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2020-12-05 騰訊網

點擊"無為文藝"免費訂閱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我們從這些成語中,再次精挑細選出最具人生智慧的15個。這15個成語,可以說字字都是真智慧,個個都是大境界,值得認真品讀領悟。

1、自知之明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成語含義】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都有透徹的了解。指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多用於指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

【智慧精髓】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戰國策·齊策》中的鄒忌就很有自知之明,沒有被旁人的吹捧搞昏了頭腦,他說:「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自知之明來源於自我修養和自我慎獨。一個嚴於自省和自律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但人要做到這一點,往往是比較難的,要求別人易,要求自己難。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避己所短,揚己所長,才能對自己的人生坐標進行準確定位。當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時,也正是進步的開始。

2、慎終如始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64章: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成語含義】謹慎地做到最終,就像開始時一樣,就不會有失敗和差錯。指始終要謹慎從事。

【智慧精髓】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為人處事不能善始善終,原因一般可以歸結於兩個方面。

首先,虎頭蛇尾,開端和過程都很重視、謹慎,而到結尾處卻放鬆了警惕和要求;其次,急於求成,開頭和過程都很認真,眼看將要大功告成,雜念、欲望、貪念便起來了,患得患失,最終前功盡棄。

「慎終如始」帶給我們的啟示,是既要嚴於律己,老老實實地將該做的事情做到最後,又要「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始終保持平和、「虛靜」的心態。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成功三要素:勤奮、堅持加心態。

3、和光同塵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56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成語含義】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平和處世方法。

【智慧精髓】和光同塵,就是要含斂光耀,混同塵世,不要標新立異,不要過分張揚自己的特殊之處,融入社會,融入周圍的環境。要不在前也不在後,這樣就能遠離紛爭和恥辱。

「和光同塵」既是對外的處世,也是對內的修身。大凡有道之君子,或德行高潔之士,必有一股清高之氣,不願與人和同,於是流於狂狷。狂者過之,狷者有所不及。

道家聖人處世,要的則是雖然懷和氏之璧,但是外面看過去卻十分樸實,穿著普通的衣服。以及「光而不耀」,雖然有光芒,但是卻不會那麼耀眼,不會過於招搖。這既是處世遠禍的智慧,其實又何嘗不是修行的一種境界呢?

4、知雄守雌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成語含義】知剛守柔,比喻胸有主見而與人無爭。

【智慧精髓】知雄守雌,是最為恰切、穩妥地對全面情況進行把握。老子不僅提倡「守雌」,關鍵更在於「知雄」。

「知雄」不是仗勢欺人或「得理不讓人」,而是知己知彼,對症下藥;「守雌」不是被動地「任人欺凌」,而是處後、守柔、含藏、內斂。假裝不知,實際上清楚;假裝不行動,實際上是因還不能行動,或需要待機而動。這才是真正的知雄守雌。

5、多藏厚亡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44章: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成語含義】指積聚很多財物而不能周濟別人,引起眾人的怨恨,最後會損失更大。

【智慧精髓】在老子看來,尋求聲譽、財物與顧全性命是相對不相容的。過於愛名利必定要付出很大的消耗,越大的積藏必遭受越大的損失。

多藏,就是指對物質生活的過度追求。一個片面追求物質好處的人,一定會採用各種手腕來滿足自己的願望,因不義而落入不利的因果,必將招致反噬。

「多藏必厚亡」,並不僅僅指物資方面的損失,也指人的精力、人格、品德方面的損失。貪求私慾者往往被財欲、物慾、色慾、權欲等迷住心竅,攫求無已,終至縱慾成災。

6、禍福相依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58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成語含義】禍能夠生福,而福也能夠生禍。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智慧精髓】禍能生福的原因,是當一個人處在危險或災難的時刻,很認真地想求平安,並且能夠深入地體會求得平安的道理,尤其是他能夠心存畏懼恭敬,謹慎自己的言行。

而福能生禍的原因,就是當人在居安的時候,不能夠思危,而且還放縱自己奢侈逸樂的念頭,言行舉止驕傲懈怠,尤其多有處事輕率、態度傲慢,甚至欺侮別人的情形發生。

「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禍福會在不知不覺中增減變化,沒有智慧的人,是不容易覺察到的。

