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入世與出世:先跟《周易》學生存,後跟《道德經》學生活

2020-12-12 鄧朝芬說歷史

中國人中國人崇拜孔丘(孔子)、崇拜李耳(老子),幾千年歷史之下,最無爭議的有兩部經典,一是《易經》,另一個是《道德經》。

兩本書作為最經典的智慧之書,兩者也都淵源頗深,不過《易經》更注重過程的轉變(包括結果在內),如乾為天,天風姤,天山遁,天地否,風地觀,山地剝,每一爻改變都會出現新的變化。

《道德經》更注重結果的轉變,如孰知其極,其無正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漢代《道德經》

雖然兩本書有很多相似的點,但兩篇各自的「道」卻是不同,但其含義卻千變萬化,各有千秋。而這兩本書,也正是對應著中國的出世與入世:

想要入世,就要學仁義道德,而想要出世,就要跟著老子學如何生活。

中國人對於這兩種道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先跟《周易》學生存,後跟《道德經》學生活。

為什麼說要跟《易經》學生存?

西漢帛書《易經》

《周易》是一部彌綸天地之道的奇書,很多人以為易經主要是起卦佔卜,恰恰想法,佔卜只是易經學一個學術末梢的分支,而易經最偉大的地方,在於他對生存、生命的感悟。

《易傳》是天地宇宙哲學,其本質核心是生命哲學。是天地最偉大的功能與生命陰陽交感創新最大的特性。

讓我們去掉古代滲進的宿命、天命的神秘思想,我們再來看易經,會發現很多哲理。

何為生存?易經通篇講述了一個道理:如何趨吉避兇?

當然不是這種「趨吉避兇」

那如何做到趨吉避兇?易經講到一個觀點:無咎。《易·繫辭》中說 :「懼以終始 ,其要無咎 ,此之謂《易》之道也。

無咎就是沒有大錯、或者就算是有大錯也沒關係的意思,也是《易經》講的最根本的生存之道,只有無咎,你才能更好地生存。

那如何做到「無咎」?

《易經》坤卦六四爻裡面說:「括囊,無咎無譽」,《文言傳》裡面說:括囊,無咎無譽慎不害也。括囊,就是紮緊口袋、管好自己的嘴巴,做到慎言的行為,這樣才會沒有害處。

俗話說,禍從口出,而六四爻在坤卦裡面居於上位,也就是說,越上了格局的人、越是地位高的人,越要對自己的話負責,越要講規矩。為什麼我們看到很多領導說話都是慢吞吞的,就是謹言慎行的一個道理。

《周易》云:無咎者,善補過者也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無咎的狀態不是不犯錯誤,而恰恰是犯了錯誤以後,能夠及時反省和改正。

所以要真正達到無咎,就要隨時反省自己,隨時隨地檢查、反思、改正自己的錯誤和毛病,這樣下去,人才是能長長久久的。

《周易》云: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

沒有平地是不會變成山坡的,沒有去了而不回來的,在艱難困苦中堅守純正,必然會有好的結果。

周易的道理深廣博大,萬事萬物皆涵蓋其中,沒有一個被遺漏和廢棄。這個道理是什麼呢?

就是對萬事萬物的發展始終懷有戒慎恐懼之心,始終懷有警惕憂患之心,並以言行舉止毫無過錯為要旨,無咎就是沒有災難。

人若能無災無害地走過這一生,就是最大的幸運,這其中的智慧就是《易經》之道。

接下來說說《道德經》

一部道德經,僅僅五千字,卻能流傳幾千年,散布到全世界,為何?

