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道德經》:為什麼人與人之間總是紛爭不斷?如何保全自己?

2020-12-17 開卷有益l侯公子

這種高深而實用的智慧我們可以從《道德經》第22章學得,請認真閱讀完以下內容,因為你一定能有所收穫,或者會有新的感悟!

原文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執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我讀經典

第一句話:曲則全,枉則直

古文今譯:委曲反能保全,屈就反能伸展

我的理解:常人所見往往只是事物的表象,看不到事物的裡層。比如,我們觀賞枝葉的繁盛,卻沒有注視根底的牢固,有結實的根,才能長出豐盛的葉來,「根」不牢,很多東西也只是轉瞬即逝。

水流向遠方之時,遇到障礙會暫時繞開,不把它當回事兒,然後繼續向前流走,所以,世界上沒有一條河流是筆直的,都是曲折的,因此構成了一幅幅美麗的山水畫。種子在土壤裡發芽生長,遇到石頭等難以突破的障礙,會換個方向繼續生長,然後指向天空。

所以說「曲則全」「枉則直」,在「曲」 裡面存在著「全」的道理,在」枉「裡面存在著」直「的道理。

第二句話:窪則盈,敝則新;

古文今譯:低洼反能充盈,敝舊反能生新。

我的理解:事物常在對待關係中產生,我們必須對於事物的兩端都能加以徹察。

山河湖泊,因為處於低洼的地方,萬流匯集,反能水量充盈。人無論處於多高的位置,若是保持一種「窪」的狀態,看到自己有所不足,以謙遜、謙下的姿態待人接物,處理事務,反能收穫更多。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萬物蓬勃生長,我看出往復循環的道理。冬去春來,花謝花開,萬物有生有滅,生生不已。事物的凋敝,也意味著新事物的悄然產生。現在人們常說「人生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也是此理!

所以說「窪則盈,敝則新」,凡事不要只看到眼下的狀況,在「窪」與「敝」的表象之下,也往往蘊藏著「盈」與「新」。

第三句話:少則得,多則惑。

古文今譯:少取反能多得,貪多反而迷惑。

我的理解:很多人都有過類似這樣的經歷:當必須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某一項工作任務時,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一件事上,那時候不僅效率很高,如有神助,之前遇到的難題也迎刃而解了。

所以有人建議:一次只專注於一件事情,比如走路的時候,專心行走;用飯的時候,專心吃飯;學習的時候,專心看書。除此之外,腦海裡不要想其它的事情,這樣能心境平和,不會使人感到迷亂。

我們經常會面對各種各樣的誘惑,比如,現在有些人的身體不是餓壞的,而是吃壞的。有的公司領導,覺得什麼賺錢就做什麼,員工摸不著頭腦,搞不清楚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很多事都不了了之。

有一個成語叫「貪多嚼不爛」,常人都認為自己聰明,認為我的能力無限,所以一時貪多,結果越來越困惑。所以說「少則得,多則惑」。

第四句話:是以聖人執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古文今譯:所以有道的人堅守這一原則作為天下事理的範式。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彰顯;不自己誇耀,反能見功;不自我矜持,反能長久。

正因為不跟人爭,所以天下沒有人和他爭。古人所說的「委曲可以保全」等話,怎麼會是空話呢!它實實在在能夠達到的。

我的理解:山河湖泊,因為處於低洼的地方,萬流匯集,反能水量充盈。世間萬物,循環往復,事物的凋敝,也意味著新事物的悄然產生。就是說,事物常在對待關係中產生,懂得把握負面的一端,更能顯現出正面的一端。

所以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有道的人堅守這一原則,」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比如,把握好負面的意義,自然可以得到想要的,又何需去與人爭呢?「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如此,那天下就無人與自己爭。

可常人對於事物的執取,往往急功近利,只貪圖眼前的喜好,莫不亟亟於求「全」求「盈」或急於張揚顯溢,因而引起無休止的紛爭。求全之道,莫過於「不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它實實在在能夠達到的。

#百度專欄大促好學知識節#你有什麼更好的想法嗎?歡迎評論區交流,我們一起學習經典!

