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五十三章:清靜無為不是枯木修行,那不是生人之道

2020-12-05 郭偉勝在線

《道德經》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yì)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jìng)。朝(cháo)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採,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yì)是畏。這一句話是第五十二章的"見小曰明"的延伸。我從很細微的方面就知道,修行大道的最怕的是跑偏了,或誤入歧途了。

大道無為無執。可是我們總是執著於細微方面的小事,也許別人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便會不斷聚焦,不斷聯想,然後無限放大,一如魯迅筆下的那個狂人:"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多看了我兩眼呢?"於是不能釋懷,自己使勁地鑽牛角尖而出不來。

隨著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越來越多的人活在巨大的壓力之下而"技術變形",變得焦慮、抑鬱、困惑甚至自殺。出現這些現象,就是人心越來越執著,越來越喜歡揪住細小方面不放。因為人們的格局越來越小。所以莊子說"井蛙不可以於海,夏蟲不可語冰,曲士不可以語道。"

大道甚夷,而人好徑(jìng)。其實修行大道很簡單,就是要回歸天性,順其自然,清靜無為就可以了。但美成在久,修行是需要假以時日,深根寧極而待的。但是世俗之人總是心浮氣躁,急功近利,坐不住,也靜不下來,遇到一點點誘惑就急急火火趕赴去了,一生就如"猴子掰玉米",最後手裡空空如也,自己還納悶是怎麼回事。莊子指出"苶然疲意而不知其所歸,豈不大哀乎?"看來,什麼時代都不乏這樣的人啊。

朝(cháo)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採,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道家修的是清靜無為。但是人們也會跑偏了。把無為理解成不做事,理解成了消極怠世,道家的清靜無為是內心的虛極靜篤,而不是行動上的一動不動,莊子嚴厲地批評這樣的枯木修行是"死人之理,非生人之道。"

當人們曲解的道家本意後,那就會出現消極的影響。朝政腐敗,為政者不作為,在其位不謀其政。消極之下人們又要求生存,於是人人投機取巧去了,都想幹一些一勞永逸的事情,結果田園荒蕪了,沒有人願意腳踏實地做事情幹事業了。人人都投機倒把的結局就是人人浮誇,糧倉空空,造成少數人囤貨居奇而出現虛假繁華,實際上民生越來越艱難。那些割韭菜巧取豪奪之人,是一種畸形社會的畸形產物,於是他們演繹了一場又一場"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人生悲劇和世間怪象。

少數既得利益者,使用最奢侈的物品(服文採),配備最好的防衛措施(帶利劍),吃遍所有的美食(厭飲食),手中握著巨額財富(財貨有餘)。這些握著大量財富的人往往會有一種幻覺,以為自己是救世主了,這分明就是欺世盜名的盜賊(盜誇),他們以為一切財富都是自己智慧和努力得來的,自以為是得道了才得到的,他們哪裡知道自己在錯誤的道路上離心背道越來越遠了。

