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天性到底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道德經》並沒有明確地給出正面的答案,只是通過一些章節來說明萬事萬物順應天性的重要性。
第三章老子談到「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惑,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這是在勸諫統治者應該順其民心,所謂的「賢」、「難得之貨」、「可欲」都會使得百姓離自己最初的本性越來越遠,強行的有為,設置各種人為的風尚準則反而會讓百姓陷入爭奪之中,國家也會進入一種無序狀態,這也正是老子在五十七章所談到的「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其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正所謂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同樣,老子在第五章也說明了順從萬事萬物的本性也便是順應天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蘇轍註解:天地無私,而聽萬物之自然,故萬物自生自死,死非吾虐之,生非吾仁之也。-------聖人之於民亦然,特無以害之,則民全其性,死生得喪,吾無與焉。雖未嘗仁之,而仁亦大矣。天地和聖人從來不會自居為人的領導者、統治者,而對人的天性和命運施其以隨意的幹擾,而是去尊重順從萬事萬物。從這個層面上來說,人的本性也是自然生成並顯示於外界的,它不受到外界刻意的幹擾,也就是說人的本性應該是天然的,沒有虛假造作的成分,是純真的、質樸的。
#道德經#
如果這樣我們採取一種逆向思維的話,那麼人的本性就應該是樸素的,是滿足於現下所擁有的一切,不會做出驅人利己的事情;同樣人的天性也應該是人本初最完整的天性,而不是被外物刻意加之或減之(物或益之而損,或損之而益)而最終呈現的。所以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我也認為每個人在這個有為功利的世界上多待一天(卻沒有意識向自己的本性回歸的話)也就是一個逐漸迷失自我本性的過程。
而回歸本性,也是在逐漸地向那個本真的自我靠攏的過程。對於我們應該如何回歸自身的本性,我想通過《道德經》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在主觀心態上持不爭之道。
老子在《道德經》的很多篇章裡面都提到了不爭的意義及其重要性,用不爭的心態去處世,學會釋然,這樣不會讓自己被外物的條件束縛住,我覺得這樣也會使我們離自己的本性更近一些。對於我們大學生來說,誠然,優秀的成績和一些名譽會讓我們的簡歷增色,為自身「賦值」,為步入社會添加更多的砝碼,可是我們對於這些榮譽和獎勵的追求應該保持在一個怎樣的程度上呢?是不是要把它們當做生活的全部意義?是不是要永遠在和別人的比較中獲得歸屬感和自我認同感?大學生活的成功與否也是否就只能用那些可見的標尺去衡量?我覺得其實老子也告訴了我們,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用一種不爭的心態去對待。而這種不爭並不是世人眼中的「消極態度」、放棄自己,做待死的鹹魚,相反,它更具有一種包容性,能包容更多外在的壓力,也包容自己的缺陷。老子在第七章中談到天地長生的緣故以及聖人「故能成其私」的原因始末: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蘇轍註解「如使天地與萬物競生,而聖人與人爭得,則天地亦一物耳,聖人亦一人耳,何以大過之哉。雖然,彼其無私,非以求成私也,而私以成之,道則固然耳。從這中我們也能夠看出,萬物相生相化,相互轉化的道理,正是聖人不爭、無私的心態才成就了世人眼中的「得其私」(這只是聖人不爭的客觀結果,聖人從未主觀上刻意追求過)。為道者之所以能靠近自己的本性,並不在於爭,而在於不爭。
在這種不爭的指引下我們也更能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我們嚮往的生活是怎樣的,而不是因為別人告訴我們怎樣做。脫離了一些比較的規則和束縛,不去生活在與他人競爭的標尺之下,不去人云亦云,也便能夠更加坦然,與內心對話。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二,減損自己不合理的欲望。
人不合理的欲望經常會驅使自我做出不符合自身境況的事情,也正是這種欲望會使人偏離自身的本性。第四十八章中老子明確提出要達到無為的境界是需要減損自己的欲望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減損的是欲望,但增益的是自我的精神境界,即「物或損之而益處,或益之而損。」減損自己的欲望是一方面,在這個基礎上,不斷地「修身養性」,反省審視自我,「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第三,對於生活抱有知足之感,「夫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足不爭本就是人天性的一部分,在生活中懂得知足常樂也便能向自己的本性靠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禍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人逾越本性的需要,使其過於飽和膨脹,就是對於本性的偏離,拿生活中的飲食而言,餓了去吃飯這是我們的本性,可是當為了耳目之欲不顧自己胃的承受能力,這便是一種偏私、不知足的表現,反而會對自己的身體造成傷害。第四十四章中說到「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懷有一顆知足之心,對於身外之物也便少了一份追求之心,更多的轉向自我的內心。如果本末倒置,更會得不償失,「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護;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不過在這樣一個時代之中幾乎人人都是被外在的事物裹挾著前進,我們很難去停下來認真聽聽自己的內心,也許老子所說的那最淳樸的人性只會存在於他的世界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