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人才有資格做君王?老子《道德經》揭示君臨天下的終極真諦

2020-12-24 符號帝國

前幾年,所謂的「厚黑學」盛行,滿世界叫賣自己的臉皮有多厚,我無恥我光榮,我臉皮厚我最能。很多人竟然還將其奉為經典,手不釋卷,甚至中學旁邊的地攤兒上常常都能見到這種不要臉的學問,烏煙瘴氣,誤人子弟。

在小人的眼中,整個世界都是灰暗的,人性當然是陰暗的,世態炎涼,江湖險惡,處處都充滿了陰謀和算計。所以從那段時間開始,很多學者也是以這樣的眼光去看待古聖先賢,去對待流傳千古的經典的。用自己的小雞肚腸猜度聖人的境界。

1.大道至簡,世人愚痴,熟視無睹

因為社會上功利的風氣甚囂塵上,天下熙熙,皆為名來;眾人攘攘,皆為利往。戴著這樣的有色眼鏡看世界,即便是至理明言千古經典,在他們眼中也變成了生意經。

很多人看了老子《道德經》中有「絕聖棄智」這樣的話就說老子是反智的,希望老百姓都變成傻子,都是聽話的綿羊,這樣君王就好統治了,所以說老子是古代君主的「走狗文人」。人要魔怔了,什麼話都敢說,什麼人都敢罵,簡直是節操落地,起碼的底線也不要了。

自己不懂,捧著一本《道德經》裝有學問,好不容易認識你個字:呀,絕聖棄智?!原來老子的用心這樣險惡,這不是在替古代封建帝王張本嗎?什麼聖人,什麼先賢,還不是為了混口飯吃?!

老子為什麼要說絕聖棄智,為什麼要推行無為?因為那時候的君王都太雞賊、太喜歡耍小聰明了,以為自己很高明,就可以一手遮天操縱一切;國君也太有為了,就像今天的某些世界大國一樣,到處挑事,像瘋狗一樣到處攀咬。

老子正是告誡這些人,看不慣當時他們的做派,才會寫出這樣的警句,提醒他們回歸正途,不要在跑偏的路上一去不返。

孔子說過,自己的學問可以用兩個字來貫穿始終:「吾道一以貫之」「忠恕而已」。什麼是忠恕?忠並不是忠於君王,而是忠於天道,就像王陽明所說的堅守心中的良知。

「恕」是什麼?就是仁心,就是老子三寶中的「慈」,對待萬事萬物世間一切眾生都有一顆慈悲之心,寬以待人,能設身處地為老百姓、天下人著想。

老子的大道其實也很簡單,就像他說的:「吾言甚易知」,無非「無為」而已。但是老子的無為可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亂來,要按照天道行事,凡是都要想著天道無私,大道至簡;而不是「以小人之心度老天之腹」,打著天道的幌子,行謀取私利的行徑。

所以老子的道很簡單,「為無為」而已。

只是世人愚昧,還以為他是在說瘋話,什麼?「無為」怎麼可能建功立業,還能取信於天下?鬼才信呢!

2.聖道易行,世人貪婪,充耳不聞

老子的大道其實也很容易做到,只要一個標準,那就是尊天道而行。所謂的「替天行道」不是扯虎皮掛大旗,舉著一個高大上的幌子蒙人、博眼球、刷流量,而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履行宇宙天地大道的「通道」,是大道的堅決擁護者和執行者。

始終相信,人間正道是滄桑,慎始善終,兢兢業業。

老子無數次表達過這樣的行事準則,而且說得很清楚。欲戴皇冠,必承其重,要想取得天下的民心,就要把百姓的幸福時時放在心裡,以身觀身,感同身受。

但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又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心如止水,面對誘惑絲毫不動心呢?就像《紅樓夢》中跛腳道人所吟唱的《好了歌》: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貪婪是人的本性,一個蘿蔔想著八頭切,這也想要,那也想要,魚與熊掌,那個也捨不得放下。最終往往落得個竹籃打水一場空,你看他蓋高樓,你看他樓塌了。

在佛經裡也有一句「入寶山而空回」。即便是《道德經》這樣的舉世經典,裡面的道理說得明明白白,就擺在那裡。可是人人都像是盲人,沒有人願意去看,自然就不會懂了。

就像現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什麼信息都可以分有,都可以「雲共享」。好東西到處都是,只要你願意學習,再厲害的老師講義也能找到;過去看來再難得的知識,分分鐘就能學到。

