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道 理解道德經第十四章

2020-12-12 理道

第十四章

載營魄①抱一②,能毋離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④?滌除⑤玄鑑⑥,能毋有疵⑦乎?愛民治國,能無為⑧乎?天門開闔,能如淵⑨乎?明白四達⑩,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譯文

俶載形體和精神奉道(奉理奉法),能勿違背乎?專氣致柔返本歸元,能如受道保佑的元嬰乎?澄清心鏡,能澄明沒有疵乎?愛護人民、治理國家,能是道為(循道循理循法為人、用事、為政、理物)乎?精神意識思維活動,能如淵守道乎?明白四達,能是道知(知道守法循理順人)乎?生之畜之,生養萬物而道有,佑助萬物而道恃,統治萬物而循道循理循法統治,是為玄德。

注釋

① 營魄:體魄,形體和精神,肉體和靈魂。營:指魄依附的形體、身體、肉體,精神的居所。魄:(1)(形聲。從鬼,白聲。從鬼的字,常與靈魂有關。本義:指依附於人的身體而存在的精神);(2)精神,氣質,神氣;(3) 精力,膽識;(4)魂魄。魂魄:古人想像中一種能脫離人體而獨立存在的精神。精神:指人的精氣、元神,相對於形骸而言;指意識、思維、神志、心神、神志等;指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精神是描述有知動物(特別是人類)內在現象的名詞,從古老用語「靈」到古典用語「精神」,再到啟蒙時代笛卡爾用語「意識」,再到現代用語「心理」,人們對有智動物的心理意識的認識是逐漸去神秘化的過程,對心理意識的認知科學家還在進一步地探索中。靈魂,一指附在人的軀體上作為主宰的一種非物質的東西,靈魂離開軀體後人即死亡;二指生命;三指精神、思想、感情等;四指人格,良心;五比喻事物中起主導和決定作用的因素;六指產品中流露出的能夠被使用者認同的價值觀念。古人說的靈魂,有時指的是我們說的意識、精神、心理活動,那是大腦生理活動的結果,是物理、化學反應的產物,並不能脫離大腦而存在。生理醫學家證實:通過研究大腦神經細胞(神經元)突觸之間信息之間的傳遞,認為靈魂(意識)是大腦特定神經細胞的活動。在《老子》中,「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中的「所」指形體,死而不亡指肉體雖死,但精神長存。「道者,萬物之奧主,善者之褓,不善者之所褓」。善者營魄抱道,善者信道,善者守道,善者合道;不善者沒有營魄抱道,脫離了大道,違背了大道。

② 抱一:抱道,奉道,奉理,奉法。一:大一,道。

抱:(1) (形聲。從手,包聲。本義:用手臂圍住)。(2)結合在一起。(3)胸懷願望,志向。(4)心裡存著,懷有,懷藏。(5)通「保」;保護,愛護。(6)持守;奉。如:抱真(保持真性);抱節(堅守節操);抱德(持守德性)。

奉:恭敬地接受;為……效勞,侍候;事奉;奉承;貫徹,執行;尊奉;供奉,供養;持,拿;輔助,擁戴。奉,承也。——《說文》

③ 能毋離:可毋離,可勿離,能夠毋離,能夠勿離;善於毋離,善於勿離;有能力毋離,有能力勿離。

勿:表示禁止或勸阻,相當於「不要;不;不要,別;沒有。

能:能夠,主、客條件具備,會作,會做,會完成;會;善於;可;有能力,有才能,有才幹;友好,親善,和睦;通「耐」,忍受。

毋離:勿離;不脫離,不違背,不背離;勿脫離,勿違背,勿背離;莫脫離,莫違背,莫背離。

離:違背,背離;脫離,離開,分開;斷絕;分散,離散,跟 「合」相對;缺少。違:離,離開,背離;違背,違反;妨礙,阻礙;過失,錯誤;邪行,不正。違背:不符合,不遵循;違反,不遵守;離開;背離。背離:離開,離散;違背;脫離原來的、通常的、正常的或公認的軌道;偏離常規、常軌、習慣等。

毋:(1)(形聲。「母」省聲。毋、母古本為一字,後分化禁止之詞,乃加一畫以別之。本義:表示禁止的詞。相當於莫、勿、不要)