7、天道好還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30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成語含義】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惡終有報應。

【智慧精髓】有一句非常流行的網絡語: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這就是天道好還。

事物發展到非常強力的狀態之後,勢必逆反,因為物極必反,所以不管不顧地將強力推行到底,一定是「不道」的行為,這種「不道」的行為就一定會很快衰亡、滅亡。

暴力必然引來暴力,只有用柔性的策略才能化解暴力。不要用暴力去解決問題,對人要做到仁至義盡,不要逞強好勝,取得了成功不要居功自傲。不要做過頭之事,要有一份仁慈的心,以人為本,以和為貴。

8、知足不辱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44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成語含義】懂得滿足,才不會遭受屈辱。表示不要貪心。

【智慧精髓】老子所說的知足,不是滿足現狀,不是固步自封,也不是對煩惱的麻木和對矛盾的逃避,而是承認人的時間、精力、智慧和機遇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滿足所有的欲望,也不可能達到完美的境界。

所以,人的要求和行為應該把握好度,適可而止,不要超越可能與應該的範圍。如果一味貪求得不到或無須得到的東西,無休止地奔波忙碌,不僅活得痛苦,還有可能導致全盤皆輸。

9、知止不殆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44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成語含義】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遭遇危險。

【智慧精髓】知止需要智慧,要知道何時應該停止、何地必須停止,否則就會過猶不及,出現危險。

現代生活中,有人坦然面對人生,懂得知止不殆,因而終生如意。也有一些人生性耿直,不會轉彎,不知知止不殆,雖然才華橫溢,卻常常遭人嫉妒,往往無辜受敵。也有一些人,炫耀富貴,喜歡顯擺,結果招來禍患。

人的一生中,經常聽到的教導和鼓勵是「不斷進取,奮鬥不止」,很少有人勸告人們「結合實際,適可而止」。

進是勇氣,是方向;止是智慧,也是一種方向。漢張良就是因為懂得審時度勢,在劉邦為帝後主動請辭,只求封留侯,才保全了性命。相反,自負的韓信不知何時該止,才最終落得個「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

10、大巧若拙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45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

【成語含義】指真正聰明的人,不顯露自己,從表面看,好像笨拙。

【智慧精髓】這一章還很有意思,如果反過來呢?看上去能力特強的人,一定不是最強的;看上去特滿的,一定不是最充實的;看上去特別正直的,一定不是最正直的;看上去技巧最多的,一定不是最聰明的;看上去最能說的,一定不是口才最好的。

而事實就是如此,否則「深藏不露」「真人不露相」這些說法就不會那麼深入人心。金庸武俠小說裡很多角色都是如此,越牛的人,越不顯山露水;而且越厲害的功夫,也都越顯得笨拙;比如神一般的掃地僧,比如獨孤求敗的重劍無鋒。

一力破十會,一白遮百醜。高手之所以若拙,是因為他們實力足夠強大,所以才有底氣。需要技巧麼?需要。但在實力面前,技巧的作用就顯得非常渺小了。老老實實積累自己的實力,比什麼都重要。

11、被褐懷玉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70章: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成語含義】身上披的是粗布衣服,胸前卻揣著寶玉。比喻懷抱大才而深藏不露,或出身貧寒而懷有真才實學。

【智慧精髓】一個人的真實價值,終歸還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得到體現,時間不會蝕去珍寶的光華,而只會把它打磨得更加璀璨。

因此,真正的智者和聖人不會介意世俗外物,更沒有興趣用自身的寶物換取浮名。我就在這裡,不管你承認,或者不承認。聖人是寂寞的,因為他能夠體味到生命中那揮之不去的孤獨,並且在堅守當中完成價值的沉澱。

平庸的人往往會在隨波逐流中沉淪和迷失,我們很難有勇氣為了保有那一份真實自我,而去抵抗寂寞蝕骨的滋味,因而也就沒有機會去領略聖人的境界。

12、見素抱樸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19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成語含義】現其本真,守其純樸。表示不為外物所牽。

