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道德經》:順時低調,逆時狂

2020-12-09 正和島

作 者:吳強 私人董事會教練

來 源:正和島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運勢。我知道這個話題有人會感興趣,尤其是一些企業界的朋友,常常在面臨重大決策拿不準主意的時候,總想找個「大師」算算終極答案。

我有位朋友更過分,不僅要給自己算,還要給公司的高管算,如果和他八字不合或運程相剋,那一定不能重用。他還有個特點,算出了壞運一定要想辦法「化解」,我也不知道有沒有用,但在他辦公室裡總能看到各種稀奇古怪的裝飾品,據說價格不菲,具有神奇的能量和功效。

不久前,他的公司破產了,自己還上了失信人名單。從無限風光的知名企業家突然變成限制消費的失信人,這讓他更相信人生無常,誰能一直保持好運氣呢?不過在我看來,他的破產和運氣沒什麼關係,而是因為偏離主業的投資過大,大把燒錢卻沒有回報,想抽身時已欲罷不能,最後資金鍊斷裂。

同樣的結局,局中之人看到的是運勢,局外之人看到的是因果。

《菜根譚》裡有一句話「蛾撲火,火焦蛾,莫謂禍生無本;果種花,花結果,須知福至有因。」意思是禍端不是沒有來由,福報也不是沒有原因,飛蛾被火燒焦不是它運氣不好,而是它貪戀火光;開花結果也不是因為運氣好,而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好運和壞運,看不清是禍福無常,看清了就是因果關係。

有個成語叫「禍福相依」,一直被理解成好事和壞事總是相伴相生的,福能變禍,禍也能變福,甚至有人編出「塞翁失馬」的故事來詮釋它。

這個故事有它的積極意義,能讓人在順境時謙虛謹慎,別太得瑟;在逆境時懷有希望,留點盼頭。

但是,故事裡所發生的全是小概率事件,只會讓人更加迷信運氣——一匹馬跑丟了能帶回一群馬,這是小概率;兒子騎馬把腿摔斷了,也是小概率;因為斷腿而躲過了兵役,不僅小概率,價值觀還出了問題,塞外敵人入侵不去保家衛國,靠摔斷了腿得以苟且偷生,這值得驕傲嗎?

迷信運氣,就會忘記因果;忘記因果,就會推卸責任。

一個國家治理的好不好,與國運無關,它取決於當政者的德行,也取決於政治參與者的德行;同樣的道理,一家公司的發展和風水八字無關,它取決於創始人和團隊的價值觀。

「禍福相依」這個成語源自《道德經》第五十八章,但在我看來,老子並非讓他的讀者去相信運氣。恰恰相反,他勸誡領導者不要被變化莫測的運氣所迷惑,而是承擔起一個領導者應有的責任!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解讀:

為政者清靜無為,人民就淳樸厚道;為政者精明嚴苛,人民就狡邪刻薄。

災禍啊,福澤依傍著它呢;幸福啊,裡面潛伏著禍端!誰知道它們的究竟?它們沒有一個定準。正忽而轉變成了邪,善忽而轉變成了惡。人們的迷惑,已經有很長時日了!

所以有道的領導者,方正而不割人,銳利而不傷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耀眼。

老子在這一章中,開篇就講到領導力的因果關係——包容厚德的領導者,帶出誠實厚道的團隊、做出豐豐滿滿的業績;嚴苛寡德的領導者,帶出自私自利的團隊,最後給組織造成失缺

接下來,老子向人們展示世界的不確定性,福與禍、正與邪、善與惡,它們看上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不停在變化,誰也不知道最後會變成什麼樣,人們長久以來都被其迷惑、甚至產生了迷信。

最後,老子描述了一個領導者該有的樣子——有方正的原則、敏銳的洞察力,而且正直坦誠、充滿熱情和能量。但是,他不會傷害別人,不會讓別人覺得尷尬或不舒服,甚至不會讓人產生嫉妒或自卑。

我們所處的外部環境在不停的變化,對一個領導者而言,靠運氣不如靠自己,不斷提升自己作為一個領導者的智慧和德行,是應對變化的唯一依靠。我真希望我那位朋友能早點明白這個道理!