(2)同本義。

毋,止之也。——《說文》

毋,止之辭。——《廣韻》

毋者,禁之也。——《論衡譴告》

又如:毋或(不可);毋多(不作他計);毋己(不得,不能);毋違(不得違誤);毋令逃逸;毋自欺。

(3)不 ,表示否定。如:毋事(不事,不從事);毋須(無須,不必);毋庸諱言。

(4)同「無」;沒有;與「有」相對 。如:毋幾(沒有希望);毋何(沒有別的事);毋我(無私見);毋度(沒有節制)。

④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固守精氣深根固氐皈依大道,能否如慈母保護的嬰兒;專氣致柔返本歸元,能否如受道保佑的元嬰。元嬰:修煉元神,顯化嬰兒。道教十分重視保持「嬰兒」「赤子」的狀態,即返本歸元通過修煉達到清淨無為之境心靈猶如嬰兒一樣,元嬰的修煉也是內丹修煉的一種方式。簡單的說元嬰是指修真之人凝聚全身元氣,化成的一個純能量體的自己。第三十八章與第三十九章對此作了進一步的闡述。第三十八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累累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禺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守母。【唯唯諾諾與阿諛奉承,相距多少?知道守法遵紀與犯法妄作不知道,相差多少?人民所敬畏的,不可不敬畏。荒茫茫啊,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同享用太牢,如同春祭時登臺祭祀(大一)。我單單恬靜淡泊,深沉沒有顯出跡象;混混沌沌啊,就像還不會咳咳笑的嬰兒;憔悴頹喪啊,好像漂泊的浪子沒有歸宿。眾人全都手舞足蹈興致有餘,而我單單就如靈魂出竅只徒留軀殼。我是廉隅之人品行端正有志節啊!俗人注重形象思維感性認識,昭昭然,察察然;我注重理論思維理性認識,通過抽象(透過現象)掌握本質,遵守法則,抽象而渾括。故而「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沉靜啊,好像深廣遼闊的海洋;漂泊啊,好像永沒有止境。眾人皆有所用事,而我獨獨以手弄玉且如鄙師祭祀。我獨獨異於俗人,而崇尚守道依法遵循規律。】第三十九章: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嚘,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炁)曰強。勿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大道為宇宙萬物之母,萬物依歸的奧主,德者的保護者,亡德者的所有者。道德涵養深厚者,如同大道保佑的元嬰,毒蟲不蟄他,猛獸不傷害他,兇禽不搏擊他。他筋骨柔弱,而拳頭攥得緊固。嬰兒還不懂男女交合而生殖器能勃起,精炁充沛的緣故;嬰兒終日呼號而不氣逆,和炁純厚的緣故。負陰抱陽衝炁以為和是法則,守法是明,有益於生活是吉祥,以神御炁是守柔遵守法則保持柔韌的生命力。未壯就死,是因為不合道。不合道的提早死滅。】

⑤ 滌除:洗去,清除;滌除汙垢;澄清。 滌:洗;洗淨,清除。澄清:澄清,指雜質沉澱,液體變清;形容水清而透明;弄清楚(認識、問題等);.使混濁變為清明,比喻肅清混亂局面。洗心:比喻除去惡念或雜念;比喻改過自新。

⑥ 玄鑑 :玄鏡;猶明鏡,喻高明的見解;明察,洞察。玄鏡:猶明鏡。心如明鏡,能照萬像,故曰心鏡,故謂之玄鑑。澄明:清澈;明淨;清澈明潔;清淨明亮。《淮南子脩務訓》:「誠得清明之士,執玄鑑於心。照物明白,不為古今易意。」葛洪 《抱樸子行品》:「夫惟大明,玄鑑幽微。《舊唐書太宗紀上》:「 太宗 幼聰睿,玄鑑深遠。」

1)玄:象形。小篆字,下端象單絞的絲,上端是絲絞上的系帶,表示作染絲用的絲結。本義:赤黑色,黑中帶紅)

2)鑑:(鑒、鑑、鍳) jiàn 【名】

(1) (形聲。從金,監聲。本義:古代用來盛水或冰的青銅大盆)

(2)同本義 。

鑑,大盆也,一曰鑑諸,可以取明水於月。——《說文》。徐灝曰:「鑑,古祇作堅,從皿以盛水也。其後範銅為之,而用以照形者,亦謂之鑑,聲轉為鏡。」

鑑謂之鏡。——《廣雅》

借明於鑑以炤之。——《淮南子主術》

(3)中國古代用青銅製成的鏡子。如:鑑臺(鏡臺);鑑明(鏡面明淨);鑑窪(凹面鏡);鑑團(凸面鏡);鑑臺(鏡臺,梳妝檯) 。

(4)借鑑,可以作為警戒或引為教訓的事。

檻外諸鑑。——〖英〗赫胥黎著、嚴復譯《天演論》

又如:引以為鑑;前車之覆,後車之鑑;鑑戒(以過去的經驗為教訓) 。

3)鑑 (鑒):jiàn 【動】 明察,審查。

⑦ 疵:(1)(形聲。從疒( chuáng),此聲。本義:小毛病)

