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想必大家已經很熟悉了。除了唐伯虎點秋香,為大家所熟知的還有他的畫。今天不講他的風流,也不說他的畫,只來講講他的詩。
《桃花庵歌》全詩為: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賣酒錢。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車塵馬足富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若將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閒。別人笑我忒風顛,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詩臨其境】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賣酒錢 是唐伯虎的名詩桃花庵歌中的一句。
《桃花庵歌》寫於弘治十八年(1505年)。據《唐伯虎年表》記載:這一年,距唐寅科場遭誣僅六年。唐寅曾中過解元(鄉試第一),後來受到科場舞弊案牽連,功名前程毀滅。此後,他拋卻了名利的妄念,過起了歸隱田園的生活。
唐伯虎在桃花塢建屋,名為桃花庵,此詩中唐伯虎以桃花仙人自喻。詩作前半部分描繪出了,詩人徜徉於桃花和美酒之間,悠然度日的自在閒適景象;後半部分則表達了詩人,寧願老死於花酒間,也不願意趨炎附勢的高潔態度。
來看一下全詩大意:
桃花塢裡有座桃花庵,桃花庵裡住著個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了些桃樹,他摘下桃花去換酒錢。
酒醒的時候靜坐在花間,酒醉的時候在花下睡眠。
半醒半醉地過了一天又一天,花開花落之間過了一年又一年。
我只想老死在桃花和美酒之間,不願意在達官顯貴的車馬前卑躬屈膝、阿諛奉承。
車水馬龍是貴族們的嚮往和樂趣,酒杯花枝才是貧賤之人的緣分和愛好。
如果將別人的富貴和我的貧賤來比較,一個在天一個在地。
如果將我的貧賤和達官顯貴的車馬相比較,他們為權貴奔走效力,我卻得到了閒情樂趣。
別人笑我太瘋癲了,我卻笑他們太膚淺。
記得豪門貴族的墓冢前,沒有花也沒有酒,如今都被鋤作了田地。
【一句鍾情】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賣酒錢。」
這句詩淺顯易懂,卻又飽含深意。
唐伯虎將自己的住所起名為桃花庵,在門前種滿了桃樹,居住在這樣的環境中,簡直是一派桃花源裡悠然自得的景象。
桃花源乃仙境的代名詞,恰好唐伯虎又以桃花仙人自居,仙境中住著仙人,眼前似乎出現了一幅桃花朵朵、仙氣繚繞的畫面。循著這樣的意境再聯想,仿佛可以體會到樹上掛滿顆顆仙桃,微風吹拂處,桃香醉人的感覺。
前半句體現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的意境,也從一個側面表現出詩人唐伯虎精神富足的狀態。
精神雖富足,但是也需要食飽衣暖。
詩的後半句便把讀者從出世的意境中拉了出來。唐伯虎需要賣了桃花來換取酒錢,這就需要他與社會產生交集,回到一種入世的狀態。
除了文採斐然之外,唐伯虎的畫作更加出名。有人願意出高價買他的畫,賣畫也是唐伯虎的經濟來源之一。
官運欠佳的唐伯虎,依然有著安身立命的強大本領,讓他得以享受這種半隱居的生活。
【詩歌故事】
如果說前半句描繪了一種出世的意境,後半句則表現了入世的狀態。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唐伯虎考中蘇州府試第一名,進入府學讀書。弘治十一年(1498年),考中應天府鄉試第一,入京參加會試。一路以來,唐伯虎學業優秀,考試屢屢拔得頭籌,這也是他努力進取的結果。
孔子的儒家思想講究「入世」,倡導人們遵守社會規範,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去完善自我,在社會上建功立業,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
意想不到的是,弘治十二年(1499年),唐伯虎捲入徐經科場舞弊案,坐罪入獄,貶為浙藩小吏。科場遭陷,仕途無望,這對於一個學霸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有句名言說得好:「當上帝關了這扇門,一定會為你打開另一扇門。」好在唐伯虎的文採畫藝俱佳,從此他便以賣畫度日,過著以花為朋、以酒為友的閒適生活。
歷史上,也有一些棄官歸隱的詩人,比如,陶淵明、蘇軾、王維、孟浩然等。他們雖然歸隱了田園,卻依然發揮了自己的特長,寫出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名詩佳作。
莊子的道家思想講究「出世」,秉持一種清淨無為、復返自然的態度,也可以理解為認清自身的定位,做好本分的事情,捨棄世俗的攀比與貪婪。
不經歷夏花的絢爛,怎能體會秋葉的靜美。
年輕時,我們應盡力拼搏進取。前方的景色雖美,也需付出努力才可接近。拼搏的道路上,難免有困頓和失意,不妨韜光養晦,安之若素,依然可以找到展現自身價值的舞臺。
從唐伯虎快意人生的詩句中,希望我們能領會到深意,並得到一些啟迪。
此篇文章,發表在《一口氣讀懂詩詞名句》系列圖書第三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