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的詩中,既有出世之感又有入世之意的,你知道是哪句嗎?

2021-01-11 正能量收穫

唐伯虎,想必大家已經很熟悉了。除了唐伯虎點秋香,為大家所熟知的還有他的畫。今天不講他的風流,也不說他的畫,只來講講他的詩。

《桃花庵歌》全詩為: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賣酒錢。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車塵馬足富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若將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閒。別人笑我忒風顛,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詩臨其境】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賣酒錢 是唐伯虎的名詩桃花庵歌中的一句。

《桃花庵歌》寫於弘治十八年(1505年)。據《唐伯虎年表》記載:這一年,距唐寅科場遭誣僅六年。唐寅曾中過解元(鄉試第一),後來受到科場舞弊案牽連,功名前程毀滅。此後,他拋卻了名利的妄念,過起了歸隱田園的生活。

唐伯虎在桃花塢建屋,名為桃花庵,此詩中唐伯虎以桃花仙人自喻。詩作前半部分描繪出了,詩人徜徉於桃花和美酒之間,悠然度日的自在閒適景象;後半部分則表達了詩人,寧願老死於花酒間,也不願意趨炎附勢的高潔態度。

來看一下全詩大意:

桃花塢裡有座桃花庵,桃花庵裡住著個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了些桃樹,他摘下桃花去換酒錢。

酒醒的時候靜坐在花間,酒醉的時候在花下睡眠。

半醒半醉地過了一天又一天,花開花落之間過了一年又一年。

我只想老死在桃花和美酒之間,不願意在達官顯貴的車馬前卑躬屈膝、阿諛奉承。

車水馬龍是貴族們的嚮往和樂趣,酒杯花枝才是貧賤之人的緣分和愛好。

如果將別人的富貴和我的貧賤來比較,一個在天一個在地。

如果將我的貧賤和達官顯貴的車馬相比較,他們為權貴奔走效力,我卻得到了閒情樂趣。

別人笑我太瘋癲了,我卻笑他們太膚淺。

記得豪門貴族的墓冢前,沒有花也沒有酒,如今都被鋤作了田地。

【一句鍾情】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賣酒錢。」

這句詩淺顯易懂,卻又飽含深意。

唐伯虎將自己的住所起名為桃花庵,在門前種滿了桃樹,居住在這樣的環境中,簡直是一派桃花源裡悠然自得的景象。

桃花源乃仙境的代名詞,恰好唐伯虎又以桃花仙人自居,仙境中住著仙人,眼前似乎出現了一幅桃花朵朵、仙氣繚繞的畫面。循著這樣的意境再聯想,仿佛可以體會到樹上掛滿顆顆仙桃,微風吹拂處,桃香醉人的感覺。

前半句體現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的意境,也從一個側面表現出詩人唐伯虎精神富足的狀態。

精神雖富足,但是也需要食飽衣暖。

詩的後半句便把讀者從出世的意境中拉了出來。唐伯虎需要賣了桃花來換取酒錢,這就需要他與社會產生交集,回到一種入世的狀態。

除了文採斐然之外,唐伯虎的畫作更加出名。有人願意出高價買他的畫,賣畫也是唐伯虎的經濟來源之一。

官運欠佳的唐伯虎,依然有著安身立命的強大本領,讓他得以享受這種半隱居的生活。

【詩歌故事】

如果說前半句描繪了一種出世的意境,後半句則表現了入世的狀態。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唐伯虎考中蘇州府試第一名,進入府學讀書。弘治十一年(1498年),考中應天府鄉試第一,入京參加會試。一路以來,唐伯虎學業優秀,考試屢屢拔得頭籌,這也是他努力進取的結果。

孔子的儒家思想講究「入世」,倡導人們遵守社會規範,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去完善自我,在社會上建功立業,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

意想不到的是,弘治十二年(1499年),唐伯虎捲入徐經科場舞弊案,坐罪入獄,貶為浙藩小吏。科場遭陷,仕途無望,這對於一個學霸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有句名言說得好:「當上帝關了這扇門,一定會為你打開另一扇門。」好在唐伯虎的文採畫藝俱佳,從此他便以賣畫度日,過著以花為朋、以酒為友的閒適生活。

