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三章:治理天下的原則

2021-01-20 福乎

知福乎?行福乎?得福乎?

要得福,先行福。要行福,先知福。

《道德經》免費學習群,加微信sheduoduo2020


《道德經》第三章:治理天下的原則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fú)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意譯】

老子告訴大家:不過高的崇尚賢才,這樣就可以使人民不會產生爭名的思想;不要攀比去看重稀貴之物,這樣可以使人民不會產生做盜賊的欲望;不顯露足以引起貪慾的物事,這樣就可以使人民的心思不至於被擾亂。因此,聖人治理天下的原則是:排棄充斥於人民心中的各種成見,滿足人民的溫飽需求,軟化人民的犟執趨求,增強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


通常使人民不要有過高的,不合時際的目標和目的,沒有過高的欲望即貪慾,使那些"智者"(領導者)不敢為所欲為。


(聖君)在無與有和不為與為之間選擇無為(上策),不做自以為是的事,不做違背道的規律的事,這樣就沒有治理不了的社會和國家,社會和國家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得到治理。(這就是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


【感悟】

本章老子通過講述對聖人、對官、對民的要求,講述如何治理天下。


1、聖人治理天下的原則是:排棄、充斥於人民心中的各種成見,滿足人民的溫飽需求,軟化人民的犟執趨求,增強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


這裡老子的意思就是:打消百姓心中對統治階級的成見和不滿,滿足百姓生活的基本溫飽需求,(因為在老子那個年代,當時的現狀是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沒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生活非常窮困。)避免百姓產生過高的不合時宜的需求欲望,增強百姓的自足自立能力。就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這裡很多人都認為老子在愚民,實際上老子的思想是為民而不是愚民。


2、老子提出的對管理者的要求是:不要自以為是,不要為所欲為。


3、老子認為的聖人(聖君)是:不要爭名,不要貪慾,這樣才可以成為聖人(聖君)。


4、統治者和官吏要想管理好社會和國家那就是:要選擇「為民」而不是選擇愚民。


5、老子對人民的要求是:無知無欲。


這裡很多人對老子產生誤解,容易把「常使民無知無欲」,當成愚民,以為老子提倡的是愚民政策。實際上不是這樣的,老子這裡的「知」,指的不是知識、智慧的意思,而是想像中的東西,虛無縹緲中的東西,不現實的東西。老子所說的「無知」,不是愚痴,而是不要那些想像中的東西,虛無縹緲中的東西,不現實的東西。


老子這裡的「無欲」並不是指沒有欲望,而是指不要有貪慾和私慾,老子認為貪慾和私慾是過分的欲望。一般的欲望是通過努力是可以達到的,是可以得到滿足的,當你的欲望得到滿足時,你會很快樂,很幸福。但是貪慾和私慾是永遠得不到滿足的,貪慾是會永遠膨脹的。這種欲望是永遠得不到滿足的。當你有了這種欲望,你就永遠都得不到快樂和幸福。所以你只有腳踏實地,實實在在的活,量力而行,自然而然的活,這樣就會活的輕鬆、踏實、愉快、幸福。而不會活的那麼累,活的那麼辛苦,活的那麼虛榮。所以,老子的「無知無欲」是對人民必需的要求,跟政治沒有關係,跟統治階級也沒有關係。


想想我們今天的人們,按照老子的思想活了嗎?


一家三口住著幾十平的小家,生活的很溫馨、很快樂、很幸福。自從和朋友攀比,想買個大房子,買個別墅,於是到處借錢再加貸款,終於如願,買了套大房子,買了個別墅,可是自從住進了大房子,住進了別墅,由於要還借款,還要還月供,和周圍和家庭都產生了或多或少的矛盾。從此成了房子的奴隸,生活的很辛苦,生活的很累。大房子住上了,別墅住上了,請問您活的輕鬆嗎?您活的踏實嗎?您活的愉快嗎?您活的幸福嗎?


有些人掙了10萬想100萬,掙了100萬想1000萬,掙了1000萬還想一個億,富豪們由於整天的拼搏,父母顧不上,家庭顧不上,子女顧不上。金錢不就是一串數字,為了這串數字多添上一個零,可是付出的代價是親情沒有了,家庭沒有了,友情沒有了,道義沒有了,誠信沒有了。根據老子的理論,金錢的數量和幸福指數是成反比的,因為大多數人的欲望,不是一般意義的欲望所得,而是貪慾和私慾所得。請問富豪們,您過的輕鬆嗎?您活的踏實嗎?您活的愉快嗎?您活的幸福嗎?


官員們當了科長想處長,當了處長還想廳長,這要看你的官欲是一般意義的欲望嗎?是否是貪慾和私慾所得,是否是人民給予的?官員們您過的輕鬆嗎?您活的踏實嗎?您活的愉快嗎?您活的幸福嗎?


