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唯不爭,故無尤——對於《道德經》人天性問題的理解

2020-12-14 蒼遠小居

「人的天性到底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道德經》並沒有明確地給出正面的答案,只是通過一些章節來說明萬事萬物順應天性的重要性。

第三章老子談到「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惑,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這是在勸諫統治者應該順其民心,所謂的「賢」、「難得之貨」、「可欲」都會使得百姓離自己最初的本性越來越遠,強行的有為,設置各種人為的風尚準則反而會讓百姓陷入爭奪之中,國家也會進入一種無序狀態,這也正是老子在五十七章所談到的「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其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正所謂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同樣,老子在第五章也說明了順從萬事萬物的本性也便是順應天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蘇轍註解:天地無私,而聽萬物之自然,故萬物自生自死,死非吾虐之,生非吾仁之也。-------聖人之於民亦然,特無以害之,則民全其性,死生得喪,吾無與焉。雖未嘗仁之,而仁亦大矣。天地和聖人從來不會自居為人的領導者、統治者,而對人的天性和命運施其以隨意的幹擾,而是去尊重順從萬事萬物。從這個層面上來說,人的本性也是自然生成並顯示於外界的,它不受到外界刻意的幹擾,也就是說人的本性應該是天然的,沒有虛假造作的成分,是純真的、質樸的。

#道德經#

如果這樣我們採取一種逆向思維的話,那麼人的本性就應該是樸素的,是滿足於現下所擁有的一切,不會做出驅人利己的事情;同樣人的天性也應該是人本初最完整的天性,而不是被外物刻意加之或減之(物或益之而損,或損之而益)而最終呈現的。所以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我也認為每個人在這個有為功利的世界上多待一天(卻沒有意識向自己的本性回歸的話)也就是一個逐漸迷失自我本性的過程。

而回歸本性,也是在逐漸地向那個本真的自我靠攏的過程。對於我們應該如何回歸自身的本性,我想通過《道德經》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在主觀心態上持不爭之道。

老子在《道德經》的很多篇章裡面都提到了不爭的意義及其重要性,用不爭的心態去處世,學會釋然,這樣不會讓自己被外物的條件束縛住,我覺得這樣也會使我們離自己的本性更近一些。對於我們大學生來說,誠然,優秀的成績和一些名譽會讓我們的簡歷增色,為自身「賦值」,為步入社會添加更多的砝碼,可是我們對於這些榮譽和獎勵的追求應該保持在一個怎樣的程度上呢?是不是要把它們當做生活的全部意義?是不是要永遠在和別人的比較中獲得歸屬感和自我認同感?大學生活的成功與否也是否就只能用那些可見的標尺去衡量?我覺得其實老子也告訴了我們,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用一種不爭的心態去對待。而這種不爭並不是世人眼中的「消極態度」、放棄自己,做待死的鹹魚,相反,它更具有一種包容性,能包容更多外在的壓力,也包容自己的缺陷。老子在第七章中談到天地長生的緣故以及聖人「故能成其私」的原因始末: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蘇轍註解「如使天地與萬物競生,而聖人與人爭得,則天地亦一物耳,聖人亦一人耳,何以大過之哉。雖然,彼其無私,非以求成私也,而私以成之,道則固然耳。從這中我們也能夠看出,萬物相生相化,相互轉化的道理,正是聖人不爭、無私的心態才成就了世人眼中的「得其私」(這只是聖人不爭的客觀結果,聖人從未主觀上刻意追求過)。為道者之所以能靠近自己的本性,並不在於爭,而在於不爭。

在這種不爭的指引下我們也更能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我們嚮往的生活是怎樣的,而不是因為別人告訴我們怎樣做。脫離了一些比較的規則和束縛,不去生活在與他人競爭的標尺之下,不去人云亦云,也便能夠更加坦然,與內心對話。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二,減損自己不合理的欲望。

