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用《道德經》警戒世人:話多的人,記住這2點,福氣將至

2020-12-17 安徽影視

三年學說話,一輩子學閉嘴。很多時候,說多錯多,若是我們口拙嘴笨,說話總是讓人嫌惡,那最好的辦法就是,寡言慎語。有時候反覆用眼睛觀察,用腦裡思考,再說出的話才能讓自己和別人信服。《道德經》告訴我們:話多的人,要牢記這2點,福氣就會降臨到身邊。

1.沉默是金,少言是福

正所謂「多言必多心,多言必多事,多言必多禍」。有時候,話說得越多,越容易漏出破綻,讓人抓住把柄抨擊自己。老子在《道德經》中就告訴我們:「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高明的人,從不會滔滔不絕,好為人師,而是少說多做,這樣也就能在沉默中積蓄力量,終會有一鳴驚人的一天。而那些總是說個不停,而且說話還不經大腦的人,他們往往就會吃很多苦頭,口出狂言妄語,自然也就禍從口出,消掉福氣,引來災難。

2.不當講時保持沉默,當講時則一針見血

為人處世,首先要管住自己的一張嘴,掌握好說話的時機和分寸。話說得太多,往往會使自己陷入困境,所以關鍵時刻保持沉默,反倒是一種最有力的表態,可以讓對方捉摸不透你的想法,也就不敢再輕舉妄動。

當然,謹言慎語並不是讓你不言不語,不敢表達,而是讓你保持謹慎發言的態度,不說則已,說就要切中要害,一矢中的,讓對方信服。同時也要謹記,當我們需要批評他人不道義的行為時,應該以圓滑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循循善誘,切忌說得太過頭,這樣也能最大效果實現讓對方改正錯誤的目的,而不至於引來仇恨。

老子被稱為「世界文化名人」,更是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的《道德經》一書,沒有過多堆砌的華麗辭藻,寥寥幾句,便道出世界萬物的本源。

如果我們也想學習更多的大道智慧,就可以來讀讀《道德經》。《道德經》一書是老子對自然萬物,對人生、社會等方面進行觀察後所做的哲學思考,體現了他的自然觀和人生觀。特別是對於生活在物質力量迅速崛起、精神信仰反倒日漸消退的今天的人們,《道德經》中呈現的精神內核一定會為你答疑解惑。

魯迅先生曾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著名主持人白巖松也將道德經視為「生命之書」,書中的智慧給了他無數的啟迪和警醒。