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這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德國總理施洛德曾說:每個德國家庭買一本中國的《道德經》,以幫助解決人們思想、生活上的困惑。

沒錯,《易經》講了人要如何生存,而《道德經》就講了人要如何生活。

道德經的古籍

《道德經》強調要尊重自然法則,順勢而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就是規律,規律從自然而來,只有遵循自然法則,人才能有所為。

《道德經》多次強調「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不居」。

一個人要踏踏實實做事,不求華麗的辭藻;做了一點事,不能居功自恃,應該謙虛謹慎,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自己是最不容易的事,所以說「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許多人犯錯誤,往往是因為缺乏自知之明,有了一點成績就忘乎所以;遇到一點挫折就失去信心。

《道德經》還審視了人生的禍與福,

所謂「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所以人要居安思危,順利的時候要想到會遇到的各種挑戰,遇到困難的時候要想到前途的光明。

《道德經》還告訴人們,有一點是可以避免因犯錯誤而招至禍害的,就是我們常常講的「知足常樂」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禍往往出於貪婪,現在落馬的高官也好,小官也好,不都是因為貪婪嗎?

《道德經》的最後一章裡面講,真實可信的話不華麗,華麗的辭藻不真實;善良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一定善良;真有知識的人不賣弄,認為自己什麼都懂的人,其實不一定有知識;

自然法則是讓萬物受益,而不傷害;高尚的人的準則是默默工作,而不去跟別人爭奪。

我想我們應把它作為座右銘:不聽華麗的辭藻、美麗的奉承;不炫耀自己,努力學習;認真工作,謙虛謹慎,這也是《道德經》所講的生活之道。

總結起來一句話:

中國人最好的入世方法,就是跟《易經》學會「無咎」的生存法則,跟《道德經》學「無為」的生活道理。

易經與道德經,是每一個中國人都該讀的書,流傳了幾千年的大道理,豈是簡簡單單一篇文章就能敘述完的!

曾國藩曾說,人生有三難,學難、思難、做難。如果您只是簡簡單單去學了《周易》與《道德經》而沒有去思考、去結合實際去行動的話,那麼就還是領悟不到這兩本經典文化的深邃的。

很多人說,自己也想讀懂全文,領略經典國學,但是《周易》與《道德經》都是文言文,讀起來晦澀難懂,很難理解。

於是我給大家推薦這套全註解、翻譯、引申故事的《周易》與《道德經》,先看看內容怎麼樣:

所有的一段段的原汁原味的原文,下面都帶著文言文單詞的注釋以及白話文的譯文,此外還有引申閱讀,就是讓你把原文與自己的生活聯繫起來,更方便人們去思考、去實際應用。

可以說,這種寫法的書,是最能全面了解《易經》與《道德經》的寫法了。

再來看看這兩套書什麼樣:

如果您想購買這套書的話,點擊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購買了。

相關焦點

  • 入世以做事 出世以做人 記書畫家王一亭先生
    書畫家王一亭,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早年加入同盟會並任上海分會財務科長,後縱橫實業、金融、藝術等多個領域,集書畫家、實業家、銀行家、慈善家、佛學家和社會活動家等多重身份於一身,還先後任中國佛教會會長和全國藝術家協會理事,是研究民國時期上海乃至中國經濟、藝術、佛教、慈善等發展繞不過去的一位重要人物。  「入世」為己而追名逐利,或為國而殫精竭慮;「出世」則品性高潔,超然物外,無欲無求。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
  • 兩千五百年前,老子騎牛西出函谷關,為《道德經》出世埋下伏筆
    兩千五百年前,老子騎牛西出函谷關,為《道德經》出世埋下伏筆若說,中國若有一位思想家的影響力是影響到全世界的,那個人一定會是「老子」。他被《紐約時報》譽為是全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他的書,被稱為中國古代超級智慧,偉大的東方哲學,中國至今的智慧思想都無法超越。他的《道德經》,雖然全書只有5000字,但是卻備受推崇了幾千年,如今更是成為球發行量最大的著作。同時,他也是有史以來譯成外文版本最多,海外發行量最大的中國經典。
  • 端午佳節讀《漁父》,出世還是入世?兩種人生觀的對話
    兩問兩答間,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觀:入世和出世。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濁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漓?
  • 《道德經》:老子的道,可清靜無為,也可創造財富
    事實上,中國最著名的投資人張磊先生,就運用了老子「守正用奇」的哲學,創造巨額財富。可見,老子的道,是萬變的,出世可清靜無為,入世可成就事業,創造財富。關鍵看你自己怎麼用。1、守正用奇,創造財富。奇,你要跟大家不一樣,別人去追風口,你不能跟風去追。」正和奇,是一對矛盾,互相對立,互相轉化。張磊抓住了「正」和「奇」的變化規律,當別的投資人一窩蜂追趕熱點和風口時,他不跟風,而是大手筆投給有長期價值的企業,像京東、藍月亮、蔚來汽車、愛奇藝等。(注意,當時京東連續虧損,張磊是第一批投資者,不少人嘲笑他「人傻錢多」)。
  • 《道德經》告訴我們,成功是一種喜悅安寧的內心感受
    在很大程度上,《道德經》 堪稱一部成功學。最早的成功學理論應該是《周易》,《道德經》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闡述的更為清晰。《道德經》全面揭示了成功的真實內涵和本質,解析了成功的規律,指明了成功的條件和策略方法。《道德經》的成功學,可出世可入世,不消極不激進。
  • 道家老子《道德經》裡這2個字,悟透之後,受益匪淺,值得收藏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中國的典籍浩如煙海,多如牛毛,但能像《道德經》這樣集思想精闢、文學修辭和音韻之美為一體,並能達到世界級高度的,放眼古今,寥寥無幾。
  • 入世戒色還是出世戒色
    中國有句話是這樣說的,「萬惡淫為首」。可見色是人們多麼喜愛而又多麼憎惡的東西。其實,在現實社會中,色是很難被戒掉的。因為從生理來說,人是有雄性和雌性荷爾蒙的,再加上性意識的助力,幾乎沒有幾個人可以不色。
  • 一人之下3 知世故而不世故,入世方能出世,願王也諸葛青出入平安
    在那之後,對身邊的人都有一種優越感,這些俗人天天因為一些欲望而奔波,而自己已經出世了。一直到遇到這件事,王也才發現,這麼脫俗的自己不得不求助於俗不可耐的張楚嵐,他們對人情世故的處理和見識,正是被世俗過往打磨後的結果,跟張楚嵐和寶兒姐比較,他只是更好命而已。不得不說,未曾入世,何談出世。一直逃避入世的王也,又何談出世呢?
  • 君道、臣道、孝道、師道《周易》中的經國濟世之道
    前言《周易》所述乃天地大道,包羅萬象,廣大悉備,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她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是中華龍文化的究竟起源。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直尊崇的君道、臣道、孝道、師道,就來自於《周易》上經前四卦,乾卦、坤卦、屯卦、蒙卦。
  • 一人之下第三季入世篇:王也心境又上一成,未曾入世,又何談出世
    王也道長在之前總是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在進了武當之後隱隱的有一種優越感,感覺自己出世了。但看到張楚嵐才明白,張楚嵐那種經歷過世俗的打磨的處事方式正是自己所缺少的。唯有經歷過世俗的雕磨才能夠明白出世的真正意義。