人不合理的欲望經常會驅使自我做出不符合自身境況的事情,也正是這種欲望會使人偏離自身的本性。第四十八章中老子明確提出要達到無為的境界是需要減損自己的欲望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減損的是欲望,但增益的是自我的精神境界,即「物或損之而益處,或益之而損。」減損自己的欲望是一方面,在這個基礎上,不斷地「修身養性」,反省審視自我,「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第三,對於生活抱有知足之感,「夫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足不爭本就是人天性的一部分,在生活中懂得知足常樂也便能向自己的本性靠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禍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人逾越本性的需要,使其過於飽和膨脹,就是對於本性的偏離,拿生活中的飲食而言,餓了去吃飯這是我們的本性,可是當為了耳目之欲不顧自己胃的承受能力,這便是一種偏私、不知足的表現,反而會對自己的身體造成傷害。第四十四章中說到「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懷有一顆知足之心,對於身外之物也便少了一份追求之心,更多的轉向自我的內心。如果本末倒置,更會得不償失,「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護;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不過在這樣一個時代之中幾乎人人都是被外在的事物裹挾著前進,我們很難去停下來認真聽聽自己的內心,也許老子所說的那最淳樸的人性只會存在於他的世界中了。

相關焦點

  •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近日來,我一直在研讀中國古代典籍《道德經》,大約五千言的思想家巨作,值得反覆研究思索,越讀越有體會。中國古代思想家是偉大的,現代人們卻沒有心思去讀古代思想家的思想,一方面是古代漢語晦澀難懂,另一方面,不少人僅僅憑字面意思去解讀古代思想家的言論,所以得出的結論也是大相逕庭,這也容易得出傳統文化是糟粕,一古腦地掃入垃圾中的做法,實在是一種大錯特錯的可悲之處。結合上下文,我們來理解一下: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 詩苓說《道德經》:居善地,心善淵,上善的人都有這七種能力!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的第八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八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經顧瑞榮先生校注並重點注音。「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有一種智慧,叫做平常心,老子:「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人生在世,不可能都做到心如止水,尤其是我們百姓,誰沒有幾個佩服或是喜歡的人,可以是朋友、親人、明星,也可以是在某些方面比較出眾的人。我不認為這樣就一定不好,但是堅定認為必須要有度,世間萬物皆有度,一旦太過,那便不是什麼美事了。
  • 《道德經》不同的斷句,截然不同的意思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靜境,ID:FM188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版本最多的古籍,莫過於老子《道德經》了。從戰國到1949年建國前,坊間流傳的版本大約有300種。當今比較受人青睞的版本是王弼、楚簡和帛書版。我朗讀的《道德經》,便是依豆瓣的高分版,陳鼓應教授注釋之王弼+參考帛書及楚簡版。今天再來分享個版本。這個版本比較特別,是一位靈性頗高的朋友對《道德經》的重新斷句,跟幾個流行甚廣的傳世版本的斷句都不同,意思自然也大相逕庭——中國的文字標點就是那麼奇妙。因為他的觀點很有意思,所以想跟大家分享,建議跟通行本對比閱讀。
  • 「致良知四合院」上善若水:謙卑與能量|《道德經》第八章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道德經》第八章固定布局 工具條上設置固定寬高背景可以設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對齊背景圖和文字以及製作自己的模板
  • 我讀《道德經》:為什麼人與人之間總是紛爭不斷?如何保全自己?
    這種高深而實用的智慧我們可以從《道德經》第22章學得,請認真閱讀完以下內容,因為你一定能有所收穫,或者會有新的感悟!【原文】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執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 這兩個成語出自《道德經》,因人們的悟性不同,理解和用法也不同
    人們普遍認可的是頭一種斷句,多數人也按此理解和應用。後人對《道德經》的理解,說不上誰對說錯,畢竟只有老子本人才知道真正的涵義,後人要看你的悟性如何。就像《易經》一樣,古今有多少人在研究,但能成為易經高手的畢竟是少數,沒有悟性研究的只是皮毛而已。對古老的經典著作,理解淺顯,運用出錯也是正常現象。學者說的話也不是絕對的。
  • 《道德經》不爭第八(上):上善若水,為而不爭,故而無尤