但是又有幾人願意真正去學呢?手機不好玩還是遊戲不有趣啊?各種視頻、各種勁爆新聞,一刷就是幾個小時,根本停不下來。

人性天生就是墮落的,如果不逼一把自己,你永遠不知道你有多優秀。所以說那些厲害的人,都是反人性的,永遠在跟自己較勁,永遠在完善和超越自己。克服自己身上的缺點,不斷拓展自己能力的邊界和存在的世界。

要行老子的大道,其實也很簡單,眼光放得長遠一點,不要整天盯著自己的個人慾望,用天道、人道、世間大道來要求自己就對了。順之則人,逆之則仙,只有戰勝自己的人才能出類拔萃,成為人群中的佼佼者。

3.聖人懷玉,行於中道,良知不泯

有人說,既然老子說「絕聖棄智」,提倡「小國寡民」,那他就是消極保守的,那所謂的「披褐懷玉」,一定是指要韜光養晦,盡力掩飾自己的光芒。哪怕是身上裝著絕世寶貝,也不能太張揚,在外表上體現出來;即便有才能,也要裝傻。

本來好好的意境,搞得跟做賊似得。其實這裡的披褐懷玉是跟上文完全對應的,也是在上面的基礎上表達的。意思也就很明顯了,「褐」是什麼,就是最普通的衣服,指代的是外在的形式;「玉」是什麼?就是自己的本性,就是一顆堅守大道至死不渝的心。

所以不是老子賣關子,不是他故作高深讓人聽不懂、摸不著頭腦。其實他早就說清楚了,要「為腹不為目」,要和光同塵,外圓內方。在外表上不用太標新立異,在形式上不必鋒芒畢露;但是心中的原則是不能變的,大道始終是要堅守的,哪怕是在一個人的時候,也要不欺暗室。

