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洩露的3條「天機」,只有11個字,但讓人醍醐灌頂

2020-12-14 琢磨君專欄

文章作者:琢磨君

老子在《道德經》開篇便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真正的大道不是能夠用言語表達清楚的,真有點「此處無聲勝有聲」、「天機不可洩露」的意味。

但是,「道」就存在那裡,不會因為時間的變化以及歲月推移而發生變化,就像《易經》中所講的「天行健、地勢坤」一樣。《道德經》第25章談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人類的道理大都是遵循天道之道、自然之法。

老子在《道德經》中結合自身對道的感悟,向世人洩露的3條「天機」,只有11個字,但足以讓人醍醐灌頂。讀懂了《道德經》中的這3條「天機」,勝讀十年書,人生無往不利。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

011、動善時;

這3個字出自於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屬於「上善若水」所說的7個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之一,意思就是說:行動的時候,要善於把握恰當時機。

老子認為:人應該多學習「水德」,既要懂得謙下不爭,最後成為「百穀之王」,又要學習水的「以柔克剛」,還要學習水的「隨機應變」,即動善時。就如武術家李小龍所說「將水倒入杯中,它變成杯的形狀。將水倒入瓶中,它變成瓶的形狀。將水倒入茶壺中,它變成茶壺的形狀。水可靜靜流淌,亦可猛烈衝擊」。

水若是遇到風和日麗的環境,緩慢地流動,積蓄能量,平靜如鏡面;水若是遇到惡劣的環境,就會掀起疾風巨浪。人也應該如此,識時務者為俊傑,行動的時候要符合大的趨勢發展,學會借力,才能時勢造英雄。任何時代都有機遇,就看你是順應趨勢還是逆向趨勢,但結果都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每一個新的商機的到來,都會造就一批富翁:有的人抓住了房地產發展的大好機遇,賺得盆滿缽滿;有的人抓住了製造業發展的有利時機,成為了世界著名的企業家;有的人抓住了網際網路發展的大趨勢,迅速崛起,身價不菲。所以說,不是英雄造時勢,而是時勢造英雄!

著名歷史學家閻崇年在談到「動善時」是說道:「歷史學的天,歷史哲學的天,主要講『天時』,所以魏源說『小天時決利鈍,大天時決興亡』。識時務者為俊傑,時就是天時,務就是形勢,所有歷史上的成功人物,都是順應了天時。」

動善時,簡單來說就是:做事情一定要把握好時機,掌握好火候,早也不行,晚也不行,恰到火候那時候來做,將天時和人間的條件結合起來,最後就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022、大象無形;

這句話出自於老子《道德經》第41章,意思就是:最好的形象往往是沒有形象。通俗理解,那些美好的形象或者事物,往往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他們一直存在。人們可以通過經歷某些事情,領悟到「大象」或許「大道」,但是美的形象已經到了和自然融為一體的境界,反倒給人以無音、無形的感覺。

比如說,我們都看不見風,但風是不存在的嗎?風不僅存在,而且還發揮著巨大作用。因此,我們寫文章經常用這樣的詞語:民風、作風、家風等等,這就是大象無形而力量無盡的道理。

生活中,我們經常只能看見有形東西的作用,比如說食物、衣服、汽車、房子、金錢、財寶等;可是大家很容易忽略那些無形的卻很有價值的東西,比如說精神、鬥志、信仰、理論等。如果我們只看到有形東西的作用,沒有看到無形東西的作用,就會導致我們的物質生活越發達,我們的精神家園反而越匱乏和貧瘠。

所以說,我們在發展物質文明的時候,也要多注重精神文明,比如說是價值觀和思想的培養與提高。這樣才能讓我們的人生之路走得更遠,境界和格局更高,人生也無往而不利。

033、大器晚成;

這句話也是出自於老子《道德經》第41章,意思就是:大的器物,要經過長時間的加工才能做成。後比喻:能擔當重任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鍊,所以成就較晚。

鬼谷子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之正也」。由此可見,大自然都遵循大器晚成的規律,人生也如此,而且大器晚成的事物才是最完美的!因為萬事萬物有其固定的發展規律,先苦後甜,先量變再質變,先努力後享受,這樣才能讓自己德才兼備,更好地駕馭成功與財富。

古人強調「與其早成功,不如晚成功;與其晚失敗,不如早失敗」。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就是一個大器晚成的人,能夠成大事的生動寫照。

人生的成就大與小,往往都是由你的努力潛伏期決定的,正如《菜根譚》中所說「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潛伏得越久的鳥,會飛得越高;花朵盛開得越早,凋謝得也會越快。

比如說,諸葛亮「潛龍」了27年,才出山,當上了劉備的軍師;曾國藩勤奮苦學,潛伏了26年,才開始有所成就;左宗棠直到40歲才正式步入仕途,到了快50歲才開始仕途通暢,大器晚成。

國學大師曾仕強先生說「大器是完成的,潛得越久,將來成就越大;潛得越短,表示你的基本功還沒練好,你的本事還不夠充實。」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個人潛伏得久,不一定能夠大器晚成,因為如果潛伏的時候,沒有下功夫,沒有學到東西,就相當於溫室裡面的花朵。潛伏不是指什麼都不做,而是要補足自身短板,練好本領,人在外面,心在不斷修煉。