【智慧精髓】明末崇禎年間,有個人畫了一幅畫,畫上一棵松樹,松樹下面一塊大石,大石之上,擺著一個棋盤,棋盤上面幾顆疏疏落落的棋子,除此之外,別無他物,意境深遠。

後來有個人拿著這幅畫,去請當時的高僧蒼雪大師題字。蒼雪大師一看,馬上提起筆來寫下:松下無人一局殘,空山松子落棋盤。神仙更有神仙著,畢竟輸贏下不完。

世事變化不盡,輸贏沒個盡頭,神仙尚且如此,所以就應該選擇「見素抱樸」的心態,面對複雜,始終守持單純和淡然的心態,存心淳樸,將欲望和恩怨都看得輕一些。問題和困難來了,先別急著解決,緩緩神,靜觀其變,或許就會悄然而退,總比苦思攻破之法或執意迎難而讓人輕鬆。這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智慧。

13、虛懷若谷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15章: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

【成語含義】胸懷像山谷一樣深廣。形容十分謙虛,能容納別人的意見。

【智慧精髓】《易經》六十四卦中唯一六爻全吉的卦,正是謙卦。所以《菜根譚》中有語:建功立業者,多虛圓之士。

意思是說,古來建立功業成就功勳的全都是謙虛圓融的人士,那些執拗固執、驕傲自滿的人往往與成功無緣。文王謙虛,渭河之濱訪太公,最終成就周朝八百年的基業;劉備謙虛,三顧茅廬請臥龍,最終天下三分一分歸劉。

謙虛的人懂得怎樣尊敬別人,包容別人。做人如果太驕傲太自滿,物極必反,盛極而衰,最終災禍臨頭,只能悔之晚矣。

山谷因為胸懷空闊而羅納萬物,萬物生長其間,不受排斥,不受拘禁,自由生長;同時,山谷間的萬物也裝飾和點綴了山谷,使山谷變得鬱鬱蔥蔥,生機勃發。所謂謙虛禮讓、敬人敬己,就是這個道理。

14、大器晚成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41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成語含義】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器,後指能擔當大事的人要經過長期鍛鍊,成名往往較晚。

【智慧精髓】擔當大事的人的確要經過長期磨練,最著名的便是姜子牙,72歲才出山輔助文王武王父子完成滅商立周大業。有年少成名者,除了天賦高,也往往因為他們所做的事還不夠大。

成功是日趨豐盈、等待蓄勢後的絢麗震撼。唐代賈島說「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司馬遷寫《史記》用了18年,曹雪芹寫紅樓「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先賢的智慧不是體現在頃刻間閃現的靈感與筆下流淌的華麗,而是他們的謙遜與艱苦,以及對於知識虔誠而持久的吸納。他們等待骨骼的完整、血肉的豐滿,他們等待時機。

朱自清說:「我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腳印。」成功沒有捷徑。用拼搏的血汗與頑強的韌性換來的成果,才是歷久彌香。

15、知足常樂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46章: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成語含義】知道滿足,就能長久快樂。

【智慧精髓】知足常樂不是安於現狀、故步自封,這樣的滿足所帶來的快樂也是不能長久的。老子要告訴我們的,是警惕無止盡的欲望,以及追逐欲望所可能帶來的禍患。如何應對呢?那就是「知足」。

當然,無論知足還是不知足,都不能改變人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處境,所以由「知足」帶來的「常樂」就不是現實上的,而是一種精神上的對名與利的超越。要達到這種境界,我們就要知道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的目的,了解自己的能力,把握自己的機遇。不是自己的別想的太多,是自己的要從容享受,以此來平復自己不切實際的妄想。