歷史上,也有一些棄官歸隱的詩人,比如,陶淵明、蘇軾、王維、孟浩然等。他們雖然歸隱了田園,卻依然發揮了自己的特長,寫出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名詩佳作。

莊子的道家思想講究「出世」,秉持一種清淨無為、復返自然的態度,也可以理解為認清自身的定位,做好本分的事情,捨棄世俗的攀比與貪婪。

不經歷夏花的絢爛,怎能體會秋葉的靜美。

年輕時,我們應盡力拼搏進取。前方的景色雖美,也需付出努力才可接近。拼搏的道路上,難免有困頓和失意,不妨韜光養晦,安之若素,依然可以找到展現自身價值的舞臺。

從唐伯虎快意人生的詩句中,希望我們能領會到深意,並得到一些啟迪。

此篇文章,發表在《一口氣讀懂詩詞名句》系列圖書第三冊中

相關焦點

  • 入世以做事 出世以做人 記書畫家王一亭先生
    「入世」為己而追名逐利,或為國而殫精竭慮;「出世」則品性高潔,超然物外,無欲無求。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縱觀歷史,真正「出世者」寥寥無幾,因為常人很難脫離塵世。但「入世」與「出世」並非絕對割裂,兩者皆為人生所需,有人出世意在入世,亦有人以入世而圖出世。大智者正體現在其對「入世」與「出世」這一人生態度的自如把握和靈活轉換上。
  • 值得交往的三種人:入世的強者,出世的智者,陽光的普通人
    入世的強者。 在現代社會,就大部分人而言,入世做事才是主流。像陶淵明那樣的「採菊東籬下」實在是身不能至,心嚮往之。 既然要入世,自然是要向強者看齊。出世的智者。 蘇東坡在瓜州任職的時候,與一江之隔的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禪師交往篤深,他們常在一起談禪論道。有一天,蘇東坡覺得自己已經領悟了佛家精要,於是寫了首詩請佛印點評,詩是這樣寫的:「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意思是自己已經修行的很好了,什麼東西也影響不到自己內心的安寧了。
  • 端午佳節讀《漁父》,出世還是入世?兩種人生觀的對話
    明知道人生還可有其他選擇,卻不願意苟活。藉由漁父觀點來對比,屈原積極入世的凜然風骨和生命價值顯得更加突出。屈原塑像漁父的出世這裡的漁父,當然非一般的捕魚人。父,通「甫」(音同),是古代對男子的尊稱。你(屈原)偏要「獨醒」、「獨醉」,所以是「自令放為」。通俗地說,你就是自作自受,太不明智。可惜屈原不領情,漁父擊節唱著滄浪之歌離去,再次託歌寄意諷勸屈原,勸他與世浮沉,隱退自全。可見,漁父代表的是具有道家思想的隱者,有著鮮明的出世人生觀。
  • 天魔入世神龍也出世
    為什麼此時天魔入世神龍也出世?因為地球上的人類民智己開,而人類現在正處在向前進化發展的最關鍵的轉折點上。宇宙中一直存在著正、邪兩道,又一直處在此消彼長不斷鬥爭的狀態。人類此時必須做出選擇,是走天啟正道還是走修羅魔道?無論正道魔道都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科技;二是宗教。修羅魔道的特點:1、科技方面其科技發展的特點是以天魔的一己之私為最高利益原則。
  • 唐伯虎狂傲不羈的一首詩,寫盡了豪邁灑脫,藝術氣息絲毫不輸李白
    提起唐伯虎,人們總會想起影視劇中那個風流倜儻,超凡灑脫的江南才子,卻很少會將他與現實中那個落魄潦倒,窮困半生的書生聯繫到一起。今天介紹唐伯虎的這首《把酒對月歌》,於落魄潦倒中見超凡灑脫,通過歌詠李白的詩才,藉助詩仙的狂傲不羈,來表達自己不拘禮法,蔑視權貴,視功名如糞土的豪邁情懷和灑脫胸襟。本詩是唐伯虎最狂傲不羈的一首詩,寫盡了豪邁灑脫,藝術氣息絲毫不輸李白,讀之令人動容。