(2)同本義。疵,病也。——《說文》

(3)引申為過失;缺點。如:疵吝(缺點。疵也作玼);瑕疵(小毛病、過失);疵弊(缺點或過失)。

(4)多餘無用的贅物。如:疵面(有疵點的臉)。

(5)災禍。如:疵癘(災害、疾疫);疵疫(災害疫病)。

(6)黑斑;痣 。如:疵黔(黑色的疵點)。

(7)通「訾」;挑剔,非議,詆毀。

疵,毀也。——《集韻·紙韻》

又如:疵毛(吹毛求疵,挑毛揀刺);疵陋(見聞淺陋而好非議)。

⑧ 無為:道為,是道為,是道是法是理為,是道因玄德而為,循道循法循理為,循道循理循法為,守道依法遵循自然規律為;循道循理循法為人、用事、為政、理物。無:始有;天下母;大,道,大道。是:遵從,以為法則;適合。「愛民治國,能無為乎?」,有的版本作「愛民治國,能毋以智乎?」愛護人民、治理國家,能否不放任私智枉法徇私?智:從知從零(⊙、□、〇),表示零知,沒有知,不知道,不知法,亡道、失理、背德、棄法,違背法則,心懷不軌,肆意妄為。鼙和智的造字方式相同。鼙:從鼓從卑,卑小的鼓,古代軍中的一種小鼓。軍中大鼓只有一個,位置在將帥身邊。

⑨ 天門開闔,能如淵:精神意識思維活動,能否如淵守道。如:遵從,依照;好像,如同;比得上,及;向;往;朝。

天門開闔:精神活動,精神運動;意識活動,意識運動;思維活動,思維運動;心理活動,心理運動。

運動:運行移動;行動;運轉;轉動;謂人或動物活動;為達到某種目的而奔走活動;揮動,舞動;施展;發動;動員;指體育活動;指政治、文化、生產等方面有組織、有目的而規模聲勢較大的群眾性活動;物質的存在形式及其固有屬性,運動包括宇宙間所發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從簡單的位置變動到複雜的人類思維。活動:肢體)動彈;運動;為某種目的而行動;為達到某種目的而採取的行動。行動:行走,走動;指為實現某種意圖而具體地進行活動;行為;舉動。行為:謂舉止行動;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現出來的外表活動。

開闔:開啟與閉合;指詩文結構的鋪展、收合等變化;泛指運動、活動。

天:首,頭,頭腦。門:門戶;感官,感覺器官;口眼耳鼻等感覺器官。感覺器官是意識的門戶。

天門:天機之門;指心;腦海的門戶,意識的門戶;指鼻、口或天庭。

天機:指靈性;謂天賦靈機;指自然的機密;謂天之機密,猶天意;比喻重要而不可洩露的秘密;國家的機要事宜。

機要:機密重要的,重要而機密的;機密的要政;機密的軍國大事;指機密重要的職位;猶關鍵,要領;精義,要旨。

精義:指精深微妙的義理;精闢的義理。要旨:主要的旨趣,主要的意思。旨趣:主要目的和意圖;宗旨。

意思的意義有很多,如思想;心思,意義,道理。意思:思想;心思;意義,道理;意圖,用意;意志;神情;情趣;趣味;心情,情緒;情意;心意;引申指代表心意的宴請或禮品;意見,想法;跡象,苗頭;象徵性的表示。

《老子》說淵:「道衝,而用之或弗盈也。淵兮,似萬物之宗,匯眾水,納群川,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居象帝之先。」【大道空無,而因之有大盈無盈若空。淵啊,如萬物之本元(大宗、大本、本源、本原、始基)、依止的歸宿、尊敬的奧主——大道,匯納群川眾水(群有眾物),挫其鋒銳戾氣,化解其錯綜複雜的矛盾紛爭,聯合統一無數有限真理的總和(合)就是無限真理,任何有限真理都具有無限真理的成分、微粒,無限接近無限真理,清澈透明啊,似乎存在又似乎不存在。我不知有什麼實物處在大道之先。】

「滌除玄鑑,能毋有疵?」與「天門開闔,能如淵?」有聯繫。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杜絕脫離了大道而違背自然法則的意識行為,結束門戶之見、逾越感性認識、通過抽象而趨向惟(有;為,是;隨從,聽從,遵從,順從)道;挫其鋒銳戾氣,化解其錯綜複雜的矛盾紛爭,聯合統一無數有限真理的總和(合)就是無限真理,任何有限真理都具有無限真理的成分、微粒,無限接近無限真理,清澈透明啊似乎存在又似乎不存在,是為玄同。(玄德而玄同於大道。大道虛無,大道空無,玄同而空無,玄同而虛無。空無:指虛無之境,道的代指;謂一切事物的本體與歸宿。空無:類空宇宙中,介於絕對的無和有之間的類,是動態的無和靜止的有,二者的統一。空無是一切事物的本質,它揭示了世間萬物,所共同擁有的一種屬性——空無性。廣義空無性:沒有時空限制,一切事物都處於無(隱價)和有(顯價)的疊加態中。虛無:道家用以指「道」的本體,謂道體虛無,故能包容萬物,性合於道,故有而若無,實而若虛,「道」(真理)的本體無所不在,但無形象可見;謂清靜無欲,無所愛惡;清虛之境。不可得,空之異名也。空:空虛,虛無;虛靜之性。空虛:空無;空曠冥漠;亦喻朝廷;豁達;沒有成見。)是以,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是以,玄同為天下貴。】