煩惱多與「不知足」有關,知足也許不能改變現狀,卻能消除煩惱,而這不正是人無論追求什麼,都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嗎?如此才能獲得長久的平安、富足和快樂。用一個「淡」字觀照世間千情百態,才能懂得動靜相宜、取捨有法的道理。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中沿用至今的12大成語 洞見人生大智慧
    老子的思想智慧,影響著國人二千五百多年,其宗旨理念已深深溶入並根植於中國人的習性之中。闡釋的源於天地之本、萬物之源的道,更是一言以蔽之,道盡天地人生的無窮玄妙、智慧,惠澤啟悟人們明道、修身、治世。 源流於老子《道德經》的成語,歷經二千多年的歷史沉澱,而逐漸被更多人領悟,成為沿用至今的簡潔精粹之語,所成之語充滿著人生大智慧。有三、四、五、七字的,有兩組四字連用的,但人們廣泛熟知的多以朗朗上口的四字組成。
  • 6個成語,洞見老子智慧
    老子,又稱李耳,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被道教尊為教祖。下邊這6個成語,可以說老子一生的智慧盡在其中。01.富在知足老子《道德經》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05.自知之明老子認為一個嚴於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然而解剖別人易,解剖自己難。所以人們又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在古希臘一座智慧神廟大門上,也寫著這樣一句箴言:「認識自己」。
  • 《道德經》的智慧:一被別人罵,你就立馬反擊?那你就輸了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德國哲學家 尼採老子是我國春秋時期戰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被記載在著作《道德經》之中,一直深深的影響著後世。
  • 老子的《道德經》全篇五千言,精髓只有兩個字,卻產生了無窮妙用
    到了唐朝武宗時期老子被定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但是早期的道士卻認為老子是太清神的手下。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老子的《道德經》,可謂是中華民族的智慧寶庫。幾千年來,很多崇尚道家的人還有很多學者都在研究、學習《道德經》。千人眼中有一千種道德經,不同的人在《道德經》中領悟到的道理也不相同。
  • 國學經典《道德經》,老子對「觀」的表達,天道的領悟方式
    他們智慧哲思,至今在我們的生活各方面裡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中有一部著作,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它只有短短的五千字,但是它的智慧,幾乎可以用包羅萬象來形容,令人不得不佩服。這部著作就是老子的《道德經》,五千字,五千年華夏歷史,政治之理,哲學蘊涵,美學哲思,所能想像到的,在這裡都會有體現。《道德經》是一本人生的大書!
  • 《道德經》的精髓:是這6個字,悟到的人自然懂,方能成大事
    《道德經》雖言簡意賅,篇幅簡短,卻被翻譯成81個國家的語言,被世界各地的人品讀。看了很多遍《道德經》,最終提煉出《道德經》的精髓,僅6個字:順勢、微著、自然。「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悟到的人,勤加實踐,就夠用一輩子了。
  • 體悟《道德經》的智慧
    《道德經》之名,應該也是後人所加,原書名《老子》,出土的竹書、帛書便可證明。對於《道德經》,各版本之間不僅有許多文字差異,字數也不盡相同。常言「《老子》五千言」,只是一個大概的統計。簡單地說,《道德經》分為今本和古本,今本指的是從漢代流傳下來的版本,主要代表有河上公本、王弼本、嚴遵本、傅奕本,其中尤以前兩種流傳最廣,今天見到的《道德經》絕大部分都是採用王弼本作為底本。
  • 這兩個成語出自《道德經》,因人們的悟性不同,理解和用法也不同
    《道德經》在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由於古人的文言沒有標點符號,後人在斷句上就為難了。有的學者斷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出土的文物《老子》一書中,又有一個版本「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標點不同,意思也就大不相同。
  • 《道德經》中「常使民無知無欲」,說明老子的「道」無所不在!
    老子的《道德經》對我國古代的政治,有十分深刻的影響。據史學家研究,被我們稱道的漢初的「文景之治」,以及唐初的「貞觀之治」,都是受老子《道德經》中治國之道影響的結果。 老子《道德經》中「常使民無知無欲」這句話,更被歷代帝王奉為治國之策。
  • 《道德經》:明白這3個成語,人生還有什麼看不破?
    老子的《道德經》是聖書,蘊含無窮的智慧。其對於天道、人道的深刻闡述,影響中華文明數千年,乃是中華文化的母體。可以說對於《道德經》有深刻的理解,對於人生就有深刻的理解。《道德經》之中有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成語,其實我們如果能真正理解其中一些成語所蘊含的深意,並落實於行為,就能夠以大智慧坦然面對人生的種種境界。1.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告訴我們,要達到目的地,須從起點開始,一步一步往前走。