6、本章體現出老子「以民為本」的治國思想。治理天下的原則

很簡單,用現在的話說:那就是人民的幸福指數提高了沒有。


7、老子「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

做那些遵循道的規律的事,不做那些違背道的規律的事,天下人都做到了,國家就自然而然得到了治理。這就是老子「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並不是什麼都不做國家就得到了治理,這怎麼可能?老子如此睿智的人,怎麼可能提出這樣的思想,要正確理解老子的思想。


查看更多《道德經》內容,請關注「福乎」公眾號,搜索「道德經」或「老子」。


作者簡介:陳少毅,漢族。1962年5月4日出生,大學本科學歷,中教高級職稱,高級中學教師,現在退休。(想認識陳少毅老師,可添加微信sheduoduo2020,幫你對接)


陳少毅——在這裡我給大家講道德經,一個目的,就是弘揚中華文化,傳播正能量。讓世界人民:看看中國有沒有哲學家,看看中國有沒有科學家,看看中國有沒有理論家。讓世界人民看看我們有如此燦爛的文化瑰寶,讓世界充滿慈愛和和諧。構建中華民族文化「以民為本」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平衡和諧」的思想、「廣博慈愛」的思想、「與人為善」的思想、「勤儉素樸」的思想、「利而不害」的思想、「為而不爭」的思想。


徵集更多《道德經》系列解讀及同道

徵集《道德經》主題策劃和落地項目

徵尋對《道德經》感興趣的出版社


加入《道德經》免費學習群,可添加微信sheduoduo2020




【 關於千求 】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飛速擴張,人脈已經成為「當今時代」最大的閒置資源。很多人的微信好友都已過千甚至超額5000人,但真正能互相合作的卻超不過100人,甚至大部分連10人都不到。


這是為什麼呢?主要是因為「需求信息」太過封閉,幾乎全停留在「一度人脈」的內循環裡,沒有形成「二度人脈」的需求共享和交叉聯通,使得大家都是「空」有好友成千上萬,卻是真正助力的極少。不是大家不幫忙,而是全困死在「一度關係」裡了。


千求網,致力於構建「二度人脈」的需求共享,將人脈的內循環和外循環充分打通。而操作辦法很簡單,就是每個人將自己尤其是自己朋友的需求信息經常發到「千求網」(點擊「閱讀全文」可直接登陸,或通過「千求」公眾號首頁導航進入),剩下的就是需求信息的相互傳遞、貫通、聯接、合作和成交。發的越多,促成機率和機會就越大。感興趣的朋友,不妨點擊一試。


千求網址:http://www.51qianqiu.com/,誠徵良才加盟。




..............................................................................................................................