感官是感受外界事物刺激的器官,包括眼、耳、鼻、舌、身等。大腦是一切感官的中樞。眼睛是視覺,耳朵是聽覺,鼻子是嗅覺,舌頭是味覺,身體各個部位是觸覺。思維運動是人的理性活動,人腦藉助於概念、判斷、推理及其他邏輯方法反映客觀現實的認識過程。思維運動的生理機制是人腦的高級神經活動。思維是人類所具有的高級認識活動。按照資訊理論的觀點,思維是對新輸入信息與腦內儲存知識經驗進行一系列複雜的心知操作過程。思維以感知為墊腳石又超越感知的界限。通常意義上的思維,涉及所有的認知或智力活動,它探索與發現事物的內部本質聯繫和規律性,是認識過程的高級階段。意識:人的頭腦對於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是感覺、思維等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其中的思維是人類特有的反映現實的高級形式。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又反作用於存在。思想:客觀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識中經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結果。思想 ,一般也稱「觀念」,其活動的結果,屬於認識。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思想。一切根據和符合於客觀事實的思想是正確的思想,它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促進作用;反之,則是錯誤的思想,它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阻礙作用。思想也是關係著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和情感方法的重要體現。心理活動是大腦對客觀世界反映的過程。從興奮與抑制相互作用而構成的生理過程看,心理活動是高級神經活動;用信息加工的觀點看,心理活動則是通過大腦的神經生理過程而進行信息的攝取、儲存、編碼和提取的活動。人的心理活動包括認識活動、情緒情感活動與意志活動三個方面,它們不是彼此獨立和並列的三種心理活動,而是統一的心理活動過程中三個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方面。心理:心理是指人內在符號活動梳理的過程和結果,具體是指生物對客觀物質世界的主觀反映心理的表現形式叫做心理現象,包括心理過程和心理特性,人的心理活動都有一個發生、發展、消失的過程。人們在活動的時候,通過各種感官認識外部世界事物,通過頭腦的活動思考著事物的因果關係,並伴隨著喜、怒、哀、懼等情感體驗。這折射著一系列心理現象的整個過程就是心理過程。按其性質可分為三個方面,即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簡稱知、情、意。人的心理不是一般物質的運動,而是人的機體,首先是人腦這種以特殊方式組織起來的物質的機能、活動過程或運動。人的機體是一個整體,人腦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心理活動的主要器官。但人腦的活動是與機體的其他部分的活動相互協調,不可分割的。心理活動還與體液有關。人認識世界還有賴於內外感受器官的特異傳入。人腦要保持工作狀態也有賴於非特異的傳入神經衝動。喪失了大多數外圍感官的人會長期陷於睡眠狀態。人通過實踐活動不僅認識客觀世界,也改變客觀世界,而心理就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主觀能動反映或反應。人能作用於周圍環境,就是以其主觀見之於客觀的行動過程。這個過程實現的一個前提是心理過程如思維、意向等的內部物質變化。通過肌肉活動而見之於客觀的行動,客觀物質化了的行動才能給客觀環境以影響。常見的行動包括廣大的範圍,都是藉助於人的機體的肌肉活動,諸如發聲、表情、動作,特別是人手的動作等。人的機體特別是人腦如何產生心理的問題,還沒有得到徹底的科學闡明。以最簡單的心理現象感覺為例,這是事物的刺激作用轉化為意識的事實。人們已經闡明人產生感覺時從外圍感覺器官直到中樞神經系統中的種種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的變化,但仍未能解釋從刺激作用到意識的轉化。科學證明了心理現象和生理現象的聯繫,卻還未能說明心理現象如何產生。

心理活動亦稱心理現象或心理因素,簡稱心理,是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徵的總稱。一切心理活動均有它發生、發展和完成的過程,稱為心理過程。它有認識、情緒和意志三個過程。個性心理特徵即人格。心理活動是大腦對客觀世界反映的過程。心理活動與大腦的高級神經活動是腦內同一生理過程的不同方面:從興奮與抑制相互作用而構成的生理過程看,是高級神經活動;用信息加工的觀點看,心理活動則是通過大腦的神經生理過程而進行信息的攝取、儲存、編碼和提取的活動;從神經生理過程所產生的映象及所概括的事物的因果聯繫和意義看,屬心理活動。籠統地講,人的內心所進行的一切活動都屬於心理活動,人們對周圍世界的觀察、注意感興趣的事物、體會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克服困難完成一項工作或任務等等,這些都是人的心理活動。人的心理活動包括認識活動、情緒情感活動與意志活動三個方面,它們不是彼此獨立和並列的三種心理活動,而是統一的心理活動過程中三個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方面。因為人的心理活動範疇的劃分直接與正確理解各種心理活動的實質、彼此間的區別與聯繫有關,所以在哲學與心理學史上一直存有分歧。一種範疇的分法是:知(認知)、情(情緒)、意(意志);另一種為知(認識)和意(意志),並將情歸入意。近代多數學者則主張知、情、意的三分法,即將心理活動分3類:①認識活動,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想像和思維,並把注意看作是伴隨認識活動的心理特徵;②情緒過程,包括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如滿意、喜愛、驚恐、憤怒等;③意志活動,即指欲求、願望,或在下定決心、戰勝困難欲求達到目的時的心理活動。這三種心理活動過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有聯繫的。根據主觀控制不同程度,可分為有意識的心理活動和無意識的心理活動兩類。有意識的心理活動是指人們能夠意識到並進行有效控制的心理活動,其特點有三:(一)能用言語的形式將完成活動的知識明確地表示出來;(二)具有明確的目的性,能預先計劃達到目的的方法和手段;(三)能在活動過程中進行自我評價、自我調節和主動控制。無意識的心理活動是指人們在正常情況下覺察不到,也不能進行自覺調節和控制的心理活動。

