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欲成大事,先了心病。《道德經》就是一部根治心病的奇書,自古治癒無數能人。
《道德經》不愧為中華文化瑰寶之一,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對於人們探索自然、探究社會、追求人生發展方向等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在《道德經》中每一段話都值得人們仔細研究,《道德經》更像是一本哲學,任何一個道理,經歷了深刻的體會都會令人受用無窮。
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了有些日子的人,無論男女,都不會覺得生活容易。而且總有一種錯覺,那就是「別人比我容易」!老話說得好:「三起三落活到老」。智慧談覺得沒有人願意一輩子走下坡路,也沒有人故意脫了衣服去鑽荊棘叢,那麼如何在逆境中突圍,在窮困時扭轉時運呢?
全面的人生認知,應該是什麼樣的呢?我們先來看一段《道德經》第七章:「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什麼意思呢?
這段話很容易翻譯,他在告訴我們:天和地都是永恆的,天和地之所以能夠長久存在著,是因為它不追求長生,也正是因為他不追求長生,所以他才能夠永恆。聖人在眾人後面,可是他總會身先士卒,在任何時候都會挺身而出,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這也是他不在乎自己的身體,所以他能夠永恆存在著,正是因為他們的無私,所以才能見解成就了他們的私人利益。
老子認為天地長存的原因在於天地無私,只求萬物的利益,最後反而自己得到了長存的好處。老子以天地長存為例子,喻示著人應該具有的處世觀念,作為與天地同出一源的人,如能夠拋棄私心,處後居下,先人後己,不僅不會有害自己,反而還會長久生存。
人在窮困時,容易被蠅頭小利所吸引,容易被困境所左右,這個時候如果沒有長遠的規劃,並堅定不移的實施,那麼很有可能不斷的走回頭路,進入到一個「惡性循環」裡面去,這是非常可怕的!同時,我們還要保持一顆善良的心,相信「與人方便,與己方便」這個道理,我們所有的付出,必將得到回報,雖然方式不一定是我們最想要的,但這些回報終將匯集成我們的「福報」!大家覺得有沒有道理呢?
有人說:「當我們感覺自己很渺小的時候,行為才會開始偉大。」當你處於人生低谷,人微言輕之時,讀讀《道德經》,學會揚長避短、發憤圖強,以柔克剛,你的人生便開始觸底反彈了!
《道德經》能夠被稱為「萬經之王」,自然也是有它的道理。雖然只有僅僅五千言,卻包含了為人處世、修身、治國、養兵之道,文意深奧,舉不勝舉,充滿了人生的智慧。
不同的人讀《道德經》,也會有不同的理解,每天讀《道德經》的人,人生格局註定會比普通人的更高。
它的哲學性,指導性非常的高,西方哲學家研究的終極問題,你都能在《道德經》裡面找到,並且作出了中國式的解答,凝聚著中國智慧,實力不容小覷。
雖然道德經只有5000多字,但是由於它大多是文言文,簡短卻字字珠璣,因此很多人看它都覺得非常深奧,看的時候大多是一臉懵逼。
所以,小編把自己正在讀的彩繪全注全譯版本的《道德經》誠心推薦給大家。文白對照,閱讀起來無障礙,語言也十分流暢,不會給人一種生搬硬套的翻譯感,給人一種閱讀的舒適感