老天不會辜負每個不懈勤奮努力的人,天道酬勤,一切的成功都是水到渠成、大器晚成。我們若能儘早悟透這條天機,就不必為懷才不遇而憂愁,也能消除急躁求進的想法,繼而腳踏實地努力,直至取得最後的勝利,一步步實現人生無往不利。

結語:

老子《道德經》洩露的3條「天機」——動善時、大象無形、大器晚成,雖然只有短短11個字,但是讓人醍醐灌頂。

讀懂了《道德經》中的這3條「天機」,勝讀十年書,我們若能領悟透徹,知行合一,學以致用,則可使得人生無往不利。朋友們,您最欣賞《道德經》中那句話呢?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國學文章,歡迎關注帳號,並在下方點讚、評論、轉發。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道德經;醍醐灌頂急開悟
    可愛老子上一章老子講了,他自己的道,及其出類拔萃與眾不同的普世價值。這一章老子更近一步,來闡述道和德。大悲老子,真乃聖人也,縱觀道德經,其反覆描述,大道的奧秘,揭示宇宙之真理。餘把本章分成三個部分,以便來觀照,先來看第一部分,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孔德不是孔夫子的德,這個萬不可混淆哦!何謂孔,孔,金文會意字,如嬰孩吃奶狀,故用力過甚,急,大,我們經常說,使出了吃奶的勁,這個勁,你說大不大?孔,還有一層意思,就是空洞,綜上所述一個孔字,包羅萬有,把休養生息,都包含在裡面了,德是什麼?
  • 冒著風險洩露一個天機,什麼叫「天機不可洩露」?
    皆因洩露天機過多,所以遭此不幸。久而久之,似乎不是瞎子,不身患點殘疾,就不好意思在算命圈裡和人打招呼。相士更有聰明人,將「天機不可洩露」這句話掛在嘴邊,配以神秘莫測的微笑,不屑一顧的身體語言,再加上痛並快樂著的胡茬子,一副世外高人的形象便躍然而出,讓人無限遐想,給人以「極高的藝術享受
  • 想要變得強大的人,讀完老子《道德經》中12個字,或許就不想了!
    說到這裡,如果大家對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滿意,也是想要變得強大的人,讀完老子《道德經》中12個字,或許就不想了!文字如下: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老子《道德經》那麼讀完老子這段語錄,相信很多人即便很強大,也不想要表現的很強大,更不想要變得強大。為何呢?因為強大的人,總會成為別人競爭的對象,更會樹敵很多人。也只有不爭第一,爭第二,第三,就不會引起別人的注意。真正聰明的人,強大的人,就不會去爭第一,就會低調一點。因為槍打出頭鳥,第二、第三相對第一而言,更長久。
  • 老子的《道德經》全篇五千言,精髓只有兩個字,卻產生了無窮妙用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老子有兩個可能的身分,一是老聃,一是老萊子。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哲學家,老聃曾擔任守藏史(藏書室室長)。著有《道德經》一書,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他的學說後被莊周發展。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
  • 老子:宇宙最高法則,只有8個字,悟到的人,遲早會出人頭地
    《道德經》雖然篇幅簡短,只有五千文,但每一句話都是精華的濃縮,值得一讀再讀,反覆參悟。老子在《道德經》說到宇宙最高法則,提煉出來只有8個字:損之而益,益之而損。悟到這條8個字規律,並且實踐運用的人,遲早會出人頭地。
  • 《道德經》中「常使民無知無欲」,說明老子的「道」無所不在!
    老子的《道德經》對我國古代的政治,有十分深刻的影響。據史學家研究,被我們稱道的漢初的「文景之治」,以及唐初的「貞觀之治」,都是受老子《道德經》中治國之道影響的結果。 老子《道德經》中「常使民無知無欲」這句話,更被歷代帝王奉為治國之策。
  • 除了寫《道德經》,當道教始祖,老子還是個什麼樣的人?
    關於老子李耳的傳說有很多種版本,有人說他活了幾百歲,也有人說他活了九十多歲;關於《道德經》這部書如何寫成的,世人也有很多種說法,有的說是老子出函谷關時,被關令尹喜扣留,強求他著書才可放行;也有人說,並非老子親自寫成,而是類似《論語》,是由其弟子整理而成。
  • 《道德經》版本無數,哪個更接近老子本意?
    道德經是一本比較難解的經典,古書在幾千年的傳承中,難免會有刻錯,或者抄錯的部分。因此,會不斷地出現校訂本。據統計,清代之前,就有103種版本的《道德經》。這些版本不但句讀有不一樣的地方。有些字句也相差甚遠。其中公認的,流傳最廣的有這4個版本,分別是:郭店楚簡,河本,王本和帛書甲乙本。
  • 《道德經》:上等人的智慧,其實就在於這3點,讀後醍醐灌頂
    上等人、中等人與下等人的區別在哪裡?區別就在於,上等人談智慧,中等人談事情,下等人談是非。今天我們不說中等人和下等人,暫且就以《道德經》為例,先來說說這上等人談的"智慧",指的是什麼。或許這三點,正是老子所說的"為而不爭",當我們把《道德經》中的這樣一種智慧,應用到我們生活中的時候,也同樣適用。在生活中,當你真正的用一種低姿態的狀態去生存的時候,反而比高調一點更容易生存。《道德經》短短五千言,卻蘊含大智慧。
  • 老子:世界不是「無主之城」,《道德經》告訴你誰才是宇宙的主宰
    道德經用一個字「無」來貫穿全篇,其實老子是想說,天地宇宙一開始都是混沌的,是沒有東西的,是虛無的,是空的。只有「道」,所以把「道」稱為「無」,並認為「無」是宇宙的開始。世界也並非是無主之城,道就是世界的主宰。
