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首發,嚴禁剽竊,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正:在《道德經》中,像這種詞不能單從字面去理解它的意義。什麼是"正"呢?通行本第四十五章說"清靜為天下正",其中的"清"與文中的明、白等近義,都可以指白天或代指"道",如"明白四達"、"用其光,復歸其明″、"知其白,守其黑"、"天得一以清"等。"靜"是代指晚上,而晚上的表象就是靜,經文中也說"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晚上是萬物(也特指人類)體息的狀態,欲望也有所收斂,呈現的是一片安定的情景。
"清靜為天下正"可理解為白天和晚上不停地交替是天底下的正道。而"清"又代指"道"和它無私、無欲、無為、不爭等品行,"靜"則代指好靜的品行,也就是說:"保持無私、無欲、無為、好靜、不爭等品行是天下正道。
"正"的本義是不偏不倚,這裡指不偏不倚的品行。
也就是說"以正治國″實際上是指以無私、無欲、無為、好靜等行為來治理國家,這也可看出老子是在倡導聖人以天下為公的統治模式。
奇:帛本作"畸",與"正"相對,經文中有"正復為奇(畸)"句,所以說"畸"更符合原文原作。"畸"的本義就是指偏、歪。
道或路的作用是通、達,走平坦的大路就是正道,而彎彎曲曲的小路就好比是死路一條,搞侵略戰爭就是走偏路、死路,所以老子說"以畸用兵"。
早在三皇五帝統治時期,實行的是天下為公的治國模式,他們的統治大都能保持長治久安。自夏啟用武力建立私有制、家天下的統治以來,統治者都在不停地為爭奪君王之位而引發戰亂,而西周的春秋時期的諸侯混戰更是前所未有,兩種不同的治國理念造成不相反的社會局面,老子說它是"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一種好比走正直平坦的大道,是可以通達的;一種好比走彎路、小路,是死路一條。
有人認為老子的"以奇用兵"是用奇計、奇謀或出奇不意地去用兵,也必將是大錯特,老子是一個堅定的反戰者,是厭惡甚至覺得戰爭可怕的人,極力否定主動用兵,是最早倡議天下無兵或不組建軍隊的人,老子寫的《道德經》就是戰爭給百姓造成嚴重傷害的反思。形成戰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自私自利、多藏厚積、貪圖榮華富貴和世世代代的統治地位等都可能是誘因之一,老子認為天下為公的統治模式能免除戰爭的罪、禍、咎。
歡迎評論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