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人到中年,讀懂這3點,福氣自然來,人生越來越順

2020-12-17 海豚經典檔案

中年其實是個比較敏感的時期,這時候人各方面都開始走下坡路,有些人會感覺做很多事都力不從心,這時候心態就成了一個人最重要的東西。保持好的心態不僅能夠改變一個人的處事方式,而且可以影響人的一身。而所謂的好的心態到底是什麼呢?

老子在《道德經》中對修身有很多見解,作為我國的萬經之王,《道德經》中有蘊含著大智慧。今天給大家分享其中3句,希望能夠助您有一個好的心態,能夠給您一些啟發。

為而不爭

《道德經》最後一句話是:「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自然規律是利萬物而不傷害,做人的準則是做事但不爭奪。要放下過度的欲望,不要爭名奪利。

人們總是希望自己永遠處於有利可圖的位置上。更有人堅定地信奉著「不爭就是吃虧」的原則,凡事都要佔盡。直到被這些身外之物搞到筋疲力盡或身敗名裂後才知道其害處

老子教人始終保持謙虛、低調的姿態,不爭勝。不與人爭名奪利,安心做自己能做的事,專心做自己喜歡的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所以普天之下沒有人能夠和他競爭。

真正有成就之人,一生只做一件事

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這句話用現代話講就是:把自己放在眾人後面,反而能受到愛戴,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

有些人做事時總是還搶風頭,唯恐自己被落在後面,不被重視。而有的人看到鮮花掌聲,就不由地心生嫉妒,總想自己也得到這種待遇或禮遇。其實這些都是人的虛榮在作祟,如果我們能把自己的心態放平,不受他人外界幹擾,不擔心自己落人之後,反而能進入一種自主精神。當我們把自己徹底忘記,達到無我狀態之時,自己的心靜下來了,做事專心專注了,反而能做出成就,保全自己

受人之惠,不忘於情

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在生活中我們離不開他人的幫助,而對於幫助自己的人,要懂得感恩,一個懂得感恩並知恩圖報的人,才是天底下最富有的人。

心存感恩的人,才能收穫更多的人生幸福和生活快樂,才能擯棄沒有意義的怨天尤人。心存感恩的人,才會朝氣蓬勃,豁達睿智,好運常在,遠離煩惱。

有位哲學家說過,世界上最大的悲劇或不幸,就是一個人大言不慚地說,沒有人給我任何東西。

《道德經》「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它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不論是20歲初入社會,30歲成家立業,40歲事業維穩,50歲樂天知命……都可以從裡面找到指引和答案。

20歲求生存,它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30歲求安穩,它說「上善若水」,但「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40歲求健康,它說「致虛極,守靜篤」,養生的關鍵是養精神;