相關焦點

  • 我讀《道德經》:哪種人最終能真正成就自己?「後其身而身先」
    為什麼我們常常用「天長地久」來表達自己美好的祝願?這個成語出自《道德經》第7章,它的原文是:【原文】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我讀經典】古文今譯:天地長久。天地所以能夠長久,乃是因為它們的一切運作都不為自己,所以能夠長久。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退在後面,反而能贏得愛戴;把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不正是由於他不自私嗎?反而能成就自己。我的理解:天地的運作不為自己,所以能夠長長久久。
  • 品讀經典|《道德經》中有哪些讓人「醍醐灌頂」的句子?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道德經》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也被譽為「萬經之王」,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 道德經,讀不懂也要讀
    從現有《道德經》文字中領會老子的思想,才是品讀《道德經》的核心,而不是考證並為老子的原文原意糾偏。即便非要這樣去做,也是專門研究老子的人該做的事。 回顧一下,自己讀過不下6種版本的《道德經》,目前手頭時常翻看的一本是九州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清代黃元吉所著《道德經講義》。
  • 真正想要修道的人,你就要懂得《道德經》中的這句話,受益匪淺!
    很多人在剛剛認識我的時候,就跟我說,他說自己走了很多地方,也看了很多的修行知識,目的是想要了解真正修行的東西。但是很多年以來,都一無所得。甚至有時候認為自己得到了一些什麼,等到看到真正修道的東西,才知道以前的那些,簡直什麼也不是。
  • 《道德經》:人到中年,讀懂這3點,福氣自然來,人生越來越順
    為而不爭《道德經》最後一句話是:「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自然規律是利萬物而不傷害,做人的準則是做事但不爭奪。要放下過度的欲望,不要爭名奪利。人們總是希望自己永遠處於有利可圖的位置上。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這句話用現代話講就是:把自己放在眾人後面,反而能受到愛戴,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有些人做事時總是還搶風頭,唯恐自己被落在後面,不被重視。
  • 《道德經》:最厲害的人,不是能戰勝他人,而是能戰勝自己!
    這個社會,有了人群,就有了紛爭。有了紛爭,就有了強弱之分。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強者。一旦淪為弱者,那麼他註定就是一名失敗者。在人們的印象中,一個真正厲害的人,每個人都不是他的對手。他能逢山開山,遇水搭橋。
  • 人在窮困時,一定要讀《道德經》這47字真言,受用無窮
    《道德經》就是一部根治心病的奇書,自古治癒無數能人。《道德經》不愧為中華文化瑰寶之一,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對於人們探索自然、探究社會、追求人生發展方向等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在《道德經》中每一段話都值得人們仔細研究,《道德經》更像是一本哲學,任何一個道理,經歷了深刻的體會都會令人受用無窮。
  • 陪你一起讀《道德經》,「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我們經常會說到一個詞「積德行善」,那麼為什麼我們會提出這樣的觀點呢?具體又是如何進行積德和行善呢?其實在老子的《道德經》中已經表達了這個觀點,明確地提出了「有德」和「無德」之間的區別,什麼樣的德和什麼樣的善,才是我們應該去做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讀一讀,思考一下老子帶給我們的智慧。老子的《道德經》中原文: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 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可以讓人成熟,「勝讀十年書」
    看那些走在時代前列的人,例如電商教父馬雲、美團創始人王興等,他們能比一般人看得長遠就是認知的作用。所以說,在這個時代,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本質上也是認知層次的競爭,我們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而老子的《道德經》中這3句話就能讓我們瞬間成熟,提高我們的認知水平,勝讀十年書。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
  • 真假《道德經》,一字變動,所表達的意思也就「南轅北轍」了