  • 天魔入世神龍也出世
    為什麼此時天魔入世神龍也出世?因為地球上的人類民智己開,而人類現在正處在向前進化發展的最關鍵的轉折點上。宇宙中一直存在著正、邪兩道,又一直處在此消彼長不斷鬥爭的狀態。人類此時必須做出選擇,是走天啟正道還是走修羅魔道?無論正道魔道都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科技;二是宗教。修羅魔道的特點:1、科技方面其科技發展的特點是以天魔的一己之私為最高利益原則。
  • 王陽明:亦實亦虛的和諧生活,出世與入世的成功人生
    梁啓超說:「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半個是曾國藩。」孔子自然不用說,大名鼎鼎,教育界千年大咖,一生裡弟子三千加,賢德七十二人,倡導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觀念,是適合任何時代,任何社會形態之下的先進理念。
  • 人類曾經被毀滅 461 儒、道兩家都來自於《周易》的思想體系
    由此可見, 道家 的源流要早於儒家,因為在道家以前還存在一個《周易》。或許我們應該這樣來認為:儒和道兩家實際上都來自於一個思想體系,那就是以《周易》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因為在我們的推測中,中國文明的初期,只有一種成體系的思想或學說可供借鑑,那就是以《周易》為代表的大洪水以前的文明。但是社會上對這種文明不甚理解,於是區分為儒道兩家。儒家以入世、進取的態度繼承了《周易》的思想;而道家卻以出世、寧靜的態度繼承了《周易》的思想。
  • 《道德經》中的「大音希聲」,是什麼含義?需要從四個方面解讀
    導語:老子在《道德經》的第四十一章,提出是:「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這段話中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成為千百年來,大家爭論比較多的話題,見仁見智,莫衷一是。
  • 值得交往的三種人:入世的強者,出世的智者,陽光的普通人
    入世的強者。 在現代社會,就大部分人而言,入世做事才是主流。像陶淵明那樣的「採菊東籬下」實在是身不能至,心嚮往之。 既然要入世,自然是要向強者看齊。出世的智者。 蘇東坡在瓜州任職的時候,與一江之隔的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禪師交往篤深,他們常在一起談禪論道。有一天,蘇東坡覺得自己已經領悟了佛家精要,於是寫了首詩請佛印點評,詩是這樣寫的:「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意思是自己已經修行的很好了,什麼東西也影響不到自己內心的安寧了。
  • 我理解的道德經:他來源於易經
    我讀經時間不久,依舊懵懵懂懂,但驚訝不少,明白了很多很多,這個明白不是說我明白了道德經,而是說通過讀道德經明白了很多很多道理,以前視作神明的人和事原來不過是忽悠人的把戲,以前看似莫測高深的古語、警世恆言原來如此樸實無華,原來這個世界上不僅僅有道理,還是有真偽和人心,還有膽子大到篡改聖人經典的堂堂之舉,沒羞沒臊…… 等等等等
  • 《鹹》為什麼能排《周易》下經第一卦?原來《周易》是部丹法!
    因為它模仿的是《老子》分為「道經」和「德經」兩篇的做法。(《周易》的作者和成書年代討論,詳見本號系列文章)上經以乾卦開頭,代表的是作者對天道(天行)的尊崇。下經以《鹹》卦開頭,表示的是作者對人道的理解。
  • 老子想用《道德經》告訴我們什麼
    老子在《道德經》的第一章中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室之官」,以職務之便,老子肯定讀過《周易》,並且深有研究。這一點,從《道德經》的內容中就可以體會出來。所以,也可以這樣說,《道德經》是老子對《周易》的感悟和心得。在這裡,老子借「道」之名,提出了一個千古命題,並提出了一個「有」與「無」相互轉化的問題。「道」是可以講得,「名」是可以叫的。
  • 唐伯虎的詩中,既有出世之感又有入世之意的,你知道是哪句嗎?
    詩的後半句便把讀者從出世的意境中拉了出來。唐伯虎需要賣了桃花來換取酒錢,這就需要他與社會產生交集,回到一種入世的狀態。除了文採斐然之外,唐伯虎的畫作更加出名。有人願意出高價買他的畫,賣畫也是唐伯虎的經濟來源之一。官運欠佳的唐伯虎,依然有著安身立命的強大本領,讓他得以享受這種半隱居的生活。
  • 《道德經》問答64章:看到竹簡本,方知「易」不可解為容易
    那麼如何來確定《道德經》兩個不同章節的主題呢?必須要從各章的言之宗尋找答案。《道德經》是老子對《周易》卦的詮釋與發揮,每一個章節都是按照順序對應《周易》卦,二十九章對應《周易》無妄卦,六十四章的下半部分(為者敗之——不敢為)談的是「無妄」主題,故理應屬於二十九章內容;六十四章按順序對應《周易》巽卦,其上半部分談的是「巽」的作用和意義,故只有上半部分才是六十四章原文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