總之,《道德經》是一部值得你去反覆閱讀反覆體驗的文化典籍,將為你提供全新的啟迪。

相關焦點

  • 除了寫《道德經》,當道教始祖,老子還是個什麼樣的人?
    關於老子李耳的傳說有很多種版本,有人說他活了幾百歲,也有人說他活了九十多歲;關於《道德經》這部書如何寫成的,世人也有很多種說法,有的說是老子出函谷關時,被關令尹喜扣留,強求他著書才可放行;也有人說,並非老子親自寫成,而是類似《論語》,是由其弟子整理而成。
  •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讀懂《道德經》,真是少走了太多彎路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讀懂《道德經》,真是少走了太多彎路《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 老子:去除神秘色彩和道德勸誡的《道德經》講什麼?
    更有甚者,有些教派的教徒更是把《道德經》當教派「魔法書」看待。>1、神秘主義和道德勸誡的消解結合《道德經》的原文上下文來考察,如何看也不是單純的道德勸誡,更無神秘主義色彩的元素在其中。在這裡,結合下文關於人之道的語境,損和補是可以置換成懲罰和補償相關意義的。天道對於老子來說,就是超越性的自然,而不是人格化的神。因此,把老子關於自然的描述,解讀成懲罰和補償的相關涵義,不免顯得和老子的自然理念有悖。以此為軸點,我們就間接消解了《道德經》裡這句話是關於道德勸誡解讀的視點。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三
    讀老子的《道德經》,其中,「道」在只有五千餘字的經文裡就出現過七十多次,在《道德經》三十二個篇章裡都有表述。可見「道」是《道德經》最精髓的部分,是老子最要向世人揭示「道」的內涵和外延的道理。 「道」究竟是什麼? 《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即是頭一個道是「道」,可道的第二個道作為說來解釋;非常道,解釋為不是通常所說的道。老子開宗明義告訴我們讀者,道不是我們常見常說的道,裡面內含非常繁雜的道道。
  • 道家老子《道德經》裡這2個字,悟透之後,受益匪淺,值得收藏
    說這是中國人都該讀、必讀的書,絕不是過譽之詞。今天分享的是老子《道德經》裡特殊又普通的兩個字,讀懂終生受益。1、愚《道德經》「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老子說,眾人都光輝炫目,唯獨我好像迷迷糊糊;眾人都活得明明白白,唯獨我好像渾渾噩噩。世人仿佛都很靈巧,有自己的本領,同時又在發揮自己的作用,只有我愚昧笨拙仿佛一無是處。
  • 老子《道德經》揭示君臨天下的終極真諦
    很多人看了老子《道德經》中有「絕聖棄智」這樣的話就說老子是反智的,希望老百姓都變成傻子,都是聽話的綿羊,這樣君王就好統治了,所以說老子是古代君主的「走狗文人」。人要魔怔了,什麼話都敢說,什麼人都敢罵,簡直是節操落地,起碼的底線也不要了。自己不懂,捧著一本《道德經》裝有學問,好不容易認識你個字:呀,絕聖棄智?!
  • 老子《道德經》:不如意的時候,謹記「3句話」,助你反敗為勝!
    但這些負面情緒根本解決不了問題,也改變了現狀;唯有那些堅強樂觀的人,才能在逆境中重生,轉危為安。而這便是佛家所說的「萬般皆由心,禍福由心造」,看人是好人,看事是好事,看境是好境,一切都是自己的心!當我們的心境變好了,外界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福氣也來了。
  • 老子想用《道德經》告訴我們什麼
    老子在《道德經》的第一章中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室之官」,以職務之便,老子肯定讀過《周易》,並且深有研究。這一點,從《道德經》的內容中就可以體會出來。所以,也可以這樣說,《道德經》是老子對《周易》的感悟和心得。在這裡,老子借「道」之名,提出了一個千古命題,並提出了一個「有」與「無」相互轉化的問題。「道」是可以講得,「名」是可以叫的。
  •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老子的《道德經》道出了成功的真諦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這兩句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呢?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至大的空間就沒有角落,很大的器具成形就比較慢,現在「大器晚成」已經變成了一個成語,用來比喻能擔當重任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鍊,所以成就較晚。
  • 《道德經》|聖人老子眼中的「道」:天地之始,萬物之母
    《道德經》原名《老子》,是聖人老子歸隱前途徑函谷關時,為守將尹喜所留。《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37章,下篇為《德經》44章,故有《道德經》之名。《道德經》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是我國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二
    (第五章)其意是:天地不理會世上的仁,在其看來,萬物就是祭神用的稻草狗。聖人若不理會世上的仁,在他眼裡,百姓猶如祭神用的稻草狗。「仁」是老子《道德經》裡的核心價值觀,「仁」的真諦即是愛物愛人!「仁」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一種倫理觀念,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在老子以後,以及道家、儒家將其發展成為中國古代重要的道德標準、人格境界及哲學概念。
  • 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可以讓人成熟,「勝讀十年書」
    而老子的《道德經》中這3句話就能讓我們瞬間成熟,提高我們的認知水平,勝讀十年書。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1、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意思是,天地並不是仁愛的,它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有句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現實生活中並不會真正如此。
  • 《道德經》:人到中年,讀懂這3點,福氣自然來,人生越來越順
    老子在《道德經》中對修身有很多見解,作為我國的萬經之王,《道德經》中有蘊含著大智慧。今天給大家分享其中3句,希望能夠助您有一個好的心態,能夠給您一些啟發。直到被這些身外之物搞到筋疲力盡或身敗名裂後才知道其害處老子教人始終保持謙虛、低調的姿態,不爭勝。不與人爭名奪利,安心做自己能做的事,專心做自己喜歡的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所以普天之下沒有人能夠和他競爭。真正有成就之人,一生只做一件事。
  • 老子《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真解,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老子的主要思想著作是《道德經》,這是老子在出關隱居經過函谷關時,守將尹喜要求老子寫的。《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也是中華文化的根基之作。老子的學說被莊子發展。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
  • 道德經奧秘:給老子牽牛,他掙了七百二十萬,想要工資結果後悔了
    原來老子答應每天給徐甲一百錢,那大家算一下七百二十萬錢是多少天工資,答案是72000天,約197年多。197年多的時光,追隨老子,我不知道徐甲是怎麼想的,尹喜確實是嚇了一跳。老子淡淡地對徐甲說:沒我你的命早沒了,當初我管理國家藏書館,掙的錢不多就只僱你照顧我,把『太玄清生符』也送給了你。老子確實曾經在周朝的國家圖書館工作,工資開得不多。可徐甲想到老子已經辭職不幹了,他就橫下心來說:有『太玄清生符』那又如何。
  • 老子《道德經》洩露的3條「天機」,只有11個字,但讓人醍醐灌頂
    文章作者:琢磨君老子在《道德經》開篇便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真正的大道不是能夠用言語表達清楚的,真有點「此處無聲勝有聲」、「天機不可洩露」的意味。《道德經》第25章談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人類的道理大都是遵循天道之道、自然之法。老子在《道德經》中結合自身對道的感悟,向世人洩露的3條「天機」,只有11個字,但足以讓人醍醐灌頂。讀懂了《道德經》中的這3條「天機」,勝讀十年書,人生無往不利。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
  • 國學經典《道德經》,老子對「觀」的表達,天道的領悟方式
    上下五千燦爛文化歷史,在這滾滾歷史的文化浪潮裡,誕生了一本本經典,用最精煉的話語,談天論地識人。他們智慧哲思,至今在我們的生活各方面裡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中有一部著作,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它只有短短的五千字,但是它的智慧,幾乎可以用包羅萬象來形容,令人不得不佩服。
  • 《道德經》中「常使民無知無欲」,說明老子的「道」無所不在!
    老子的《道德經》對我國古代的政治,有十分深刻的影響。據史學家研究,被我們稱道的漢初的「文景之治」,以及唐初的「貞觀之治」,都是受老子《道德經》中治國之道影響的結果。 老子《道德經》中「常使民無知無欲」這句話,更被歷代帝王奉為治國之策。
  • 讀老子《道德經》,人應該有自知之明,生活囧迫不得已
    剛開始讀老子道德經的時候,一下子被吸引過去。雖然只能讀懂某個章節,某一小段,好比是個「小段子」。真的「段子」與「段子手」了不起。我自己玩這個才知道,別人的段子比我行,比我牛,牛人。我總得有點自知之明,那麼我想告訴大家,你是牛人。這個和道德經都有關係。如下圖。
  • 讀懂「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這八個字,就讀懂了半部《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的精髓在於:獨與天、地、精神往來。《道德經》中老子用了很多篇幅去詮釋他的樸素辯證法,其中在「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這句話中告訴我們,萬物是在變化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斷變化中升華,變化並不是單獨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