雖然《道德經》只有5000字,但是卻字字珠璣,非常深奧,因此對對道德經這本書,很多人都還一臉懵,因此,我推薦大家可以嘗試讀一下全注詮釋版本的《道德經》。

這本白話文版本的《道德經》,內容簡單易懂,有原文,有注釋,有賞析,閒時靜下心來,品一杯香茗,讀一本好書,沉澱自己的心靈,何樂而不為呢?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人到中年,讀懂這3點,以後的人生才可能越來越順
    中年其實是個比較敏感的時期,這時候人各方面都開始走下坡路,有些人會感覺做很多事都力不從心,這時候心態就成了一個人最重要的東西。保持好的心態不僅能夠改變一個人的處事方式,而且可以影響人的一生。而所謂的好的心態到底是什麼呢?
  • 老子用《道德經》警戒世人:話多的人,記住這2點,福氣將至
    很多時候,說多錯多,若是我們口拙嘴笨,說話總是讓人嫌惡,那最好的辦法就是,寡言慎語。有時候反覆用眼睛觀察,用腦裡思考,再說出的話才能讓自己和別人信服。《道德經》告訴我們:話多的人,要牢記這2點,福氣就會降臨到身邊。
  •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讀懂《道德經》,真是少走了太多彎路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讀懂《道德經》,真是少走了太多彎路《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 《道德經》:一個人,一旦領悟這3句話,人生就會越來越順
    《道德經》推崇柔弱的智慧,崇尚守柔貴雌,其他如功成身退、禍福相倚、上善若水等思想不僅對歷史產生重大影響,也是照亮我們前進道路,指引我們人生的大智慧在科技發展迅速、物質生活豐富的當今社會,外國人也在追尋心靈歸處。
  • 《鬼谷子》:人生不順時,牢記這3句話,福氣自然來
    鬼谷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位非常厲害的思想家,他也為我們後世留下了非常多的人生經驗和哲學的知識,鬼谷子的哲學道理就可以幫我們從中做出來。鬼谷子想必很多人都已經了解他了。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鬼谷子的三句話,這三句話告訴我們在為人處事的時候,如果我們遇到了困難,應該怎麼處理。下面我們就看看鬼谷子的3句名言。
  • 馬雲說:《道德經》在讀我,他做到了《道德經》裡的功成身退嗎?
    馬雲和《道德經》的故事據說,馬雲總是隨身攜帶幾本書,別的書換得很快,但有一本書一直伴隨其左右,就是一本薄薄的《道德經》。薄是因為沒有註解,馬雲不希望別人註解的《道德經》影響到自己的感悟。馬雲有一次看《道德經》時突然很興奮地說:「哎呀!這哪是我在讀老子,明明是老子在讀我,而且他讀到了我內心的最深處。」這是何等的氣魄,這正是「生之安行」的天才才會有的融通。
  • 《道德經》的精髓:是這6個字,悟到的人自然懂,方能成大事
    《道德經》雖言簡意賅,篇幅簡短,卻被翻譯成81個國家的語言,被世界各地的人品讀。看了很多遍《道德經》,最終提煉出《道德經》的精髓,僅6個字:順勢、微著、自然。「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悟到的人,勤加實踐,就夠用一輩子了。
  • 人到中年,越來越難,人生在世,究竟是為了什麼?
    人到中年,你會漸漸地感受到生活的不易,人到中年,你會慢慢地體會到人生的不易,人到中年,你會覺得有些事我們或許真的無法左右,人到中年,你會覺得有些人我們或許真的無法挽留。人到中年,越來越難,人生在世,究竟是為了什麼?
  • 道德經:所謂「天道」,其實就是「四大天規」!悟透才能真正變強
    在我們的一生中,為了能擁有更好的生活,大家都在勞碌奔波,甚至是有些人去苦心研究各種成功學,但是學來學去,生活絲毫沒有改變。其實,最大的成功學奧秘就藏在《道德經》中。人生起起伏伏,千變萬化,再好的機遇,再厲害的技巧,都敵不過天道和規律。
  • 道德經:悟透天道背後的「四大天規」,才能真正的避禍求福
    首先是「四大天規」我們若能讀懂《道德經》中的「四大天規」, 便可以讓人生不在平庸,不僅自身能夠大富大貴,更能造福後代,讓好福氣連綿不斷。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真正懂得養生的人才會越來越順!三、處世之方老子講:上善若水。隨和的人就像是水一樣,雖然柔和,但是可以包容萬物。
  • 老子《道德經》洩露的3條「天機」,只有11個字,但讓人醍醐灌頂