關注千求,一起幫求



點擊閱讀原文,登陸千求網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第六十章解
    《道德經》第六十章解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文解:治理大國就如烹飪煎烤小魚一樣,以耐心等待焦固代替急於翻烤的做法,否則急躁折騰頻繁翻倒會弄爛小魚沒法食用。用道體的無為智慧應對天下諸事,其鬼神也沒辦法顯靈擾動;不是鬼神不敢顯靈,是鬼神不再傷人,並不是只有鬼神不再傷人,還有聖人的不言之教也不傷人。
  • 道德經第三章:崇尚賢能和財寶的人比較崇尚溫飽和健康的人幸福嗎
    上兩期內容,我們解讀了道德經第二章,討論了老子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方法論;今天,我們來學習第三章,這一章,老子藉助名和利來剖析人類的巧智和欲望的根源,從而論述聖人在治理天下時,什麼事當為,什麼事不當為。我們先看一下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 《道德經》60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61章 大國者下流
    《道德經》60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 《道德經》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上章闡述了聖人功成事遂身退乃為天之道。聖人要能拋棄人道之奇,復歸抱守天道以治理天下。如何去人道而用天道治國呢?這是本章的主旨。載,《說文》註:乘也。上覆之而下載之,引申為之謂所載之物曰載。營魄,指一己之身。載營魄,指的是人承載著他的形質,才能去抱一。抱一,指抱神。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 《道德經》77章,天之道 78章,天下莫柔弱於水
    《道德經》77章,天之道 原文: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二
    (第五章)其意是:天地不理會世上的仁,在其看來,萬物就是祭神用的稻草狗。聖人若不理會世上的仁,在他眼裡,百姓猶如祭神用的稻草狗。「仁」是老子《道德經》裡的核心價值觀,「仁」的真諦即是愛物愛人!「仁」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一種倫理觀念,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在老子以後,以及道家、儒家將其發展成為中國古代重要的道德標準、人格境界及哲學概念。
  • 道德經解讀: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這話出自《道德經》第57章,它的原文如下: 【原文】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 道德經第39章:君王為何自稱寡人?到底是尊稱還是賤稱?
    這一章雖然有些長,但並不難理解,首先要明白「得一」的含義。「得一」在本章一共出現了七次,而「一」在道德經中是很重要的概念,第22章中說:聖人抱一為天下式。第42章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很明顯,一是由道所生,一就是道的一部分。道作為物質時,可派生萬物,是萬物之母;道作為規律時,可指導萬物運行,是天地之始。
  •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解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解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文解:天下萬物最柔弱的莫過於水,而堅無不摧的物體沒有一種能戰勝過水的。由於沒有辦法能改變她的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水滴穿石,以柔克剛柔軟到難以捉定的緣故。這說明弱者能勝強,柔軟的能勝過剛強,而天下人沒有不知道的,確很少有人願意踐行。
  • 道德經第43章:學校與家長矛盾的根源在哪裡?探尋家長退群的原因
    在前兩章,老子分別對反者道之動和道生萬物展開了論述,並且在42章的結尾引出了「強梁者不得其死」的施教宗旨,在老子眼中,強則滅,弱則生,這既是物極必反價值觀的確切體現,又是以柔克剛方法論的實際運用;因此,在第43章,老子論述的重點就是弱者道之用。我們看一下原文: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 張朋悟道《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從現象上開始,透過現象看本質,《道德經》的研讀是有規律的,即透過現象看本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個「惡」理解成「醜」字,這一句話就相對好解釋了,天下的人往往都有自己主觀意願上的「美」的判斷。很多人有了美的概念,就可能出現了認識上的偏差,往往只看到了問題的一面,而沒有看到問題的另一面,因為現象具有佔有意識,具有先入為主意識。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3:第二十章 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道德經》通行本第三章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fú)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清華簡上對應篇章雖然略有差異,但主旨相似。
  • 「為無為,則無不治」:年少不讀《道德經》,讀懂已是中年人!
    在所有的困惑中,我們在心中總有一種渴望亂中有序的規律,能解和這一切的方法是靜下心來閱讀《道德經》。在《道德經》中,你能領略老子的自然之道。讀懂了《道德經》後,你便能在喧囂的塵世中,明白天地萬物運行之道,進而有通達人生的德,成為開啟自己幸福快樂之門的智慧鑰匙。
  • 理道 理解道德經第十四章
    無:始有;天下母;大,道,大道。是:遵從,以為法則;適合。「愛民治國,能無為乎?」,有的版本作「愛民治國,能毋以智乎?」愛護人民、治理國家,能否不放任私智枉法徇私?智:從知從零(⊙、□、〇),表示零知,沒有知,不知道,不知法,亡道、失理、背德、棄法,違背法則,心懷不軌,肆意妄為。鼙和智的造字方式相同。鼙:從鼓從卑,卑小的鼓,古代軍中的一種小鼓。軍中大鼓只有一個,位置在將帥身邊。
  • 悟畫道德經——第四十三章《以柔克剛》
    道德經第四十三章第四十三章 以柔克剛 原典 天下之至柔,馳騁①天下之至堅。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③。 注釋①馳聘:奔馳,縱橫自如。②無有入無間:無形的力量能夠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無有:指沒有形質的東西,無形的力量。③希:稀少。 譯文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夠騰越穿行於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中。
  • 《道德經》學習日記(第三十二至三十四章)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 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dài)。 譬(p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 《道德經》被誤讀千年,只因後人篡改,快來看看《道德經》真面目
    你可能不知道,我們一直奉為經典的《道德經》實際上被誤讀了。名字被誤讀《道德經》分為「德經」和「道經」兩部分。原文中上篇是《德經》下篇是《道經》。德經在前,因此應該被稱為「德道經」。第一個版本是從馬王堆墳墓中挖掘出來的帛書,上面記載了《道德經》的內容,第二個版本是現在通行的版本三國曹魏時期經學家王弼的注本。第三個版本是,河上公《道德經章句》。可能是因為在流傳的過程中後人對《道德經》內容有很大的修改。馬王堆版本的和現在出版的《道德經》在內容上有非常大的區別。一句話中差了幾個字,文章的意思就變得截然不同。
  • 為什麼有人說《道德經》是弱者的生存法則?
    我認為這恐怕是個誤解,《道德經》講的並不是弱者的生存法則,恰恰相反,它論述的正是強者的生存法則。道是萬物之母,所以萬物中便沒有比道更大的事物。但是道卻虛無的形式居於萬物之下之後。所以老子雖然講守柔、守弱、守下這些原則,但是這些原則卻是以自身強大陽剛為前提的,沒有自身的強大,無所謂守柔、弱、下之說。比如,老子也講國之利器不可示於人。這其實是講大國以下取小國。作為大國擁有強大的實力,卻往往示人以柔弱,以下於人的姿態贏得小國的尊重與歸附。
  • 男寶名字分享:《道德經》一臉迷戀的男寶名字,個個都乾淨純粹
    一、《道德經》中一臉迷戀的男寶名字1. 之成出自《道德經》: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萬物依賴它生長而不推辭,完成了功業,辦妥了事業,而不佔有名譽。謀安出自《老子·德經·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解釋:局面安定時容易保持和維護,事變沒有出現跡象時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容易消解;事物細微時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生以前就處理妥當;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早做準備。
  • 道德經,根深蒂固,攻無不克;無所匹敵
    大家好,歡迎各位和鄙人一起研究老子,今天我們接著來看,道德經第五十九之章,以下為文本,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