⑩ 明白四達:明白四大;知道、知天、知地、知人;明白至道、至法、至理、至人;知道、知理、知法、知人;知道、守法、循理、順人;循道、循理、循法、順人;因道、守法、循理、順人。順人:順民;順從人心,順從民心,順應民心;教化百姓,教化人民;教化人心,教化民心。

達:(1)(形聲。從辵( chuò),羍聲。本義:道路暢通)

(2)通達事理;通曉,見識高遠。

如:達者(通達事理的人);達才(通達事理的人);達臣(通達義理的臣子);達言(通達事理的言論);達見(洞曉事物的道理)。

(3)通曉事理,理解,明白。如:達心(心裡明白通達);達生(能參透人生,了解性命的本質);達權(明白權宜的道理,能臨急應變)。

(4)將意思表達出來。如:轉達(把一方的意思告訴另一方);達旨(表達思想);達誠(表達誠摯之情);達善(表達善意);達信(傳達消息);達知(通知,告知)。

(5)到達;至。至:達,到達;形容事物的盡善盡美,猶言最好、最高、最大;深;得當,恰當;親近;真摯,誠摯;周到;大;極,最;一定,必;至道,道家多以指最玄妙精深的道理;道德高尚的人,聖人;準則;乃;乃至,以至。

無知:道知,大知;是道知;知 無知的省略語,就是「知道知」,就是守道依法遵循規律掌握本質,就是客觀,杜絕智偽,杜絕主觀妄作。無:大,道。客觀:在意識之外,不依賴主觀意識而存在的(跟『主觀』相對);客觀規律;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去考察,不加個人偏見的(跟『主觀』相對)。主觀:以餘見為主,自以為是;受個人偏見或局限性所限定的一特定的人所特有的主觀印象;指人的認識不從實際情況出發,即主觀性。主觀主義:一種唯心主義、形上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風。特點是:在觀察和處理問題時,不是從客觀實際出發,而是從主觀感情、願望、意志出發,從狹隘的個人經驗或本本出發,採取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使主觀和客觀相分裂、認識和實踐相脫離。在實際工作中,常常表現為教條主義和狹隘經驗主義。「明白四達,能無知乎?」,有的版本作「明白四達,能毋以智乎?」明白四達通曉事理,能否不靠私智放棄主觀主義?智:從知從零(⊙、□、〇),表示零知,沒有知,不知道,不知法,亡道、失理、背德、棄法,違背法則,心懷不軌,肆意妄為。鼙和智的造字方式相同。鼙:從鼓從卑,卑小的鼓,古代軍中的一種小鼓。軍中大鼓只有一個,位置在將帥身邊。

畜:(1) 養育。

天下誰畜之。——《左傳哀公二十六年》

又如:畜愛(養育愛護) 。

(2)化育。化育:滋養;養育;教化培育。滋養:猶養育,培養;供給養分,補養;養分,養料。

(3)培養;培植 。

培養:以適宜的條件促使其發生、成長和繁殖;按照一定的目的,長期教育訓練;蓄養,蓄積;修葺,養護。

培植:栽培;栽種培育;栽種並細心管理(植物);培養,扶植;培養人才,扶植勢力。

栽培:種植培養;比喻培養、造就人才;官場中比喻照拂、提拔。

(4)順從;馴服。

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為畜。——《禮記祭統》

汝共作我畜民。——《書盤庚中》

(5) 通「慉」;喜歡,喜愛。

拊我畜我,長我育我。——《詩小雅蓼莪》

(6)積,聚,積聚;後作「蓄」。

如:畜聚(積儲;積累;積儲的財物);畜德(修積德行);畜銳(積蓄銳氣)。

(7)收容。

身邊畜得一婢,小名金杏。——《警世通言》

獲罪於兩君,天下誰畜之?——《左傳》

又如:畜妾(娶小老婆);畜之(容納之意)。

(8)保存;收藏。如:畜藏(積蓄儲藏)。

為:(1 )做,行,做事。(2 )幫助,佑助,衛護。佑助:庇護,幫助;保佑,佐助。

不恃:大恃,道恃;因道守法而恃;不恃功矜能,不恃功岸忽。法:道;法則。

1) 不:(1)用在動詞、形容詞或其它詞前面表示否定。

(2)通「丕」。丕:大。丕,大也。——《說文》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無。——《管子、心術》

