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道德經》之品讀詞義——正、奇

2020-12-14 不是大師的大師

獨家首發,嚴禁剽竊,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有名,萬物之母

:在《道德經》中,像這種詞不能單從字面去理解它的意義。什麼是""呢?通行本第四十五章說"清靜為天下正",其中的"清"與文中的明、白等近義,都可以指白天或代指"道",如"明白四達"、"用其光,復歸其明″、"知其白,守其黑"、"天得一以清"等。"靜"是代指晚上,而晚上的表象就是靜,經文中也說"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晚上是萬物(也特指人類)體息的狀態,欲望也有所收斂,呈現的是一片安定的情景。

"清靜為天下正"可理解為白天和晚上不停地交替是天底下的正道。而"清"又代指"道"和它無私、無欲、無為、不爭等品行,"靜"則代指好靜的品行,也就是說:"保持無私、無欲、無為、好靜、不爭等品行是天下正道。

"正"的本義是不偏不倚,這裡指不偏不倚的品行。

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也就是說"以正治國″實際上是指以無私、無欲、無為、好靜等行為來治理國家,這也可看出老子是在倡導聖人以天下為公的統治模式。

:帛本作"畸",與"正"相對,經文中有"正復為奇(畸)"句,所以說"畸"更符合原文原作。"畸"的本義就是指偏、歪。

道或路的作用是通、達,走平坦的大路就是正道,而彎彎曲曲的小路就好比是死路一條,搞侵略戰爭就是走偏路、死路,所以老子說"以畸用兵"。

早在三皇五帝統治時期,實行的是天下為公的治國模式,他們的統治大都能保持長治久安。自夏啟用武力建立私有制、家天下的統治以來,統治者都在不停地為爭奪君王之位而引發戰亂,而西周的春秋時期的諸侯混戰更是前所未有,兩種不同的治國理念造成不相反的社會局面,老子說它是"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一種好比走正直平坦的大道,是可以通達的;一種好比走彎路、小路,是死路一條。

譬道之在天下,猶小浴之於江海

有人認為老子的"以奇用兵"是用奇計、奇謀或出奇不意地去用兵,也必將是大錯特,老子是一個堅定的反戰者,是厭惡甚至覺得戰爭可怕的人,極力否定主動用兵,是最早倡議天下無兵或不組建軍隊的人,老子寫的《道德經》就是戰爭給百姓造成嚴重傷害的反思。形成戰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自私自利、多藏厚積、貪圖榮華富貴和世世代代的統治地位等都可能是誘因之一,老子認為天下為公的統治模式能免除戰爭的罪、禍、咎。

