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其實是個比較敏感的時期,這時候人各方面都開始走下坡路,有些人會感覺做很多事都力不從心,這時候心態就成了一個人最重要的東西。保持好的心態不僅能夠改變一個人的處事方式,而且可以影響人的一身。而所謂的好的心態到底是什麼呢?
老子在《道德經》中對修身有很多見解,作為我國的萬經之王,《道德經》中有蘊含著大智慧。今天給大家分享其中3句,希望能夠助您有一個好的心態,能夠給您一些啟發。
為而不爭
《道德經》最後一句話是:「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自然規律是利萬物而不傷害,做人的準則是做事但不爭奪。要放下過度的欲望,不要爭名奪利。
人們總是希望自己永遠處於有利可圖的位置上。更有人堅定地信奉著「不爭就是吃虧」的原則,凡事都要佔盡。直到被這些身外之物搞到筋疲力盡或身敗名裂後才知道其害處
老子教人始終保持謙虛、低調的姿態,不爭勝。不與人爭名奪利,安心做自己能做的事,專心做自己喜歡的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所以普天之下沒有人能夠和他競爭。
真正有成就之人,一生只做一件事。
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這句話用現代話講就是:把自己放在眾人後面,反而能受到愛戴,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
有些人做事時總是還搶風頭,唯恐自己被落在後面,不被重視。而有的人看到鮮花掌聲,就不由地心生嫉妒,總想自己也得到這種待遇或禮遇。其實這些都是人的虛榮在作祟,如果我們能把自己的心態放平,不受他人外界幹擾,不擔心自己落人之後,反而能進入一種自主精神。當我們把自己徹底忘記,達到無我狀態之時,自己的心靜下來了,做事專心專注了,反而能做出成就,保全自己
受人之惠,不忘於情
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在生活中我們離不開他人的幫助,而對於幫助自己的人,要懂得感恩,一個懂得感恩並知恩圖報的人,才是天底下最富有的人。
心存感恩的人,才能收穫更多的人生幸福和生活快樂,才能擯棄沒有意義的怨天尤人。心存感恩的人,才會朝氣蓬勃,豁達睿智,好運常在,遠離煩惱。
有位哲學家說過,世界上最大的悲劇或不幸,就是一個人大言不慚地說,沒有人給我任何東西。
《道德經》「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它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不論是20歲初入社會,30歲成家立業,40歲事業維穩,50歲樂天知命……都可以從裡面找到指引和答案。
20歲求生存,它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30歲求安穩,它說「上善若水」,但「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40歲求健康,它說「致虛極,守靜篤」,養生的關鍵是養精神;
雖然《道德經》只有5000字,但是卻字字珠璣,非常深奧,因此對對道德經這本書,很多人都還一臉懵,因此,我推薦大家可以嘗試讀一下全注詮釋版本的《道德經》。
這本白話文版本的《道德經》,內容簡單易懂,有原文,有注釋,有賞析,閒時靜下心來,品一杯香茗,讀一本好書,沉澱自己的心靈,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