2) 恃:(1) (形聲。從心,寺聲。本義:依賴,依靠)

(2)同本義。

恃,賴也。——《說文》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詩小雅蓼莪》

如:仗恃(倚仗);恃固(憑仗地勢的險固);恃勢(倚仗權勢);恃愛(倚仗對方的愛寵);恃險(憑仗地勢的險要);恃寵作嬌(倚仗得寵而柔媚作態);恃賴(恃憑。依賴,憑藉);恃眾(依仗人多勢眾);恃寵(依仗寵愛);恃才傲物(自負其才,藐視他人);恃功(自負功高);恃明(自負聰明)。

(3)母親的代稱。

(4)持;矜持。持:掌握,控制。矜持:自鳴得意;自負。

長:(1)生育。《莊子·天道》:「天不產而萬物化,地不長而萬物育。」

(2)生長;成長。

草木遂長。——《莊子·馬蹄》

又如:長俊(長進;進步);長成(長大成人);長立(長大自立)。

(3)撫育,培育;使……成長。如:長養(撫育培養);長育(養育)。

(4)滋長,助長,增長。如:長託(滋補身體);長美(增長美德);長傲(滋長傲氣);長益(促進,增益);長消(消長,盛衰)。

(5)重視,崇尚。今漢家承 周秦之敝,宜抑文尚質,廢奢長儉,表實去偽。——《漢書·杜欽傳》

(6)做長官;為首領。天地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戰國策》

(7)首領;君長;領袖;各種組織的位高者。

世為長侯,守殷常祀。——《呂氏春秋》

又如:長卿(六卿之長);長侯(諸侯之長)。

(8)統治,統率。《國語·周語下》:「晉聞古之長民者,不墮山,不崇藪,不防川,不竇澤。」

(9)主管,執掌。《墨子·尚賢中》:「故可使治國者治國,可使長官者長官。」

(10)興旺,興盛。《呂氏春秋·知度》:「厚而不博,敬守一事,正性是喜,群眾不周,而務成一能,盡能既成,四夷乃平,唯彼天符,不周而周。此神農之所以長,而堯舜之所以章也。」

宰:(1)主管;主持。例如:主宰(主管,統治;居支配地位者,統治者,領袖;至高無上;掌控生殺大權)。

(2)比喻向買東西或接受服務的人索取高價。例如:宰客(指欺騙、敲詐乘客、顧客等)。

(3)主宰。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賈誼《過秦論》

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漢書·陳平傳》

又如:宰世(掌管、治理天下);宰民(掌治民眾);宰匠(主宰;掌治);;肉(未遇時懷有大志;從處理小事中可以看出治理國家的才能);宰攝(主宰);宰總(猶主宰);宰席(主席的地位);宰主(主宰者)。

本章結語

《道德經》就是《德道經》。勉強地把整部《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則可把第一章至第十三章視為上篇,本章至第八十一章作為下篇。若勉強地把《道德經》分為《道經》與《德經》,則《道經》為上篇,《德經》為下篇。《道經》是總論,是概括性論述;《德經》是分論,是具體論述。第一章不僅是《道經》的核心,也是整部《道德經 》的核心;本章(第十四章)不僅很自然的承接了《道經》、銜接上一章節(第十三章)、呼應了第一章,而且老子在本章使用的連續六個問句內容正是《德經》所要論述的要點,在接下來的章節裡老子大體上是按照這六個問題的排列次序依次作出了相對具體的論述,比如在《道德經》的最後幾個章節著重論述了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九九歸真,九九歸一。第八十一章和第一章相呼應。老子在本章以「玄德」作為結束語,在回答本章的六個問題同時,也點明了《德經》也是整部《道德經》的要旨——玄德。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吾未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冀知其子,附知其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得其子,復守其母,是謂玄德。

塞其兌,閉其戶,知常,終身不堇;開其兌,濟其事,妄作,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遺身殃,是謂襲常。

自然界存在產生宇宙萬物的始基,作為派生宇宙萬物的本元(本源、本原)。我未知其名,勉強為之取字「道」,勉強為之取名「大」。冀求知物,依附於知道(大、大宗、大本、本元、始基、無、夷希微、場);已經知道(大、大宗、大本、本元、始基、無、夷希微、場),得以知物;已經知物,復守道(復命復樸返本歸元循道順道),是為玄德(知道知理知法理物,由道由理由法理物,惟道惟理惟法理物,是道是理是法理物,以道以理以法理物,因道循理緣法理物,依道依理依法理物,奉道奉理奉法理物,守道守理守法理物,遵道遵理遵法理物,循道循理循法理物,順道順理順法理物,從道從理從法理物,適道適理適法理物,合道合理合法理物)。杜絕脫離了大道而違背自然法則的意識行為,結束門戶之見、逾越感性認識、通過抽象而趨向惟(有;為,是;隨從,聽從,遵從,順從)道,遵循法則居善地,終身消災免禍避兇趨吉得福祉;啟用脫離了大道的、違背了自然法則的意識行為,惹事生禍,妄作非為處兇境,終身得不到救治救助。見微知著是知常明事理,遵紀守法循律依理是因附大道的襁褓(紐帶)。用其沾光得益,復命返本歸元循道循理循法。身心健康消災免禍不招殃咎,是因為循道循理遵循法則。