  • 「為無為,則無不治」:年少不讀《道德經》,讀懂已是中年人!
    《道德經》是老子在春秋戰國時期所著,雖然歷史時代久遠,但是對於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卻依然可以起到指導意義,可以說老子的智慧貫穿古今。紀曉嵐對《道德經》是讚不絕口,有詩為證:「綜羅百代,廣博精微。」在所有的困惑中,我們在心中總有一種渴望亂中有序的規律,能解和這一切的方法是靜下心來閱讀《道德經》。在《道德經》中,你能領略老子的自然之道。讀懂了《道德經》後,你便能在喧囂的塵世中,明白天地萬物運行之道,進而有通達人生的德,成為開啟自己幸福快樂之門的智慧鑰匙。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三
    唐耀坤 讀老子的《道德經》,其中,「道」在只有五千餘字的經文裡就出現過七十多次,在《道德經》三十二個篇章裡都有表述。
  • 《道德經》:老子這四個比喻,便說透了一生的智慧,讀了受益終生
    永遠不要低估讀過《道德經》的人。有人在知乎上提問,「《道德經》現在全球都在讀,西方很多國家都在用,可是我卻讀不懂,也就記下來幾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最高贊的回答是這樣的:「《道德經》不是用來讀的,而是用悟的,結合生活,工作,經歷等等,去猜透它。它就像是一把尺子,哪裡做得不好,哪裡做得好,用它一量,就全知道了。」《道德經》中蘊藏著很多做人的根本智慧,認真在生活中體悟它,運用它,便可為自己贏得更多的人生躍遷機會!
  • 以柔克剛_老子的經典智慧
    以柔克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經典智慧。老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老子在《道德經》中對柔能克剛有著經典論述,柔弱勝剛強也是老子的經典智慧。人們普遍崇尚剛強,認為剛強的人能成大業。但事物的發展規律是物極必反的,更高智慧的人卻崇尚柔弱,認為柔弱是勝於剛強的。老子莊子就是這樣的智者。
  • 《道德經》名言名句欣賞,領悟老子的智慧!
    《道德經》雖然僅僅五千言,卻蘊藏著無窮無盡的智慧,直到現在,它依然對我們的社會人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影響到我們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今天繼續與大家分享其中的名言名句,共同學習。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老子:世界不是「無主之城」,《道德經》告訴你誰才是宇宙的主宰
    老子的《道德經》中,將宇宙稱為天地,將宇宙萬物稱為天地萬物。道就是萬物之母,它優先在天地存在,並且還生出了天地萬物。因此,老子會在道德經的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 《道德經》裡記載了治國平天下的方法,如何長壽,老子:無為而治
    最後一位就是創立了道家學派的老子,雖然跟前兩位處在春秋戰國時期,到那時卻比孔子墨子要神秘的多。老子西出函谷關,留下了只有五千字的《道德經》,便再也沒有了他的見聞,有人說他西去化佛了,也有人說他得到成仙,化身為了天宮的太上老君。《道德經》雖然5000字,但是帶來了不止5000年的影響。
  • 老子《道德經》:做人不知足,就是最大的禍患
    琢磨君專欄——解讀國學經典,弘揚傳統文化,分享人生智慧!關注我,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01老子《道德經》第46章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為什麼老子還告誡人脈要適可而止呢?老子《道德經》解釋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由此可見,我們讀書學習、做事情需要不放棄不拋棄,不斷做加法,在日積月累中不斷精進自我;但是為人處世之道方面,我們又需要學會做減法,慢慢降低自己的欲望,以免發生物極必反、盛極而衰。
  • 道德經最智慧的3句話:讓你悟通天道的秘密,反敗為勝,成為強者
    道德經最智慧的3句話:讓你悟通天道的秘密,反敗為勝,成為強者人生在世,不管是誰,都會有成為強者的念頭,而在成為強者的路上,勢必就得先打敗強者,進而才能成功上位。那麼如何才能打敗強者呢?老子早就在2000多年前,在《道德經》中給我們作出了一個做好的回答。
  • 老子《道德經》洩露的3條「天機」,只有11個字,但讓人醍醐灌頂
    文章作者:琢磨君老子在《道德經》開篇便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真正的大道不是能夠用言語表達清楚的,真有點「此處無聲勝有聲」、「天機不可洩露」的意味。《道德經》第25章談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人類的道理大都是遵循天道之道、自然之法。老子在《道德經》中結合自身對道的感悟,向世人洩露的3條「天機」,只有11個字,但足以讓人醍醐灌頂。讀懂了《道德經》中的這3條「天機」,勝讀十年書,人生無往不利。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