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道德經》之細品詞義——眇、玄

2020-12-24 不是大師的大師

獨家首發,嚴禁剽竊,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眇:一指一目或雙目失明;二指微小。在"欲以觀其眇」句中,"眇"比喻晚上光線昏暗而視覺狹窄、微小。它在文中與"噭"形成對比,"噭"通"皦",表示明亮的白天,這兩個詞一個表示白天,一個表示晚上,分別比喻光明和黑暗,形成的視覺一個是廣大,一個是微小。

譬道之在天下,猶小浴之於江海

通行本作"妙",它不適合文理句意,只能看作是通行本校編者的失誤,因為"眇"貼切文理,更符合原作原文。

玄:本義,深、遠。在《道德經》中比喻深遠廣大的天或"道"。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句中,"玄"代指"道",太陽今天在運行,明天又會繼續運行,這樣周而復始,沒有終極。"門"是指天門,天門開就是白天,天門闔就是晚上,是太陽開啟了無數個晚上的天門,所以說"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浴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因為"道生萬物",那麼"道"就像是個很大的母體,所以說"玄牝"。

玄同:因為"道"形成的風霜雨雪等氣象、氣候到處都差不多,對待萬物也是公平的,所以說"玄同"。

玄德:"道"無私、無欲、無為、不爭等品行就是"玄德"。

老子有意表現"道"的能力,倡導"道"的品行,就好比在說"天"是如何如何的好,也是為聖人遵從"道"的品行作好鋪墊,其實,天或"道"的品行也是為古之聖人而量身定製的。

