步說,如果不被這種人嗤笑、鄙視,就不足以顯示道的重大意義了,也就不足以彰顯俗道有別了。
  • 《道德經》中沿用至今的12大成語 洞見人生大智慧
    ,影響著國人二千五百多年,其宗旨理念已深深溶入並根植於中國人的習性之中。闡釋的源於天地之本、萬物之源的道,更是一言以蔽之,道盡天地人生的無窮玄妙、智慧,惠澤啟悟人們明道、修身、治世。 源流於老子《道德經》的成語,歷經二千多年的歷史沉澱,而逐漸被更多人領悟,成為沿用至今的簡潔精粹之語,所成之語充滿著人生大智慧。有三、四、五、七字的,有兩組四字連用的,但人們廣泛熟知的多以朗朗上口的四字組成。
  • 《道德經》5大天機,人生5大禁忌
    《道德經》一書,暗含五大天機,指明人生五種禁忌。第一忌:積怨《道德經》裡講:「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怨恨可以化解,怨氣卻無法消散。第二忌:招搖《道德經》裡講:「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燿。」一個人,可以具備過硬的實力、高尚的德行。卻不能到處誇耀,給自己樹敵。槍打出頭鳥,樹大易招風。
  • 《增廣賢文》經典6句,講透人生哲學,說盡處世之道
    古訓增廣,是中國幾千年智慧的結晶,中心思想說的是人生哲學與處世之道,雖來自民間,卻有很多寶貴的東西,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我在研讀之後,不由得感嘆到,這本書真的把人生哲學與處世之道給講透了,接下來,阿胖與你分享《增廣賢文》中最經典的6句話,希望幫你理解一些人生哲學與處世之道。
  • 真假《道德經》,一字變動,所表達的意思也就「南轅北轍」了
    《道德經》這本書主要講了哪些東西呢?為什麼從古至今這麼的廣受推崇?如果給「老子」一個版權費,那估計「老子」一瞬間就擁有很多財富了,因為古今中外看《道德經》的人實在太多了,可如今我們看的《道德經》是不是「真經」呢?是不是「老子」他老人家當時寫出來的那本呢?今兒論以論。
  •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了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
    《道德經》中有「4大天規」闡明了天道,悟透才可能做到避禍求福人行走於世間,無論你本事多大、手段多強,都不能逆天而行。順應天規,通達順遂;不應天規,早晚吃虧。其實,早在千年前,老子就堪破了天規。《道德經》中的「天道」其實就是自然規律、自然法則,學習《道德經》,就是從古代先哲那裡,學習人生智慧,感悟成功之道。
  • 道德經:道德的本質由何決定?什麼樣的孝慈忠誠是真正的道德?
    大家好我是舜緣文化的張詩苓,我是傳統文化的受益者和傳播者,希望古聖先賢的智慧,可以利益到更多的朋友。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的第十八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十八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