所以老子的話很明了,做起來也很簡單,就是回歸大道,忘記自己的私慾,用一個明鏡一樣的心去做人、去做事,如此,自然能夠內心光明,行於正道。

這就叫做:正大光明。

註:《道德經》第70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相關焦點

  • 怎樣才能獲得民心君臨天下?明白《道德經》裡這一句話就夠了
    獲得一縣之民心,就可以做縣令;獲得一國之民心,就能做國君;獲得天下之民心,就可以成為帝王,君臨天下。 那麼怎樣才能獲得人心呢?是通過強有力的軍隊,還是富甲天下的財富?其實,明白老子《道德經》裡的一句話就夠了。 一 《道德經》第三十五章: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三
    唐耀坤 讀老子的《道德經》,其中,「道」在只有五千餘字的經文裡就出現過七十多次,在《道德經》三十二個篇章裡都有表述。
  • 道德經第39章:君王為何自稱寡人?到底是尊稱還是賤稱?
    大家好,我是雅風,在第38章,老子把德做了分類,讓我們了解了上德和下德在思想境界和行為方式上的不同,同時藉助華和實、薄和厚這兩對相反相成的概念,論述了有德者樸實敦厚的品質;在第39章,老子繼續講德,先是給我們列舉了有德的事物所表現的狀態,然後通過貴賤和高下這兩對概念,引出了統治者要謙卑處下,以民為本,才能使天下安定的政治主張。
  • 老子《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真解,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字伯陽,諡號聃,又稱李耳,曾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官」(相當於圖書館館長),是中國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道家學派(道家學說)創始人,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主要思想著作是《道德經》,這是老子在出關隱居經過函谷關時,守將尹喜要求老子寫的。《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也是中華文化的根基之作。老子的學說被莊子發展。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二
    「仁」是老子《道德經》裡的核心價值觀,「仁」的真諦即是愛物愛人!「仁」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一種倫理觀念,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在老子以後,以及道家、儒家將其發展成為中國古代重要的道德標準、人格境界及哲學概念。 從「仁」字的字形來看,它是從人從二,也就是說人們應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就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
  •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老子的《道德經》道出了成功的真諦
    其實,這句話正是出自於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哲學家老子的《道德經》中,《道德經》在中國乃至世界思想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傳達的思想在今天看來也是意義重大。接下來,我們就來解讀一下《道德經》中的一部分內容,品味經典。1.「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 老子《道德經》:不如意的時候,謹記「3句話」,助你反敗為勝!
    老子《道德經》:不如意的時候,謹記「3句話」,助你反敗為勝!人生,有起有落,有順境必然有逆境,有高峰必然有低谷。不論貧富貴賤,誰都有感覺失落與迷茫的時候,誰都有在思想上跌入低谷的時候。所以說,人生低谷時,最需要修心,而我們多讀幾遍《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便會馬上豁然開朗。當你感覺迷茫時,也不妨熟讀幾遍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
  • 《道德經》77章,天之道 78章,天下莫柔弱於水
    《道德經》77章,天之道 原文: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 老子:世界不是「無主之城」,《道德經》告訴你誰才是宇宙的主宰
    老子的《道德經》中,將宇宙稱為天地,將宇宙萬物稱為天地萬物。道就是萬物之母,它優先在天地存在,並且還生出了天地萬物。因此,老子會在道德經的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 《道德經》揭示人生成功的秘密!
    所以為了別人而犧牲自己,最後還落到人人都不願去、受輕視的地方,這種「甘願付出,不求回報」的精神就是「道」的品質,這種品質在《道德經》裡也叫「柔弱」,即永遠把自己個人的私慾放在最柔弱的位置,而把付出放在最強大的地方。《道德經》第七十八章寫到:「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意為:「天下最柔弱的莫過於水,用它去攻擊最堅強的,沒有不勝的。」
  • 老子《道德經》中的 「炊者不立」是什麼意思?
    「炊者不立」是出現在《道德經》的帛書版中,而並非通行版。老子的《道德經》因為時日久遠,經過世代文人的解注,或者避諱,都會出現更適合當時代的閱讀版本,而最早的版本可能就已經失佚。《道德經》的狀況還算好,因為哲學思想深刻,所有後來者只是在原版上進行理解、增注,幾千年下來變動不是很大。就目前而言,版本雖然多,但是大體也就是通行版、帛書版、竹簡版三大分類。我們現在常見的是源自西漢河上公《老子章句》和曹魏時期王弼《老子注》,王弼版更為流行。
  • 《道德經》裡記載了治國平天下的方法,如何長壽,老子:無為而治
    最後一位就是創立了道家學派的老子,雖然跟前兩位處在春秋戰國時期,到那時卻比孔子墨子要神秘的多。老子西出函谷關,留下了只有五千字的《道德經》,便再也沒有了他的見聞,有人說他西去化佛了,也有人說他得到成仙,化身為了天宮的太上老君。《道德經》雖然5000字,但是帶來了不止5000年的影響。
  • 《道德經》|聖人老子眼中的「道」:天地之始,萬物之母
    《道德經》原名《老子》,是聖人老子歸隱前途徑函谷關時,為守將尹喜所留。《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37章,下篇為《德經》44章,故有《道德經》之名。《道德經》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是我國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道德經》第三章:治理天下的原則
    《道德經》免費學習群,加微信sheduoduo2020《道德經》第三章:治理天下的原則【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聖君)在無與有和不為與為之間選擇無為(上策),不做自以為是的事,不做違背道的規律的事,這樣就沒有治理不了的社會和國家,社會和國家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得到治理。(這就是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感悟】本章老子通過講述對聖人、對官、對民的要求,講述如何治理天下。
  • 老子的《道德經》全篇五千言,精髓只有兩個字,卻產生了無窮妙用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老子有兩個可能的身分,一是老聃,一是老萊子。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哲學家,老聃曾擔任守藏史(藏書室室長)。著有《道德經》一書,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他的學說後被莊周發展。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
  • 思想巨著《道德經》精選10則,字字珠璣受益匪淺!老子談的是何道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魏源在《老子本義》一書說,老子之書,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 讀老子《道德經》,人應該有自知之明,生活囧迫不得已
    剛開始讀老子道德經的時候,一下子被吸引過去。雖然只能讀懂某個章節,某一小段,好比是個「小段子」。真的「段子」與「段子手」了不起。我自己玩這個才知道,別人的段子比我行,比我牛,牛人。我總得有點自知之明,那麼我想告訴大家,你是牛人。這個和道德經都有關係。如下圖。
  • 1973年,被篡改前《道德經》重見天日,裡面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
    1973年,被篡改前《道德經》重見天日,裡面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1973年馬王堆西漢古墓挖出了老子道德經2000多年前道德經版本,一時震驚世界!沒想到的是,經過對比發現,發現道德經被後世篡改的七零八落,很多原意都被改了。
  • 《道德經》中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揭示了病毒之源
    要想通曉病毒之源這個世界難題,就得同時解決人們常說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也可以說是「宇宙生物起源論」。因本文的理論基礎是《道德經》,所以我們有必要分析一下孔子和老子道德觀的分歧所在:孔子主張學習,結果是「為學日益」;老子是修道者,所以「為道日損」。
  • 老子:去除神秘色彩和道德勸誡的《道德經》講什麼?
    關於道家老子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句話的理解,網上的解讀基本分兩種傾向。要麼從道德勸誡層面上看,認為是教做人做事不可過滿,大體是往中庸之道上靠。要麼就是神秘化裡面的涵義,往讖語的方向走,就猶如神秘化老子出函谷關這個「移民」行為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