《老子》曰:「載營魄抱一,能毋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鑑,能毋有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如淵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德經》的篇章脈絡大體是通過闡述這六個提問的內容而立論闡述。」

相關焦點

  • 理道 理解道德經譯文
    理解道德經 譯文第一章自然界存在產生宇宙萬物的始基,作為派生宇宙萬物的本元。我未知其名,勉強為之取字「道」,勉強為之取名「大」。冀求知物,依附於知道;已經知道(得道),得以知物;已經知物(得物),復守道(復命復樸返本歸元循道順道),是為玄德。
  • 理道 理解道德經原文譯文
    理解道德經 原文第一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吾未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冀知其子,附知其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得其子,復守其母,是謂玄德。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以道治天下,人之德。知此兩者亦稽式。恆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理解道德經 譯文第一章自然界存在產生宇宙萬物的始基,作為派生宇宙萬物的本元(本源、本原)。我未知其名,勉強為之取字「道」,勉強為之取名「大」。
  • 理道 理解道德經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二章天地①不仁②,以萬物為芻狗③。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簡④,其猶橐龠⑤乎!虛而不屈⑥,動而愈出⑦。多言數窮⑧,不如守衝(中)⑨。道是宇宙的始基,道是天下母,道是萬物母,道是大,道是大宗,道是大本,道是元炁,道是本元(本原、本源),道是始有,道是無(數學上,可以用「○」表示無),道是大一,道是一,道是場,道是夷希微,道是萬物之奧主,道是象帝,道是穀神,道是恆,道是法則,道是無名之樸,道是本體,道是自然,道是自在之物。道擬人化之後是神,法則(規律)擬人化之後是天命或天意。傳說中的天神,即天地萬物的創造者或主宰者。
  • 讀書筆記之《道德經》——道經01章
    因此,小子雖狂悖又大膽,無知兼少智,但亦是有一顆向道之心的,所以決定無論如何也要拜讀先賢巨著《道德經》,然而此經太過深奧啊,查了不少解釋也是很不好理解,所以小子妄圖在此用自己的話胡亂解釋一番,然後書寫下來我到底讀出來了些什麼,所謂: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
  • 理道 理解道德經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五章道衝①,而用之或②弗盈③也。淵④兮,似萬物之宗⑤,匯眾水⑥,納群川,挫⑦其銳⑧,解其紛⑨,和其光⑩,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居象帝之先。譯文大道空無,而因之有大盈無盈若空。虛無:道家用以指「道」的本體,謂道體虛無,故能包容萬物,性合於道,故有而若無,實而若虛,道」(真理)的本體無所不在,但無形象可見;謂清靜無欲,無所愛惡;清虛之境;空無所有;指想像或理想。空無,空有。萬物因道而生。道生萬物,大道派生萬物,大道是萬物依歸的奧主。大道,始有也。萬物生於始有,始有曰無。始有,無有也。大道空無。
  • 讀《道德經》第四章:道是什麼?給你本章正本清源的解讀
    讀《道德經》,每個人都最想知道「道」究竟是什麼,結果老子在第一章開頭拋出「道可道,非常道」之後,卻說起了「有」和「無」,接下來又講聖人以無為治國。第四章老子終於講到「道」了,我們一起來看看老子怎麼說。出自【大般涅槃經卷第六】所以,我在讀《道德經》時,也儘可能看老子在《道德經》裡是怎麼說的,而不是看別人是怎麼解讀的,或者猜測老子話裡話外的意思,來給道一個明確的概念上的界定。
  • 「道德經」中的「道」是什麼意思?我們如何用現代人的視角理解?
    可以說出來的道,並非真正的道。可以說出名稱的事物,並非永恆的事物。——《老子·第一章》「道德經」三個字中的「道」是什麼?有一位面試官問面試者。你可以解釋不清什麼是道,但你要最起碼錶現出自己曾經關注過類似的問題。到底什麼是「道」呢?我也說不清楚。但是從《道德經》裡卻可以找到答案,找到關於道的大智慧。我們通常可以把「道」解釋為「規律」。
  • 《道德經》77章,天之道 78章,天下莫柔弱於水
    《道德經》77章,天之道 原文: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 反者道之動真正的含義是這樣的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章反 者 道 之 動 ﹔ 弱 者 道 之 用 。天 下 萬 物 生 於 有 , 有 生 於 無 。這一章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句話,解釋起來蠻費勁的。其實整本道德經的章節所談論的邏輯出發點都在於道和德。或者說無和有。或者說道和器。這三種說法是一個意思。道德經講周行而不殆,獨立而不改。
  • 《道德經》中「常使民無知無欲」,說明老子的「道」無所不在!