歡迎評論加關注

相關焦點

  • 道德經解讀: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這話出自《道德經》第57章,它的原文如下: 【原文】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 道德經,讀不懂也要讀
    從現有《道德經》文字中領會老子的思想,才是品讀《道德經》的核心,而不是考證並為老子的原文原意糾偏。即便非要這樣去做,也是專門研究老子的人該做的事。 回顧一下,自己讀過不下6種版本的《道德經》,目前手頭時常翻看的一本是九州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清代黃元吉所著《道德經講義》。
  • 解密《道德經》之細品詞義——眇、玄
    玄之又玄,眾眇之門眇:一指一目或雙目失明;二指微小。在"欲以觀其眇」句中,"眇"比喻晚上光線昏暗而視覺狹窄、微小。譬道之在天下,猶小浴之於江海通行本作"妙",它不適合文理句意,只能看作是通行本校編者的失誤,因為"眇"貼切文理,更符合原作原文。
  • 品讀經典|《道德經》中有哪些讓人「醍醐灌頂」的句子?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道德經》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也被譽為「萬經之王」,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 《道德經》告訴我們:做人要正,做事要奇,可惜很多人弄反了
    老子《道德經》第57章寫道:「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字面意思就是說:治理國家要正,打仗用兵要奇,以不擾害人民的方式來治理天下。白巖松在《白說》中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這8個字對我和我的同事影響都極深。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二
    老子對掌權者是施仁政或暴政,在《道德經》裡有著清楚的分析: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第十七章) 其中之義:至高至善的掌權者,人們仿佛感覺不到其存在。次一等的,贏得人們的親近讚譽。
  • 《道德經》:老子的道,可清靜無為,也可創造財富
    老子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投資人張磊,把「守正用奇」的哲學思想,運用到自己的投資決策上,取得很大的成功。他這樣闡述自己的投資理念:「守正用奇。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你得正。奇,你要跟大家不一樣,別人去追風口,你不能跟風去追。」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三
    讀老子的《道德經》,其中,「道」在只有五千餘字的經文裡就出現過七十多次,在《道德經》三十二個篇章裡都有表述。可見「道」是《道德經》最精髓的部分,是老子最要向世人揭示「道」的內涵和外延的道理。 「道」究竟是什麼? 《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即是頭一個道是「道」,可道的第二個道作為說來解釋;非常道,解釋為不是通常所說的道。老子開宗明義告訴我們讀者,道不是我們常見常說的道,裡面內含非常繁雜的道道。
  • 道德經才是正解
    閒暇之餘,就來談下這句話,別被《誅仙》給騙了,《道德經》才是正解!首先,「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是出自於《道德經》。那麼,它原始的意思,是不是《誅仙》裡寫的那樣呢?來看一下《誅仙》中是如何引用的,這句話用在了很多地方,大都跟張小凡有牽扯。原著中這樣描述:「張小凡在黑暗中,撲在地上一動不動,心仿佛也停止了跳動,在黑暗裡,靜靜等待著命運的宣判。
  • 我理解的道德經:他來源於易經
    我讀經時間不久,依舊懵懵懂懂,但驚訝不少,明白了很多很多,這個明白不是說我明白了道德經,而是說通過讀道德經明白了很多很多道理,以前視作神明的人和事原來不過是忽悠人的把戲,以前看似莫測高深的古語、警世恆言原來如此樸實無華,原來這個世界上不僅僅有道理,還是有真偽和人心,還有膽子大到篡改聖人經典的堂堂之舉,沒羞沒臊…… 等等等等
  • 解密《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盡力去為。水的這種特性,可謂之「上善」。不見其形的東西,可以進入到沒有縫隙的東西中去,由此我們知道了「不言」的教導,訂俯斥謊儷荷籌捅船拉「無為」的好處。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讚美水,認為水德是近於道的。而理想中的"聖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他的言行有類於水。為什麼說水德近於道呢?王夫之解釋說:"五行之體,水為最微。
  • 讀《道德經》:順時低調,逆時狂
    同樣的結局,局中之人看到的是運勢,局外之人看到的是因果。《菜根譚》裡有一句話「蛾撲火,火焦蛾,莫謂禍生無本;果種花,花結果,須知福至有因。」意思是禍端不是沒有來由,福報也不是沒有原因,飛蛾被火燒焦不是它運氣不好,而是它貪戀火光;開花結果也不是因為運氣好,而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 《道德經》中的10句經典名言,常讀常悟,才能參透出其中真諦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出自《道德經·第二章》。功成而不居功。正由於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績不會失去。八、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出自《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十、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出自 《道德經·第六十八章》。真正的勇士不會勇武鬥狠;善於打仗的人也不會發怒;善與敵人交戰的人不要與之交鋒;善於用人的人甘心居於他人之下。
  • 《道德經》:老子這四個比喻,便說透了一生的智慧,讀了受益終生
    永遠不要低估讀過《道德經》的人。有人在知乎上提問,「《道德經》現在全球都在讀,西方很多國家都在用,可是我卻讀不懂,也就記下來幾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最高贊的回答是這樣的:「《道德經》不是用來讀的,而是用悟的,結合生活,工作,經歷等等,去猜透它。它就像是一把尺子,哪裡做得不好,哪裡做得好,用它一量,就全知道了。」《道德經》中蘊藏著很多做人的根本智慧,認真在生活中體悟它,運用它,便可為自己贏得更多的人生躍遷機會!
  • 人生低谷之時,不妨讀讀《道德經》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唐玄宗李隆基說:「《道德經》其要在乎理身、理國」。魯迅先生說:「不讀《道德經》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上善若水,為而不爭《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品讀歷史經典《道德經》:載營魄抱一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所著,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其中有一句「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來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其實在說修身養性之道。因為人的肉體是可見的,屬陽;人的精神是不可見的,屬陰;能夠做到陰陽結合才是養生的重要法門。道家講究的養生是長生不老,而不是長生不死。因為人的生命都會有終點,目前還沒聽說有人會不死。那麼如何才能養生並且不老呢?老子認為,同時注重肉體和精神的保養修煉,兩者缺一不可。陽:肉體方面。
  • 《道德經》:「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道德經》:「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譯:都知道以弱勝強、以柔克剛的道理,但是沒有誰能做得到。剛與柔的關係很複雜,只能說剛柔各有其用,少林與太極各有妙處,軟功與硬功各有所長。其中很多都有剛柔之論。小時候看個熱鬧,現在回想下道理!所謂時間萬物講究陰陽平衡,就如《易經》中所講,就很好地詮釋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讀《道德經》,雖以我的水平都是你是淺知,但也明白了,書中底層邏輯相通。也找到了能讓我讀下去古典著作都點!
  • 《道德經》被誤讀千年,只因後人篡改,快來看看《道德經》真面目
    《道德經》老子的重要作品。它包含了很多修身、齊家、治國、養生的道理。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講世界起源的書,也是第一本哲學書。文章短小精悍,內容豐富。奠定了它「萬經之王」的地位。第一個版本是從馬王堆墳墓中挖掘出來的帛書,上面記載了《道德經》的內容,第二個版本是現在通行的版本三國曹魏時期經學家王弼的注本。第三個版本是,河上公《道德經章句》。可能是因為在流傳的過程中後人對《道德經》內容有很大的修改。馬王堆版本的和現在出版的《道德經》在內容上有非常大的區別。一句話中差了幾個字,文章的意思就變得截然不同。
  • 解密《道德經》: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老子何出此言?
    解密《道德經》: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老子何出此言?這裡是悅讀國學,今天和大家逐句學習的,是老子《道德經》的第十三章。原文——寵辱若驚。直譯——受寵或者受辱都會感到驚慌不已。原文——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直譯——受寵並非光彩之事,得寵了,就特別緊張,失寵了,又格外驚慌,這就叫做「寵辱若驚」看別人臉色過日子,這當然不光彩,依據別人的態度而曲意逢迎,沒有自己立場和原則的人,最靠不住。
  • 《道德經》:人生如棋局,別讓無知毀了你,讀後醍醐灌頂
    在《道德經》之中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人所期望的盈滿和富貴,其實都不能長久的相守,過度的驕縱也會自取滅亡,這就是「滿招損」的道理。曾國藩平叛有功,升任二品大員。但是他卻沒有把自己的藍轎子換成高級官員的綠轎子。出行儀仗,也是一切從簡。攻克南京,平定太平天國之後,他不敢居功,反而讓弟弟辭職回家。自己主動裁撤湘軍,低調謙遜。滿招損,謙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