    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上善若水,為而不爭,故而無尤。尤,是指過失和災咎。所謂「上善若水」,是說,最高境界的善,大概就是水所表現的那個樣子。因為道體如同水體,都是自由的流體,而且道體「其小無內」,宇空之中,沒有什麼比道體更小的了,故而道體的自由度,或者說能級,是宇空之中最高的了,要遠高於水體。
  •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滋養萬物,順應一切,故上善若水
    大家好我是舜緣文化的張詩苓,我是傳統文化的受益者和傳播者,希望古聖先賢的智慧,可以利益到更多的朋友、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一起走進道德經的第八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八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經顧瑞榮先生校注並重點注音。「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今天呢我們就先來學習道德經第八章的第一個要點,上善若水。
  • 《道德經》:三種性格,命最好;三種德行,福最大!
    我們常說「百鍊鋼不如繞指柔」,《道德經》中說「夫唯不爭,故無尤」,隨和的人就像水,看上去柔軟,卻隱藏著無窮的力量。 做人隨和,說話做事給別人留餘地。做人做事隨和,不鑽牛角尖,別人才會對你有好印象,有好印象自然有好人緣,人緣一好,路就寬了。
  • 屬牛寶名大全:《道德經》古風俠氣的小男孩名字,自帶香氣還顏值超高
    政善出自《道德經八章》: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譯文】居住在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恪守信用,為政善於有條有理,辦事善於發揮能力,行動善於把握時機。
  • 女孩名字推薦:10個《道德經》落落大方的女寶寶名,好聽到懷疑人生
    在如今這個時代,大多數人都是比較追求標新立異的。因此,我們都需要一個好名字。一、《老子》中落落大方的女寶寶名1. 簡繁出自《道德經》:「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夫唯不爭,故無尤。解釋: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于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3.
  • 男寶名字分享:《道德經》一臉迷戀的男寶名字,個個都乾淨純粹
    人從沒有姓名到有姓名後,許多人希望將自己的願望和理想通過自己的姓名來表達,由此,姓名便被賦予了豐富的含意,不再只是一個單純的稱呼符號。好的名字,總是以最簡練的語言來表達最深刻的意境。取名首先要確定選的這個字是否有美好的含義。一、《道德經》中一臉迷戀的男寶名字1.
  • 唐耀坤文集: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一
    唐耀坤《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據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 思想巨著《道德經》精選10則,字字珠璣受益匪淺!老子談的是何道
    西方著名哲學家黑格爾也曾高度評價說《道德經》是東方古代世界的代表。現代《道德經》通行本,總共5162字,可以說是字斟句酌,極度深刻凝練。在這裡,給大家精選了《道德經》中10個極具真諦的經典句子,與大家共勉。思想巨著《道德經》精選10則,字字珠璣受益匪淺!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道德經》|水上善如母愛,利萬物而不爭,人心向善自具水德
    《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利萬物而不爭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 道德經第8章:2000多年來,人類懂善境,才能免災難,得安福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道德經第8章」。下面,讓我們先來讀讀原文:道德經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相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鼠寶寶名精選:《道德經》甜到掉牙的女孩名字,太唯美了
    飄飄老子《道德經》: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寶寶名字寓意:「飄」表示飛揚、灑脫、飄拂。名字意義吉祥、優美。2.夫唯不爭,故無尤。解釋: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于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3.
  • 道德經起名大全:10個勇敢堅強的男孩名,讓人魂牽夢縈
    名字對人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名字是身份的象徵,也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文學素養,清新淡雅的名字給人感覺大方得體。好的名字會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還能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好運。我國在禮儀、文化、風俗方面向來有所講究,尤其是在起名方面,尤其注重漢字的選擇與其背後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