  • 唐伯虎寫遊玩時寫爛頭詩,滿是大白話,卻能與杜甫相媲美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首雖是名篇,卻不是爛尾,而是徹底爛頭的古詩——《登山》唐伯虎本名唐寅,號六如居士,生活在明朝嘉靖年間,擅長詩書畫,尤其以畫作成就最高,是明朝四大才子之首,有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之稱。不過其憤世嫉俗、狂傲不羈的瘋癲個性,註定了他坎坷曲折、悽苦孤獨的一生,最後竟淪落到以賣畫為生的境地。
  • 入世戒色還是出世戒色
    中國有句話是這樣說的,「萬惡淫為首」。可見色是人們多麼喜愛而又多麼憎惡的東西。其實,在現實社會中,色是很難被戒掉的。因為從生理來說,人是有雄性和雌性荷爾蒙的,再加上性意識的助力,幾乎沒有幾個人可以不色。
  • 唐伯虎一首經典古詩,三分豪邁七分悲涼,最後一句常被郭德綱所用
    他就是我國歷史上不得不提的一位著名人物——唐伯虎。唐伯虎在現如今的影視作品以及文學作品中經常被提起,比如星爺那部著名的《唐伯虎點秋香》。心比天高唐解元,酒後失言鑄大錯讀過《明朝那些事兒》的朋友們都知道,唐伯虎有狀元之才卻沒有狀元之命。他在16歲就考中了秀才,而且還是第一名。
  • 一人之下第三季入世篇:王也心境又上一成,未曾入世,又何談出世
    hin精彩哦~你們都看了嗎?接著第二季羅天大醮的劇情。自從羅天大醮結束之後,王也道長因為在羅天大醮和諸葛青的比賽中使用八奇技之一的風后奇門打敗了諸葛青,所以有人意識到了王也道長可能身懷八奇技之一,於是就想要將王也道長的風后奇門佔為己有。
  • 唐伯虎真是電視中的形象嗎?帶你走進歷史,還原一個真實的唐伯虎
    唐伯虎之所以敢說出這樣的話,並不是空口說大話,而是自己真的有底氣。唐伯虎自幼便非常聰明,他的好朋友,同為吳中四才子的祝枝山12年內連續考了5次才中了舉人,後來連續7次參加會試,一次都沒中。另一個好友,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27內考了9次,一次都沒考上,而唐伯虎十六歲參加蘇州府試就高中第一名。
  • 唐伯虎最經典的五首詩詞,不愧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一般是指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徐禎卿。在這四人中,名氣最大的無疑是唐伯虎。唐伯虎,名為唐寅,因生於寅年寅時,便取名「寅」,因為寅為虎,又取字伯虎。不管是詩詞歌賦還是水墨書法,唐伯虎的造詣都極深,都給後世造成深遠影響。今日特精選唐伯虎五首詩,以供讀者賞析。
  • 每日詩話:狀難寫之景,含不盡之意-司馬光父親的這首詩堪稱傑作
    這首詩寫的行色,即人出發或者行走時的情狀、神態。陂bēi,池塘。著名詩人張耒評價這首詩說「梅聖俞嘗言詩之工者,寫難狀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此詩有焉。」認為這首詩達到了狀難寫之景,含不盡之意的境界。
  • 王維晚年寫的一首山水詩,中間10字清麗自然,寫盡了山水之美
    蘇軾有雲,「謂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由此我們可見,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而王維晚年也是篤信佛教,於是他又有「詩佛」之稱。王維擅寫山水詩。王維的詩歌在寫山林隱逸時,於淡泊閒曠中透出一種朗秀高華的氣象,毫無寒儉疏野之態;寫臺閣榮遇時則於典麗宏闊中不失清新優雅之情致,而無誇飾膚廓之弊。