相關焦點

  • 道德經,讀不懂也要讀
    包括距離老子時代近一些的人,對《道德經》的傳播和解讀,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在流傳過程中,因為書寫、解讀上的疏忽、訛誤,勢必讓原文原意出現不可避免的各種錯誤。 兩千多年過去,《道德經》自然也就有了各種各樣大同小異的版本流傳下來。好在萬變不離其宗,老子的觀點和思想還是在這與原文原意稍有出入的5000言中近乎完美的表達出來。
  • 馬雲說:《道德經》在讀我,他做到了《道德經》裡的功成身退嗎?
    馬雲和《道德經》的故事據說,馬雲總是隨身攜帶幾本書,別的書換得很快,但有一本書一直伴隨其左右,就是一本薄薄的《道德經》。薄是因為沒有註解,馬雲不希望別人註解的《道德經》影響到自己的感悟。馬雲有一次看《道德經》時突然很興奮地說:「哎呀!這哪是我在讀老子,明明是老子在讀我,而且他讀到了我內心的最深處。」這是何等的氣魄,這正是「生之安行」的天才才會有的融通。
  • 什麼是低調?悟透《道德經》第28章中的3句話,你就明白了
    現代人常愛說「低調奢華有內涵」,還說「低調才是王道」。那麼,什麼是真正的低調呢?其實,很多人是嘴上喊著低調,內心和行為一點也不低調,甚至截然相反。所以說,真正的謙虛低調,是有實力後的內藏鋒芒,不顯山露水;上善若水,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爭,甘願處於卑微的地位,以謙虛的態度自我約束。其實,當我們讀懂了道德經第28章,特別是其中的3句話,我們就能明白什麼是真正的低調!第一句:知其雄,守其雌。
  • 「為無為,則無不治」:年少不讀《道德經》,讀懂已是中年人!
    《道德經》是老子在春秋戰國時期所著,雖然歷史時代久遠,但是對於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卻依然可以起到指導意義,可以說老子的智慧貫穿古今。紀曉嵐對《道德經》是讚不絕口,有詩為證:「綜羅百代,廣博精微。」司馬遷曾這樣評價老子的《道德經》:「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老子的《道德經》其實早已傳向全球,並成為歐美國家的人所崇敬和喜愛的哲理書。
  • 《道德經》:人生如棋局,別讓無知毀了你,讀後醍醐灌頂
    人在得意之時就需要立刻「停住、轉頭」,保持低調,不能因自己的得意而忘形,而保持低調是避免犯錯的根本要求,曾國藩曾說:「人敗皆因懶,事敗皆因傲,家敗皆因奢」而一個人必須保持敬畏,才能規避禍患。有這樣一句話:天若讓人滅亡,必先讓人猖狂。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三
    讀老子的《道德經》,其中,「道」在只有五千餘字的經文裡就出現過七十多次,在《道德經》三十二個篇章裡都有表述。可見「道」是《道德經》最精髓的部分,是老子最要向世人揭示「道」的內涵和外延的道理。 「道」究竟是什麼? 《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即是頭一個道是「道」,可道的第二個道作為說來解釋;非常道,解釋為不是通常所說的道。老子開宗明義告訴我們讀者,道不是我們常見常說的道,裡面內含非常繁雜的道道。
  • 《道德經》被誤讀千年,只因後人篡改,快來看看《道德經》真面目
    你可能不知道,我們一直奉為經典的《道德經》實際上被誤讀了。名字被誤讀《道德經》分為「德經」和「道經」兩部分。原文中上篇是《德經》下篇是《道經》。德經在前,因此應該被稱為「德道經」。當時參與發掘馬王堆墓的專家侯亮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道德經》流傳了幾千年,但實際上我們念錯了幾千年。 《道德經》本名是《德道經》,而《德經》先於《道經》。幾千年來,我們受後人影響將他歪曲了。內容被誤讀現在《道德經》一共有三個版本。
  • 人在窮困時,一定要讀《道德經》這47字真言,受用無窮
    《道德經》就是一部根治心病的奇書,自古治癒無數能人。《道德經》不愧為中華文化瑰寶之一,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對於人們探索自然、探究社會、追求人生發展方向等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在《道德經》中每一段話都值得人們仔細研究,《道德經》更像是一本哲學,任何一個道理,經歷了深刻的體會都會令人受用無窮。
  • 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可以讓人成熟,「勝讀十年書」
    而老子的《道德經》中這3句話就能讓我們瞬間成熟,提高我們的認知水平,勝讀十年書。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1、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意思是,天地並不是仁愛的,它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有句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現實生活中並不會真正如此。