    《道德經》這本書主要講了哪些東西呢?為什麼從古至今這麼的廣受推崇?如果給「老子」一個版權費,那估計「老子」一瞬間就擁有很多財富了,因為古今中外看《道德經》的人實在太多了,可如今我們看的《道德經》是不是「真經」呢?是不是「老子」他老人家當時寫出來的那本呢?今兒論以論。
  • 馬雲說:《道德經》在讀我,他做到了《道德經》裡的功成身退嗎?
    馬雲和《道德經》的故事據說,馬雲總是隨身攜帶幾本書,別的書換得很快,但有一本書一直伴隨其左右,就是一本薄薄的《道德經》。薄是因為沒有註解,馬雲不希望別人註解的《道德經》影響到自己的感悟。馬雲有一次看《道德經》時突然很興奮地說:「哎呀!這哪是我在讀老子,明明是老子在讀我,而且他讀到了我內心的最深處。」這是何等的氣魄,這正是「生之安行」的天才才會有的融通。
  • 道德經:悟透天道背後的「四大天規」,才能真正的避禍求福
    一、為人之道《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其實就是告訴在生活中,那些層次低,總是很算計的人,反而為生活所累。雖然很多人可能沒有讀過《道德經》,但是就在你的不經意之間,可能就暗合了它,在讀道德經的時候,也是你跟自己和解,更了解自己的過程。
  • 你為什麼總是存不住錢?《道德經》:這兩件事別做的「太滿」
    中國歷來都非常忌諱「滿」這個字,在老子的《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非常重要「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仔細觀察會發現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人,平時花錢並沒有大手大腳,卻總是存不住錢,經濟上的抗風險能力極弱,遇到點稍微大的事情,就要跟身邊人借錢。
  • 讀老子《道德經》,人應該有自知之明,生活囧迫不得已
    剛開始讀老子道德經的時候,一下子被吸引過去。雖然只能讀懂某個章節,某一小段,好比是個「小段子」。真的「段子」與「段子手」了不起。我自己玩這個才知道,別人的段子比我行,比我牛,牛人。我總得有點自知之明,那麼我想告訴大家,你是牛人。這個和道德經都有關係。如下圖。
  • 白巖松:我可以一個月賺2000萬,但《道德經》中這句話讓我放棄了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都有同樣的一種感受,一個月拿3000多的工資不是自己想要的,總感覺自己隨隨便便就可以月入十幾萬,只是自己缺少一個像別人一樣的機會。對於這一種想法的人,甚至可以形容成年輕人的想法。白巖松在訪談裡告訴了大家應該如何破這一個局。
  • 《道德經》中的10句經典名言,常讀常悟,才能參透出其中真諦
    那個時代比較動蕩,處於旋渦中的老子,學會了一套明哲保身、修身立命的方法,這些方法,也逐漸滲透到他的作品中,並且隨著《道德經》的流傳,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人。《道德經》也叫《老子》,它是東方智慧的代表,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已經深入在每一個人的血脈之中。
  •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做一個有智慧的人
    《道德經》作為我國經久不衰的名著經典,在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領域產生了深刻影響,因其內容博大精深,又被人譽為萬經之王。每個人讀《道德經》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因其自身經歷、眼界高低、思維深度不同,每個人領悟出來的感悟自然大不相同。
  • 生活中受氣如何排解?道德經教你報怨以德,疏解情緒還十分正能量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矣!老子作為春秋時期的思想大家,他的學說具有反現實反傳統的性質。眾人尚有為,只有老子尚無為,並稱無為而無不為,給人以遁世的假象,傳統解釋老子學說是消極避世的觀念正源於此。我們認為,《道德經》主要是一個有關社會和政治的學說,它回答了春秋戰國時代天下為什麼會大亂以及如何才能使天下由大亂變為的大治的問題。但《道德經》所包含的道理具有普遍的意義,它對於這些問題的解答不僅適用於古代社會也適用於未來社會,所以我們將《道德經》所包含的原理看作是人類如何進入大同社會的法則。
  • 道德經:安靜下來,回歸本我,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如果你不能好好的參透《道德經》這本書,那麼你一定會覺得它讓人變得消極,甚至會覺得《道德經》就是一本沒有任何意義的書籍,根本不適合年輕人來讀,因為它缺少一定的激情,似乎並不能夠為奮發向上的青年人留有一定的指引作用,如果你是這麼想的那顯然就是錯誤的。
  • 《道德經》中1句話,很多人當作笑話,其實卻是人生致勝大道
    一群人在一起侃大山,你說話的聲音高了,我為了突出自己,聲音一定要蓋過你,因為聲音高低的問題,會爭吵得面紅耳赤,甚至大打出手,雙方因此付出沉重的代價。這樣反詰的人其實是不懂《道德經》,《道德經》的思想基礎是遵循規律,自我發展,在規律的基礎上自強不息,它的所有觀點,都貫穿著這種思想。所以,不斷的突破自我,不斷地戰勝自我,自己和自己競爭,天下的人就沒有人能和你相爭,才是「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