相關焦點

  • 「無為」還是「無不為」?我們都是說夢痴人,用今生去完成修行
    本文摘自道教之音,作者高璟,版權歸其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轉載旨在弘揚道教新風,歡迎關注該自媒體,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與人論及道教思想的時候,大多是以「無為」「清靜」作為修行的主旨。
  • 《道德經》大智慧:修清靜之心,行無為之事,人生從此順風順水!
    《道德經》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什麼意思呢?一種人理解,無為是就是什麼都不做;還有一種人理解,無為就是順勢而為。到底哪個是對的呢?一著名的職場混世大魔王曹參說:是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這其實就是有為和無為的區別,做事和順勢的區別。三我們需要對曹參有合理的評價,他的不作為其實是順應時勢的。司馬遷對他其實還有一句評價:參為漢相國,清靜極言合道。老曹極力主張清淨無為,這完全合於道家的學說。
  • 《道德經》:到底是道重要,還是德重要?修行的人該如何選擇
    導語:在修道的人看來,《道德經》是一部如何讓自己真正去修道的經書。眾所周知,《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也就是說,它分為兩部分。這兩部分對於修道的人來說,都能作為自己修行的指導。那麼問題來了,對於修行的人來,到底是道重要,還是得重要呢?修道的人,要以哪個為主,哪個為次?帶著這個疑問,我們先來看看《道德經》中對於道與德的論述。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三 正確讀無為之有益這五個字才好理解本章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三 章天 下 之 至 柔 , 馳 騁 天 下 之 至 堅 。無 有 入 無 間 , 吾 是 以 知 無 為 之 有 益 。不 言 之 教 , 無 為 之 益 , 天 下 希 及 之 。
  • 《道德經》以此句完結,既解釋了什麼是道,也解釋了什麼是無為!
    《道德經》是最難理解的先秦經典之一,被尊為群經之首,老子洋洋灑灑五千言包羅天地大千,涵蓋宇宙萬象,讀懂了《道德經》也就理解了迷惘浮蕩的人生,也就理解了廣袤無垠的宇宙,也就理解了人與宇宙的複雜關係。什麼是「道」呢?
  • 《天道》:《道德經》中無為是與世無爭還是無為不爭
    無為不爭不是無為也不是不爭。沒有奮鬥的動力屬於焦慮,知與行,智與慧的不相適應,你在乎的只是一個結果。學習的結果是學歷,還是通過考試,可惜你會錯意,以為學《老子》可以解脫。可以通過掌握客觀規律更好的學習。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二
    (第五章)其意是:天地不理會世上的仁,在其看來,萬物就是祭神用的稻草狗。聖人若不理會世上的仁,在他眼裡,百姓猶如祭神用的稻草狗。「仁」是老子《道德經》裡的核心價值觀,「仁」的真諦即是愛物愛人!「仁」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一種倫理觀念,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在老子以後,以及道家、儒家將其發展成為中國古代重要的道德標準、人格境界及哲學概念。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 反者道之動真正的含義是這樣的
    這一章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句話,解釋起來蠻費勁的。其實整本道德經的章節所談論的邏輯出發點都在於道和德。或者說無和有。或者說道和器。這三種說法是一個意思。道德經講周行而不殆,獨立而不改。道猶如永動機,不知疲倦的運轉萬物。但道是無形無相無聲無臭的。是無。無則為弱。相對於有形而言,有形是剛強,無形是柔弱。道雖然動,但是以弱為用,以無為用。道德經第十一章也有言,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無之以為用,就是用無。也是用弱。弱是無之性。
  • 《道德經》裡的無為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無為」是《道德經》裡邊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道家講的無為是什麼?第一條就是不妄為,不瞎折騰。大家要不信的話,你看一下第七十五章開頭這句話,就說我們要了解他的無為,可千萬不要理解為什麼事都不做,什麼事都不做,那就跟他這個裡邊的意思就相差太遠了。大家看一下七十五章第二句話,「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所以它這個裡面講的有為指的是什麼?就是妄為。「無為」就是針對它的,百姓為什麼難以治理?
  • 「為無為,則無不治」:年少不讀《道德經》,讀懂已是中年人!
    司馬遷曾這樣評價老子的《道德經》:「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老子的《道德經》其實早已傳向全球,並成為歐美國家的人所崇敬和喜愛的哲理書。在所有的困惑中,我們在心中總有一種渴望亂中有序的規律,能解和這一切的方法是靜下心來閱讀《道德經》。在《道德經》中,你能領略老子的自然之道。讀懂了《道德經》後,你便能在喧囂的塵世中,明白天地萬物運行之道,進而有通達人生的德,成為開啟自己幸福快樂之門的智慧鑰匙。