歡迎評論加關注

相關焦點

  • 解密《道德經》之品讀詞義——正、奇
    有名,萬物之母正:在《道德經》中,像這種詞不能單從字面去理解它的意義。什麼是"正"呢?玄之又玄,眾眇之門也就是說"以正治國″實際上是指以無私、無欲、無為、好靜等行為來治理國家,這也可看出老子是在倡導聖人以天下為公的統治模式。
  • 道和玄原來是兩回事!道德經帛書本揭秘之第一章
    前言: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一批古書,其中就包括我們流傳千年的《道德經》。結果經過整理復原人們發現,該版本與現行版本,存在一些差異。為更近距離地索探老子《道德經》原意,國際道學網現推出一個系列,專門整理這些差異帶來的文意變動,歡迎關注。
  • 悟透「玄」這個字,你也就領悟了《道德經》的宗旨
    古人把《老子》、《莊子》、《周易》稱作「三玄」,玄學是魏晉時期取代兩漢經學思潮的一種思想主流。那麼,什麼是玄?玄學又是講得什麼呢?「玄」這個名詞最早起源於老子《道德經》第一章: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道德經》:道教為何被稱為「玄門」,「玄」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與道德經《道德經》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穀神現在一般認為是生養之神,為天地萬物原始的母體,萬事萬物都從這原始母體之門產生,是萬物的本根。
  • 老子《道德經》中的「玄」字,究竟是什麼意思?深奧程度太深!
    老子《道德經》中的」玄「字,究竟是什麼意思?深奧程度太深!「玄」字在漢語中有兩個含義是比較基本的,一是指境界幽遠,一是指帶光亮的深黑色。這兩個含義其實也是相通的,遼闊夜空中的那種幽遠、深黑就是一種所謂的「玄」色。正因如此,玄又引申至形容問題的深奧程度,從而有「玄奧」的說法。
  • 解密《道德經》:(無,有)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所以它們在整部《道德經》中繼「道」之後就出現了。要解釋這一節,我們必須用很多例子來說明。比如一個桃子,放在那裡就是有,被拿走了就是無;歸屬於你你就有,不是你的你就沒有;桃子實體本身佔據的那個排斥其他物體介入的空間是有,它以外沒有被實體佔據的空間就是無。
  • 道德經第一章《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注釋:道可道,非常道:這句是《道德經》的中心思想,此中三個"道"字給後人很大的困惑,千百年來,聚訟不絕。
  • 《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矣
    「天下皆之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此不善矣」。 天下如果人人都說一件事美好的話,那它不美好的一面就出現了,而且,這事本身也就不美好了。好比,上一篇咱們聊的「玄」這個字。「玄」字就兩根線,來回擰著交替走。今天是陰,明天變陽了,明天它是陽,又可能變陰了,就這麼旋轉互相變化發展,陰陽互換。這個「玄」就是我們世界的運行法則。《道德經》裡的每一句話,都能給我們好多啟迪。
  • 解密《道德經》: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老子何出此言?
    解密《道德經》: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老子何出此言?這裡是悅讀國學,今天和大家逐句學習的,是老子《道德經》的第十三章。原文——寵辱若驚。直譯——受寵或者受辱都會感到驚慌不已。原文——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直譯——受寵並非光彩之事,得寵了,就特別緊張,失寵了,又格外驚慌,這就叫做「寵辱若驚」看別人臉色過日子,這當然不光彩,依據別人的態度而曲意逢迎,沒有自己立場和原則的人,最靠不住。
  • 《道德經》66章問答:通行本與竹簡本的幾處異文辨真
    本章通行本與竹簡本重合之處較多,但也有幾處錯改之字,故按照慣例仍依據竹簡本註解。文 | 楊吉德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以其能為百穀下,是以能為百穀王。問:本章的言之宗是什麼?答:《道德經》是老子對《周易》卦的闡釋,按順序,第66章對應《周易》渙卦,是對渙卦主題的發揮,也就是說,本章的言之宗是「渙」。「渙」在《周易》中表示渙散,意為要積極推動商王朝政權的解體。(可參閱楊吉德《周易說解》)「渙」又有水盛之意,《玉篇·水部》:「渙,水盛貌。」從本章的內容看,老子是以水盛的角度來理解的。
  • 讀《道德經》第四章:道是什麼?給你本章正本清源的解讀
    讀《道德經》,每個人都最想知道「道」究竟是什麼,結果老子在第一章開頭拋出「道可道,非常道」之後,卻說起了「有」和「無」,接下來又講聖人以無為治國。第四章老子終於講到「道」了,我們一起來看看老子怎麼說。出自【大般涅槃經卷第六】所以,我在讀《道德經》時,也儘可能看老子在《道德經》裡是怎麼說的,而不是看別人是怎麼解讀的,或者猜測老子話裡話外的意思,來給道一個明確的概念上的界定。
  • 道德經裡還藏著這樣絕美的名字,智慧滿滿,意想不到!
    《道德經》被譽為是「萬經之王」,文化底蘊極其的深厚,每個字都是悟性滿滿,隨著我們文化水平的提高,父母們都喜歡引經據典,在古籍中翻找適合自家寶寶的好名字,但是找名字容易,找一個寓意好又動聽的名字難。《道德經》中的句子極具悟性,用來起名對於孩子來說有不一般的美好祝願,希望孩子聰慧可人,學識淵博。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看看藏在《道德經》中的美名,一定有一個是你中意的!之玄出自《道德經》中:「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你所不知道的《道德經》一,哲學與道學
    《道德經》是中國古典文化的源頭之一,也是中國哲學之祖。準確來說,中國自古以來沒有所謂「哲學」。「哲學」是近代日本人翻譯西方著作用的一個替代性詞語,經近代中國文人翻譯日文著作引入而成。於今日中國成為家喻戶曉的一個詞。 那麼古代中國怎麼稱呼「哲學」呢?道學!
  • 你所不知道的《道德經》一 哲學與道學
    《道德經》是中國古典文化的源頭之一,也是中國哲學之祖。準確來說,中國自古以來沒有所謂「哲學」。「哲學」是近代日本人翻譯西方著作用的一個替代性詞語,經近代中國文人翻譯日文著作引入而成。於今日中國成為家喻戶曉的一個詞。
  • 《道德經》高屋建瓴的解讀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無」與「有」既不同,又同出,稱為「玄」。「無」化為「有」,「有」又化為「無」,循環往復,世界的一切奧秘都在其中。
  • 《無門檻讀懂<道德經>簡帛版》第一章解讀
    無門檻讀懂《道德經》簡帛版 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jiào)。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眾妙之門。《道德經》通行本(王弼注本)如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 讀書筆記之《道德經》——道經01章
    因此,小子雖狂悖又大膽,無知兼少智,但亦是有一顆向道之心的,所以決定無論如何也要拜讀先賢巨著《道德經》,然而此經太過深奧啊,查了不少解釋也是很不好理解,所以小子妄圖在此用自己的話胡亂解釋一番,然後書寫下來我到底讀出來了些什麼,所謂: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
  • 《道德經》|聖人老子眼中的「道」:天地之始,萬物之母
    《道德經》原名《老子》,是聖人老子歸隱前途徑函谷關時,為守將尹喜所留。《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37章,下篇為《德經》44章,故有《道德經》之名。《道德經》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是我國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生命之書 -《道德經》
    緊接著我在喜馬拉雅上購買了《道德經》的講課,在網上買了一本《道德經》,現在想想,這樣也是不對的,按照老子的道,凡事都不該過滿過多,否則就會變醜變得擰巴。在演講裡,白巖松說他在34歲左右遇上了《道德經》,就好像一個必定會相遇的緣分,他說他那些年的所有困惑,所有不解,都一下子得到了答案,他說原來在這兒等著他呢。他用等著來形容《道德經》,他說一下子豁然開朗。而對於我,應該說遇到這本書,是我的幸運。
  • 唐耀坤文集: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一
    唐耀坤《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據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