    老子的《道德經》對我國古代的政治,有十分深刻的影響。據史學家研究,被我們稱道的漢初的「文景之治」,以及唐初的「貞觀之治」,都是受老子《道德經》中治國之道影響的結果。 老子《道德經》中「常使民無知無欲」這句話,更被歷代帝王奉為治國之策。
  • 道德經第四章:終於明白笑傲江湖裡令狐衝和任盈盈的名字來自這裡
    我們之前講過,道運動的特點是向相反的方向運動,這叫「反者道之動」,因此老子整部道德經用了很多相反相成的概念,來說明道究竟是什麼?上一期我們講了第3章,在第3章中,老子主要以美和醜,貴和賤,虛和實,強和弱,這幾對相對立的概念來講了聖人之道,並論證了聖人之道在於無為而治。我們知道,聖人之道的理論依據是天之道。
  • 《道德經》65章問答:「古之善為道者」辯正
    甲本「故曰為道者」從文章結構上說是有道理的,因為帛書沒有按數字順序分章,是連著上面的文字寫下來的,六十五章和六十四章之間沒有分章符號,抄寫者順著前章的句子「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接著寫「故曰:為道者非以明民也」,是很正常的。所以甲本的「故曰」也是後加的,老子原文本章的開篇應該是「為道者」,前面是沒有字的。
  • 我理解的道德經:他來源於易經
    我讀經時間不久,依舊懵懵懂懂,但驚訝不少,明白了很多很多,這個明白不是說我明白了道德經,而是說通過讀道德經明白了很多很多道理,以前視作神明的人和事原來不過是忽悠人的把戲,以前看似莫測高深的古語、警世恆言原來如此樸實無華,原來這個世界上不僅僅有道理,還是有真偽和人心,還有膽子大到篡改聖人經典的堂堂之舉,沒羞沒臊…… 等等等等
  • 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原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今天我們來講道德經的第五章。老子在第三章中講了聖人之道,接著第四章就講了聖人之道的理論依據天之道,第五章裡老子把天之道和聖人之道放在一起論述,著重說明了聖人之道要效法天之道的道學思想。大家看,老子的道德經就是圍繞著天之道,人之道在講述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一會講天之道,一會講人之道,一會又綜合在一起講述,生怕人們不明白,而實際上老子的這種論證方法的確起到了幫助我們理解的作用。我們看一下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 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uò)窮,不如守中。
  • 道和玄原來是兩回事!道德經帛書本揭秘之第一章
    前言: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一批古書,其中就包括我們流傳千年的《道德經》。結果經過整理復原人們發現,該版本與現行版本,存在一些差異。為更近距離地索探老子《道德經》原意,國際道學網現推出一個系列,專門整理這些差異帶來的文意變動,歡迎關注。
  • 道德經;醍醐灌頂急開悟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可愛老子上一章老子講了,他自己的道,及其出類拔萃與眾不同的普世價值。這一章老子更近一步,來闡述道和德。大悲老子,真乃聖人也,縱觀道德經,其反覆描述,大道的奧秘,揭示宇宙之真理。
  • 體悟《道德經》的智慧
    各個版本之間雖有差異,但總體上不影響對《道德經》精神的把握和理解。關於《道德經》的注釋,民國之前數以千計,恐怕難以精確統計。韓非子是較早專門解讀《道德經》的,其《解老》《喻老》二篇,就是對《道德經》的註解和闡釋。
  • 《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何為「道」,何為「德」
    既然《道德經》如此出名,那麼,你對《道德經》又知道多少呢?你可知道,《道德經》是由《道經》和《德經》共同構成的,也就是說,《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所以我們就很有興趣知道,何為「道」?又何為「德」呢?
  • 《道德經》以此句完結,既解釋了什麼是道,也解釋了什麼是無為!
    《道德經》是最難理解的先秦經典之一,被尊為群經之首,老子洋洋灑灑五千言包羅天地大千,涵蓋宇宙萬象,讀懂了《道德經》也就理解了迷惘浮蕩的人生,也就理解了廣袤無垠的宇宙,也就理解了人與宇宙的複雜關係。什麼是「道」呢?
  • 《道德經》第五十三章:清靜無為不是枯木修行,那不是生人之道
    《道德經》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yì)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jìng)。朝(cháo)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採,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這一句話是第五十二章的"見小曰明"的延伸。我從很細微的方面就知道,修行大道的最怕的是跑偏了,或誤入歧途了。大道無為無執。可是我們總是執著於細微方面的小事,也許別人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便會不斷聚焦,不斷聯想,然後無限放大,一如魯迅筆下的那個狂人:"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多看了我兩眼呢?"於是不能釋懷,自己使勁地鑽牛角尖而出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