  • 根據道德經,如何理解「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本意原來是這樣
    「無為而無不為」這話一聽就知道是道家思想。因為只有道家經常提到「無為」這個概念。然而世人對老子常有誤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下「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的深刻涵義。道德經第三十七章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何為無為?
  • 道德經第37章:諸葛亮敗給司馬懿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是無為而治嗎
    大家好,我是雅風,今天,我們來學習道德經第37章。按照通行本所做的分章,這是道經的最後一章,從第38章開始,就是德經的內容了。我們在開篇第一講老子其書一文中講過,道德經傳世通行本分為81章,《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 ,而1973年中國考古界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兩組老子帛書則不分章,而且是德經內容在前,道經內容在後;所以老子一書也有人稱為德道經,說德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本,道是德的升華,所以說德在前,道在後;而通行本認為,道為體,德為用,遵道而行才叫有德。
  • 解密《道德經》之品讀詞義——正、奇
    有名,萬物之母正:在《道德經》中,像這種詞不能單從字面去理解它的意義。什麼是"正"呢?通行本第四十五章說"清靜為天下正",其中的"清"與文中的明、白等近義,都可以指白天或代指"道",如"明白四達"、"用其光,復歸其明″、"知其白,守其黑"、"天得一以清"等。"靜"是代指晚上,而晚上的表象就是靜,經文中也說"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晚上是萬物(也特指人類)體息的狀態,欲望也有所收斂,呈現的是一片安定的情景。
  • 「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裡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 - 大...
    #道德經無為是一種心境,這種心境很難做到,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至無為」,這裡損的就是我們的主觀意願。我們的經驗決定我們的主觀判斷,經驗越多主觀判斷能力越強,所以人越老判斷能力越強,同時也越頑固,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我們常說人老成精、老頑固,其實是在說這人很「有為」。
  • 《道德經》第六十章解
    《道德經》第六十章解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用道體的無為智慧應對天下諸事,其鬼神也沒辦法顯靈擾動;不是鬼神不敢顯靈,是鬼神不再傷人,並不是只有鬼神不再傷人,還有聖人的不言之教也不傷人。兩者互不相傷,所以德與道相交就歸為一體,沒有對立對抗,天下天平,牛鬼蛇神也不在害人,相反也做起保護人民的生意來了。
  • 讀《道德經》第四章:道是什麼?給你本章正本清源的解讀
    讀《道德經》,每個人都最想知道「道」究竟是什麼,結果老子在第一章開頭拋出「道可道,非常道」之後,卻說起了「有」和「無」,接下來又講聖人以無為治國。第四章老子終於講到「道」了,我們一起來看看老子怎麼說。出自【大般涅槃經卷第六】所以,我在讀《道德經》時,也儘可能看老子在《道德經》裡是怎麼說的,而不是看別人是怎麼解讀的,或者猜測老子話裡話外的意思,來給道一個明確的概念上的界定。
  • 道教的6個關鍵詞:無為、清靜、寡慾、無爭、坐忘、九守
    第一個關鍵詞:「無為」「無為」是道教教義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道教教徒對待社會政治和為人處世的最基本態度。「無為」,簡單來說,大概就相當於「不作為」,可是,道教為何會如此倡導「無為」呢?原來,在道教看來,宇宙間的萬事萬物皆有其「道」,所謂「萬變不離其宗」,人們只需順其自然就好,也就是所謂的「無為」。第二個關鍵詞:「清靜」在我們的印象中,「清靜」與「無為」往往連在一起,而實際上,它們是道教兩個獨立的「關鍵詞」。
  • 道德經第43章:學校與家長矛盾的根源在哪裡?探尋家長退群的原因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我們在學習道德經的序言部分時講過:老子道論的核心就是柔弱兩個字,柔弱是道的實現方式,在5000字的道德經中,柔弱一共出現了11次之多,而柔弱表現在行為上就是無為,所以說老子德論的核心就是無為。
  • 每日一「道」,成為得「道」之人:《道德經》之功成不居
    五年前,有幸接觸到《道德經》和《鬼谷子》這兩本書,讓我如獲至寶,從此迷上了這兩本國學經典,踏上了漫漫求道之途。文章中是作者在查閱相關書籍,傾聽眾多講座之後對《道德經》的一些理解。當然,用文字解釋文字,會有不同的理解。
  • 平生不讀《道德經》,縱稱英雄也枉然;君不見假燕窩之事呼?
    《道德經》第二章原文摘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之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先後相隨。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