  • 人生低谷之時,不妨讀讀《道德經》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唐玄宗李隆基說:「《道德經》其要在乎理身、理國」。魯迅先生說:「不讀《道德經》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上善若水,為而不爭《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道德經》中的10句經典名言,常讀常悟,才能參透出其中真諦
    那個時代比較動蕩,處於旋渦中的老子,學會了一套明哲保身、修身立命的方法,這些方法,也逐漸滲透到他的作品中,並且隨著《道德經》的流傳,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人。《道德經》也叫《老子》,它是東方智慧的代表,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已經深入在每一個人的血脈之中。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二
    「仁」是老子《道德經》裡的核心價值觀,「仁」的真諦即是愛物愛人!「仁」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一種倫理觀念,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在老子以後,以及道家、儒家將其發展成為中國古代重要的道德標準、人格境界及哲學概念。 從「仁」字的字形來看,它是從人從二,也就是說人們應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就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
  • 讀老子《道德經》,人應該有自知之明,生活囧迫不得已
    剛開始讀老子道德經的時候,一下子被吸引過去。雖然只能讀懂某個章節,某一小段,好比是個「小段子」。真的「段子」與「段子手」了不起。我自己玩這個才知道,別人的段子比我行,比我牛,牛人。我總得有點自知之明,那麼我想告訴大家,你是牛人。這個和道德經都有關係。如下圖。
  • 體悟《道德經》的智慧
    各個版本之間雖有差異,但總體上不影響對《道德經》精神的把握和理解。關於《道德經》的注釋,民國之前數以千計,恐怕難以精確統計。韓非子是較早專門解讀《道德經》的,其《解老》《喻老》二篇,就是對《道德經》的註解和闡釋。
  • 正本清源的談談《道德經》
    老子的《道德經》,本來是讀國學的基礎科目。但在平臺上一覽,對於道與德的本義十分模糊、曲盡其解,以至於牽強附會、亂綴空言的名帳號還不是小數。這些胡言,對於中華文化在大眾中的形象產生了極惡劣的影響。混淆了視聽,將立意高遠的言論醜化得俗不可耐。
  • 陪你一起讀《道德經》,「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其實在老子的《道德經》中已經表達了這個觀點,明確地提出了「有德」和「無德」之間的區別,什麼樣的德和什麼樣的善,才是我們應該去做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讀一讀,思考一下老子帶給我們的智慧。老子的《道德經》中原文: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夫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 《道德經》:老子這四個比喻,便說透了一生的智慧,讀了受益終生
    永遠不要低估讀過《道德經》的人。有人在知乎上提問,「《道德經》現在全球都在讀,西方很多國家都在用,可是我卻讀不懂,也就記下來幾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最高贊的回答是這樣的:「《道德經》不是用來讀的,而是用悟的,結合生活,工作,經歷等等,去猜透它。它就像是一把尺子,哪裡做得不好,哪裡做得好,用它一量,就全知道了。」《道德經》中蘊藏著很多做人的根本智慧,認真在生活中體悟它,運用它,便可為自己贏得更多的人生躍遷機會!
  • 品讀經典|《道德經》中有哪些讓人「醍醐灌頂」的句子?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道德經》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也被譽為「萬經之王」,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 《道德經》:越是層次低的人,往往有3大「衰相」,一生命途坎坷
    《道德經》中說的這3大「衰相」,有這些的人,往往命運坎坷。一、層次低的人強勢「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釋義:不表現自己,所以高明;不自以為是,所以顯著;不炫耀自己耀,所以能建立功勳;不驕傲自滿,所以能夠長久。
  • 唐耀坤文集: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一
    唐耀坤《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據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