    《道德經》第25章談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人類的道理大都是遵循天道之道、自然之法。老子在《道德經》中結合自身對道的感悟,向世人洩露的3條「天機」,只有11個字,但足以讓人醍醐灌頂。讀懂了《道德經》中的這3條「天機」,勝讀十年書,人生無往不利。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
  • 老祖宗:人到50天命之年,默念這三句口訣,後半生越來越福氣
    老祖宗:人到50天命之年,默念這三句口訣,後半生越來越福氣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的瑰寶。那些流傳到現在的著作,保存了老祖宗的人生感悟和處世智慧,非常值得我們一讀再讀。古語云:30而立,40不惑,50而知天命。
  • 三大人生境界,少年學齊天大聖,中年感嘆孔明,老年悟道德經
    人生有三個重要年齡段,少年、中年、老年,遇事不同心事不同,又別有一番境界。少年學齊天大聖少年老成,未必是好事。少年人原本可以犯很多錯誤,及時改正,會有更多的收穫。再說劉備呢,原本是一個有大局觀的人,與諸葛亮從黑夜能談到天亮,可是一入巴蜀就少了劉邦的縱橫銳氣,多了楚霸王的任性。不顧諸葛亮的一再勸解,劉備一定要出兵攻打東吳。為關羽報仇沒錯,可是時機選擇不對,出兵打仗居然用兵常識都忘了,連營七百裡。這是跟智者聊天到天明的狀態嗎?
  • 《易經》的勸世良言:人到中年懂得捨棄這3樣東西,才會越來越好
    《易經》是中國古代筮佔的經典之作,也是中國自然哲學的源泉之一。其中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等學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為說。素有「群經之首,大道之源」之美譽,蘊含著深刻的自然法則與辯證思想,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 一代聖賢王陽明:牢記三條天規,人生越來越順,福報自然來
    他的學說簡潔有力,讀懂了王陽明,可以讓你受益無窮。牢記王陽明三條天規,人生越來越順,福報自然來「能戒慎恐懼者,是良知也。」人要有畏懼心理,這並不是膽小怕事,也不是在困難面前縮手縮腳,而是一種做人的底線,更是一種行事的圓融。
  • 什麼人福氣薄?《易經》中的一個字是關鍵!懂得人可能福氣自來
    提起「福氣」兩個字,我們總會非常關心,因為,沒有人想總是遇到不好的事情,都想變得有福一些。那麼,人生在世,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做到趨福避禍呢?我們熟知的「群經之首」——《易經》,就給了我們很有益的啟示。易之萬變,不離其宗,守其規則,天、地、人三才相感應。
  • 老子《道德經》:不如意的時候,謹記「3句話」,助你反敗為勝!
    老子《道德經》:不如意的時候,謹記「3句話」,助你反敗為勝!人生,有起有落,有順境必然有逆境,有高峰必然有低谷。不論貧富貴賤,誰都有感覺失落與迷茫的時候,誰都有在思想上跌入低谷的時候。但這些負面情緒根本解決不了問題,也改變了現狀;唯有那些堅強樂觀的人,才能在逆境中重生,轉危為安。而這便是佛家所說的「萬般皆由心,禍福由心造」,看人是好人,看事是好事,看境是好境,一切都是自己的心!當我們的心境變好了,外界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福氣也來了。
  • 道德經第40章:人生總是事與願違?遭遇中年危機,該怎樣擺脫?
    能堅持到現在和大家在評論區的支持和鼓勵是分不開的,看到評論區裡面網友的留言,真的是很感動,很多網友真的是過譽了,我算不上什麼大師,但我真心希望我的講解能夠幫助到大家理解道德經,運用道德經,希望大家也能和我一樣領悟道德經中博大精深的智慧,從而有效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
  • 「為無為,則無不治」:年少不讀《道德經》,讀懂已是中年人!
    司馬遷曾這樣評價老子的《道德經》:「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老子的《道德經》其實早已傳向全球,並成為歐美國家的人所崇敬和喜愛的哲理書。在所有的困惑中,我們在心中總有一種渴望亂中有序的規律,能解和這一切的方法是靜下心來閱讀《道德經》。在《道德經》中,你能領略老子的自然之道。讀懂了《道德經》後,你便能在喧囂的塵世中,明白天地萬物運行之道,進而有通達人生的德,成為開啟自己幸福快樂之門的智慧鑰匙。
  • 人到中年,讀懂三句話,才會越活越通透
    當一個人到了四十多將近50歲的年齡,我們可以說他已經到了中年時期。而人至中年,那麼他的心智就已經到了這輩子最成熟的時候了,能經歷過的事情大多也都經歷過,走過的路也留下了他一步一步的腳印,回頭看向自己過的大半生,都像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