  • 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可以讓人成熟,「勝讀十年書」
    而老子的《道德經》中這3句話就能讓我們瞬間成熟,提高我們的認知水平,勝讀十年書。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1、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意思是,天地並不是仁愛的,它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有句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現實生活中並不會真正如此。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三
    讀老子的《道德經》,其中,「道」在只有五千餘字的經文裡就出現過七十多次,在《道德經》三十二個篇章裡都有表述。可見「道」是《道德經》最精髓的部分,是老子最要向世人揭示「道」的內涵和外延的道理。 「道」究竟是什麼? 《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即是頭一個道是「道」,可道的第二個道作為說來解釋;非常道,解釋為不是通常所說的道。老子開宗明義告訴我們讀者,道不是我們常見常說的道,裡面內含非常繁雜的道道。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二
    「仁」是老子《道德經》裡的核心價值觀,「仁」的真諦即是愛物愛人!「仁」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一種倫理觀念,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在老子以後,以及道家、儒家將其發展成為中國古代重要的道德標準、人格境界及哲學概念。 從「仁」字的字形來看,它是從人從二,也就是說人們應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就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
  • 老子《道德經》中的 「炊者不立」是什麼意思?
    「炊者不立」是出現在《道德經》的帛書版中,而並非通行版。老子的《道德經》因為時日久遠,經過世代文人的解注,或者避諱,都會出現更適合當時代的閱讀版本,而最早的版本可能就已經失佚。《道德經》的狀況還算好,因為哲學思想深刻,所有後來者只是在原版上進行理解、增注,幾千年下來變動不是很大。就目前而言,版本雖然多,但是大體也就是通行版、帛書版、竹簡版三大分類。我們現在常見的是源自西漢河上公《老子章句》和曹魏時期王弼《老子注》,王弼版更為流行。
  • 道家老子《道德經》裡這2個字,悟透之後,受益匪淺,值得收藏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中國的典籍浩如煙海,多如牛毛,但能像《道德經》這樣集思想精闢、文學修辭和音韻之美為一體,並能達到世界級高度的,放眼古今,寥寥無幾。
  • 《道德經》裡記載了治國平天下的方法,如何長壽,老子:無為而治
    最後一位就是創立了道家學派的老子,雖然跟前兩位處在春秋戰國時期,到那時卻比孔子墨子要神秘的多。老子西出函谷關,留下了只有五千字的《道德經》,便再也沒有了他的見聞,有人說他西去化佛了,也有人說他得到成仙,化身為了天宮的太上老君。《道德經》雖然5000字,但是帶來了不止5000年的影響。
  • 讀老子《道德經》,人應該有自知之明,生活囧迫不得已
    剛開始讀老子道德經的時候,一下子被吸引過去。雖然只能讀懂某個章節,某一小段,好比是個「小段子」。真的「段子」與「段子手」了不起。我自己玩這個才知道,別人的段子比我行,比我牛,牛人。我總得有點自知之明,那麼我想告訴大家,你是牛人。這個和道德經都有關係。如下圖。
  • 國學經典《道德經》,老子對「觀」的表達,天道的領悟方式
    上下五千燦爛文化歷史,在這滾滾歷史的文化浪潮裡,誕生了一本本經典,用最精煉的話語,談天論地識人。他們智慧哲思,至今在我們的生活各方面裡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中有一部著作,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它只有短短的五千字,但是它的智慧,幾乎可以用包羅萬象來形容,令人不得不佩服。
  • 《道德經》的精髓:是這6個字,悟到的人自然懂,方能成大事
    《道德經》雖言簡意賅,篇幅簡短,卻被翻譯成81個國家的語言,被世界各地的人品讀。看了很多遍《道德經》,最終提煉出《道德經》的精髓,僅6個字:順勢、微著、自然。「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悟到的人,勤加實踐,就夠用一輩子了。
  • 針對道的3種認知和實踐,老子給出3條建言,受益匪淺!道德經41
    而本章老子又通過,對在傳道過程中遇見的3種人的分析,指出了他們對道的截然不同的態度,又進一步豐富了道的思想內涵,同時從正面或反面提出了3種認知產生的原因。我們可以通過這一章,更加深刻了解道的「道隱無名」。下面請隨我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