  • 鬼才李賀更是語言天才,這8句詩,用字奇怪,表意唯美,值得背誦
    此句妙在「參差錢」三字,青驄馬黑白相間,顏色有深有淺,猶如斑點,故稱之為「錢」,所謂「參差」即深淺不一之意。如此寫馬,自然形象生動,如在目前了。岑參曾有句說「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此句之「連錢」亦是青驄馬之斑駁之意。杜甫寫《驄馬行》也用此意,曰「肉駿碨礌連錢動」。
  • 明朝科場舞弊案,才華橫溢的唐伯虎真作弊了嗎?真相又是什麼呢?
    其實,這些都是戲說了,真正的唐伯虎並不是我們印象中那樣,成天吟詩作畫,喝酒泡妞,有才又有財。歷史上的唐伯虎一輩子都沒「富」過。他只是蘇州的一個普通商人之子。 但唐伯虎的聰穎那倒是真的。據說,唐伯虎讀書是每夜一卷,學習的非常快。再加上唐伯虎刻苦好學,所以16歲那年,唐伯虎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就奪得蘇州第一名。
  • 《一人之下》王也:一直逃避入世的我,哪有資格談出世
    南懷瑾先生曾經說過,年輕人有兩個東西不能碰,一個是易經再一個就是佛學。我的理解就是一般如果沒有佛緣的人是走不出來,你看你一頭扎進去,你又不動,學得淺顯只能是做到避世了,哪裡是真的出世。友情這個最為純粹的感情,多少人終其一生去尋找,古有伯牙子期。他們的感情,至今無人能比。讀書時期看得最重的就是友情,什麼東西都記得留一份,不過傷人深的也是友情。沒有哪條規定是友情只能彼此之間產生,這是一個可以跟隨年紀變化的。我弟有次問我「感覺你朋友好多啊,什麼都是朋友的。」我說「這個你要看時期,如果幸運的話,那可能可以遇到終身好友,但是一般我們都是不幸的。」
  • 山雨欲來風滿樓,許渾經歷了什麼,這句詩有沒有深刻的寓意呢?
    這是一首思鄉兼懷古之作,至於是不是有深刻的寓意,有人說倒也未必,可能只是單純的寫景而已。不過,更多的人認為,這句詩並沒有那麼簡單。是這樣嗎?看完整首詩再說。三、思鄉之意懷古之情從第一聯說起:一上高樓萬裡愁,兼葭楊柳是汀州。
  • 一人之下3 知世故而不世故,入世方能出世,願王也諸葛青出入平安
    但是綁架王也家人的那夥人還沒找到呢,張楚嵐就很淡定啦,說綁架你家人的那夥人是我找的。諸葛青王也都蒙了呀,氣得要死,要張楚嵐給自己一個解釋。但是張楚嵐一點不慌,反而還給王也提建議,這件事情解決了,就出去走走,別在家裡呆著,就王也一個人也看不住家裡的每一個人,反而會讓別人知道弱點,來針對。還不如請人來保護家人,有事再隨時回來。
  • 中國的入世與出世:先跟《周易》學生存,後跟《道德經》學生活
    而這兩本書,也正是對應著中國的出世與入世:想要入世,就要學仁義道德,而想要出世,就要跟著老子學如何生活。中國人對於這兩種道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先跟《周易》學生存,後跟《道德經》學生活。為什麼說要跟《易經》學生存?
  • 唐伯虎讓人無法自拔,司馬相如震撼心靈
    既而不自,司馬相如振心近年來衣冠文、茶文之興令眾人見了統國學文蘇之跡,尤為近那檔火遍矣中國之綜藝節《中國詩會》使人印象深。人謂今詩在俗套,毫無美焉,情尤為「佞」,觀之,中華詩詞惟文勝情摯,其風韻更在一心上之震。雖不知詩,不知平仄和韻,然讀至詩詞中之傳名,仍為一合之情,此華詩詞之本也,掉了今世詩十坊。打個比方,今人言「吾欲汝」也是「好直言」,而古?,其所言「吾欲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